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六堡茶>冬天怎么预防六堡茶受潮?

冬天怎么预防六堡茶受潮?

2019-03-01 访问量: 35 茶礼仪网

潮湿对六堡茶来说是最可怕的敌人,六堡茶受潮后,又没有进行及时干燥,很容易发霉变质,失去品饮价值。尤其是在存放一些品质较好、年份较老的六堡茶时,保持茶品存储环境的干燥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在存放六堡茶时要时刻注意防止茶品受潮的原因之一。

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温湿度也不尽相同。进入冬天,就结合南北冬天的温湿度差异,来详细解答冬天,该怎么预防六堡茶受潮。

南方和北方的冬天因受不同季风气候和地势的影响,所以温湿度存在较大差别。北方冬天,气温低、干燥;南方的冬天,气温低、潮湿。在南方,连续下几天的雨,温度大幅度下降,每下降1℃的温度,空气中的湿度便会增加10%。空气中的湿度增加,物品极易受潮,在南方的冬季,预防六堡茶受潮显得尤为重要。

冬天怎么预防六堡茶受潮?

冬天六堡茶受潮的情况大致有:存储在室内的六堡茶,因没有用容器如纸箱存放后,再进行存储,而是直接将茶品裸露在空气中,不断吸收着空气中的大部分湿气,久而久之使得茶品受潮;茶品存放的位置不恰当,如窗台边、墙角、阳台等地方;南方冬天会连续降雨,放在窗台边,窗子没有紧闭,雨水洒在茶品上,使茶品受潮;墙角因为冬天连续降雨渗水,且气温低无法快速将水汽蒸腾,茶品吸收了墙体回潮的湿气会受潮;在南方用紫砂罐存六堡茶,因紫砂罐有独特的双气孔结构,同时外冷内热的情况下,紫砂罐容易将冷空气凝结在罐身上的水汽吸进罐中,茶品吸收水汽后受潮;南方的冬天没有暖气,室内的温度低,湿度高,再加上拖地后,地面湿漉漉的,变成水汽蒸发,随意摆放的茶品,吸收了空气中的大量湿气,又得不到及时干燥,也会受潮。

除了以上情况外,还可能是在茶品未干透就将其存放,且恰巧赶上冬天,双重湿气的作用下,若不及时发现并进行恰当干燥,茶品不仅受潮还会发生霉变,失去品饮价值。

为避免六堡茶在冬天存放的时候受潮,以饼茶为例。先检查好茶品在存放前是否干透;接着检查存放茶品的环境是否干燥、干净、无异味、通风、无阳光直射。若是存储环境中人体能够明显感觉空气较湿,可用抽湿机将湿气抽去一部分,使湿度在50%左右,再进行存茶。

存放前,先将茶品的包装包好,再将茶品装入密封袋中,然后放在纸箱里;摆放纸箱的时候需要离地面10厘米左右,不要紧靠墙壁;在冬季阳光明媚的时候,可将存放茶品房间的窗子打开稍许,适度通风,一是利于茶品的转化,二是创造一个空气流通的环境,减少空气中的水分,这样茶品能够较好转化。存好茶品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对茶品进行检查,看是否受潮等。冬天过后,再将茶品上的密封袋拿掉,让茶品与空气适当接触,进行良好转化。

以紫砂罐存六堡茶,在冬天的时候,需将紫砂罐放在一个干燥、干净、无异味、无阳光直射、适度通风的环境中。六堡茶通常是以饼、沱、砖等形状存在,为预防冬天六堡茶受潮,在取茶时可以先撬下面积较大的一块,放置在干净的容器中,备用。剩下的茶品将包装复原,再进行存放。这样是为了减少在多次取用茶品时,因多次打开包装和存放的容器,而使湿气被茶品吸收,导致茶品受潮。

同时在取用茶品时,双手需干净干燥,最好是以茶勺来取茶品,避免将手上的汗液、异味附在茶品上。

冬天的北方,天气寒冷干燥,在存放六堡茶时,也要注意存放时茶品是否干透,同时确保存放环境的干燥、干净、通风、无异味、无阳光直射。在北方冬天存茶,无需用自封袋密封。以上就是冬天怎么预防六堡茶受潮的几点建议,供您参考。

有用+10
分享

六堡茶那些你不知道的事——认识六堡茶(历史、收藏、加工工艺)

黑茶,数云南普洱茶最为有名,是曾经贡品,历史悠久。其实还有另一种与普洱齐名黑茶,那就是广西梧州的六堡茶。

六堡茶那些你不知道的事——认识六堡茶(历史、收藏、加工工艺)

六堡茶的起源

六堡茶发源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的六堡乡。据清康熙三十六(1697)版《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广西通志稿》记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已故的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从南北时期的《梧君录》史料考证,六堡茶的生产历史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其实历史上,六堡茶的生产已扩展到广西的两江、柳江、漓江、左江等流域,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六堡茶即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和独特的保健功效而闻名于世。六堡茶那些你不知道的事——认识六堡茶(历史、收藏、加工工艺)

六堡茶制茶工艺

杀青、揉捻、渥堆、复揉、干燥是六堡茶制茶的几大工艺。其特色在于“双蒸双压”技术,既在渥堆发酵之后进行第一次的“蒸”,在“蒸”结束之后进行第一次的“压”,焗压结束后将茶叶打散,再次进行二次的“蒸”,第二次“蒸”结束后,部分茶将压入特制的方底圆身形竹篓中,进仓自然凉干,然后进行陈化,随品质而定制成成品。另一部分的茶将进行第二次的“压”,焗压结束后,才进入陈化工序。

六堡茶那些你不知道的事——认识六堡茶(历史、收藏、加工工艺)

六堡茶收藏

六堡茶是广西悠久的历史名茶,常年盛销于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啊,因而成为中国著名的“侨销茶”。

“双蒸双压”技术形成了六堡茶特色的制作工艺,陈化后的六堡茶存放时间越长口感越好,其保健功效也更好,老茶本来就是属于稀缺资源,物以稀为贵。南宁一茶收藏者,在2005年时收藏了编号为5623的茂圣六堡茶,当时的市场价格是700—800元/斤,到了2009年,他收藏的这款茶的价格每斤已涨至3000元以上了。就这个层面上来说,六堡茶收藏空间已经很大了。

另据《2016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六堡茶品牌价值15.79亿元,比去年增加1.97亿元,居中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第28位、黑茶类第3位、广西第1位,这是该机构连续第7次发布此类排行榜,也是六堡茶第二次登上全国第28名的最高位。

说到收藏,不得不提收藏需要注意的问题。众所周知,茶很容易 “串味”,为此,卫生清洁很关键。在储藏茶叶时,一定要把茶叶放在通风透气、无异味、无光照的地方,温度最好保持在18—26摄氏度,收藏年限一般8—12年为宜。如果保存不善,会导致茶品变坏,出现杂味,茶内滋生有各种有害菌,甚至有的发霉的茶泡出酱油般的茶色,而且有股霉味,这些茶是不值得收藏的。

综上所述,六堡茶的历史、功效、价值不亚于普洱茶。如果您是一个识茶人,就去尝尝正宗传统工艺制成的六堡茶。

初谈六堡茶香

初谈六堡茶香

在喝过一段时间或者一定数量的六堡茶后,不少茶友会发现:六堡茶的香气非常丰富,槟榔香、菌花香、松烟香、木香、樟香甚至荷香、豆香……六堡茶变幻莫测的香气究竟从何而来?如何分辨香气?记者走访了部分业内人士。

与茶青、工艺等有关

“我最喜欢六堡茶的一大原因,就是它变幻莫测的香气。如你买一筐六堡茶存放,一边存一边喝,你能体会得到它一直在变化着。”南宁市资深六堡茶藏家李良荣说,茶叶的香气跟加工用的茶青、制作工艺、存放环境、存放时间长短都有关系。

学茶科班出身、六堡茶藏家贡国璋说,六堡茶不论是茶青、制作工艺都存在多样性,如茶青就可能来源于梧州苍梧县的六堡群体种、广西本地的桂青种、龙脊种,以及引进的云南大叶种等。制作工艺上,现代工艺六堡茶和传统农家六堡茶就有所不同,其中农家六堡茶的工艺还有细分。如此诸多可能性使得决定六堡茶香气的因素变得更具随机性,每一种组合都可能会带出不同的香气。

根据决定因素可分四大类

尽管六堡茶香气丰富多样,但仍有人将其进行了分类。如年份较新的茶仍以原始茶青中所带的原香为主,荷香、豆香、樟香等皆属此类。荷香会出现在以云南大叶种幼嫩茶芽制作而成的新茶中;豆香则出现在桂青种为主的茶叶中。

主要由制作工艺决定的香气,则有大家都比较了解的松烟香,这是农家六堡茶中最常见的,因制作过程中用松柴或松树叶烟熏而成。还有菌花香,则是因茶饼中出现“金花”而生成,具备一定偶然性。

随着自然存放过程中原香一点点散失,微生物参与的后发酵仍在继续,茶叶开始出现木香、药香、参香,统称为陈香。“这些香气的出现,必须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陈放转化,所以也有人将此作为判断茶叶年份的参考之一。”南宁市茶叶藏家梁展明介绍。

当然还有一些香气是茶青、制作工艺、存放条件、存放时间共同决定才能出现的,例如特殊槟榔香。

分辨香气要找到标准对照品

走访中,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对六堡茶香气尚未有有力的科学研究论述,几乎都是茶友藏家们自己感悟后在交流中总结。“香气的成分很复杂,理论体系还未形成。对六堡茶香气的研究,几乎还是一张白纸了。”有业内人士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对六堡茶开展系统的科研,以利于六堡茶的发展壮大。

资深人士们认为,分辨六堡茶香气没什么诀窍,只有多品鉴,多对照,多交流,多总结,功到自然成。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找到标准对照品,否则,一旦走偏就难调头了。

新手必看|搞懂这4个问题,帮你喝懂六堡茶!

六堡茶是一个小众茶,在2000年之前,都是出口东南亚为主,属于“侨销茶”、“特种茶”的一种,国内消费者鲜有闻之,很多茶友第一次接触到六堡茶,都是听说六堡茶可以祛湿,抱着不妨一试的心态来喝六堡茶的。

抛开祛湿功效不说,单纯从品饮角度来看,六堡茶还是有不少“奇葩”之处的,我们经常会收到各种关于六堡茶的问题,我把它们整理出来,各位可自行对号入座,看看您是否也存在这些疑问,一次性来个解答吧!

 新手必看|搞懂这4个问题,帮你喝懂六堡茶!

▲严选103

今天主要解答六堡茶品饮的问题,也是茶友的疑惑最多的。

的确!六堡茶是一种黑茶、后发酵茶,经过了发酵和陈化之后口感特别,并不像鲜爽的西湖龙井、高香的武夷岩茶,一口下去就很“抓人”,六堡的滋味甚至有些“不讨喜”!

如果说西湖龙井是小鲜肉TFBOYS,武夷岩茶是肌肉男神彭于晏,那么六堡茶就是油腻中年高晓松,有自成一套的评价体系和独树一帜的魅力,是需要一点耐心和时间,去感受和发现它的内涵的。

 新手必看|搞懂这4个问题,帮你喝懂六堡茶!

▲远年·701

问题1

六堡茶喝着不香?

六堡与其它茶类最大的品质区别在于,它不属于嗅香型的高香茶类,它是味觉型的茶类,品饮更看重的是口感的醇厚和甜润。

六堡的香气,新茶和老茶有着不同的表现:

(1)新茶香

一般可以称为甜香或熟果香,香气不明显,不容易感受到。

如果是原料优秀的六堡,在冲泡的中后段,能感受到原料自身所带的香气,像我们家的严选107,六泡过后稍闷一下,果蜜香就很明显了。

 新手必看|搞懂这4个问题,帮你喝懂六堡茶!

六堡茶之家严选·107

(2)老茶香

以陈香为主,六堡茶需要至少10年的存放才会出陈香,陈香陈韵在口腔和喉咙中体会最深,品尝茶汤,醇厚回甜中显陈香,是优质六堡茶的特征。

当然,上面讨论的都是现代工艺六堡茶(熟茶)的香气,如果是传统工艺的六堡茶(生茶),是很容易能感受到香气的。

 新手必看|搞懂这4个问题,帮你喝懂六堡茶!

六堡茶之家臻味·305(传统工艺)

关于六堡茶的香气,更具体的内容,可以参考相关文章:六堡茶有多香?一篇文章读懂六堡茶的香气类型

问题2

六堡茶喝着有股子“凉茶味”?

小茶仙有个朋友是珠海土著,用他的话来说,第一次喝六堡的感觉像是喝广东凉茶。

凉茶味不是加多宝、王老吉哪种味道,哪种是饮料,而非真正的凉茶。

凉茶味也不是生青味、腥味,更像是一种草药的味道。

凉茶味多见于10年以内的、正处于转化期的六堡茶。

是正常的味道吗?是的!

就我们品饮的经验来看,有像夏桑菊的、有像金银花的,也有像龟苓膏水的。

像我们家的严选106,由于是高山原料,内含物丰富,滋味略苦但回甘好,品饮过程中一直有一股鲜草药的芬芳气息,北方茶友很少喝凉茶,就把它形容为“草垛味”, 其实,更准确、直观的形容,就是两广凉茶味,传统的中草药熬制的凉茶滋味,其祛湿除热的作用与凉茶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手必看|搞懂这4个问题,帮你喝懂六堡茶!

六堡茶之家买严选·106

问题3

六堡茶闻着有“霉味”正常吗?

这话题是老生常谈了,六堡茶的“霉味”,常见于现代工艺六堡茶,追本溯源,“所谓现代工艺,首先它工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梧州的茶人从香港德信行交流经验中总结开创的。”[1]本质就是快速让茶汤变红,滋味变醇,在生产(渥堆)、陈化的过程中,都会有微生物的参与,六堡经过仓储陈化特别是“窖藏”之后,会多少闻着有些霉味,也有叫“仓味”的。

我们之前的文章说过,“仓味”和“霉味”多少存在些关联(相关阅读:六堡茶常见的异杂味)。

“仓”和“霉”的界限很微妙,消费者要注意甄别!

梧州本地有种食材叫“霉豆腐”,是闻着“霉”,吃着香的,小茶仙个人特别喜欢,炒出来之后非常爽口,有一种独特的香味,这货出了梧州就没有了,南宁的朋友还经常托我捎给他们。

 新手必看|搞懂这4个问题,帮你喝懂六堡茶!

▲梧州特产霉豆腐(网络图)

有“仓味”不代表茶叶变质,“仓味”会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慢慢降低甚至消失的,“仓味”也可以通过醒茶等方式退去,退仓之后的六堡茶方显真味,也是喝六堡的乐趣和魅力之一。

而真正霉变的茶叶,霉味贯穿冲泡的始终,令人极不愉悦,同时伴随有舌面发麻、锁喉、胸闷等不适感。

问题4

买回来的六堡,喝不出原来的味道?

在茶叶店喝的是一个味道,回来自己冲又是另外一个味道!

抛开极个别黑心老板“偷龙转凤”的小概率事件,用不同的器具,用水,水温,手法甚至是不同的天气冲泡同一款六堡茶,滋味确实会有不小的差异。

六堡茶的冲泡我们之前已经撰文写过了,这里不再重复。有茶友把买回来的六堡茶直接投入玻璃杯或马克杯冲泡,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一定是很难喝的!

六堡茶的冲泡有两个细节,是茶友经常容易忽略的:

一是六堡茶冲泡前一定要“醒茶”!

没醒的六堡茶口感不纯净,汤感也毛躁,跟醒好后的口感有云泥之别,醒茶极简的方法把茶叶放入牛皮纸袋,敞口放置在阴凉通风的地方醒个3-5天;老茶会更讲究一些,相关阅读:六堡老茶难喝?可能是你不懂唤醒它

二是一定要“洗茶”,洗茶两遍是标配!

别的茶叶洗茶可以叫“润茶”,目的是茶叶与水充分接触,利于茶叶内含物质的析出;而六堡茶的“洗茶”,除了“润茶”的作用外,还真的是要“洗”,经过仓储的六堡茶难免会有些浮尘粘附在茶叶表面,六堡茶洗茶的目的更重要在于减轻茶叶的陈宿杂味,包括像上文提到的“仓味”,让茶的本味得以显现。

所以,冲泡六堡茶,醒茶不能省,洗茶也不能少。

结语

以上是关于六堡茶品饮,一些常见问题的解答,除此之外,茶友还提出另一些问题:便宜的和贵的六堡喝着区别在哪?怎么品六堡老茶?这些问题说起来比较繁琐,限于篇幅,日后有时间另文再表。

参考文献:

[1]郭维深.六堡茶啊!从历史长河庄重走来,愿你一路走好! [J]茶世界,2008(9):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