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等于成功学?

普洱茶等于成功学?

2019-03-14 访问量: 35 茶礼仪网

  全明星阵容、好莱坞模式、市场化运作、强大资本注入,华裔导演以及保罗·沃克的意外……各种因素叠加,让《速度与激情7》首日揽金4亿,吸精游戏仍在持续。 4个亿啊,仅仅是一部电影。 史无前例的速度与激情!

  纵观几年来的普洱茶市场,何尝不是呢?

  普洱茶等于成功学?

  明清以前,几乎看不到普洱茶的影子。明清之季,普洱茶被皇帝宠爱,成为贡茶,遂声名远播。易武、倚邦在全盛时期,至少有上万人口在此制茶,在全国品饮者该是数倍。普洱茶在光绪末朝衰落,品饮人数更加稀少,后来经历断续复兴,但在上世纪的整个百年,精细化是茶叶发展的主流,大叶种普洱茶的品饮者仍然寥寥,连龙井、铁观音一个零头都及不上。

  普洱茶等于成功学?

  沈培平先生曾在一本书的序言中写到,除藏区外,云南2003年前天天喝普洱茶者不超2000人(存疑),现在云南每10个人中至少有1人在喝普洱茶。云南有4600多万人,每10个人中至少有1个喝普洱茶,就有460万人。从2000到460万人,短短十年时间。

  只能用“疯狂”两个字来形容。

  云南虽是普洱茶之乡,品饮人群基数足够大,但就目前消费数量、讲究程度而言,还远不及广东人,粤人早上爬起第一件事,就是找茶喝。普洱茶,已融入他们生活和血液中,几乎每个家庭,不管贫穷,还是富裕,家里都有一张茶台,都有几饼普洱茶。

  北方朋友到广东旅游一圈,几天不见,你会惊奇地发现,他的生活突然多了一项嗜好——品普洱茶。普洱茶魅力之大,差可比拟毒瘾,一旦沾上,或进入那个氛围,你就会被吸引,被熏陶,被勾魂夺魄,难以跑掉。太值得玩味了。当然,不管怎么玩,对身体都是无害的。

  从2007年至今,眼看着,身边品普洱茶的朋友多起来,北方朋友常常通过各种方式询问普洱茶事宜,似乎不懂普洱茶,人生就不值得过一般。过年回家,黄土高原一个偏远县城的同学也提壶泡茶,整起一张张煞有介事的茶台;眼看着,曾经在大学里因文相聚的朋友,尽管散落各行各业,价值观也千变万化,但突然发觉,不管是行政单位、事业单位还是企业,不管是学佛的,研究学问的,或是当了老板的,大家都能在普洱茶上找到话题。不知什么时候,他们全被普洱茶俘获。

  普洱茶等于成功学?

  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品不品普洱茶,懂不懂普洱茶,难道代表着他的事业?婚姻?家庭?人生的价值和追求?品不品普洱茶,懂不懂普洱茶,听没听说过老班章、冰岛、昔归、刮风寨这些名山名寨,喝没喝过大益的熟茶、雨林的古树茶,如果没有这些,你的事业有成、婚姻幸福算个啥?

  唉,这世道,不会品普洱茶,都不敢奢谈成功学,连自己存在的价值都不存在了。

有用+10
分享

3个关键点,让普洱茶拼配达到1+1>2

  喜欢饮茶的人,可能都曾经有过类似观点:好茶是不能“拌”的(意思是,几款茶调配的茶品质不好)。事实上,这是一个认识误区,纯料茶的品质有可能高于拼配茶但也有可能低于拼配茶,具体品质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茶叶拼配的好甚至可以使茶叶品质与价值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因此,很有必要为茶叶拼配技术正名。

  茶叶拼配不是简单的把各种茶叶拌在一起,从专业角度,茶叶拼配的定义是指将两种以上形质不一、具有一定共性的茶叶拼合在一起的作业。它需要通过评茶师的感官经验和拼配技术,把具有一定的共性而形质不一的茶产品,或美其形、或匀其色、或提其香、或浓其味,拼合在一起。茶叶拼配是一种常用的提高茶叶品质、稳定茶叶品质、扩大货源、增加数量、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的方法。

 

  可以说,在实现现代茶业可持续发展中,茶叶拼配技术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高茶叶品质,实现优势互补

 

  茶叶和人一样,不同批次的茶叶,有各自的优缺点,单款茶也许某一个特点十分突出,比如香气、韵味或者滋味有很独特的地方,但其缺点也一样显眼,比如香气高昂,但汤水可能较差。将它们进行精准拼配,可以让他们扬长避短,各部分的茶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进而使其口感更为丰富、营养也更加均衡,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第二,增加产量,保证稳定货源供应

 

  据业内人士介绍,七八十斤的茶青只能制成十五斤左右毛茶,而毛茶挑梗精制后到成品茶仅剩五六斤。加之制茶过程复杂繁复,单个茶农所能提供的茶产量很少,又由于做茶存在偶然性,每家提供的茶叶品质不一,那么就无法满足大批量产品供应的需求。这就需要茶叶专业人员,把相容的茶叶拼配,才能保证大批量品质稳定的茶叶产品供应。

  第三,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茶叶拼配实现用不同档次的茶叶拼配成高品质的茶,用同样的成本实现更高的价值,这就无形中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再者,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地区的消费者对茶叶口感要求各不相同。茶叶拼配可以针对不同销售区域的个性,调配出不同滋味香气等级的产品,适应消费者需求。

 

  除此之外,拼配技术在打造知名茶品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家都明白,做品牌的前提之一就是要有标准,比方说每一瓶茅台酒拿出来都不一样那是不行的。

  为什么目前中国茶叶还拿不出像立顿这样的品牌呢,我们知道的西湖龙井、铁观音、普洱都只是一个品类,但是这些品类背后都没有一个企业的品牌能占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这就由于我们的茶叶没有一个稳定的标准,做品牌茶就需要保证茶叶品质的相对稳定,即我这次购买这个产品的品质是否跟上次一样,下一次能否还是这个口味。

 

  要保证茶叶质量的稳定性,拼配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有规模的茶叶产品一定是通过拼配形成的,如同茅台酒一定是通过勾兑来实现其标准化的。

 

  当然,优质茶拼配是指在拼配时不通过添加低质原料来降低成本,又需要合理的搭配和使用原料,而不是简单的高价原料的堆砌。这样的拼配技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深厚的拼配功力,以及对于优质拼配理念的坚持。

普洱茶膏的隐秘身世

普洱茶膏的隐秘身世!要揭秘普洱茶膏的身世,首先要弄清楚知道什么是普洱茶膏。准确的说,这个名称的正式出现距今不过200余年,说起来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公元1729年,一支来自云南的神秘马队冒雪秘密进京,在行程3000多公里之后,他们要把一件珍贵的礼品进贡给大清皇帝雍正。这件礼品就是800多年前南唐皇室贵族饮用的普洱茶叶制品——茶膏。这种神秘的饮品在明代的历史中沉寂了近300年,现在,马队带着云南土司寻求荫庇的偏安愿望,要把这个存活在民间的茶制品再次带进宫廷。然而雍正喜怒无常,没有人知道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究竟会是怎样的结果?

这次冒险的进贡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茶膏,这种绝妙的饮品迷住了雍正皇帝,并且正式成为了清宫贡品。然而,清王朝的帝王对偏安的云南忠诚并不放心,康熙时期吴三桂的叛乱让清王朝后续的帝王们时时猜忌,一方面担心云南进攻的茶膏被投毒,一方面又对茶膏极为喜爱,终于至乾隆时期,清朝皇室汇聚了中国最好的茶艺师来到宫廷,在当时的御茶坊开始尝试自己制作茶膏。关于茶膏这一段历史,说起来其中的曲折前后历经近百年,但真正吸引人的并不是朝廷与地方之间的勾心斗角,而是后来奠定普洱茶膏的宫廷工艺的诞生。茶膏身世的隐秘,也和这一段典故有关。须知道,清宫御茶坊的普洱茶膏“压榨”制作工艺极为独特,与云南进贡的普洱茶膏在工艺上可以说是迥然不同,而往上追溯整整一个明朝200余年间,并无茶膏一说。那么清宫的普洱茶膏制作工艺是自己研究的,还是继承而来就变成了一段悬案。翻阅中国古代的茶类专著,我们可以在唐代中国第一部茶类专著《茶经》中发现,茶圣陆羽认为茶饼的制作应“畏流其膏”,最好的茶饼应“含膏者皱”,其制作工艺分为“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等十余道工艺,这在中国茶史上是破天荒的使用了“膏”字,但由于陆羽描述的主要是唐朝茶饼的制作,所以几乎可以肯定,陆羽只是发现了茶的制作过程可以出现“膏”,并且是评判上等茶叶的一个标准。但是茶膏在这一历史时期显然并未出现。

另一本引人注目的茶类专著是《北苑别录》,这本书的作者南宋福建转运使主管账司赵汝砺则有如下论述:“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这一句论述中有两个字值得注意:一个是“榨”,且分为小榨和大榨;二是“膏”,且是通过榨而得到。这句论述的前后文中,赵汝砺讲述的是宋朝茶饼的制作,但事实上,稍微了解一下宋代的管理机制会从中发现,由于宋朝宫廷对皇家工艺有严格的保密制度,加上陆羽的《茶经》对制茶出膏的制作分为“蒸之,捣之,拍之”的说法,我们不难判断赵汝砺的这段文字所说的确实是制茶膏的办法。

饮用普洱茶时有酸的口感



饮用普洱茶时有酸的口感:

  1、口感发酸的问题很复杂,生茶熟茶都有可能出现,酸的程度也不尽相同。造成茶品发酸的原因,可能是产地和气候的因素,可能是制作工艺问题,也可能是入仓茶没有退干净。

  2、一些生茶中带点酸,若酸味不重,却倒有一种“梅子”味的感觉,则不妨一试。如果酸的感觉伴随著其他不良感受,诸如霉味、锁喉等等,这样的茶就要小心;若在品陈茶或老茶的时候,如果有发酸口感,要特别注意分辨口腔和喉咙的感受,一旦感觉不好,就不要再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