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绿茶>日照绿茶夏茶大量上市

日照绿茶夏茶大量上市

2019-03-12 访问量: 39 茶礼仪网

  作为市民防暑降温茶主要选择的日照绿茶夏茶目前已大量上市,日照绿茶也到了一年中价格最低的时候,但与去年夏茶价格相比,还是贵了一些。
  14日,在济南茶叶批发市场,经营了多年日照绿茶生意的袁玉香介绍说:“目前市场上的日照绿茶夏茶价格较春茶大幅回落,日照绿茶已到了一年中价格最低的时候,但今年仍比往年贵了一些。往年这时候零售最便宜已经到了一公斤80元左右,如今最便宜的夏茶批发还要120元以上。”

有用+10
分享

安顺绿茶缘何为他人嫁衣?

      安顺产茶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就有生产茶叶的历史记载,在上世纪7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我国茶叶出口的“味精茶”。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安顺绿茶开始闯市场销路一直很好。然而,一些茶商在利益驱使下,以“杨柳尖”、回收泡过的茶叶等方式图一时之利,砸毁了安顺绿茶这块金字招牌。近年,当地政府想重振安顺绿茶品牌,但要想恢复当年之雄风,却是征途漫漫。

  日前,本报记者深入安顺市与茶叶生产商、经销商,以及相关专家和政府官员进行对话,了解了安顺绿茶的兴衰历程。

  红极一时 毁于一旦

  安顺位于黔中腹地,气候温和,日照时间短,属于典型的“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地方。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安顺就开始种植茶叶,鼎盛时期则是上世纪70至80年代。

  “那时安顺的绿茶十分风光,因其各元素指标较高,作为‘味精茶’加入其它茶叶中供出口。安顺市西秀区茶叶商会常务副会长张福亭,谈起红极一时的安顺绿茶仍感到十分自豪。张福亭已67岁高龄,与安顺绿茶打了40多年交道,可谓安顺绿茶兴衰的见证者。张福亭介绍,上世纪70年代安顺绿茶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茶叶1.2万担,其中有4000担用于出口。当时,安顺被定为国家绿茶种植基地,因品质较好作为“味精茶”与龙井等茶叶一起供出口。

  1977年后,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放开茶叶市场,安顺绿茶成为市场抢手货供不应求。一些不法茶商便以树叶和喝过的茶叶作假,导致安顺绿茶一时间成了“假茶”的代名词,从此一蹶不振。“从1981年至1990年,安顺绿茶种植面积由10万亩缩减到8万亩,产量一度时期只有几百公斤。”张福亭十分痛心地说。

  沦为替身 身价大跌

  “每年5月份过后,在安顺几乎见不到当地绿茶的身影,80%以上的产品被外地客商收走。”安顺市西秀区茶城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毕季贵说。据了解,2010年安顺茶叶种植面积已达19.52亩,年产量达1972吨,但其中80%的产品被外地客商集中收购,重新贴牌上市。安顺绿茶丧失了自己的品牌,成了一些知名品牌茶叶的“替身”。

  张福亭告诉记者,2008年、2011年,他先后两次赴上海考察茶叶市场,上海大宁国际茶城700多间铺位,其中一半被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知名品牌占领,另一半则为各地的品牌绿茶,他反复看了好几遍也没有发现贵州茶叶的身影,更别说安顺绿茶。即使在贵州省内,湄潭翠芽、都匀毛尖声名雀起,以瀑布毛峰等为代表的安顺绿茶却难觅一席之地。

  “其实,我们也很清楚,100至200元的茶叶初级产品卖给外地客商,经他们包装贴牌后售价往往要翻番,但我们也有很多无奈。”安顺明英茶叶有限公司经理吴维告诉记者,他们十分清楚三月份的茶叶放到八月份每斤可多赚20至30元,如果有自己的品牌价值会更大。但人工采茶每天的工资高达5万,一个月就需要150万,加上水、电、运输等,采茶期间每个月的开支近200万元,企业为保运转不得不贱卖。

  重振雄风 征途漫漫

  “2007年贵州茶叶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后,2009年安顺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茶产业发展规划。”张福亭说,从2009年起安顺绿茶恢复性发展进入实质性阶段,不仅有中长期规划,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种植面积也由8万亩增加到了近20万亩,到“十二五”末将达到30万亩。

  “目前,我市茶叶产业存在着小、少、散、差等现象,无龙头品牌引领、加工工艺差、产出低是制约茶产业发展的瓶颈。”安顺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旭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安顺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安顺绿茶品牌为例,该市目前有30多家企业,40多个品牌,除瀑布、明英等少数几家茶企产值过千万以外,其余的都是几百万、甚至几十万的小企业,品牌也十分杂乱,没有拳头产品。

  安顺茶办专职副主任徐锳说,该市将通过系列措施重振安顺绿茶雄风。首先,通过多条途径扩大茶叶种植面积,争取“十二五”末达到30万亩;其次,强化资源、品牌重组,争取把“瀑布”、“朵贝”等打造成知名品牌;第三,结合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开发观光、文化茶园,增加茶产业的附加值;第四,建西南地区最大的茶叶交易中心。

  “安顺绿茶兴衰沉浮教训深刻,要想重振雄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张福亭说,这需要社会各界坚持不懈地努力。

2010,安吉白茶引出“是非风波”

  2010,安吉白茶引出“是非风波”

  最近一段时间,新华网、白茶世界网等媒体纷纷报道了这样一个观点:安吉白茶堪称“世外茗源”吗?

  作者在文中分析指出:安吉地处天目山北麓,群山起伏,树竹交荫,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安吉被称为“中国竹乡”,植被覆盖率为60%,而茶竹之缘,也颇为“珍贵”。而且,凡四周为竹林或靠近竹林的茶园所采制的茶叶,一般都含有板栗香或豆花香,且越邻近竹林的,其香味越是明显。由此可见,安吉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了安吉白茶树和安吉白茶,弥足珍贵的安吉白茶也自然可以称为“世外茶源”或“世外茗源”,正如安吉堪称现代都市的“世外桃源”一样。

  为了证明安吉白茶称得上“世外茗源”,而且应当称之为“世外茗源”,作者还进一步引用了一个生动的安吉白茶品牌故事。

  原来,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桂家场,这个发现第一株安吉白茶树的地方,其村民本来姓赵,原居安徽潜山。桂家先辈在朝廷做官,犯了错被满门抄斩,只有一位母亲带着儿子在外走亲戚,历经重重艰辛,终于躲避了官兵的盘查与追捕,逃至一处不易为外人发现的地方,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当时,母亲和孩子生怕这地的人不接待他们,没想到,这里住的人们热情善良,一听说他们的遭遇,立即帮助母子找了一块地,村民还负责把房子给修好了。就这样,母亲和孩子住了下来。随后的一个春天里,渐渐平静下来的母亲发现了这棵神奇的白茶树,但是她想到“茶”字仍旧心有余悸,所以,为了回避“茶”字,同时也为纪念这里“世外桃源”般的和睦与友善,白茶树所在的区域就被称为“世外茗源”,而不是“世外茶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世外茗源”一词就传开了。至今,桂家人已经在世外茗源居住了“十三代”。

  但是,众所周知,中国茶叶品种繁多,单单按照茶叶颜色进行分类,就有六大种类:黄茶、青茶、白茶、绿茶、红茶和黑茶,而且,每种颜色的茶又可以分为很多小类,上文提及的安吉白茶只不过是绿茶中的一种而已,而且是新发现的一个品种。

  所以,只是因为安吉的生态环境好,人文环境好,安吉白茶发现过程很“神奇”,就把安吉白茶尊称为“世外茗源”,自然会引起大家的争议。很多人反对安吉白茶被称为“世外茗源”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毕竟中国的好茶有很多,珍贵品种也很多,最近崛起的湖南黑茶势头就很猛,同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而且,依据百度百科的资料,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人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具体说来,中国茶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

  其一,神农说。唐 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其二,西周说。晋 常璩《华阳国志 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其三,秦汉说。西汉 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

  正因于此,我认为,安吉白茶是“世外茗源”也好,非“世外茗源”也好,沸沸扬扬的白茶娶妃事件还没有告一段落,安吉白茶引发的“是非风波”又已经快速上演了。也许,我们可以从安吉白茶的“是非风波”中看到中国茶叶崛起的巨大力量。(张伟凡)

苍山雪绿有何采摘标准?

苍山雪绿有何采摘标准?

采摘标准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全年采摘12~20批次。

(1)加温萎凋:借助电热、柴炭进行人工加温,速度快,效率高,但如火候掌握不好,质量不易保证。

(2)室内自然萎凋:主要是在通风透光室内进行。即用竹垫将茶叶均匀摊开,须经15-20小时左右,并均匀翻动数次,使水分蒸发达50%-60%,叶柄、叶芽柔软后即完成萎凋。此法蒸发缓慢,易于掌握。

(3)日照萎凋:将鲜叶摊散在竹垫上或放到阳光下晒,晴天只需30分钟即可,阴天则看其柔软程度而定。总之,萎凋的标准是:叶形萎缩;粗梗失水而柔软,不易折断;青味减少。(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