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绿茶>清香满坡,红壤上长出绿茶文化

清香满坡,红壤上长出绿茶文化

2019-03-12 访问量: 53 茶礼仪网

清香满坡,红壤上长出绿茶文化
淳口茶园,茶垄满山遍野,在初夏的阳光下,茶叶泛着诱人的绿色,很是养眼。沈铁军摄

6月4日讯(记者 聂煜)5月17日,淳口镇高田村聂中应家,满屋子烟茶水香。张之标再次起身双手恭敬地从主家手中接过茶,仍将其搁在椅子旁,继续讲他十多年前在湖北天门做皮衣生意的事儿。

讲着讲着,讲到了茶圣故里的人爱吃茶,就条件反射般觉得嗓子有点干,于是俯身端起那碗还有点余温的茶,一饮而尽。末了,两指捻着碗底那根鲜绿的茴香柄,将贴碗边的三五片褐色的茶叶扫入嘴里。

“咂吧”了几下,张之标意犹未尽地说:“什么高级茶,都冇得屋哩的烟茶味道好啊!”

采茶做茶,有一套完整工艺

下午三时,鸭头村楼古片,银峰茶厂生叶质检部。杨水霞将竹背篓从肩头取下递给质检员张开国。仔细看了看里头采的茶,张开国说,这是正宗的一芽一叶。“两斤,9元/斤”。拿着这张小小的票据,杨水霞很是开心。每天四小时的采茶,可以为她带来不少的收入。

淳口境内为酸性的红壤土,土层较厚,极适宜茶叶的生长。而作为浏阳茶叶主产区,种茶、采茶、做茶,淳口人有一套完整的工艺。

虽然从大山移出来有六年时间了,但每年3至7月,71岁朱玉华还是会回到二十多里外的老家黄荆村南康水库附近的山上采茶。多的时候可采三次,俗语云:头茶苦,二茶涩,三茶好吃树造孽(古历六月采三茶,那时天气非常炎热)。

不足两分的地里植有二十多株茶树,都是十多年的老树。每年二月间下肥一次,摘第一道茶时从底部砍掉(五、六年间需进行一次)。在悉心的管理下,这些茶树每年能给朱玉华一家带来十六斤茶叶的回报。

从二十出头就开始学着做茶,朱玉华对这个过程已经熟稔得很:茶叶采回来除去杂质后清洗干净,用开水烫过,拧干水分用手揉,最后再用古老的烟熏方法至茶叶干燥为止。

吃惯了家乡的简易茶,外面精致的“高级茶”却吃不出味道来。张之标把这归根于“亲切感”。每次出门在外,他都会揣一小包家乡茶叶在身边,喜欢那粗糙的、带了点苦涩的味道。

吃茶聊天,过一种恬淡生活

“来咯,到屋里歇口气,吃碗茶。”61岁的聂中应站在自家大门口向几个戴草帽、卷起裤管的烟农招手道。“也好咯——”来人进得屋里,取下的帽子就挂在主人刚搬出的椅子背上。

淳口人都喜欢吃茶——即在饮干茶水之后,咀嚼茶叶。“吃”这个字,有炊烟炉火日子的家长里短,看似漫不经心,却很是意味深长。在这个小镇人们心里,吃茶是件大乐事。而吃茶不在茶,在话。没有人会在乎那落落时光,于茶香里、从指尖中一寸一寸溜走。

滚烫的开水从壶嘴倾泻而出,白瓷碗里一小撮茶叶、茴香顿时被冲击得上下翻腾,旋转几圈,舒展着缓缓沉入碗底。八只茶碗挨个摆在茶盘里,女主人双手端着送到客人面前。聊农事,说家长,话气候,有一搭没一搭……吃完第四轮茶后,烟农们又回地里干活去了。

淳口人都会吃茶——“会”的意思是,5公分大的碗,一口气喝下两三碗的遍地都是。这里要提到一种叫洞罐的储水陶器,口敞如洞,其腹径有20公分,高约30公分,有5公升的容量。当地人早上一起床便将老叶茶泡在里头,一直吃到夜。

“茶饭茶饭,在我们这,吃完饭就铁定有碗茶跟着。”张之标笑着说。而在贫苦的年代,淳口镇每家每户的火房里都有一把壶挂在通钩上,下面柴火烧得旺旺的。过一阵,壶盖“兹兹”地冒着热气儿。那些漫长的夜晚,因为有了聊天与吃茶,也就变得有声有色。

地理风物

酸性红壤上,有茶山有茶园

46年前,为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浏阳县委组织全县区、公社党委书记到广东英德县参观万亩茶叶生产基地。回来后,全县上下以公社为单位,人们纷纷扛锄上山,披荆斩棘,开荒种茶。

“当时四乡中以西乡种植总面积最大,而连片面积最大的是路口茶厂,有近千亩。”高级农艺师王心刚说,分散则不好管理,现在茶叶在淳口境内发展方兴未艾,管理得好以及技术支撑功不可没。

淳口现有茶园面积4000余亩,以浏阳市银峰茶叶有限公司、淳峰茶叶有限公司为代表,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教授刘富知曾多次到淳峰茶业有限公司的基地进行调研。

他表示,淳口镇境内为酸性的红壤土,土层较厚,极适宜茶叶的生长。在他看来,茶是一个通道,联通我们和山林。虽然茶性各异、滋味万千,但都一定带有它生长环境的气息,当我们专注喝茶的时候,淳口的山色、风声、溪流都会呈现在眼前。

茶人茶事打新房赞茶

富善的妹崽将嫁炉烟的伢,邀请颜富大去“打新房”赞赞茶。颜委婉地谢绝了。这个46岁的淳口镇中年男人说,早些年经济不富裕,要靠嘴巴皮子挣饭钱,但现在不需要了。颜的父亲颜祖武,湖南省优秀民间艺人,擅弹唱,赞茶也很有一套。

说起打新房赞茶的场景。那边新郎新娘抬着一个大红圆茶盘款款地过来了,他端着茶往碗里一瞧,即兴赞道:“茶叶细,水又清,细茶杆哉能够穿过绣花针。”

起承转合,声音抑扬顿挫:“说声笑,笑声长。我赞新娘与新郎。赞个天长又地久,赞个地久又天长。花到逢春朵朵开,新娘子一定有个十月又怀胎。头前一个文官相,后边一个武将军。”

那新娘子一听脸色绯红,新郎则乐呵呵得赶紧发喜钱。

淳口印象

走读淳口,从一杯茶开始。

5月17日,行走在淳口茶山路上,满山遍野的茶垄,一条条,一脉脉,纵横交错像是修剪精致的绿毯和天梯,起起伏伏地覆盖了山间。迎面而来的清凉山风,瞬间吹散了一路的燥热,风间依稀可嗅得新茶的清气。

滚烫的开水从壶嘴倾泻而出,茶叶在杯中翻滚。端起,抿一口,烟茶的清香悠悠——常年在外的淳口人,因为吃惯了家乡的简易茶,外面精致的“高级茶”却吃不出味道来。他们把这归根于“亲切感”,归根于喝茶聊天当中的浓浓乡情。

第二道水续上,细细的牙尖在水汽里翻腾,烟茶的味道上来了。浓烈的烟味中,曾参加了秋收起义和长征的罗梓铭的故事徐徐讲开。在震惊中外的“平江惨案”成为烈士,董必武赋诗哀悼:“涂罗诸烈士,秉性最忠贞……”

三道茶饮毕,夕阳西尽,从“清澈甘甜的杨柳龙凤井水”到“从炉烟洞走出一品夫人”,再到“青龙大屋里残留的飞檐翘阁”,淳口的人文风景里浸满了茶的清香。夜上来了,乡邻团坐,笑谈声此起彼伏,窗外则已是蛙声一片。

有用+10
分享

安徽黄山:神猴报恩赐名茶

  安徽黄山:神猴报恩赐名茶

  太平猴魁,属绿茶类,是中国历史名茶,被称为尖茶之王,创制于1900年,产于安徽省黄山市北麓的黄山区(原太平县)新明、龙门、三口一带。

  有关太平猴魁的传说流传下来的有两种。一种说法是由于茶叶生在突兀峻岭的石缝间,因此山民训练猴子采茶而得名“猴魁”。

  另一种则传说古时候,在黄山居住着一对白毛猴,生下一只小毛猴,有一天,小毛猴独自外出玩耍,来到太平县,遇上大雾迷失了方向,没有再回到黄山。老毛猴立即出门寻找,几天后,由于寻子心切,劳累过度,老猴病死在太平县的一个山坑里。山坑里住着一个老汉,以采野茶与药材为生,他心地善良,当发现这只病死的老猴时,就将它埋在山岗上,并移来几颗野茶和山花栽在老猴墓旁,正要离开时,忽听有说话声:“老伯,你为我做了好事,我一定感谢您。”老汉四处寻找并没发现有人。

  第二年春天,老汉又来到山岗采野茶,发现整个山岗都长满了绿油油的茶树。老汉正在纳闷时,忽听有人对他说:“这些茶树是我送给您的,您好好栽培,今后就不愁吃穿了。”这时老汉才醒悟过来,这些茶树是神猴所赐。

  为了纪念神猴,老汉就把这片山岗叫作“猴岗”,把自己住的山坑叫作“猴坑”,把从猴岗采制的茶叶叫做“猴茶”。由于猴茶品质超群,堪称魁首,后来就将此茶取名为“太平猴魁”了。(薇薇)

天目青顶属于什么茶

  天目青顶,又称天目云雾茶,属于六大茶类中的绿茶类。是在国际商品评比中获得金奖的古今绿茶上品,产于临安市东天目山的太子庙、龙须庵、溪里、小岭坑、朱家村及森罗坪等地。该茶制作工艺精细,原料上乘,其挺直成条,叶质肥厚,芽毫显露,色泽深绿,滋味鲜醇爽口,清香持久,汤色清澈明净,芽叶朵朵可辨,是色、香、味俱全的茶中佳品。

  天目青顶产地环境

 

  产于浙江临安天目山,这里古木参天,山峰灵秀,属国家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素有天然植物园之称。天目山山高地带气候温湿,森林茂密,树叶落地,形成灰化棕色森林土,腐植质厚达二十厘米左右,土壤疏松,色黑,呈酸性反应。终年云雾笼罩,山上雾日多,年平均有二百五十天以上。茶树多分布在海拔一千二百米以下,六百米以上的自然良好的山坞中。

  天目青顶品质特征

 

  天目茶成品外形紧结略扁,形似雀舌,叶质肥厚,银毫显著,色泽深绿,油润有光;冲泡后,汤色清澈明净,芽叶朵朵可辨,滋味鲜醇爽口,清香持久。诗僧皎然在品饮天目青顶茶后,赞曰:"头茶之香远胜龙井"。天目青顶制作工艺精细,原料上乘,是色、香、味俱全的茶中佳品,远销荷兰、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天目青顶采摘制作

 

  按采摘时间、标准及焙制方法不同,分为顶谷、雨前、夏乌、梅尖、梅白、小春等品类。顶谷、雨前属头春茶,最幼嫩细纤,色绿味美,为最佳品。顶谷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小春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开展,鲜叶嫩度仍高于一般茶叶。顶谷、雨前在制作时,杀青采用竹筷在锅中翻炒至适度,起锅时煽风凉却;揉捻放于粗麻布上轻轻搓揉,不使茶叶出汁;最后置于焙笼中放于炭火盆上分毛火、足火二次焙烘干燥。成品外形紧结成条,叶质肥厚,芽毫显著,色泽深绿,油润有光;冲泡后,汤色清澈明净,芽叶朵朵可辨,滋味鲜美,清香持久。

  天目青顶茶制作工艺精细,原料上乘,其挺直成条,叶质肥厚,芽毫显露,色泽深绿,滋味鲜醇爽口,清香持久,汤色清澈明净,芽叶朵朵可辨,是色、香、味俱全的茶中佳品,已先后销往荷兰、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该茶生产历史约从明代开始,当时被列为六品名茶之一,作为贡品。1936年在南洋国际会议评比中获特等金质奖。明代被列为“贡品”。1986年被评为浙江省十大优胜名茶之一。

六安瓜片名茶“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

六安瓜片名茶“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

 

 

六安瓜片历史渊源及发展

 

    六安茶是唐代以来就为人所知的名茶之一。早在唐代,《茶经》就有“庐州六安”之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代李东阳、萧显、李士实三名士在《咏六安茶》中也多次提及,曰“七碗清风自六安”,“陆羽旧经遗上品”,给了“六安瓜片”很大的赞誉。在清朝,“六安瓜片”是慈禧太后的贡品,慈禧太后膳食单上规定月供“齐山云雾”瓜片十四两。


   关于六安瓜片名字的来历,有很多说法,也有很多传说,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因制成的茶叶外形顺直完整,形似葵花子,故称“瓜子片”,以后即叫成了“瓜片”。

 

六安瓜片名茶“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

 


品质特点


     六安瓜片的采制方法十分特别,一是必须等鲜叶长到“开面”才采摘;二是鲜叶要经过“扳片”,除去芽头和茶梗,掰开嫩片、老片;三是嫩片、老片分别杀青;四是烘焙分三次进行,火温先低后高,特别是最后拉老火,炉火猛烈,火苗盈尺,抬篮走烘,一招一步节奏紧扣,实为茶叶烘焙技术中别具一格的“火功”。


    六安瓜片的品质特点是:外形似瓜子形的单片,不带芽梗,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富有白霜,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叶底绿嫩明亮。


    六安瓜片茶不仅可消暑解渴,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明代闻龙在《茶笺》中写道,六安茶入药最有功效,因而被视为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