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六堡茶>六堡茶有古树吗?

六堡茶有古树吗?

2019-03-01 访问量: 42 茶礼仪网

去过六堡镇的人都知道,路上的弯极其多,山头也不少,但是野树杂草横生,几乎没什么茶园,这是由于上个世纪8、90年代,茶叶的价格到了谷底,很多老树被砍掉了,茶农改种其他农作物,大部分的茶园长期荒芜。如今茶园里的茶树大多是近10年才种下的。

六堡茶有古树吗?

▲六堡镇内新培育的六堡茶茶树种植基地

六堡镇到底有没有古树呢?有。

六堡多处地方,发现不少树干直径达50厘米,专家估计树龄超过700年的古茶树,只是这些茶树已经被保护起来,用来制茶几乎是不可能的。

另外还有一小部分50~70年树龄的茶树,虽达不到古树的标准,但在六堡里也称得上是老树了。这些茶树有部分是上世纪8、90年代没有被砍伐掉,一直有人养护而保存下来的,有部分是茶园砍伐后零星剩下的,其余的就是那些地理位置偏僻长期无人管理的野放茶树。

尽管六堡里有古树,但是规模远不够用来大规模制茶,所以,建议想要尝试六堡茶的茶友,不要太执着于“古树”字眼,遇到滋味不错的茶喝就对了。

有用+10
分享

六堡茶知识的综合性著作–《六堡茶大观》

广西六堡茶由于收藏价值极高、养生功效显著而受到众多茶客的欢迎,在互联网上,已经有海量的数据可供爱好喝六堡茶的人们参考;在电子商务方面,淘宝、天猫、京东等各大电商平台均有各种品牌、各种年份的六堡茶销售,而且销量不错;而在线下的商店,不少地区都有六堡茶的专卖店,在香港及东南亚,自古相传下来的口碑更是积累了不少忠实用户。

对于茶客来说,如果想查询六堡茶的知识和资料,互联网的确很方便,但也由于数据太多太零散,要花费不少时间去整理资料。今天为你介绍一本书,该书综合的说明了中国六堡茶的整体状况。

该书名叫《六堡茶大观》由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主编并出版发行,该书填补了由六堡茶科研机构主导编著实用性工具书籍的出版空白。

六堡茶知识的综合性著作–《六堡茶大观》

《六堡茶大观》编著团队,通过走访原产地、生产厂家、种植农户和收集史料,系统化的梳理和总结六堡茶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同时,为体现专业性和科学性,根据权威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数易其稿,最终形成一本国内唯一的全方位介绍六堡茶知识的综合性著作。

《六堡茶大观》共分为九章,从六堡茶的历史、产业发展、六官方定义、种植技术、栽培技术、加工技术,至养生保健功效、冲泡与品鉴、选购与收藏等,涵盖各方面,并附录茶业及六堡茶大事记。该书内容丰富、编排科学,科普与学术相兼、趣味与内涵并举,并专门收入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对六堡茶保健功能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作为六堡茶工具书籍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此外,该书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文献信息,其中不少是互联网上也没有的知识和资料,属于首次公开。更加提升了该书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对于喜爱六堡茶的朋友来说,极具可读性和收藏性。

六堡茶知识的综合性著作–《六堡茶大观》

六堡茶存放器皿大对比,实验告诉你哪个最好!

我们曾写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家庭存茶的注意事项和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里面提到了存茶的几大原则,环境方面要求是干燥、无异味无污染、阴凉避光、适度通风,存茶建议用纸箱、紫砂缸、陶缸、竹箩、木盒等无异味的器皿(相关阅读:家庭该如何存放六堡茶?),可是为什么要这样做才是有效的存储呢?

本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探索(没事闲的)精神,我在3月19日做了个存茶实验,两个月后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看实验结果!

实验方式

我选了六堡茶之家·严选107作为这次的实验茶,茶叶平均分成四份,每份50g,然后装在四种不同的器皿中。

一份装入玻璃瓶,一份放在密封袋,一份放入纸袋,第四份是保存在青瓷罐里,这四份茶样统一放在人来人往的办公室西面窗台的架子上。

两个月后冲泡对比,看不同器皿对这款茶带来怎样的影响。

 六堡茶存放器皿大对比,实验告诉你哪个最好!

▲四份茶样,从左起依次是:牛皮纸袋、密封袋、青瓷罐、玻璃瓶

冲泡方式

各取茶5g,100ml盖碗,沸水冲泡。

冲泡时间

洗茶一遍,第1-3泡5s出汤,第4泡闷3分钟出汤。

 六堡茶存放器皿大对比,实验告诉你哪个最好!

▲各取5g干茶

实验结果

由于这四份茶样的外形、汤色、叶底都无明显的差异,所以,我们从香气以及口感滋味这两方面来分析。

 六堡茶存放器皿大对比,实验告诉你哪个最好!

▲第一泡茶汤,四份茶样的汤色无差异

1、玻璃瓶存放

整个冲泡过程,滋味一直是淡薄的,四份茶样中属它滋味最淡,香气弱,有苦味且难退。

2、纸袋存放

前两泡有明显的异杂味,香气微弱,滋味也是偏淡的。

3、密封袋存放

滋味、香气保持得较完好,不过前两泡的汤香有明显闷感,饮后喉咙略有发紧。

4、青瓷罐存放

滋味、香气保持得好,汤感细腻,入口顺滑、柔和,回甘生津明显,较上面三种,这份茶样的综合口感是最好的。

 六堡茶存放器皿大对比,实验告诉你哪个最好!

▲四份茶样的叶底无差异

由于存放的时间尚短,我们仅就本次实验而言,总结几个比较明显的现象:

第一,玻璃瓶存茶虽然可以让茶叶香气得到一定的保存,但光会使茶叶的香气变弱,滋味变淡。

第二,牛皮纸袋存茶,在长期通风的环境下,茶叶透气过度,茶香散得快,若是牛皮纸袋太薄(例如实验用的),还会使茶叶吸入其他异味,变成串味茶。牛皮纸袋适合存茶,但是要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下。

第三,密封袋保存六堡茶,可以很好地保存茶香,也能保留茶原有的风味,只不过喝之前需要花点时间醒茶,适合用来存放茶样。

我家两种茶样品鉴装就是采用这样的包装,一来为了防止在运输过程中茶叶吸附异味,二来为了能很好地保留茶原有的风味。

第四,青瓷罐的密闭性没有密封袋严实,透气性也没有牛皮纸那么强,在罐内形成了一个相对密闭的小环境,因此青瓷罐不仅很好地保存了茶香,还有醒茶的作用,适合用来长期存茶。

结 语

实验告诉我们,避光、相对密闭、适度透气的容器,都是存储六堡茶较好的器皿。

其实,除了存储器皿的因素,同一款六堡茶,有没有醒茶、不同的冲泡方式,甚至是不同的天气,可能都会影响到最终茶汤滋味的表现。

茶友们拿到一个茶,如果觉得味道不对,有可能是长途运输把茶“闷”到了,有可能是没有醒茶,或者是冲泡的手法不对,试着醒醒茶再喝,可能会有意外的惊喜哦!

小薰写在最后的话

说一个最简单的保存方法,是我在六堡茶行业混迹这么些年不外传的方法,就是——喝掉!

不要以为我是在开玩笑,多喝六堡茶,除了对身体有益身体,还能培养喝茶感觉,多喝茶,茶感自然而然就有了(跟开车有车感一个道理),然后你就会突然之间明白了很多词语,比如各种香气,各种专业术语等。

也许某一天,你就是大师啦!

六堡茶的百年南洋路

六堡茶是侨销茶,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飘洋过海,流传至南洋诸国。由于中国与南洋诸国是隔海相望,海运成了六堡茶运输最主要的方式。从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到明时郑和下西洋的海上茶叶之路,再到如今交通便利、畅通无阻的海上运输,六堡茶就这样扬帆起航,到达南洋彼岸。

《汉书》记载,汉武帝平南越后,派出宫廷组织的商船队,带着大量的丝绸和黄金,从北部湾出发,越过南海,绕过印度支那半岛,穿越马六甲海峡,沿着孟加拉国湾,抵达印度半岛南部和隔海相对的古斯里兰卡,最远时也曾抵达古罗马帝国(大秦)。这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端。至汉代以来,经过千百年来持续不断的发展,六堡茶也逐渐成为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类重要货物,通过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中华物产连同文化一起作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传播到南洋诸国。

到了公1405年,郑和奉大明永乐皇帝之命,率二万七千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所到之处,加强了中国和各国之间的往来,发展了包括茶叶在内的中国大批货物和各国货物之间的交换,扩大了中国茶叶的输出量和茶种外传的地域范围,对东南亚和东非的饮茶风俗起了推动作用。据说,一些跟随郑和下西洋的福建籍船员就留在东南亚,成为明朝以后的一代华侨,正是这些华侨,把中国饮茶的习惯带到了东南亚各国,更把六堡茶传播到海外。六堡茶以清热解毒、养胃健胃的特性见长,非常适宜地处热带的东南亚地区的居民长期饮用,自此之后六堡茶在东南亚地区的销量越来越高,成为中国茶叶品种中的侨销茶之王。

到了近代,随着越来越便利的交通,六堡茶的出口越来越多,并获得了海外侨胞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认可,在南洋打响六堡茶的良好声誉,形成了最初的海外六堡茶市场。如今,六堡茶在南洋已到了深入人心的程度。这已经不单纯是一种对某种茶叶的偏好,而是在内心情感深处一种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六堡茶,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承载了海外华人特别是东南亚华人那份浓浓的乡土之情。

结语:“百年南洋”六堡茶,每一个人都应该记住这段不平凡的海上之路,让六堡茶在海外永远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