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高血压患者喝普洱茶有好处没?

高血压患者喝普洱茶有好处没?

2019-03-18 访问量: 27 茶礼仪网

  高血压患者喝普洱茶有好处没?

  有一位来自北京46岁的网友,X年8月查出高血压,平时爱头痛!由于平时对普洱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知道喝普洱茶对自己的病情有没有好处!以下是两位医生对该网友的建议。希望可以给同样遇到此问题的网友一个参考!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倪幼方主任医师的回答
  你好,普洱茶是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不能代替治疗。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案是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或是钙拮抗剂+噻嗪类利尿剂,或是三者联合使用,都有其特点和适应症,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结合你的情况用药。
  平时注意清淡饮食,适量运动,放松心情。定期测量血压,1-2周应至少测量一次,按时就医。

  广东范毅桐医生的回答:
  你好,根据你的这种情况应该目前建议X年八月查出病的,平时爱头痛考虑是血压的问题引起的。
  X年八月查出病的,平时爱头痛你好,根据你的这种情况应该目前建议平时要监测血压,喝普洱茶有一定的帮助。
         以上问题只是作为一个参考,最好还是到医院及时就诊!

有用+10
分享

现代普洱茶制作工艺与唐代制茶工艺有何不同?

中国饮茶历史长久,唐代时,茶圣陆羽在公元758年左右撰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三卷,系统地总结了种茶、制茶、饮茶的丰厚经历,于是饮茶之风开端兴于唐朝。那么唐代人是怎样制茶的?和我们如今制茶工艺有何不同?

唐代制茶工艺在陆羽的《茶经》里被概括为“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十四个字,但是详细工序却没有记载。后人查阅古籍整理出的材料,小武来为大家引见一下唐朝详细的制茶工序。

唐代制茶工序:采茶—蒸茶—捣茶—拍茶—焙茶—穿茶—藏茶

1、采茶

现代普洱茶制作工艺与唐代制茶工艺有何不同?

 

制茶的首道工序是采茶,茶叶的采摘约在二、三、四月间,若遇雨天或晴时多云的阴天都不采,一定等到晴天才可摘采,茶芽的选择,以茶树上端长得挺拔的嫩叶为佳。(普洱茶的采摘普通是一芽二叶,并不是越嫩越好)

好质量的茶树多野生于奇岩峭壁上,为了采得佳茗,经常要翻山越岭,接受膂力的劳累。那时又无采茶工人,茶师通常是本人背着茶笼上山采茶,神异记中曾记载茶人虞洪入山采茶,遇到仙人丹丘子指引佳茗产地,并求以茶祀之的故事。(普洱茶好的古树也多躲藏在原始森林,生态环境好,很多古茶树都比拟高,需求人工爬到树上采摘)

不管是现代还是唐代,采茶人的辛劳,都是为了品茶人能喝到优质的茶!

2、蒸茶

现代普洱茶制作工艺与唐代制茶工艺有何不同?

 

要让新颖茶叶软化熟化,少不了蒸茶。现代有蒸茶机,那么唐代怎样做呢?唐代茶师表示“我有特别的蒸茶技巧”!

那就是采回鲜叶放在木制或瓦制的甑牛(蒸笼)甑又放在釜上,釜中加水置于鼍上,蒸笼内摆放一层竹皮做成的箄,茶菁平摊其上;蒸熟后将箄取出即可。

在普洱茶制造工艺中并无蒸茶一说,而是摊凉或萎凋。

3、捣茶

现代普洱茶制作工艺与唐代制茶工艺有何不同?

 

茶菁既已蒸熟,趁其未凉前,尽速放入杵臼中捣烂,捣得愈细愈好,之后将茶泥倒入茶模,模普通为铁制,木模则较不常用,模子有圆、方或花形,因而团茶的外形有很多种。

捣茶是唐代制茶工艺中特别的步骤。现代喝的大局部是全叶茶,只喝茶汤。普洱茶更是考究茶水别离,而唐代人特别的吃茶习气,决议了对茶叶有细碎的请求!

4、拍茶

现代普洱茶制作工艺与唐代制茶工艺有何不同?

 

看过各种外形的茶饼吧,那么来看看唐代人怎样做的!

拍茶,重点就是一个“拍”,也就是把捣细的茶泥倒入在襜布上模具中,放在固定在地上的石承上,经过持续拍击,让茶在模具中变得严密坚实来给茶做个“塑形”!等到茶完整凝固,拉出襜布,将成形的茶放在竹篓上透干,一次茶的“变身”就完成了!关于那些用本人喜欢的外形的模具来拍茶的行为。

在如今的普洱茶制造中,我们把普洱茶制造成饼或者砖,压饼有传统工艺的石磨压制,也有机器压饼,机器压制的饼固然更坚固,但不利于后期转化,手工石磨压制的饼更利于普洱茶的后期陈化。

5、焙茶

现代普洱茶制作工艺与唐代制茶工艺有何不同?

 

团茶水份若未干,易发霉败坏,难以存藏故须焙干以利珍藏。掠干后的团茶,先用棨(锥刀)挖洞,再用竹扑将已干的茶穴打通,最后用一根细竹棒将一块块的团茶串起来,放在棚(木架)上焙干。

焙炉掘地二尺深,宽二尺半,长一丈,上有低墙。焙茶的木架高一尺,分上、下二棚,半干的团茶放在下棚,全枯燥后则移到上棚。

在普洱茶制造中,这道工序就是压好饼后,晾干茶饼。

6、穿茶

现代普洱茶制作工艺与唐代制茶工艺有何不同?

 

茶叶曾经焙干了,那么茶师们还需求做什么呢?

接下来,他们依照一定的重量规范,用线衔接团茶中间的孔穴,将茶穿在了一同!这样便于计算茶的重量,且便于寄存。

现代的普洱茶工艺曾经没有穿茶了,用棉纸包装更好,一饼357克或者200克。

7、藏茶

现代普洱茶制作工艺与唐代制茶工艺有何不同?

 

团茶的贮藏是件重要的工作,若珍藏不当则茶味将大受影响。育器是用来贮茶的工具,它以竹片编成,周围并糊上纸,中间设有埋藏热灰的安装,可常保温热,在梅雨时节时可熄灭加温,避免湿气霉坏团茶。

普洱茶的存储同样重要,好茶还要存储得当有好的转化效果,普洱茶是后发酵茶,自然陈化让它更具有珍藏价值。

 


养生普洱茶的品茶鉴赏方法介绍

普洱茶具有养胃的功效,而它的品茶鉴赏方法大家又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编给大家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下。

普洱茶鉴赏1:香气

普洱茶的品茶鉴赏方法大部分从香气上就能分辨出来,一般普洱茶都会有一种由熟茶味道而陈化过来的沉香气息,普洱茶就可以从这种香气中鉴赏出来。

养生普洱茶的品茶鉴赏方法介绍

普洱茶鉴赏2:茶汤

从茶汤中鉴赏普洱茶,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栗红的汤色,茶叶保存越久,茶汤的栗色则越深。

 养生普洱茶的品茶鉴赏方法介绍

普洱茶鉴赏3:茶叶

鉴赏普洱茶,从茶叶的叶底方面辨别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普洱茶的叶底是比较丰满的,而且富含新鲜感,是极具活力的一款养生茶叶。

 养生普洱茶的品茶鉴赏方法介绍

普洱茶鉴赏4:好的普洱茶

一般质量上乘的普洱茶所泡出来的茶汤是带有一点透明发亮色泽的,而且可能你会在茶汤上面发现一层膜,这都是正常的。

 养生普洱茶的品茶鉴赏方法介绍

普洱茶的品茶鉴赏方法上文给大家讲述了几个方面,不妨可以借鉴一下。

大滇说茶1001夜之81:普洱茶香续

大滇说茶1001夜之81:普洱茶香续

  关于樟香的。很早之前,大家看过的说法:云南各地有高大的樟树林,这些樟树多数高达一二十丈,在大樟树底下的空间,最适合普洱茶的种植生长,大樟树可以提供茶树适当的遮阴机会,在樟树环境下可以减少茶树的病虫害发生。如在樟树枝叶上生有许多小蜘蛛,会垂丝下来,吃掉茶树上的小绿叶蝉等病虫。更可贵的是普洱茶树的根,与樟树根在地底下交错生长,茶叶有了樟树香气,贮存于叶片中。

  我用几个方式来证明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樟树+茶树=樟香?那么同样,这棵樟树也会带有茶香?如果种枣树就带枣香,种兰花就带兰香,那么,种橡胶,就带橡胶味?茶叶有了樟树香气,贮存于叶片中。怎么可能?请注意关键点:科学研究发现有些普洱茶里面确实含有一种叫芳樟醇的物质。这种物质,必须是经过发酵才会激发出来,也就是说,樟香如果出现,那么意味着这个茶要么是熟茶,要么是较长年份的生茶,以及经过入仓(受潮)的生产。总之,跟湿度有关系。

  六花香

  关于花香,可能不同的做茶人,有不同的理解。我只能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我经历过有花香的茶:景迈茶区的茶,哀牢山的茶,以及今年我们知味的茶。这种花香,是淡淡地,并非很浓郁的香气,但我仅在新茶阶段,毛茶阶段,有感觉到这样的香气。

  知味这个茶,是我今年很意外的茶,因为在生产出来发现跟我预想不太符合,很抱歉,我在做茶的时候,仅仅凭直觉,觉得茶不错。因为茶的生态环境是我所理想的,森林覆盖率高,茶树周围,杂草丛生,但我确实在毛茶阶段没有喝出花香。在成饼后,才发现,这个茶具有这样的特性。这个说法也许会令人失望,仿佛做茶人在做之前就应该知道这个茶会怎样。事实是,做茶,有时是要靠运气的,这个才是客观的态度。

  七蜜香

  关于蜜香,2-5年的茶都会呈现出这一点,即经过发酵一段时间的生饼,会出来这样的蜜香。我们可以在2007-2010年的茶中体会出这些。302的易武,在2010年淡而无味,2011年经过夏天,蜜香呈现出来。

  八原野香或者野香

  就这个名字而言,你可以想见,野生茶具备的浓郁香味,用原野香来描述,是恰当的。这种茶香太过明白,最简单的方法是试试大滇的2010年野生茶,回溯这个茶,我的主要意思是:这样做的茶,严格来说,算是普洱茶,一个比较另类的,不能稳定供应的普洱茶。

  九参香

  这个香味让我迷惑了很久,而且特意去找这样的茶,来捕捉这样的感觉。大约花了6000多元,买到了一饼号称参香明显的茶。哦,严格来说,是一片砖。通过著名茶人的推荐,这个价格算是非常优惠的了,学习,总是要交点学费。这个茶,是一片80年代初的熟砖,在香港存放。确实明白了老茶人说的参香是怎么回事。

  十药香

  关于药香,在我的理解力,非常老的年份茶里,会出现这样的味道。而这个,我在干仓的老熟茶里有过体验。一个是中茶原来的那个15年陈香版本的熟茶(2005年包装),即1990年的茶;第二,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把2001年布朗砖用110CC的盖碗,投茶量15克,泡出味道,出现了所谓的药香。注意:熟茶,干仓,多年陈期,才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味道。确实跟熬中药的药汤外形和口感都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