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喝出山头村寨,你信吗?反正我不信!

普洱茶喝出山头村寨,你信吗?反正我不信!

2019-03-18 访问量: 26 茶礼仪网
  坊间常听闻有人能够仅籍由品饮便可判断出普洱茶的山头村寨,一杯下肚,班章、贺开、巴达、麻黑、大雪山云云皆可娓娓道来。且不提其间有多少信口开河,单只说仅凭借品饮判断何处山头村寨一事,便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难道不同的山头村寨难道就没有其各自的独特性么?不是有不少方家都能够藉由品饮判断出绿茶乌龙茶的产区么?

 

  因云南独特的地理、气候特性,以及群体种茶树的多样性,使得普洱茶在整个云南茶区的地理范畴内呈现“北苦南涩、东柔西刚”的特质。具体到不同的茶区山头,还会有其各自独特的表现。不过茶叶成品品质特点的形成最终是“茶种、生长形态、制程、仓储”等共同合力的结果。

  云南普洱茶原料传统上多来自群体种有性繁殖茶树,有性繁殖的结果就是同一片茶园的不同植株有着不同的基因,不同的品质特性。这就如同子女与父母不可能完全相同一样。连相连的两颗茶树都不能相同,又谈何“山头纯料”呢?而绿茶、乌龙茶生产多使用单一品种无性繁殖扦插种植,一大片茶园的植株可能都是同一母本的“克隆体”,如此当然会有非常近似的品质表现。

  上图拍摄于老班章,可以清晰的看到,同一枝上的叶片,便有叶缘有锯齿和无锯齿两种形态。

 

  除了茶种,制程对于茶叶品质的形成也有极大影响。云南普洱茶,特别是优质古树茶,制作过程多采用手工,而手工制作必然会带来品质的差异性。不同制茶者,甚至同一制茶者不同批次制茶都难以保证品质的均一性。如此带来的差异必然会在茶品品饮时有所体现。

  对于品饮者而言,他接收到这杯茶的讯息是来自于茶种、茶区、制程、仓储等多重因素交杂作用后的复合结果。希望仅仅通过品饮就能从中独提取出单一的山头村寨的信息,真的只能以Mission  Impossible来形容了。比如经典普洱的酽品系列,就可以通过投茶量、水温、冲泡手法等的改变,分别呈现出易武、景迈、临沧等不同茶区的特征。显然,仅仅以品饮判断山头村寨是不切实际的。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的发酵速率,紧条茶为什么快于泡条茶?

  我是小小发酵师,晒青毛料就揉捻形态基本可分为紧条茶和泡条茶两种,还有中泡条,条索介于二者之间,这样的外形对于渥堆发酵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今天就特别讲一下。

  紧条茶,揉捻较紧,茶叶表层有一定的破碎,这便于茶叶内含物的析出,在渥堆发酵中,微生物作用、酶促作用、湿热作用主要是以内含物为底物进行转化反应的,紧条茶由于表层有一定的破碎,极大的方便了内含物与微生物、水分、空气的接触,马上就可以反应,在渥堆实践中,同一等级同一原料的紧条茶一天就可以起温,而泡条则慢的多,两天方可。

  泡条茶,揉捻较轻,表层比较完整,微生物、空气、水分与内含物反应需要破坏茶叶表层的过程,这延缓了发酵速率,堆子起温也会延后,并不利于快速发酵。而且由于其反应较慢,茶叶与水分长时间接触很容易出现腐败,堆味偏重,腐臭味浓,并不值得提倡。

  但需要注意的是,紧条和泡条的选择是建立在茶叶一定的柔韧性上的,有些低档茶,比如老叶、梗、黄片韧性茶,揉的紧破碎率太高无端增加损耗,每没必要揉的太紧。所谓的紧条也是相对偏紧而已,毕竟揉的过紧发酵出的熟茶耐泡度不够,影响品质和口感,所以有些事情还是以适度为主,看茶做茶,实事求是才是王道!

普洱茶的特殊性——说说普洱茶的“三个不可代替”

  有很多茶友曾经有过这样的一种饮茶经验感受:在众多的茶类茶品中一旦选择了普洱茶,基本上就不会再轻易改变,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牵引着。这也就说明了普洱茶有它自己区别于其他茶类的独特“气质”!

 

  这种魅力究竟来源于什么呢?

 

  是香吗?铁观音、岩茶可能更香。是甜吗?只要甜的话不如两元钱买听可乐喝。是鲜爽吗?绿茶更鲜爽。以上这些似乎都需要但都不全面,那么究竟什么是“普洱茶不可替代的特征”呢?

  有关普洱专家给出的答案是:云南普洱茶的体感与口感上的高度一致性与特殊性。因为,除普洱茶之外其他茶类很少有强调体感的,而在普洱茶这里要强调体感并把体感放在口感的前面来强调,一般来说只有茶质厚重才会茶气充足,茶气充足才会体感强烈。所谓茶气、体感,在不同的人身上反应是不尽相同的,有的人反应强一些,有的人反应弱一些,有的人一口茶喝下去就全身发热,有的人会感觉后背发热,有的人会手掌发红、出汗,有的人头部发热,有的人额头出汗,还有打饱嗝、排气等等。茶气足、体感强是一种喝到好普洱茶后的正向反应,体感不强就难有普洱茶的保健功效。

  普洱茶也强调口感而且要求口感与体感高度一致。茶质厚重的茶入口丰富愉悦,所谓丰富就是有苦有涩有酸,通俗讲就是有爆口的感觉。但是一款茶光丰富不愉悦也不行,普洱好茶的愉悦感一部分来自于体感,另一部分来自于口腔滋味上丰富剌激后迅速的回甘生津,所谓的“苦化甘、涩转津”。否则,苦涩感较长时间停留在口腔中不化是不会有舒服愉悦的感受的。另外,如果茶质较薄品饮后没有留存感也不是好的口感。

 

  由此可见,良好愉悦的品茶体验往往来自于普洱好茶中“三个不可替代”,即不可替代的茶种茶质、不可替代的生长环境、不可替代的加工工艺(包括存贮),这“三个不可替代”形成了普洱茶品饮表象中“不可替代的特征”。

  这个时代中受到人们喜爱的东西一定有它丰富的内涵特征,也就是“个性气质”,对于普洱茶来说就是本文所提到的这三点,茶友们在之后的品饮中可以用心体会。

【普洱茶再发现】百抖出佳茗

【普洱茶再发现】百抖出佳茗

个地方的小吃,常常浓缩了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它出现在这里而不是别的地方,肯定有它的原因。比如西安人习惯吃羊肉泡馍,你就很难想象它的发源地会是广州;云南的过桥米线,绝对也不会是遍地麦田的河南首创。作为云南历史悠久的产茶大县,凤庆人在漫长的岁月里,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品饮文化?

【普洱茶再发现】百抖出佳茗


在凤庆,尤其是在对传统饮食文化继承得较好的农村,人们都有喝“百抖茶”的习惯。百抖茶实际上是土罐烤茶,凤庆一带,不论是汉族、傣族,还是佤族、拉祜族,都采用土罐烤茶来招待客人或者自己饮用。也就是说,作为一种品茗习惯,百抖茶不属于民族饮食文化的范畴,而是属于“地方小吃”。


事实上,只要去到凤庆农村,就会发现百抖茶出现在这个地方,是有其原因的。这里的农家,每家均有一个火塘,通常是用石头或砖块就地围砌,然后在砌起的火塘上放上一个铁制的火盆,以便清理柴灰。客人来后,往往围聚在火塘边,说人生长短,聊乡里旧事。火塘上专门设有一个吊烧水壶的吊钩,吊钩还能随火的大小人为地升降;也有在火塘上放“三脚”烧开水的。当水即将沸腾时,主人往往会将特制的土罐洗净,然放在炭火上烘干,等土罐烘热之后,视罐的大小与来客的多少,抓一把晒青毛茶放入其中,然后反复抖动烘烤。从茶叶放入土罐到烘烤均匀,需要抖动上百次,“百抖茶”因此得名。烘烤技术好的百抖茶,农谚有:“杆(茎)泡、叶黄、面(碎末)不糊,沏入沸水噗、噗、噗”。如果说沏入沸水之后,发不出这样的声音,人们则将这种茶称为“小姑娘茶”,认为这样的茶苦涩味重,香气不高,因此用它来敬客则不礼貌,敬老人则不尊重。所以凤庆乡间,还有不少人家将学会烘烤百抖茶当作一项待人接物的技艺。


【普洱茶再发现】百抖出佳茗


当年,旅行家徐霞客游历西南时,在凤庆高枧槽那位姓梅的人家,喝到的太华茶也许就是用百抖的方式烹制的,很显然,那位招待徐霞客的梅姓老人是位烘烤百抖茶的高手,他冲泡出来的百抖茶,用徐霞客的话说,是“滋味美似花上露,清凉如同石中泉”。


制作百抖茶的秘诀,首先是一个“抖”字。抖动时要求陶罐始终不离火苗,抖动要勤,让茶叶在罐内受热均匀,才能剔除其苦涩味。此外,冲水也要讲究技巧。第一次冲水,只能倒一点,以恰好覆盖过茶叶为宜,等罐内喷溢出茶沫并适当降温之后,再沏进沸水,稍微浸泡,既可沏入茶杯中品饮。如果冲泡得不好,即使是烘烤得再好的茶叶,味道也会受影响,因此凤庆农村又有“不喷不喝,喷出不喝”的说法。不喷是指的温度不够,茶的口感不好;喷出则是指冲水太多,茶沫从罐内溢出,是对来客的不尊重,而内地也有“茶满欺人”之说。


【普洱茶再发现】百抖出佳茗


在凤庆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曾在讨袁战争中担任“护国第二军”军长的赵又新,是凤庆县人,极爱喝家乡的百抖茶。离家从军以后,他随身携带着一个土罐,一有空就用家乡的方法烤制佳茗。一次,赵将军在上海的一所公寓里烤制百抖茶时,在院子里散步的一个美国人闻到香味,四处寻找到了赵军长的住处,时值赵军长正在倒茶。出于礼节,赵军长倒了一杯给他,没想那位美国人喝了赵将军的百抖茶后,连连称赞,并好奇地用夹生的中国话问:“将军,你那是什么宝贝?能烤出这么好喝的茶?”赵将军一笑,说:“这可是我祖传的珍宝!”那位美国人听了,非要掏出金条换赵将军的土茶罐,并说要把它带回美国,让家里人也尝尝这种美味。赵将军拿起茶罐说:“祖传的珍宝,不能卖的!”美国人只得非常遗憾地离开了。这件事,成了凤庆茶史上的一个美谈,同时也说明了白抖茶,的确有着弥漫着诱人的茶香。


【普洱茶再发现】百抖出佳茗


作为凤庆农村的日常饮品,百抖茶已经成为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那里的老人晨起以后,不是吃早点,而是吃早茶。当地人说“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饭和晚餐后,也要喝百抖茶,因此又有“饭后一杯茶,帮助胃消化,清凉又解毒,活得九十八”的说法。也许是从小养成的生活习惯,凤庆农村的许多老人,一天不喝百抖茶,就会感到浑身无力,精神不振。


一种品饮习惯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百抖茶也是这样,谁也说不清楚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不过有一点可以推断,这样的品饮方式,一般只会出现在茶叶的生长地,人们将鲜叶采摘回家,不便储藏,于是用器皿将鲜叶烤干,以便保存。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就会发现烘烤过的茶叶,品饮起来更香,更纯,于是,一种带有地方特色的品饮方式,就缓慢地诞生了。

 

【普洱茶再发现】百抖出佳茗


文/  选自阮殿蓉著《普洱茶再发现》

图/排版  六大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