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六堡茶>春分六堡茶贵在哪里?

春分六堡茶贵在哪里?

2019-03-01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三月二十日18时29分,太阳处于黄经0度,为春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到: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而《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也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意思是春分平分了昼夜、寒暑。

春分六堡茶贵在哪里?

由于春分前后气候宜人,茶芽吐新,茶叶浓绿而柔软,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高,茶味也鲜活,香气扑鼻。如果没有大的倒春寒现象,正是采制春分茶的最佳时机。关于春分六堡茶的记载早在1937年出版的《广西特产物品志》就出现了——“茶之品质,状似米粒者为最佳,每当春分、清明之交,茶芽初茁时,长仅节枝而摘取制成者,名为茶谷,其味香而甘滑,色泽鲜明、茶之上品也。六堡茶收成时,粤省茶商在合水街设庄收买,再烹制成茶饼,别为精致。熬而饮之,味与普洱同……。”

根据文献得知,六堡茶多于春分、清明采茶,而且采茶标准以独芽或一芽一嫩叶为佳,即茶树新发出的茶芽,刚长到一芽或一芽一叶时,就及时采下,采摘的都是柔软、营养物质极高的嫩芽,也因此春分茶以其色泽、香气以及口感,与清明茶、谷雨茶一同被称为茶中精品,所以才有了谚语称“茶以春为贵”。

春分六堡茶贵在哪里?

春分茶的“贵”还在于春季气温适中,雨量充沛,所以茶叶色泽绿翠,叶质柔软。而且春天阳光柔和,气温较低,茶芽生成较为缓慢,因此积累了大量的氨基酸,而氨基酸的含量造就了春分茶有别于其他季节的甘醇口感。

除此之外,在经过凛冽的寒冬后,春分茶一般无病虫危害,无须使用农药,茶叶健康无污染,而且茶树经过一整个冬天的休养,茶叶营养积累,养分充足,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

所以,春分六堡茶贵得也不是不无道理的,趁着今日恰逢春分这个好日子,泡一杯六堡茶,好好享受这盎然的春意吧。

有用+10
分享

六堡茶收藏:六堡茶的三大价值

六堡茶收藏:六堡茶的三大价值

六堡茶具品尝、收藏、送礼三大价值于一身。

品尝:六堡茶滋味甘醇润滑,香气陈纯,茶气充足,自酌同斟,怡情上品。

收藏:六堡茶选料正宗精良,配与顶级精湛的传统制茶工艺,做工精致,品质优良,有利于茶叶贮存时内含物质继续转化,进一步提升品质,越陈越香,同时存放越久,价值越高,称得上是“可以喝的古董”。

送礼:六堡茶可品尝可收藏的特性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和文化品质的需求,更适合馈赠亲友;健康,便捷,适合保存,谕示友谊的长久珍贵。六堡茶为国际品牌,更彰显其非凡品质,品位超越。

六堡茶专家:漫谈农家六堡茶

六堡茶专家:漫谈农家六堡茶

彭庆中(三口居士)/文 (转载请注明作者)

农家六堡茶的由来

 说到农家六堡茶的由来,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六堡茶生产历史,以及在这个历史中,六堡茶的原料变化、工艺发展的情况。

  据笔者的考据研究,六堡茶的工艺发展分多个阶段,从六堡茶乡开始有零散茶树种植到唐宋为肇始阶段;唐宋始至明清这个阶段,可以称作为六堡茶的初级生产阶段。受当时整个中国茶业兴盛所影响,自宋元开始以当时流行的蒸青工艺生产蒸青绿茶,当时制作的是茶饼,继承了唐宋代制茶的基本工艺,并将工艺大多保留至清代中期。在明代开始流行散茶的时候,亦开始逐步向散茶制作过渡。至清朝嘉庆道光开始,由于产量逐步扩大,出现原始?堆做法,但未形成工艺。当时,六堡茶同时有散茶、饼茶和花卷茶(柱状的茶柱,类似湖南安化千两茶)等产品。

 就在中国的道光年间(1847年~1880年),马来西亚霹雳州的拉律和近打谷等多处发现蕴藏丰富的锡矿,随即吸引了大批华工移民。直至清末,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盗匪横行,苟存性命为躲避乱世的沿海华人在同乡、亲友等的影响下,纷纷背井离乡、远涉重洋谋生。马来西亚锡矿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六堡茶产量和出口量得到飞速发展。这个阶段直至1937年,可以称之为六堡茶的一次大兴盛时期。工艺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两次蒸?压箩成为标准工艺。出现用大箩筐运输,在香港或马来西亚分装的做法。这个阶段,茶的种植生产规模也达到了顶峰,茶的品种均采用六堡原种品种。

 这就是我们今天六堡茶的前身。可以说,六堡茶能够成为一代名茶而扬名海外,很重要取决于这个时期六堡茶的生产和品质优秀。

1937年以后的几年,是六堡茶发展停滞的几年。所产的六堡茶产量锐减,由几十家私人茶商进行简单精制压箩,经广州到香港再转口海外。

1953年1月,中国茶业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再发展到后来的梧州茶厂改进工艺,生产现代渥堆发酵工艺的六堡茶,出口的六堡茶也逐步变为现代工艺的产品。传统工艺做法的六堡茶在1976年至1979年5月六堡乡初精合一茶叶加工厂成立之后,仍采用传统双蒸工艺进行精制生产。当时,六堡镇原种六堡茶的种植几经起落,在土改之后获得一大发展,不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迅速衰落。之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再起再落,原有的生产工艺也缺乏承继,茶树种植也零零落落了。

不过,由于六堡地处山区,缺医少药,交通不便,六堡人也一直有把六堡茶当药用,以防不时之需的习惯,因此一直都有小规模的种植,很多农家也在屋前屋后,种上一些,供自己饮用和药用,一些六堡老茶多是作为药用而不是品尝而被收藏至今。

近年来,随着普洱茶的兴起,自2004年开始,六堡茶日渐受到市场的追捧,以原种六堡茶为原料以传统工艺制作的农家六堡茶也开始被人们所了解和喜爱。

农家茶叶的分类

 农家六堡茶也有茶友称之为六堡农家茶。一直觉得“农家六堡茶”这种分类法不大规范,不够准确,不利于其推广。溯其根源,建议这种继承古代制茶工艺,采用原种六堡茶所制作的六堡茶称作“古法六堡茶”更为适合,让人一目了然,其作为现代六堡茶在历史上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应予肯定,也应作为六堡茶中的一个传统品种、特色品种,得到重视、开发和宣传。六堡农家茶除了应该规范名称之外,其选用品种、卫生监管、制茶工艺等都应该予以规范,以利于这个特色品种的培育和发展。

古法六堡茶(农家六堡茶)的品种很丰富,有茶谷(即茶芽)、中茶、老茶婆等,其他的茶的各个部分也得到充分利用,如茶花蕾、茶果、茶宝(茶虫屎)等,按采摘时令划分,又可分为社前茶、明前茶,清明茶、春茶、夏茶、秋茶、霜降茶、冬茶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六堡原种茶在当地种植量不多,农家一般把好的茶谷(茶芽)、中茶拿去卖,换点生活用品。而茶农自己多是喝些粗茶,如老茶婆、二白茶、茶果等。

茶谷和中茶都是古法六堡茶的传统产品,从前是茶商到乡村里面收茶,在六堡茶的采收季节,也有茶农往往直接拿到市场上交易,这种六堡茶由茶农自己采摘制作,茶青经“杀青—揉捻—渥堆—复揉—烘干”的古老传统工艺流程,制出茶成品;在秋季霜降前后老茶树的老叶片,采下后,用一大铁锅煮沸水,烫水杀青(也有采用蒸汽杀青),阴干后,晾挂在灶头或灶上阁楼上保存,这类老茶俗称“老茶婆”,是六堡茶特有的特色品种。根据当代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的教材《茶叶加工学》一书中提及:“六堡茶是广西的特产,因源于苍梧县的六堡乡而得名,加工工序分原料生产工艺流程: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精制工艺流程:原料毛茶→筛、风、揉→拼配→初蒸→渥堆→复蒸→压萝→晾置陈化→灭菌→成品包装。”,农家古法所制工艺就是其“原料生产工艺流程”,在历史上曾经普遍采用过的古老工艺,精制工艺是后来逐步形成的。

传统茶文化有待传承

 古法六堡茶的种类多,其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泡饮方式。

 古法六堡茶里面的茶果,因其不容易“出味”,也是多采用煮饮的方式,别具一番风味。茶花则更多为女士所喜爱,冲泡简单,更有人用之泡酒,确实别出心裁。六堡传统更有将茶用于美食之中,是为茶宴,也堪称是六堡茶文化的一朵奇葩。

 在六堡镇各个茶区,当地人至今仍保留着煮茶的习俗。茶选用的是老茶婆或中茶,而茶壶则有专门用于煮茶的陶制“茶急”,喝茶的是用瓷碗和大的瓷杯,不过到了现代多是直接用玻璃杯喝了。据当地老茶人介绍,现在六堡人敬神的时候,还必须采用这种煮茶的方式,而且流传下来有一套较为固定的程序。围坐茶桌,煮茶喝茶也固有一套规矩,茶娘居中,茶杯摆成一圈。茶急洗涤干净,把茶放入冲洗干净,放在风炉上煮,等到水将开时,轻刮去浮沫。此时,茶香满室,余香袅袅。第一杯茶,须先敬神,专门有个杯子,是不喝的。接着,先敬座位中老人长者,长幼有序,递茶者须双手为敬,接茶者也要双手接茶,并致谢为礼。这套古老的茶艺体现了六堡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体现出敬老爱老、和谐互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如何鉴赏六堡陈茶

如何鉴赏六堡陈茶

李敬民

目前市场的陈茶分为两类,一类为熟茶,另一类为生茶。熟茶目前多为茶厂所做,就是将茶叶人为地加速发酵,使其由新茶快速地转变成旧茶。而生茶是在干茶成形后不经任何加工,在自然环境下置于通风阴凉的地方,历经岁月,自然陈化。此类茶叶越陈越好,是一种纯天然自然发酵茶,其经济价值、保健价值、药用价值、饮用价值以及收藏价值远胜于熟茶,所以在六堡农家都有收藏生茶的习惯。

熟茶和生茶的区别在于:由于熟茶经过泼水渥堆加速发酵,其干茶叶张多数带有金花或银花即黄点或白点(金花和银花是茶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茶菌)。此类茶叶经高温冲泡后,叶身会变得松软无力,就像煮熟的青菜一样,其汤色偏黑,带陈味。质量差的熟茶饮后还会带有苦涩味,此类茶叶不具收藏价值。而生茶是自然陈化的茶叶,其干茶茶芽乌黑有光泽,如果是老叶茶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老茶婆,其新茶叶张普遍呈现青黄色,随着收藏时间的增加,新茶逐渐变成陈茶,其叶张也有着明显的变化,越陈的茶叶叶张越黑。陈茶冲泡出来的汤色呈琥珀色,红、润、亮、透,芳香扑鼻。陈年六堡生茶具有槟榔香、松烟香、果香以及木香(陈香),收藏时间越长香气越高,其收藏价值和饮用价值是同类的其他茶叶所不能比拟的。

中国黑茶网:中国最专业的黑茶资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