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茶中之王--大红袍

茶中之王--大红袍

2020-02-20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来武夷山之前,茶王“大红袍”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陌生之中带有几分敬畏和神圣的感情,这不但是因为我的浅薄对中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没有研究,还因为我的粗陋不懂赏茶品茶更不懂茶艺茶道茶经。因为喜欢绿茶的清新、清淡、清雅、自然,且经常面对电脑屏幕,对绿茶就有点情有独衷了。每年的清明之后,朋友会送给我几听家乡自产的雨后新茶,因了彼此的相熟相知,不善于表情达意的我就只让这份淡淡的情怀注入水中,随着茶叶的清香入口入心了。至于其他品种的茶,除了偶尔从一个喜欢喝茶的同事那里分享一杯我认为非常具有怀旧味道的普洱茶,饭店里喝过几杯各种各样的茶解渴,其余则几乎分辨不出茶叶的模样,更品不出它们的味道了。

对武夷“大红袍”的唯一印象则是很年轻的时候曾经听说过的一个传说故事,传说的具体内容现在已经很难叙述了,只记得这样几个关键词:悬崖峭壁,三棵茶树,状元,皇帝,大红袍。导游说要带我们去看大红袍之前,我曾经努力地试着用记忆中的这几个关键词编写一个故事——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作文训练题目,我经常在课堂上用类似的题目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是今天我却感觉到自己思维的凝滞、想象力的贫穷和文字的艰涩。我无法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圆那个记忆中久远模糊的传说,因为“大红袍”在中国茶文化的地位实在是举足轻重,我实在是不敢随便造次的啊。所以,当我们一行人走上弯曲幽深的石径小路去拜望大红袍时,我心中的“大红袍”依然非常固执地就是长在悬崖峭壁上的、神奇而圣洁的三棵葳蕤挺拔的茶树。

大红袍长在九龙窠峡谷深处。小路两侧的山峰时而高耸入云,丹岩峙立,时而峭壁连绵,逶迤起伏,让人深感自然的神奇与造化。由于这些峰岩嶙峋突兀,宛如九条巨龙腾空飞跃,这条曲径通幽的峡谷因此得名“九龙窠”。在九座山峰之间有一座顶部比较圆的小山峰,被称为“龙珠”,因此人们又把这里叫做“九龙戏珠”。——名字固然亲切好听又喜气洋洋,山体固然形象逼真又气势磅礴,但我站在龙珠旁边的空地上,左顾右盼也没有看真切这“九龙戏珠”的真面目,盖因没有站得高,故不能望得远吧。真正让我感到亲切的还是山脚下淙淙流淌的溪水,碧绿清澈,涓涓而出,细得让你听不出她的声响。石径两边的茶园蓬勃旺盛,深绿的叶子在冬季依然透着油亮的光泽。低矮的茶树中间偶尔有美丽的山茶花闪现,让人的精神不由得为之一振。

就这样顺着山势,沿着小路,傍着溪流,赏着山花茶叶,我们一路向峡谷深处大红袍的母树处行进。轻松愉悦间,听导游说起关于大红袍的传说故事:古时候一穷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天心庙老方丈将峭壁上的茶树叶子摘下来煎了泡茶给他喝,把他的病治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并想将这种神奇的茶叶献给皇上。在老方丈的陪同下,状元前呼后拥,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这就是我没有记真切的那个传说了,很多年以前储存在记忆中的碎片经过导游一番讲解,终于恢复成一个圆满而完整的样本。

来到一处峭壁之下,导游说到了的时候,我的内心经过记忆深处那个传说故事的重新洗礼已经几近虔诚了。我虔诚而小心翼翼地在悬崖之上寻找印象中神奇而圣洁的高大挺拔的茶树。我终于远远地看到了她们。高耸的断壁矗立眼前,半山腰处有六株普普通通的低矮灌木,在清晨的阳光下有些憔悴地伸展着腰肢。如果没有人提醒,我这样的眼神很可能会以为她们是几株生命力顽强的荆棘。我的眼睛盯着她们好久好久没有移动,思维凝滞了一般,想象力又一次空前绝后地贫乏,词汇更是没有来由地晦涩,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绘我当时的心情。所有的千头万绪凝聚到一起,就是一种感觉——失望。这就是传说中被状元披上红袍千叩万拜的救命之树?这就是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茶王母树? 这就是价值连城驰名中外、被武夷山市政府投保一个亿的至尊至贵大红袍?她们不但不够挺拔葳蕤,没有一点点王者的姿态与霸气,其长势更是连来时路边的普通茶树也不及啊!

醒醒脑子,我让自己回过神来,沉下心来想一想,肯定是我的眼睛欺骗了我。但凡被称为“王”者,纵然没有霸气威严的外表,也一定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深刻内涵与大气风范。我怎么能仅凭肤浅的想象力认定茶王就一定应该具有葳蕤挺拔的外表和霸气慑人的姿态呢?现在适逢冬季,虽然福建的冬天温度并不是很低,但岩石之中生长的茶树缺少水分的滋润肯定是要受影响的,因此才有如此朴实无华的外表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茶王必定有别的茶树望尘莫及的内在品质,我没有品尝过茶叶的味道,断断不可从外观上小看了这几株久负盛名的茶王母树。

与导游进行简单的沟通之后,我重新仔细地打量茶树的生长环境。 此处的丹崖石壁上,常年山泉潺潺,这种贫瘠的生长环境与茶树的清高禀性十分吻合,对茶树的生长十分有利。而且,山岩上日照时间短,气温变化不大,空气湿度高,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正合《茶经》所提及的“上品生烂石”和“茶宜高山之阴,而有日阳之早”。另外,石壁的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供茶树吸收,为“茶王”强身壮骨。这样,茶叶中所含的微量元素也相当丰富,加上独特的制作工艺,大红袍独具岩骨花香之风韵,不仅具有药理功能、保健功能,如果常常饮用,还能健康长寿,实为不可多得的养生良药。这便是其他种植区的茶树所望尘莫及的内在品质了。陆氏诗句云:“桑苎家传归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轻涛松下烹溪水,含露溪边煮岭云。醒睡功资宵判牒,清神雅助昼论文。春雷催茁仙岩笋,雀舌龙团区次分。”

告别了大红袍之后,我们开始沿来路返回。走了一段我忍不住翘首回望,岩壁上的茶树更显得与其他植物没有任何不同之处,如果没有人指点,谁又会想到山崖中那几株最朴素最普通的灌木就是名扬四海身价无数弥足珍贵的大红袍母树呢?我脑中忽然闪现出一句话:大隐隐山崖。这也是武夷山大红袍的真实写照吧。

在茶农那里,我们品尝到了不同品种的武夷,导游和茶农都说这是大红袍二代,其实不然。大红袍的母树以稀为贵,寻常人岂能品尝得到。我们现在喝的大红袍茶叶都是从无性繁殖培育出来的新树中采摘的,也就是从母树身上剪下枝条扦插成活后繁育而成。当然,不同环境和土壤种植出来的茶树,茶叶的味道也各不相同,茶叶的质量也就有了高低之分。特别有趣并值得一提的是,从武夷山回家后去见一个朋友,她为我泡的茶叶竟然是上等的大红袍。我因为来去匆忙甚至没有把从武夷山带回来的茶叶赠送与她,心里便有了几分愧疚。我把大红袍母树的照片拿给她看,言外之意真正的大红袍茶叶我们可能永远都喝不到了。朋友不置可否地笑笑说,对于我们这些俗人来说,茶不在多么名贵,而在于一种轻松的心情,一个宁静的心境。

一语道破天机。一抬头,看到她身后墙壁上的四个大字:宁静致远。我收起相机,端起茶杯,一股熟悉的香味沁入心脾。

有用+10
分享

寻肉马头岩——马头岩肉桂寻访记


相信,在大多数人眼中,负有“奇秀甲东南”之盛名的武夷山,奇峰峭拔,秀水潆洄,是一处绝佳的寻幽览胜之她。然而,在一些对茶情有独钟的茶人眼中,除了瑰丽多姿的风景可以流连,厚重悠远的历史可以追忆,还有那回味无穷的“岩韵”可以品味。

马头岩的形状,五马奔槽

武夷岩茶,生于烂石,汲取了丹山的峻奇、碧水的秀美,赋予了它清奇的骨格与软润的花香,而“三坑两涧”(慧苑坑、牛栏坑、倒水坑、流香涧和悟源涧)便是它“岩骨花香”特质的最佳代表,“三坑两涧”也因此成了茶人们武夷问荼的“圣地”。新年伊始,我们沐着新年的灿烂暖阳,怀着虔敬的“朝圣”之心,踏上了去往马头岩的旅途,展开了一段马头岩肉桂(茶友戏称“马肉”)的寻芳溯源之旅。

大红袍景区左侧的一条山道出发,我们用脚步丈量着山高水长,尽管一路崎岖,但是“马肉”的芳香与沿路的美景就是最好的指引与动力。云缠雾绕中的三花峰,宛若绽放的鲜花,娉婷而立;马头岩,宛若奔腾的骏马,骁腾无比。蓊郁青葱的“马肉”茶园便坐落在这一“刚”一“柔”之间,不禁令人顿生倚然出尘之感。然而,眼见的风景带给我们的只是视觉与心情的愉悦,而“马肉”带给我们的震撼却是全身心的。在马头岩制茶奇人祝集荣家中,我们细细咀嚼了“马肉”,无不沉醉于它的芳馥与韵致。更重要的是,制茶“技近道乎”的他,还为我们揭开了隐匿在“马肉”叶脉深处的秘密,让我们领略了它的玄妙精微:同属马头岩范围的三花蜂、横窠、桃树窠、猫耳石、云峰等山场,因位置与立体条件的差异,造就了“马肉”不一而足的品质特征,尽管这个差异微乎其微。

循着“马肉”的茶香,我们还邂逅了凝云道院和磊石精舍,在袅袅的茶烟和悠悠的茶韵中,涤荡去了心灵的疲惫与尘埃。移步换景,沿着苔痕斑驳的石径徐步而行,眼见涧水淙淙,不绝如缕,更添阒寂安详。幽兰芬香,悟道而思源。问茶人在天涯。

山水,依旧寂寂然。斗转星移,时过境迁,荼香却正浓,浓醇馥郁了千载万古……

三花峰

马头岩三花峰

三花峰是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岩之一,位于九龙窠峡谷的南面。三岩耸秀,下合上离,宛若盛开的三朵鲜花,倩姿婷婷,参天而立,因而得名。三花峰下的茶园也以种植肉桂为主。

新年的第二天,我们便驱车前往马头岩。去马头岩有好几条路线,可以从兰汤村到马头岩、从天游峰到马头岩、从大红袍景区到马头岩,条条山径通罗马。我们选择了从大红袍景区前往马头岩,据说这条线路路程较近,却有一段较为崎岖陡峭的路段,对登山颇感兴趣的我们自然不愿错过这样的挑战。

马头岩位置

车停在大红袍景区,我们从景区左侧的一条山道开始上山,走不一会,眼前便开始出现一丛丛顺着山道生长的茶树。武夷山的老茶园大都就势凿石设阶,砌筑石围,这种看上去像盆栽式的茶园十分有利于水土的保持,而新开辟的茶园则较少凿石设阶。长满白色苔癣的石头堆积成的石墙和绿色的茶园交相辉映,尽情地迎接着冬日暖阳。对循着茶香而来的我们来说,有这样的美景相伴,早已忘却了登山的辛苦。冬天的茶园里,未曾修剪的枝叶尽情地生长着,虽然没有了春天盎然的新意,却积蓄着原生态的力量迎接新春的来临。

不知不觉,三花峰便在眼前了。

位于九龙窠峡谷南面的三花峰,是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岩之一,因三岩耸秀,下合上离,宛若盛开的三朵鲜花参天而立,因而得名。

三花峰下的茶园以种植肉桂为主。但真正让三花峰为人所熟知的是武夷四大名丛之一的“半天妖”。相传在明朝永乐年间,天心永乐禅寺方丈偶得一梦,梦见一只洁白的鹞鸟嘴里含着一颗闪光的宝石,被一只巨鹰紧追不舍后将宝石落在三花峰的半山腰上。第二天,方丈派一位小和尚登峰寻找,小和尚费尽周折,终于在三花峰半山腰一块突起的峭壁上发现一颗绿色的茶籽已开始吐芽长根。方丈认为此茶籽系鹞鸟所赐于三花峰的半山腰,又似半空中的一株茶,因而命名为“半天鹞”(后又称“半天腰”、“半天妖”)。

站在三花峰下,只见岩上苔藓斑驳,石色苍然,在第二峰和第三峰之间有一条长约300米,仅容得下一人通过的陡峭狭窄的石罅。据说,过去石罅的尽头有一把铁梯,爬过石罅,登上铁梯,就能到达第三峰的半山腰。那里还有几丛茶树,其中的一株就是“半天妖”的母树。一听到母树,我们便兴奋地想试着往上爬,但无奈铁梯遗失后,少有人通过石罅,没爬多远便被杂草拦住了去路,甚是遗憾,只能在山脚下仰望着岩顶绿树青藤繁郁滋长。

马头岩

一路登山涉水,不觉问已到了山路顶端,传闻中五马奔槽的景观忽然就一览无余地出现在眼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出了五匹形似马头的巨岩,远观酷似五匹奔驰的骏马,磅礴的气势与周围一片盆地式的绿色茶园,形成了一幅壮丽的山水图。五匹骏马矗立在一片宽阔的茶园中,似五尊威严的守护神,守护着这方出产“马肉”的神奇土地。

马头岩的范围,东起大王峰,南起天游峰,西起三仰峰,北起大红袍景区。在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肉桂的亩产量高,政府给予农户一定的补贴鼓励种植肉桂,所以很多茶农砍去其它名丛而种上肉桂。马头岩区域内的土壤含砂砾量较多,土层较厚却疏松,通气性好,有利于排水,且岩谷陡崖,夏季日照短,冬挡冷风,谷底渗水细流,周围植被条件好,形成独特的正岩茶的“茶土”。独特的地貌造就了马头岩肉桂辛锐的桂皮香气和醇滑甘润的口感,今天的“马肉”已经成为武夷肉桂的代名词。

马头岩的土壤环境

行走在马头岩的每一条山间石径上,我们能明显感觉到茶树种植区域的不同所反应出的差异性:在沟涧中,由于岩崖和森林的遮阴,茶树每天能接受光照的时间很短,且有终年不断的岩隙流水浇灌土壤;而在岩岗上,茶树在毫无遮蔽的情况下,尽情享受着阳光的呵护。眼前的情景不禁让我们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同属马头岩区域的茶树,由于生长的地理位置不同,品质上是否也会有所不同?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到武夷制茶奇人祝集荣(人称祝老大)的家中,准备就这个问题向他好好讨教一番。祝家世居马头岩,在磊石道观住过很长一段时间(马头岩一带的农户曾被划分为马头小队,后因武夷山景区开发,马头小队被集体搬迁到现在的武夷宫附近,但祝家三兄弟的山场都还保留在马头岩区域内)。祝老大皮肤黝黑,浑身散发着一股庄稼汉的气息,常居马头岩让他对马头岩的每一块岩石、每一条溪水都了如指掌。

祝老大告诉我们,由于武夷山的山场太多,很少有人在同一山场里再去细分某一个区域。但据他了解,在马头岩这片山场,大致可分为三花峰、横窠、桃树窠、猫耳石、云峰几个主要的小区域。这几个区域在具备马头岩地理共性的同时,也由于所处位置的不同和土壤的差异性而各具特色,比如位于大王峰背后的桃树窠土壤以风化石为主,土层较浅,植被较多;云峰的土壤则属半风化岩,土层较深,植被少;横窠位于三仰峰脚下,界于两坑两涧(流香涧、悟源涧和倒水坑、牛栏坑)之间,有涧水流经,植被和物种者阱目当丰富。横窠的肉桂大多种植于计划经济年代,呈现出较独特的品质;三花峰的土壤是沙粒状的风化岩,猫耳石则是半风化岩半黄壤土。除却上述的这些地理因素,做茶最关键的还是要看山场的位置。产于沟涧里的茶由于日照时间

短,茶青水分充足,叶片的蜡质丰富,相对来说比较难做,摇青时出香较慢,走水一定要做透,行话叫“下手要重”,否则成茶很容易半生半熟,三花峰和小天游就属于这一类型。而半坡和岩岗上的茶由于日照时间长,腐蚀质少,蜡质较薄,比较好做,容易出花果香,比如桃树窠、云峰、猫耳石。一个好的茶师不仅要精通做茶的每个环节,还要具备相当的经验,根据茶青的特性采用不同的工艺手法,才能做出好茶。

聊到兴头上,祝老大继续着他的滔滔不绝:如果还要细分下去,种在阔叶林、松木林、樟树林、毛竹林、桔林等不同植被附近的茶树,也会因土壤影响到茶树根茎,表现出不同的品质。一般来说,毛竹林会从气息上影响茶叶的芳香物质;阔叶林会在茶树根部影响茶叶内质。毛竹林附近的茶青炖火不能太重,否则会失去茶汤清晰平和的品质;阔叶林附近的茶青则可以慢火慢炖,茶汤内质丰富,口感芳香浓郁。

以前总听人说“看青做青”。此番和祝老大的一席交谈,让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了这四个字的真意。

凝云道院

凝云道院,据历史记载原称“凝云庵”,也叫“凝庵”,明隆庆初(公元1567年)由道士张德恩兴建,清代改为凝云道院,内有凝云阁、息机窝、呜球亭、涌翠台、莲池、橘隐石等,占地十亩。解放后,一度被占为民居,上世纪80年代居民迁出。1993年复为道观。

走近马头岩盆地式的茶园,我们在一株高耸的老樟树旁邂逅了一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老道观遗迹。

凝云道院,据历史记载原称“凝云庵”,也叫“凝庵”,明隆庆初(公元1567年)由道士张德恩兴建,清代改为凝云道院。道院内有凝云阁、息机窝、呜球亭、涌翠台、莲池、橘隐石等,占地十亩。解放后,一度被占为民居,上世纪80年代居民迁出。1993年复为道观。

“一径桃花饶竹林,石楼高结万山阴

人间自有桃源路,不用渔郎别处寻”

这是道观后面石壁上的摩崖石刻,为明隆庆辛未(公元1571年)进士吴中立的心情故事。他无意仕进,上疏请求归养。守父丧后,隐居于武夷山杜葛岩,结庐“养恬庵”,终老山中。他在山中著述为事,写有《易铨》、《学庸大旨》、《道德经注》等书,并勒石数方。根据当时的描述,“有茂林修竹掩映左右,桃杏梅桂次第迭开。又从岩巅引飞泉注莲池,曲水流斛以娱客。与巨石如桌几,可对弈棋,名桔隐石。景物佳胜,被人称为小蓬莱”。

可惜眼前所见,桃杏梅桂次第迭开的镜头已消失,更惶论茂林修竹掩映左右,飞泉注莲池,只见的是杂着丛生、断垣残壁相掩映……但从其占地面积宽敞,占地利之势,可见昔时的规模。四百多年前,这飞檐走壁的景观在碧水丹山间,一定让人摄魂夺魄,犹如止止庵有白玉蟾的加持般,想必这处福地亦有高人的伫足。

据当地茶农介绍,道观被废后,曾有三户人家住于此,并做为岩茶制作的茶厂,在道观的废墟中也留有老茶厂的蛛丝马迹。翻阅诸多的史料,证实这个道观还是与老茶厂有深厚的渊源,根据《崇安县志》记载:于1941年5月的调查,当时马头的凝云道院还有生产,包头是周接亮(按:他是一位武夷山著名的老包头),产茶量510斤。

尽管道观已逝,但我们从残存的横梁土墙和斑驳的石道中,仿佛看到了这条古茶路上曾经的车水马龙。

磊石精舍

马头岩道观

大殿前的一块空地上有一张青石板桌、四张石凳,坐在石凳上,背依着马头岩,眼前便是亩亩方田,片片茶园。

从茶友口中听过无数次“磊石精舍”,但除了大概知道它与宗教有关之外,从来没有细究其到底在哪里,是什么地方?所以当“磊石精舍”四个大字逆着阳光照进我的眼帘,竞有点莫名的惊喜:原来它在这儿!

道观依崖而起,黄土堆砌,位于“五马奔槽”最正中的山峰下,有几间内堂直接就以石壁为墙,大殿石栏上的雕刻栩栩如生,整座道观显得古朴却也有些破败。细问之下,才知去年道观的坊门就已经倒塌,镌刻着“磊石精舍”四个大字的坊门是新修的。坊门外有老丛肉桂,枝干上依附着厚厚的苔藓,在阳光雾霭中展示着生命的顽强。旁边还有几株腊梅,已经吐露出粉红色的花骨朵,含苞待放的姿态让人好不欢喜。

大殿前的一块空地上有一张青石板桌与四张石凳,坐在石凳上,背依着马头岩,眼前便是亩亩方田,片片茶园。回头望,峰顶孤傲地矗立着一株小树,似乎暗指着道观中也住着一位特立独行的孤傲高人。寻思间,突然,一曲箫声传来,似是道长正弄箫迎客,正是:

悄然入山疑未知,月下识观惊天人。

自有高人早知悉,箫声一曲已牵魂。

道观里有一位长期驻守的道长,姓陈,年纪不大,青衣束发,略显清瘦。道长擅长吹箫,遇上知音人,常会用一曲洞箫引来送往。陈道长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喝茶,茶是道长在道观外亲手栽种并手工制作的奇丹,香气独特,火功不高却发酵十足,滋味质朴地道,叶底呈现出很明显的绿叶红镶边。听道长介绍,道教在武夷山最兴盛的时候,仅马头岩附近就有十几座道观,位于马头岩正中区域的“磊石精舍”在当时就成为道士们学习的地方。“如今那些道观大多只剩下遗迹,我正在一一找寻它们的踪迹,不希望它们真的被淹没在历史中。”道长的话让我们不禁肃然起敬。

正午时分,道长邀我们留下用餐。火塘、大碗、淡饭、咸菜、萝卜,新年里,这样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一餐素斋,相信会长久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饭后,我们继续在院子里喝茶,听道长的箫声,任阳光肆无忌惮地照射在我们身上。此时此刻,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干,就这样坐着,静静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在磊石,似空谷幽兰。

悟源涧

是独特的丹霞地貌、风化的沙砾岩、岩壁中丰富的矿物质,还有那一汪清澈甘甜的山泉,滋养了“马头岩”这方神奇的土地,孕育出独一无二的岩韵,也写下了一段因茶而兴的历史。

出了磊石精舍,绕过马头岩,便是悟源涧。悟源涧是流经马头岩麓的一条涧水,从天游后山起到兰汤,总长约5~6公里。在两旁高耸的黑色岩壁下,潺潺涧水从一道窄小的峡谷穿过,置身峡谷间,静谧安祥,幽兰芬香。涧水一路流淌注入山脚下村庄的池塘沟渠,这个村庄因此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兰汤”。

峡谷左侧的石壁上镌刻着红色的“悟源涧”三个字,下面的几行石刻则记录着清乾隆年间凝云道院住持和几位江西茶商一起捐资修剪石径的历史。诚如下梅古镇是山西茶客拓荒的茶路一样,悟源古道可现溯源自清乾隆丙申夏(公元1776年)之前,它是江西茶商拓荒武夷茶之必经路,迄今已有二、三百年之久。

是独特的丹霞地貌、风化的沙砾岩、岩壁中丰富的矿物质,还有那一汪清澈甘甜的山泉滋养了“马头岩”这方神奇的土地,孕育出独一无二的岩韵,也写下了一段因茶而兴的历史。如今古道的繁华不复,只有岩缝间的老丛茶树,像树的年轮一般记录着岁月的变迁。

古道、西风、瘦马……,如今却是问茶人在天涯。

据深研道教的长者介绍:武夷山三仰峰是景区最高峰,海拔717.7米(此峰又名老君岩),上有“武夷最高处”刻字,它的隐意正是太上老君高踞“武夷最高处”一览棋局!武夷山北马头岩附近一条人工开凿的水渠之旁有“悟源涧”题刻,此水渠蜿蜒

延伸,溯源而上,直通老君岩。由此可知,“悟源”的隐意则是在启悟我们明白武夷文化之多元化,而我们更愿意把它视为悟茗之源,悟道思源!

此时的天空,蓝得让人神清气爽,与狭涧中清澈的泉水、弯弯的拱桥相互掩映,彷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马肉”荟萃

肉桂,作为香气浓锐、滋味醇厚且具有明显品种特征的武夷岩茶,一直受到广大茶友的追捧,而素有“香气易成,滋味难求”之说的马头岩肉桂则因其细微而独到的地域滋味,在岩茶爱好者中享有很高的评价。为保有马头岩肉桂的特质,制茶者可谓煞费苦心,既要完好地保留它最具代表性的桂皮香气,又要让这股香气完美地融入茶汤里,就要求制作者在走水、焙火时细心观察,仔细品鉴比较,找出其最佳的融合点。

此番走访寻茶,我们也收罗到了几款同属马头岩地区但地理位置不同的肉桂,邀请国家一级高级评茶师陈郁榕老师进行专业审评,希望能从更细微的方面体会“马肉”的独特韵味。

(1)2010猫耳石

茶汤色泽橙红亮丽,香气较浓锐并带有明显的山场特征;口感圆润饱满,收敛感适中,前几道花香凸显,第三道茶汤后透出花果香气,滋味较为醇厚。茶汤待至中温含咽口中,甜度、粘稠度表现出色,尾韵绵长,回甘持久。

(2)2010云峰

茶汤色泽橙红,近似红琥珀色,盖香飘散出温和的花果芬芳;入口带有馥郁的果香味和完美的辛辣余味;茶气浓锐,品种特征明显,岩土气息隐约其间,有略微的苦涩感,滋味醇厚略欠滑爽。

(3)2008桃树窠

橙红色的茶汤,香气较浓锐,土壤的气息和陈放后转变出的木质香明显;口感柔顺,浓郁有质感,回味绵长,属传统的足火慢炖之佳作,具备陈年的实力。

(4)2010磊石精舍前肉桂

茶汤色泽较橙红,香味稍浓但稳定性稍欠,三道之后显得较为平淡,滋味稍厚。

带有浓郁芳香气息,入口圆润丰满,层次感明显,酸度适中,回味很出色。

(5)2010三花峰

茶汤清透澄亮,带乳香和新鲜水果的复合香味;入口纤细、清爽,优雅怡人,收敛感强,回味略带甘苦,喉韵绵长。

(6)2009横窠

茶汤色泽橙红,经隔年陈放,花果香气仍较浓锐,地域特征稍显;入口平和,口感圆润,滋味醇厚滑爽,水香表现尤为突出。

总体来说,这6款肉桂都不负“马肉”的美名。无论是茶汤色泽还是滋味都很好地诠释了武夷正岩肉桂的品种特征。辛辣的桂皮香气和幽长的花果香气高锐,带有一定的刺激性,滋味醇厚,回甘悠长,整体给人的感受就是直接、清楚,不论是滋味还是香气,没有含蓄,也没有委婉,把肉桂直率的品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红袍适合什么茶具

  大红袍属于乌龙茶,即半发酵茶,色泽青褐如铁,故又名青茶。典型的乌龙茶的叶体中间呈绿色,边缘呈红色,素有“绿叶红镶边”的美称。其汤色清澈金黄,有天然花香,滋味浓醇鲜爽。以“观音”、“大红袍”、“冻顶乌龙”等最具代表性。

 

  大红袍用什么茶具泡:

 

  1、盖碗。大红袍是重度发酵,味道很浓。用盖碗也可以把大红袍的美味泡出来了。

 

  2、紫砂壶。好一些的紫砂壶最好,好的紫砂壶可以助茶,同时也可以增加茶趣。

 

  3、红泥或者朱泥壶。如果用紫砂,要选择红泥或者朱泥最好,因为红泥和朱泥一般目数和烧成温度较高、含铁质多、密度大,对这种高香度茶香味吸附损失少。

 

  4、仿古壶。在器型上易选择矮身桶、大口沿的中小容量壶,如仿古、虚扁、莲子、水平等。

 

  5、紫泥段泥。紫泥段泥泥质疏松、烧成温度较红泥低,适合普洱、红茶的冲泡。

 

  6、陶器和瓷器壶。由于从品茶的角度来看,以陶器和瓷器最好,其保暖性好,沏茶能取得较好的色香味,且造型好看,具备艺术欣赏价值。

 

  7、洋瓷。大红袍可以用洋瓷泡很适合。分子化合物塑料茶具,虽有轻便、不容易用坏之长处,但是一般都是在口渴的时候方便使用的。

 

  8、保温杯。保温杯也可以。冬季,有人常喜用一种保温杯,不过这种杯子普遍只适用于普通点的茶,如乌龙茶和红茶,绿茶就不是那么的合适了。

 

  大红袍冲泡技巧:应注意沸水高冲,到略高容器面,刮去壶或者杯表面泡沫,然后盖好分杯应低斟,可减少茶香飘逸;洗茶一次,高温冲泡、不可久泡,第一泡(洗茶不算)到第4泡大概15-20秒左右后面以每5-10秒推后。

如何简单区分大红袍肉桂水仙之法

喝茶时常说茶好茶坏,有时候一款茶的好坏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更加重要的是茶给人们生活所营造的精神与文化氛围,让人以茶为光照,在动与静之中寻找心灵世界的体验。但是,就算是以茶为媒,茶味佳美是好的,不仅引导人渐入佳境,而且在识茶之人的手中,更是可以升华人的内心世界的认识:品茶悟人生,点化人生。另外,同样一款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感受不同,趋同之处,有可能就是这款茶的个性。而人的喜好不同,评价标准不同,因此,茶只能说风格不同,就像人没有绝对的好坏,茶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以下介绍我在武夷山经常冲泡的几款茶:

1.老丛,干看条索壮大,紧结中。干闻青苔感,炒豆香交织显锐。1至3泡,青苔感明显,有鲜微腥之青苔味,清凉甘甜;4至9泡,茶汤更加感觉清甜润活,期间兰花香为主,逐渐转入粽叶香为主;10泡至20泡兰花香或者甜花香逐渐转为熟粽叶香和青粽叶香,此时要适当延长冲泡时间。就算水色淡,仍然有浓浓的饮糯米汤的感觉,所谓古人言:水色淡而味仍存,曰厚。冲泡过程,茶汤颜色由金黄色转化成深金黄色(4到9泡),又转成金黄色(10至15泡),浅黄色 (15泡以后)。茶汤混合在玻璃杯中似金黄色果冻或凝膏油亮。汤水入口感觉甘甜润滑,清凉回甘,饮后精神为之一振,如洗身心。

2.肉桂,干看条索壮结(和一般肉桂条索紧细有所不同)。干闻有浓厚桂圆香。冲泡和老丛比较,有更深的汤色,更浓厚的味道,也有明显的青苔感或者木质感。有人说,这款肉桂初饮似水仙,因为茶汤甘甜润滑有青苔感或者木质感,3,5泡以后才感觉到更像肉桂,10泡以后感觉跟水仙有趋同现象,事实上是一款有老丛水仙的厚度的肉桂,主要体现为甘甜耐泡,肉桂特征显,茶味足。喜好肉桂的人会喜欢这款肉桂不同于一般肉桂的深沉含蓄,自内而外的款款深情。注视杯中明艳的汤色,感受茶香茶味,饮后,让人有经历沧海桑田的感觉。

3.大红袍,干看条索壮结,干闻奶香,米香显锐。大红袍和前两款茶比较,是更具鲜爽度和活力,茶香茶味茶韵更加具有变化感,给人活力四射的感觉。此时,就算前两款茶,让您有历尽沧桑的感觉,但总体还有一个始终如一的味外之味在其中;而大红袍,让您无法预期他的变化,他的香气和味道是复合的,美好的,茶汤也是也是更加有空间感的,明艳的,酥酥的,绵柔的,甜甜的,有张力的……似乎像是一位中年人,但他又光彩照人,明艳夺目或活力四射,让您无法预知他的准确年龄。大红袍有另类的沧桑感。

三款茶泡至20泡都还没有茶水分离的现象。三款茶您无法说他的好坏,因为他们各有特征,各有喜好的人。就我而言,三款茶就好像人的三重性格美:内在美的是水仙,外在美的是肉桂,自己都还不大了解或者无法预知的就像是大红袍,是一种性格的混合在时空的变化中产生的变数,随机的变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