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大红袍茶冲泡方法

大红袍茶冲泡方法

2020-03-21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大红袍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乃岩茶之王,堪称国宝。大红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以精湛的工作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被誉为“武夷茶王”,那大红袍茶冲泡方法大家了解吗?不了解的话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仔细的介绍一下吧!

大红袍茶冲泡技巧

1、冲泡时间

大红袍耐冲泡,可反复冲泡7-8次。之后几次冲泡,可适当根据茶的老嫩和茶量的多少来调节时间,以后每泡可延长5-10秒。

2、用具

盖碗或紫砂壶、茶杯、搁茶杯的茶盘、茶洗、公道杯、茶巾,茶匙、热水壶等。

大红袍的冲泡步骤

1、洁具

这一步骤对于大红袍来说非常重要,首先是必须把冲泡器(盖碗或紫砂壶)内外用100℃之沸水冲洗干净,而且必须热透。

2、赏茶

无论是冲泡者还是品饮者此时都应该认真地看看这个茶的外形,色泽,包括干茶的香气。当然,此时香气尚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那么通过下面的步骤就可以闻到大红袍的迷人香气了。

3、置茶

置茶时,动作要快,尽可能地保持冲泡器的温度。置茶量约为茶器之二分一左右。

4、洗茶

大红袍的外形不像铁观音那么紧结,所以这个洗茶过程可以简单一些。入水之后,就可以马上把洗茶水倒出来。这时不要泡的太久,不然茶叶中的有益成分可以会溶解其中,造成浪费。

5、冲泡

在岩茶的冲泡中,高冲显得非常重要。高冲时,最好让茶叶在盖碗中能翻滚起来。冲水后大约十五秒中即倒茶(利用这时间将温杯水倒回池中)。

6、出汤

冲泡好后倒入公道杯中,然后分入品茗杯中进行品茗。第一泡倒三分之一,第二泡依旧,第三泡倒满。因为大红袍的香高,在冲泡过程中,都会有满室生香的效果。

大红袍的品鉴方法

1、外形上看

大红袍的干茶外形看起来整齐匀称,茶叶的条索壮实紧结,稍微有些弯曲状。茶叶的看起来油润有光泽,陈茶看起来颜色则显得灰褐。

2、从香气上看

大红袍的茶香浓郁,闻起来香气清爽扑鼻,闻之茶香幽幽。对于焙火充足的大红袍,其香气闻起来含有花果的香味。焙火叫轻的则闻起来有些许蜜桃香气。

从滋味上看:大红袍的茶汤入口甘爽鲜醇,入口十分的柔顺。冲泡多次后,味道品饮起来仍然余香浓郁,茶叶尚存。

大红袍的种类

1、纯种大红袍是指大红袍母树中的其中一种,经过扦插繁育的无性繁殖方式进行栽种,长大后采摘该茶树上部的芽叶为原料制成的大红袍茶品。因为无性繁殖没有代数一说,因此纯种大红袍没有代数之分。

2、商品大红袍是指将这6系大红袍经过无性繁殖而成的茶树,将两种以上品系的大红袍茶树的茶叶混合在一起制作而成的大红袍茶品。和纯种大红袍类似,商品大红袍也没有代数之分。

综上所得,红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属于武夷岩茶的一种,为乌龙茶类,是一种口感非常高的茶叶,因此在冲泡的过程中对于冲泡的技巧是有严格规定的,因此,大家在饮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喔!

有用+10
分享

众说纷纭武夷岩茶的未来


武夷岩茶何去何从,这是一个艰深且严肃的问题。所以,我们采访了行业内各终端的资深人员,大家深入探讨,认真总结,共谋未来。

徐谦:武夷山市可茗正岩茶业创始人,目前以武夷茶事生活为乐

“人多知而奇物滋起”。自家茶好不好卖,跟市场有关系吗?说有关系,那是大势影响的,相对于消费需求旺的阶段,现在茶的买卖肯定不如以前好做。但为什么说没关系呢?因为行情再不好,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活得挺好,这部分人就是不跟风的人,炒作盛行的时候,他们不渔利,这种淡定在行情萎靡的时候就凸显出价值,用时髦的话形容,叫他们走出自己的独立行情。

现在为了卖茶,用了很多仪式上的噱头,举个亲身经历的例子,有个茶友发来一张图片,上面写着:××茶业公司老基水仙。他问我什么是“老基水仙”,我也一头雾水,但起码不能不懂装懂,后来我看到山里的茶田插着牌子,上边写:××茶业公司老枞水仙正岩基地。我才明白这个“老基”的说法是打这儿来的,想必是“老枞水仙正岩基地”几个字太长了,所以简化成“老基水仙”,真是荒谬。

我个人不赞成说“最终伤害的是茶农和茶客的利益”之类的话,这话听起来立场好像很高,但你如何知道真正的茶农和茶客利益会受损呢?我觉得这些言必称“牛肉”、“马肉”的人,是自己把自己当成了高明的魔术师,其实旁边的观众早就知道那仅仅只是个魔术,都是虚幻的。

水仙和肉桂能够成为当家品种,是长期劳动实践经验的必然,不是市场化炒作导向而来的。但凡看过水仙和肉桂两种茶树的形状,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大家喜欢种水仙和肉桂,因为同样的人工付出下,它们的产出高。这是长期形成的,不要把当前市场困局的原因,归咎于单一品种特别出彩,茶树品种自有她自己的茶格和生命,山里边名枞很多,都跟摩崖石刻相生相伴数百年也没见她们消亡呢。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认识的几个茶友就特别钟情白鸡冠和佛手,他们不赶“牛肉”、“马肉”的时髦,茶不照样泡得有滋有味的?

武夷山有36峰54石72洞99岩,很多种茶的地方都有单独的名字,都跟自古以来的人类活动在一起。就在南宋吕祖谦讲学的地方,现在都种上茶了,也有个“东莱先生讲学处”的崖刻,就在九曲溪畔,也不在所谓的正岩景区,更不是“三坑两涧”,这些是武夷茶真正的生命所在,也是武夷茶魅力所在。真正懂茶的人,除了茶本身,还有茶背后的东西,那些善于假借武夷山场说话的人,这是得了武夷山的地利,但要卖好武夷茶,不是哪个品种制胜,也不是哪个山头包打天下,要想长生久世经营武夷茶,还得先把武夷山这本书念好。

王贵卿: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总经理

作为乌龙茶龙头企业,年营收超过5亿元,厦茶能够从一度面临崩溃的国营老茶厂成功逆袭,源于它始终对大众茶的坚持,一心只卖健康的民生茶,倡导茶叶市场良性发展。

2007年全民大炒普洱,厦茶预测普洱迟早会崩盘,同时提前3年拟定“全盘控制武夷岩茶计划”,并于2009年抄底大红袍,掌控了70~80%的优质武夷岩茶资源,而就当2010年岩茶价格暴涨时,厦茶则坚持平价抛售库存大红袍,并联手厦门市茶叶协会先后通过央视以及福建、广东等地的十余家媒体发出呼吁,提醒茶商要理性经营、消费者要理性购买,一手平抑了价格

当年央视录制《大红袍沉浮录》时,王贵卿的回答是这样的,“普洱茶暴涨暴跌直至崩盘的深刻教训告诉我们,狂炒并不能给一个产业带来真正的繁荣,我们不能忘了,茶叶终究是要拿来喝的,它就是一种大众饮料而已。只要消费者回归理性,爆炒之后的价格回归是逃不掉的宿命。”

谈及如今武夷岩茶市场的面临的境地,王贵卿表示,厦茶掌握着大面积的岩茶茶园,品种一应俱全,以满足大众的多方面需求,不讲究山场之说,倘若厦茶追求山场,恐怕任何单一山场的茶都不够供应厦茶每年的原料需求量。

对于未来,王贵卿的预测:“喝茶这件事将会回归本真,回归自然,只要品质安全,什么茶都可以喝,什么茶都有市场。喝什么茶就和找对象似的,自己喜欢、合适就好,茶叶不是黄金,也不是灵丹妙药,茶叶就是一种健康饮品,它的生命力将比碳酸饮料和咖啡更长久。”

朱陈松:父辈制茶,侣年制茶及茶行业营销经验,2009年创办熹茗茶业

和中国的其它茶类相比,无论是茶叶品质,还是在可玩味性,武夷岩茶不输于任何一个茶种。武夷岩茶,一定有更广阔的市场。

在未来,各著名坑涧、山头的茶价格仍然会一路看涨。毕竟,武夷山全部坑涧和山头的茶加起来每年的产量有限。资源的稀缺性,注定了一切。而且,于资深的茶客而言,这些坑涧和山头所产茶的品质的确有别处望尘莫及之处。所以,未来武夷岩茶的高端私房茶市场划分会更加明朗。

可以茶营生,不可以茶牟利。这是“熹茗”品牌运营的六年来给我的最大感触。起初的两三年,我们和所有的茶企一样,一心想扩大规模。以为只有摊子摆的够大,才会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其实不然,稳扎稳打的走好脚下的这一步,下一步才不至于跌倒。只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做好产品和服务上,才会形成消费者的持续购买力。目前,在同期发展的茶企业里,熹茗的市场占有率明显优于别家。

从父辈开始的茶叶情愫,加之十几年的茶行业从业经验,我个人认为,做茶农也好,做企业也罢,对茶的那份从心而起的爱不可丢。

尤向荣:1996年创立青云阁茶庄,2000年开始从事武夷岩茶的经营

保持传统,这样武夷岩茶才可以避免重蹈铁观音的覆辙。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要有创新的思维,我并不反对创新,抱残守旧不可取的道理当然也懂。只是,祖辈们留下来的做法,必定有它的道理所在。武夷岩茶历史上百年,那么多辈的老茶人并不是都不懂得喝茶的香,我们这辈人并不是最聪明的。

作为半发酵的乌龙茶,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的繁琐居各类之首。焙火,作为武夷岩茶的精制环节,起着稳固茶叶品质的重要作用。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汤浓味重的“岩骨”口感滋味的形成,就是在焙火阶段。武夷岩茶从不以香魅众,“岩骨花香”本就是先有“岩骨”再谈“花香”。

如今,为了谋求更多的市场利益,一窝蜂的追着“香”跑,惟“香”是从。做香的茶,必定焙火偏轻,焙火偏轻,茶叶品质必定不稳定。当下品饮,多数茶都会花香迷人,可长则一年,短则半年,茶叶品质一定极剧下降,各种让口腔不悦的滋味都会显现。

喝岩茶求香者,多半都是对岩茶缺乏了解的新茶客。此时,难免会对武夷岩茶品质颇有微词。前期花九牛二虎之力讨好的茶客,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的丢失了。杀鸡取卵的做法不可行。

做好自己远比讨好别人更容易些。武夷岩茶的未来,就只做好武夷岩茶就好。

陈宏威:80后,海归一枚投身茶行业,拜入名师门下学艺数年,自有品牌【忘归岩】

武夷岩茶要想在目前的水平上再进一步地发展壮大,提升生产效率、加速技术改进,是目前来说唯一可行的办法。尤其是在武夷岩茶核心种植区内优质树种资源日益稀缺,优质茶山资源日趋饱和的今天,提升生产效率、提倡科学制茶、提高精细化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在前期的做青环节中我们要提倡科学做青、提高优质率,做到不该做坏的原料坚决不能出错,降低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原料浪费,在后期的焙火环节上要更加精密,力求做到快、准、省的这三大焙火要求,挖掘潜力、提升品质、节约成本,以期增强武夷岩茶产品在全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应在武夷岩茶的运输和保存流程中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尽可能地减少因后期保存与再加工问题所产生的额外费用,为经销商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以上这些的改进措施不但可以切实地提高武夷岩茶在全国茶叶市场上占有率,还能有效地增加当地茶业人口的经济收入,同时还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后完成以武夷岩茶壮大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与和谐互动。

叶建辉:武夷山市夷发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

正岩与半岩、洲茶之间的价格差,既合理又显得不合理,茶叶的品质没有办法量化,所以定价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某些稀缺性的资源,更是推动高端茶价格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市场认可的情况下,那么高价就合理,市场不认可,自然而然也会被淘汰。目前,半岩或是洲茶的价格会相对合理一些。

现今茶叶价格的组成部分,我觉得应该大体有这些:土地资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包装物流成本+企业运营成本+品牌部分溢价+稀缺资源部分溢价+经销商利润溢价等。其中成本部分基本可控,溢价部分很难控制故而导致茶叶市场价格相对混乱。

对于目前市场牛栏坑肉桂的昵称“牛肉”,我个人觉得不利于长远发展,虽然这种叫法一定时间内会让人觉得通俗易懂且博人眼球,但是包装上写着“牛肉”,里面装着茶叶,真的适合吗?

目前“等级”规范茶叶的呼声很响,但个人认为目前的等级划分制度存在操作短板。茶叶在统购统销时期等级比较清晰,但也是由少数几位审评师依据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平时的工作经验定出主观上的等级。在计划经济的时代,这种方式操作起来比较容易,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商家自主权变大,茶叶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口感表现,目前还没有出台让大部分茶商都愿意遵循的有效机制。

另外,我觉得现在的茶叶包装标识存在较大的问题,绝大部分厂商,不管自己的产品达到什么样一个级别,包装物上统一标识特级。这样做一是容易混淆消费者辨识,再者让本身混乱的茶叶市场更加混乱。要解决这种问题,第一靠厂商自律,第二靠消费者自我辨识,第三是靠政府实行市场监督管理职能。

对于肉桂成为主流的现象,个人认为有一定必然性。几年前,大宗岩茶交易,还是以水仙为主。曾几何时,八百名丛百花齐放,现如今,又剩下了几种?我觉得肉桂能独当一面,不仅是市场选择,也是自然选择的产物。首先是经济效益,其次是品种改良、产能优化的结果。灌木型的茶树是有生命周期的,不是所有品种都适合老枞。存活率和制优率高的品种自然产量就大,例如,同样条件下,做好一泡铁罗汉要比做好一泡肉桂难度大很多,而肉桂的市场辨识度也比较高,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合理的。

叶蓉:武夷山艺京茶叶负责人

当下市场,对于“牛肉”大部分消费者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没有足够能力去辨别“牛肉”的真假,盲目跟风只会让牛肉”价格越来越高,演变成下一个“金骏眉”。无论是正岩茶、半岩茶还是洲茶,如果出现杂味、怪味、叶底不匀等情况,均称不上好茶,只有茶汤喝起来香气干净,滋味纯正,才能表明这茶至少“路子”是正的,如果盲目纠结于岩茶的山场,只会让市场越来越混乱。

斗茶:宋代最火的全民竞技游戏


如同诗之于唐,词之于宋,一碗茶所映照出的唐宋亦有着别样的风景。

若言唐人在风炉茶鳆中“煎”出了“茶道大行”的气度,宋人则在汤瓶茶盏里“点”出了雅俗共赏的韵味。较之由皇室贵族及士大夫主导的唐代茗饮潮流,宋代的饮茶之风更加炽盛,尤其是斗茶的兴起与盛行,使茶从庙堂书斋逐步走向瓦房茅舍。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斗茶,又称“茗战”。原本安静的茶汤,因为融入了竞技的味道,而变得喧闹起来。它悄然褪去森冷庄肃的面目,以平易近人的姿态,慷慨地向布衣草民敞开。

或山野林中,或茅亭野店,或勾栏茶肆,或明轩雅室,或殿堂宫苑,一只茶盏便是茶品一比高下的竞技场,从贩夫走卒到文人雅士,再到帝王将相,都热衷于在一场茶的虚拟战斗中体验激情,寻求刺激。

宋代斗茶图

于是,斗茶被宋人“玩”成了两宋最火爆、人气最高的全民竞技游戏。

也许,在重文轻武的宋代,斗茶也最能体现人们“尚武”的一面。

斗茶由闽人首创

追溯起来,斗茶并非是宋人的原创。有人认为,斗茶“始于唐,兴于宋”,这多半是受“梅妃”的影响。

梅妃,原名叫江采萍,是福建莆田人。她不仅是美女,还是慧敏能文的才女,因为生来喜爱梅花而被唐玄宗赐名为梅妃。她的出现,让唐玄宗把后宫四万佳丽都“视如尘土”,而后来的杨贵妃也不过“三千宠爱在一身”。

《梅妃传》中记载了一次她与玄宗斗茶的经历:

后上与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矣。”妃应声曰:“草木之戏,误胜陛下。设使调和四海,烹任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上大悦。

梅妃的聪明睿智,博得龙颜大悦,而且她绝对是个斗茶高手。然而,正史却对梅妃只字未提,关于她的记载多见于笔记及地方志中,梅妃是否确有其人遭到许多学者质疑,而梅妃的真实性正是追溯斗茶起源的“钥匙”。

不过,据《茶董》记载,“孙可之(孙樵)送茶与焦刑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时以斗茶为茗战”,孙樵系晚唐人。另外,同是晚唐的冯贽在其《记事珠》中亦有“斗茶,闽人谓之茗战”的记载。

尽管上述所引文献多为稗官野史,但可以肯定的是:斗茶是福建人的发明。

五代时,词人和凝召集身边的爱茶人组成“汤社”,让斗茶终于有了最初的具象:“以茶相饮,昧劣者有罚。”入宋后,斗茶更是在文人的翰墨丹青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游戏规则

宋代与现代的斗茶方式比对

 

既然是“斗”,那么必然就有“斗”的游戏规则。迥异于当代,宋人斗茶斗的不是外形、香气、汤色、叶底等因子,而是茶色与汤花。

对于茶色,唐人尚青,宋人贵白。宋徽宗赵佶说:“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且尤为推崇建州“条敷阐,叶莹薄”的“白茶”。茶色为何贵白?明人罗廪道出了个中缘由:“白而味觉甘鲜,香气扑鼻,乃为精品。盖茶之精者,淡固白,浓亦白,初泼白,久贮亦白,味足而色白,其香自溢,三者得则俱得也。”

汤花是击拂茶汤时在汤面上涌起的泡沫。早在西晋,杜育就诗意地描述道:“焕如积雪,烨如春”,陆羽则称其为“沫饽”。斗茶输赢的评判标准,除了汤色外,更重要的是看汤花的持久度,即“著盏”(亦称“咬盏”)时间的长短或“水痕”(亦称“水脚”,汤花退散后,与盏壁相接的部位露出的茶色水线)出现的早晚,“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因此,绝佳的汤花应是“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

斗茶激烈的程度,无异于现今的球赛,胜负有时就“相去一水、两水”甚至“一线”间。“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争谁先。”看似细微的水线,往往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标准装备

斗茶装备与功用

 

斗茶是一场没有硝烟却有“火药味”的战斗。茶器就如同武器,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关乎斗茶的成败。

斗茶的“装备”,在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等宋茶名著中都有颇为详尽的阐述,而在审安老人《茶具图赞》、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及宋人的几种《斗茶图》则有更加直观的展现。

斗茶之器包括焙茶器(茶焙、茶钤)、碾罗器(砧椎、茶碾、茶罗)、点茶器(茶盏、汤瓶、茶筅)等。

宋代斗茶的标准装备和流程

斗茶“绝招”

掌握了游戏规则,亮出斗茶的各种“神器”,接下来要比拼的就是斗茶的功夫了。斗茶能不能斗得赢,就要看斗试家们的“武功”是否高强了。

欲称霸宋代茶界,除了茶要够好,器要够“给力”,至少还得练好以下这几个招式。

招式一:碾磨。茶粉匀细关系到汤华的品质。在碾磨前,先用干净的纸包裹,用砧椎槌碎,放入茶碾中用力碾成细粉。茶碾的构造很简单,由碾槽、碾轮和碾轴构成。使用时,手握碾轴推动碾轮,将槌碎的茶碾成细粉。曾慥说,“茶家碾茶,须碾着眉上白乃为佳。”其诗云:“碾处曾看眉上白”。范仲淹诗亦云:“黄金碾畔绿尘飞”。茶的匀细度,可见一斑。有时,为了获得更细微的茶粉,碾碎的茶还要放在茶磨上进一步加工。碾磨后,用茶箩反复筛分。这样,在注汤点茶时,茶粉才会在汤面上泛起,汤花才容易凝结成光亮的“粥面”,将茶色发挥到极致。

招式二:候汤。苏虞说:“汤者,茶之司命。若名茶而滥汤,则与凡末同调矣。”蔡襄说:“候汤最难”。由于饮茶方式的变革,宋代煎水器具不同于唐人常用的茶鳆。在构造上,茶鳆是敞口的,煎水的全过程都一目了然,而汤瓶几乎是密闭式的,可视度很低,水沸程度的掌握往往只能通过“声辨”。水如果没有煎熟则沫浮,煎得太熟则茶沉。所以,要把水煎得刚刚好,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小心“伺候”着才行。

招式三:熁盏。这一招虽简单,却不容忽视。熁,即烤。焙盏就是烘烤茶盏,起到预热的作用,类似于今天泡茶时的温壶烫杯。先让茶盏带上一点温度,可以使汤花“发立耐久”,盏如果凉了,汤花在汤面上就浮不起来。

招式四:点茶。“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要修炼成茗战达人,得先把点茶技艺练到炉火纯青。点茶,由调膏、注汤和击拂三项基本功构成。

其一,调膏。盏预热后,根据盏的容量,用茶杓量取适量碾磨好的茶粉,放进盏里,并用汤瓶注汤调和,以粘稠为适度。用赵佶的话说就是:“量茶受汤,调如融胶”。在这一步,茶水比例的控制很重要:茶少汤多,茶汤就比较稀,汤花容易涣散;汤少茶多,汤花易凝结成“粥面”。

其二,注汤。《十六汤品》中列举了三种不同手法注出的汤品。最佳的是“中汤”,要求注汤时不缓不急,该注则注,该停则停,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注汤时臂垂手颤、断断续续的“断脉汤”及忽视茶水比、盲目注盏的“大壮汤”都是不理想的汤品。

其三,击拂。击拂通常紧跟着注汤,用具是竹制的茶筅,一边执汤瓶注汤,一边“运筅”,轻重、缓急有度地击打拂动茶汤,制造汤花。对于注汤与击拂的有序配合,赵佶有非常精彩的论述。为了点出一盏“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的茶,这位“文艺皇帝”亲授点茶“秘籍”:

第一汤: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周拂,手轻篼重,指绕腕旋。

第二汤:自荼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指既力。

第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复。

第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

第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

第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然,则以筅居,缓绕拂动而已。

第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

关于斗茶那些事儿

逆袭篇

大文豪苏东坡有次和蔡襄斗茶,蔡襄的茶比较好,并且用著名的惠山泉点茶。苏轼的茶稍差点,但他改用竹沥水,得以逆袭取胜。

女神篇

杭州官妓周韶是当之无愧的斗茶“女神”。她非常爱茶,藏了不少好茶。她常常和蔡襄斗茶,每次都能斗赢,而且她还能把茶说得头头是道,让蔡襄汗颜不已。

文艺篇

蔡襄曾对范仲淹说:“你那首《斗茶歌》中有‘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这么一句。如今的绝品好荼,茶色都是很白的,翠绿色的是下等茶,请把诗改为‘玉尘飞’、‘素涛起’,怎么样?”范仲淹表示赞同(事实上范仲淹并没有把诗改掉)。

励志篇

北宋诗人唐庚,不仅和苏东坡是小同乡,而且也巧合般被贬谪到了惠州。但是,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在那里他与朋友们斗茶,获取身心的快乐,哪怕快乐只是一时。他还为后世留下了一篇传诵千古的《斗茶记》。在这篇文章中,有句话值得细细咀嚼:“吾闻茶不问团绔,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新茶活水,与其说是斗茶的价值观,不如说是一种豁达开朗、随遇而安的人生观。


扩展阅读——斗茶:穿越千载的竞逐与游艺

茶界流行一句话:茶是怕比的,好茶是比出来的,茶王是不怕比的。

一泡茶的形成,受到了自然、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每泡茶都是唯一的。不比不知道,一比见分晓,斗茶应运而生。2014年9月11日,由著名导演孟卫国指导的影片《斗茶》正式上映。讲述了几位年轻人从不懂茶到爱茶再到战胜自我的成长过程。影评人说它是“力求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恒久魅力印证给观众,同时融入现代时尚元素、独树一帜的现代电影。”

孟卫国一辈子喝茶,深知茶对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塑造。因此,这部电影他格外用心,比较客观真实地呈现了斗茶文化的技艺和精髓,让人耳目一新。其实作为中国数千年茶文化的一部分,斗茶是中国古代品茶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以竞赛方式评定茶叶质量的优劣、沏茶技艺的高低,这是一种竟逐,更是中国化的游艺形式。

时光穿梭到一千多年前。公元1100年,宋徽宗赵佶即位。在朝的25年里,他轻政重文,一生痴茶成癖,时常以茶宴请大臣,还要亲自煎茶、斗茶取乐。有了帝王做榜样,宋代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斗茶之风盛行。斗茶的形式、胜负的标准、茶器与水的选择……及由斗茶产生的文学作品、绘画作品等,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斗茶文化系统,成为中国茶文化厚重的一篇。

千年烟云,盛世中华茶文化再度复兴。如今,遍及全国的茶王赛、名优茶评比、“选状元”等,已经成为茶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借由斗茶这个形式评比茶叶质量,不但斗出了人气、吸引了茶人的目光,也成为引领茶界的风向标,并宣传和带动了地方茶叶经济的发展。而在普通茶人间的斗茶,更像是一场极富创意的交流形式,通过比拼,斗出各自茶的特色和风韵,更斗出了一同品茗的雅趣。

宋徽宗绘制的《文会图》中描述的斗茶形式、饮茶方式已经不在,但斗茶和围绕着斗茶形成的文化与消遣却是生生不息、枝繁叶茂,成为茶文化蔚为大观的浓墨一笔。

茶王赛:现代斗茶大行其道

不管是通俗易懂的“斗茶”,还是气势滂沱的“茗战”,古往今来,斗茶一事叫法时变,而实质却一层不变。无论何种叫法,但凡是参与到其中的人,甚至只是见识过这场面的看客,都会在脑海中留存下无法删档的独特记忆。爱茶人士兴趣广,斗茶人士欢乐多。爱茶又斗茶的人,终将是最让人艳羡的那一类人。

现代斗茶史

1985年对于中国茶叶现代史来说,具有分水岭的意义。从这一年开始,国内茶叶生产全面放开经营,茶农、茶商可以自由进行茶叶生产与销售,各种茶叶比赛也悄然复苏,各种茶王应运而生。到了1993年11月,安溪县敲响了中国茶王拍卖第一槌。

1995年5月,安溪县西坪镇举办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茶王赛,茶界泰斗张天福领衔主评。最后,500克铁观音茶王拍出了5.8万元的天价,创造了中国茶叶界的空前纪录。茶王高价拍卖,经过《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全方位的报道后,受众逾亿人次,轰动了海内外。

西坪的成功,最直接的效果是拉动了全国各地的茶王赛及茶王拍卖热潮。福建省的永春、平和、厦门、武夷山及广州、上海、北京、香港、浙江、云南、江苏、重庆、山东等地先后举行茶王赛和拍卖会。

尽管茶王拍出的天价,有人感叹,有人质疑,但各地依旧是乐此不疲。1999年6月,安溪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茶王赛,震动京城。同年在安溪(香港)茶王赛上,100克铁观音拍卖11万港元的天价,产生极大的轰动效应。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茶王赛在各地如火如荼,规模、声势也越来越大。业界人士指出,茶王赛作为茶文化的重头戏,茶王赛办到哪里,名茶就卖到哪里,加速了茶叶专业市场的兴建。而广州、芜湖、北京、上海、济南、安溪、横县等地专业市场的崛起,又为斗茶提供了大舞台。

茶王赛又在两岸交流中扮演了独特的角色。2011年12月,“2011两岸斗茶茶王赛”首次在台湾嘉义阿里山地区举办,嘉义市长黄敏惠到场祝贺并致辞,她表示,“两岸斗什么都不好,就是斗茶、斗文化最好。”2012年12月,“2012两岸斗茶茶王赛”在厦门北站国际茶港城隆重举行。两岸斗茶组委会首次统一两岸乌龙茶审评标准,在厦门北站国际茶港城正式设立两岸茶文化交流中心和两岸茶王赛审评中心。

和古代的“斗茶”相比,现代的“斗茶”简化了很多繁文缛节,程序简单明了,但更富有挑战性和胜负色彩。如今,“斗茶”已发展成为由村、街道、县统一组织的大型赛事,制茶高手和经营厂家选送精品参赛,聘请名茶师为主评,评出本季、本地区及各个品种的“茶王”,颁予奖牌和奖金。有的地方甚至还敲锣打鼓把“茶王”迎送回家,视作一种无尚的荣耀。

目前,不仅有武夷山岩茶斗茶赛、安溪铁观音茶王赛、浙江茶王赛、云南普洱茶王赛等全国各产茶区举办的赛事,还有名茶评比会、制茶能手比赛、品茗会、功夫茶评选活动等五花八门的形式。

“斗茶”是中国这一茶叶王国的古老习俗,在乌龙茶的故乡、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西坪,这一习俗与茶叶一起经久不衰,并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在古代,西坪镇斗茶之风就相当普及,几百年来,安溪人一直保留着斗茶、赛茶、品茶的传统,现今每年都举行大大小小的茶王赛。自1995年以来,西坪镇提出“做好茶王赛,致富奔小康”的口号,重视“斗茶”比赛,使之成为评选名优特产品、提高产茶质量、推广安溪铁观音的有效战略。

“斗茶”给安溪茶农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大家一致认识到,茶要卖好价,必须制好茶。人人争当“制茶能手”,人人争做“茶状元”的可喜局面已在西坪镇遍地开花,“千家精心育极品,西坪茶浓醉佳宾”,就是生动的写照。

斗出的好品质

近年来,全国各产茶区举办的名茶评比会、茶王赛、鉴赏会等,都是古时“斗茶”的继承和发展。

现代斗茶的情景,从安溪西坪“茶王”评比活动可见一斑。比赛在每年春、秋两季茶叶采制后举行,分“清香型”和“浓香型”两个系列进行初赛、复赛、决赛,将做工精细、品质绝佳的茶叶送到评比场所,由评委会将各地选送的茶样密码编号,对茶叶的色、香、味、形四个茶叶品质构成因子当场逐一打分,最后揭晓时,按得分高低排列名次。

除此之外,福建武夷山天心岩茶村斗茶赛也是一年一度的茶界盛事,每年都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外籍人士欣然前往。9月6日,2014年度天心村斗茶赛在村委会前广场再次开锣。

露天搭建的遮阳棚下整齐摆放着一张张长形矮桌凳,桌上都有一套完整的斗茶设备和编着序列号的茶样。天心村委会主任韩锦清告诉记者,今年斗茶赛共收到672个茶样,今天拿出来斗的茶样369个,已经是从一个星期之前的初审中挑选出来的了。前来品茶的嘉宾大多是茶学院的老师和学生,茶商以及老茶人,他们都可以参与评选,所给分数会在最终成绩中占到30%,当然主要还是以专家评分为主,占70%。

为了确保斗茶结果的准确,组委会还特别将专家评茶区安排在村委会会议室,与室外的大众品茶区相比,这里安静得多,符合专业级评审的要求。今年斗茶赛分为水仙、肉桂和大红袍三组,分别邀请王顺明、刘宝顺、刘国英、陈德华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担任审评专家。各位老师在品评过程中都极为严肃认真,寡言少语,全神贯注地观干茶、闻香气、品茶汤、看叶底,其严谨敬业的精神值得钦佩。“正是他们用如此专注的态度对待斗茶赛,才使得出的结果具备含金量,这正是天心岩茶村斗茶赛的魅力所在。”韩锦清说。

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9月8日,最让人期待的水仙、肉桂和大红袍的状元花落各家。本年度武夷岩茶冠军的头衔,代表了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最高水准,是武夷山制茶人的至高殊荣。

作为此次斗茶赛大红袍组的专家评审,“大红袍之父”陈德华表示,通过斗茶赛,打响了“天心岩茶村”的品牌,不仅村民们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茶品质和产量都有质的飞跃,政府也在提升影响力的同时,实现“生态美”和“百姓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国英告诉记者,通过斗茶赛这种形式可以赛出精品,让天心村茶品质得以进一步提高,让村民们的茶都好卖。同时也能充分展示与发扬家家户户的传统制作工艺,为武夷山制茶人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同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刘宝顺也表达了对斗茶赛的看法,“斗茶赛可以激励茶农做好茶,他们用最好的茶来参赛。消费者能通过开放的斗茶平台品尝到当年高品质的武夷岩茶,最后这些获奖的武夷岩茶将会流入市场,让全国各地的爱茶人都能喝到武夷山的好茶,感受武夷山悠久深厚的茶文化魅力。”

现代大红袍是如何配置的

据资料记载大红袍早在解放前就绝迹了,紫砂工艺厂陈列室原藏有俞国良制红传炉壶、色泽艳丽不嫣、沉稳而不娇,被称为“大红袍”,公认的上好极品红泥。而与俞国良同时期的其他紫砂艺人的作品,都无这种上佳泥色。究其原因,抗战前,宜兴县县长锺竟成,要做一批红泥壶送人,选中名家俞国良制作,而泥料有锺安排泥坊炼制,所以俞国良有缘得此优质红泥,锺所需茶壶,皆钤“锺竟成赠”方章,有掇球、仿鼓、线元、传炉等款式,余泥悉数归俞国良所有。同期其他艺人,做壶为养家糊口,不可能触出高价去选购优质泥。而所谓优质红泥,就是石黄含量高的红泥。现代人的假大红袍是经过后期的充配调制而成的。王建英的大红袍的配方是用南山上的清泥加上段烧的铁红粉配制而成的,铁红粉是硫酸渣,工业原料的一种。可想而知,用这样的东西去调制大红袍真是为了钱去坑蒙拐骗,置别人的健康不顾。大家不要盲目跟风,在购买的时候需要谨慎。王建英的假大红袍都是这样配置,都是仿手工制成,价格也在几十元的样子,包括范月红的茶壶都是用仿手工制成,大家千万不要被黑心的商家忽悠。本人也曾经在网上买过王的假大红袍,经过专家鉴定后才知道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