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关于普洱茶老黄片值不值得喝的回答

关于普洱茶老黄片值不值得喝的回答

2019-03-18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大家对于普洱茶的老黄片认识多少,又如何来理解这个黄片的,普洱老黄片值不值得喝?看看不同茶友是如何来回答这个问题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茶人小谈

 

  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老黄片是怎么回事,其实刚开始,老黄片是云南茶农对较粗硬的大叶种茶树普遍的称谓,一般就是指那种较粗硬的晒青叶片。了解了它的来源以后,还要讲讲它的发展。

 

  普洱茶需要陈化这是茶学界和普洱茶客公认的事情,普洱茶要经过多道工序,而且需要一段时间的陈化,才能形成真正优质的普洱茶,而老黄片就是醇化的基础,这个反而就让便宜的老黄片火了起来。

  老黄片值不值得喝?要看你是怎么喝了

 

  其一:你是想品尝烤茶,那么老黄片当然是极好的,它味浓而且耐煮耐泡,煮茶和烤茶它都非常值得喝。

 

  其二: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喝绿茶的,追求的可能就是茶叶的鲜嫩,而老黄片是不适合你的,因为它味比较涩,而且茶比较粗硬,很难有绿茶的那种清香。

 

  其三:老黄片相对来说,价格上有一定的优势,至于口感那就看你喜欢什么样的了,你追求的东西,直接影响着你最终的选择。

 

  所以我们暂且不说它值不值得喝,而是你喜不喜欢喝,如果你喜欢这种口感,它就值得喝,不喜欢那就不要去买了。

  @一手茶农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如先问自己另外一个问题吧:假如几公斤老班章古树头春黄片放在自己面前,会不会选择喝?相信很多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理由很简单,不管是名气还是品质,都会让茶友无法拒绝。

 

  普洱茶黄片是什么?采摘下来的鲜叶经过杀青等多道工序,做成成品的普洱茶,有些叶子稍老,在做好的散茶里面,颜色泛黄,不挑选出来,影响茶叶的品相,所以就单独挑选出来。这些黄片和那些普洱茶是一棵树上长出来的叶子。

 

  而且黄片的叶子相对来说比较老,含糖量会更高一些,这些黄片在口感方面,涩味比较淡,喝起来会更甜,可以泡、可以煮,而且价格相对来说更便宜,对茶友来说,是相当不错的口粮茶。答案,相信大家心中已经有了吧?

  @我心自在无碍

 

  普洱茶的老黄片首先应该和枯叶区分开来,我们看看正常的黄片是什么样子的:

  很明显,所谓黄片并不是枯叶,而是因为叶子相对较老,在杀青过程中容易揉捻不成型,因此在后续干燥之后脱绿比较明显,因此显为黄色,颜色类似枯叶,也因此有了黄片之名,也有黄金叶之说。

 

  一般来讲,茶叶原料愈粗老,茶多糖含量愈高。等级低的茶叶中茶多糖的含量高于等级高的茶叶。“老黄片”由于茶多糖含量高,所以,滋味比较甜醇,又由于咖啡碱、茶多酚等含量相对嫩芽嫩叶较少,所以,少苦少涩,滋味温和。无疑这种口感适合的受众会更多,但是因为早期宣传,把“老黄片”定位为等外品,也因此带上了品质差,残次品的名头。其实从上面我所阐述就可以看出,只不过是因为外观难看而被舍弃而已,但是随着拼配工艺的发展,很多茶都是拼入一些“老黄叶”以增加甜感。

  因此,普洱茶“老黄叶”是值得喝的,其香气会稍弱,口感以甜为主,相对来说整体偏淡口,对于口重者确实不会喜欢。但是如果加上一些香高苦重的茶的话,无形中协调感就会得到加强。

 

  “老黄叶”虽好但是也要看到其缺点,那就是含氟量问题,本身叶子越老氟化物的集聚就越多,在类似问答我也有说了,人体摄入过多氟化物是会出问题的,因此改变一下泡法是可以避免的。洗茶两次可以洗去接近80%的氟化物,剩下来的氟化物对人体反而是有利的,可以防止龋齿。

有用+10
分享

原料决定下限,工艺决定上限,杀青决定普洱茶的底线

原料决定下限,工艺决定上限,杀青决定普洱茶的底线

决定一款普洱茶的品质,通常我们说有三个要素:原料、工艺和仓储,原料是基础,是决定普洱茶成品品质高低的先决条件;仓储是保证,它为普洱茶后期优良转化保驾护航;工艺是普洱茶品质提升和优化的关键环节,它决定普洱茶的上限。

普洱茶的制作工艺较有的茶类的确是较简单的,但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它了:它从採摘的那一刻起,就对其以后的品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初制工艺

1、採摘:鲜叶的老嫩、叶片的多寡,整体鲜叶的整齐化一能否统一,能影响毛料的制作手法。

2、摊青:这是通常所说的“萎凋”了,很多普洱茶工艺介绍都略去这一步,其实这是普洱毛茶加工环节必不可少的一步,摊青时间的长短、摊层的厚薄、摊青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工艺的进行和成品茶的质量。

3、杀青:这是近年普洱茶诟病最多的一个环节,机杀手杀、高温低温、过生过熟、时间长短、抛闷手法、炒糊、炒绿、炒黄等等一直是人们对好普洱茶标准的争议话题之一。

4、揉捻:揉捻的力度、方式,泡条紧条的选择,对新茶的即饮口感以及成品茶的后期陈化都有影响。

5、毛茶干燥:是否纯晒青?准晒青?纯烘青?准烘青?不说大家也知道了干燥方式是普洱茶后期陈化的根本保证。

二、精制工艺

1、制茶时的蒸气量、压力的多少,会对毛茶的回软度有影响,它对成品茶的相貌有影响不说,蒸过了或是蒸得不够,对后期陈化有影响。

2、包揉茶的手法和功夫不到位,会造成成品缺少了美感和压茶时受力不均匀而影响茶品每个部位在品尝时,口感不一致。

3、石模或机压的力度会造成茶品松疏不一,而造成茶品在后期陈化中的变化不一致。

4、成品干燥中的日晒:裸饼直接晒?还是用纸包好饼或筒来晒?荫干呢:要多少天才算干了?烘干:温度的高低是多少?成品的干燥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否则茶树茶料的品质再好,存储手段再先进,一切白搭!小看不得它呢。

5、包装茶品时的检验,茶品的干燥度、饼型的好坏、漏检的非茶类夹杂物都必将经过严格的出厂检验,否则,会对后期的营销带来不可估摸的损失。

我们发现,在这些工艺中,最最难以把控和操作,变数最大的无疑就是杀青工序了!

原料的选择,给了普洱茶一个基本的身价范围定位,工艺的好坏是普洱茶在这一范围内品质档次提高和下降的关键,而工艺中最容易被忽视和出问题的是杀青环节,这一环节的成败高低,对普洱茶成品品质后期转化的力度、幅度和上升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如果说原料决定了普洱茶的下限,工艺决定着普洱茶的上限,那么杀青就决定了普洱茶的底线。(

普洱茶的厚度是考核品饮口感的先决条件

普洱茶的厚度就是考核高端品饮口感的先决条件,有了厚度,然后我就会考虑茶气,空腔丰富度,香气等。所有茶的厚度都由春季采摘这个简单条件决定。而“茶气,口腔丰富度,香型”则是由不同区域的茶树地土状况决定。以前的普洱茶制作,很少牵涉的“茶气”的考量,即便是现在,关于“茶气”的说法都你有你说,我有我理解,好在,我自己已经理解了“茶气”。我记得年前由“岁月知味”和“东莞塘厦茶叶协会”共同举办的一个品鉴会上,我们喝到一泡茶,当场让一位深圳的朋友大汗淋漓,他把手伸出来,就像刚从水盆里捞出来一样,到处都在滴着水珠。我想说,这就是茶气的体现方式之一,也是比较常见的体现形式,发热和发行。

普洱茶的厚度是考核品饮口感的先决条件

所以关于“茶气”虽然说不清道不明,但我已经完全理解了,等高手们继续争论,继续完善,而我先做茶再说。这点是我的风格,好比2004年这么好的机会,大家都在三醉探讨学习,风气很浓,但越学越多方向,越多细节,越感到前路茫茫,不敢下手,而我就先下手了再去学习。我知道机会是首要的,其实才是那些有的没的的大学问。果然三年过去,毛料飞涨,机会错过,但我看到论坛诸高手依旧兴致盎然的在讨论新的方向,这个方向的终点也许就是牛角尖。

但那个时候,大家很少涉及到“茶气”,直到体感高手们终于会文字表达了,才有“茶气”一说。以往茶气一词似乎总属于高高在上的百年老茶范畴。但经过我这么多年的体会,我对大家说,茶气是来源于地土,是茶叶本身的元素所决定的,它不会随陈化改变。也就是普洱茶越陈越香可以改变普洱茶口感很多因素,但它左右不了普洱茶的“茶气”,新茶有,老茶就有,新茶木有,老茶也不会有。当然这个学问是我研究至今的结果,随着日后不断体验,可能会有新发现吧。

茶技巧:也谈普洱茶7592“协调性”技巧

普洱茶7592可谓普洱茶中的精品之一。正是良好的拼配技巧让普洱茶的“协调性”达到了至境可以算是上上制品了。每年底都要出一批7592普洱饼茶,因为7592拼配了累积一年多的普洱茶梗,以调节产品的香气与滋味,7592独特的风格特征源于此。

茶技巧:也谈普洱茶7592“协调性”技巧

前几天介绍普洱茶梗,虽然不可能全部用茶梗来喝,还是用茶梗开汤做了个简单审评分析。论及茶梗的香气、滋味内质特征,以陈香和鲜爽度为优,有的茶友不理解,茶梗那么老,会有鲜爽度吗?

实际上,茶梗作为鲜叶的营养传导器官,其氨基酸、茶氨酸的含量是比较高的,引用以下资料做点说明(茶学专业教材,陆松侯、施兆鹏主编《茶叶审评与检验》第三版,第62页)。

上述表格介绍了不同嫩度鲜叶的主要成分含量,氨基酸含量,在嫩茎里为5.73,而第一叶才3.11,第四叶只有1.95了,嫩茎里氨基酸含量之高,是让人诧异的。

配方茶,就如同烹调一道菜肴,用不同嫩度、不同部位的材料合理拼配而成(毛茶有粗松、紧细、长短、大小,身骨轻重等区分,通过精制工艺可以分开)。

不同嫩度、不同部位的茶材,内含物的主要成分、以及它们间的比例是不尽相同的,造成了滋味、香气的异彩纷呈,拼配茶的魅力也就由此而生。

谈到普洱茶的茶韵,口感的“协调性”是基础,过于苦(多酚及咖啡碱含量高),而没有回甘的茶,其茶韵欠佳;过于涩的茶(茶多酚含量高,特别是特别是酯型儿茶素含量高),品饮后口腔及舌苔有厚重的燥涩感,这种茶,其茶韵也欠佳。

讲到口感的“协调性”,一个重要的指标是“酚/氨比”,即茶多酚与氨基酸类物质的比例。

不同茶区、不同茶种、不同季节、不同嫩度,茶菁的“酚/氨比”不同,滋味、香气以及韵味自然不同。

一般来说,春茶,“酚/氨比”低,滋味醇浓、鲜爽,韵味较好;夏茶,“酚/氨比”高,显苦涩,鲜爽不足,韵味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