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通常有几种味道

普洱茶通常有几种味道

2019-03-18 访问量: 32 茶礼仪网

  有一句话叫“不苦不涩不为茶”。说到茶味,“苦与涩”恐怕是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那么除了除了苦涩之外还有什么味呢?今天小编为各位茶友介绍普洱茶常见的几种味道:

 

  1、苦味:

  苦本是茶的原味,古代称茶为苦茶。普洱茶之所以会有苦,是因为其中含咖啡碱,茶所以能提神醒目,就是因为有咖啡碱,使人体神经系统兴奋。真正健康的普洱茶品茗,并非透过苦味去提神醒目,而是从略带苦意的茶汤达到回甘喉韵的功效。以幼嫩等级的茶青所制成的普洱茶都带有苦味。如有荷香的白针金莲普洱散茶,或者比较高档幼嫩的普洱茶,都带有苦味。至于对苦味的处理,都是以冲泡方法来控制。

 

  2、涩味:

 

  常说不苦不涩不是茶,其实陈化六七十年以上的陈老普洱茶,已经不见苦涩了。没有了苦涩,仍然能表现其他茶味道的茶品,一般都被称为好茶。茶的涩感是因为含有茶单宁,普洱茶是大叶种茶青制成的,所含的茶单宁比一般茶叶多,所以新的普洱生茶十分浓郁,涩的口感特别强。适当的涩感对品茗者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涩会使口腔内肌肉收敛,有生津的作用。涩可以增加普洱茶汤的刚强度,也可满足口感较重的品茗者。

  3、甜味:

 

  普洱茶属于大叶种的茶叶,成分相对饱和浓厚,经过长期陈化,苦和涩的味道因氧化而慢慢减弱,甚至完全没有,而糖分仍然留在茶叶中,经冲泡后,慢慢释放于普洱茶里,而有甜的味道。好的普洱茶是什么味?有甜味,只是越冲泡到后面,甜味越来越浓。在普洱茶的行列中,红莲圆茶和圆茶铁饼,是用同一批普洱茶为原料,不同的方法制造,这两种茶都有蜂蜜的甜味,是其他普洱茶所不及的。

 

  4、酸味、水味:

 

  酸味和水味都是普洱茶不好的味道。茶叶制作不良或存放不好,都可能形成有酸味。这些带有酸味的普洱茶,经过三五开冲泡后,有的酸味会逐渐减少。酸味是品茗者不愿意接受到的味道。它代表了茶品的低劣。

  5、无味:

 

  大多数的普洱茶品茗高手,都公认无味之味是普洱茶的最极品之味。这可能与贮放陈化的年份有关,一百多、两百多年陈期的金瓜贡茶,其评语的是“汤有色,但茶味陈化、淡薄。无味之味有着十足的禅境”。此种无比高尚境界,在数百种茶中恐怕只有普洱茶所独有了。

 

  茶叶的滋味有些是因自己本身内含物质而形成,有些是在制作过程中产生,也有一些是在茶叶存放过程中出现。只要喝茶的时候细心品尝,学会区分这些味道,慢慢的就能品尝出来了。

有用+10
分享

小青柑与陈皮普洱是一样的吗?

  如今柑普茶已成为茶界的一种潮流,但很多人以为小青柑就是陈皮普洱,其实它们是不一样的。小青柑和陈皮普洱虽然都属于柑普类,都是用柑的果皮来装普洱熟茶,但它们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的。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他们之间的不同。

 

  小青柑,由新会小青柑和云南普洱茶完美结合而成,其柑皮香气怡人,茶中溶有柑果的果香味,清甜回甘,细腻滑爽,甚是迷人。


  柑果选用的是还未成熟的青柑。青柑一般默认为采摘于农历立秋至秋分期间所加工的皮,此时果皮尚未着色,外表色泽青褐色甚至青黑色,油室点微凹且密,不显皱缩,质硬皮薄,味辛气香。通常小青柑里的普洱茶采用的是有一定陈放年限的普洱茶。

 

  陈皮,又称橘皮,是用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果皮经过干燥后而成,橘皮入药以陈久者为良,故名陈皮。陈皮根据产地有川陈皮、广陈皮之分,广陈皮中以新会产地陈皮为正品,尤以新会陈皮为上品。这里产的大红柑,果皮制成陈皮后,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又是传统的香料和调味佳品,向来享有盛誉,行销世界各地。

 

  陈皮普洱茶结合了陈皮独有的果味清香和云南普洱茶特有的甘醇爽甜,茶汤细腻滑爽、回味甘甜,同时也因其良好的保健功效受到很多人的喜欢。通常陈皮普洱里的普洱茶采用的是存放几年的普洱熟茶。

  小青柑与陈皮普洱的区别

 

  1、大小不同。

 

  小青柑与陈皮普洱因为采摘的时间不同,通常陈皮普洱比小青柑大出两三个,一般一个小青柑只冲泡一次,陈皮普洱则可以分好几次来冲泡。

 

  2、效用各异。

 

  小青柑味苦、辛、性温,归肝、胆、胃经,有散结、止痛、抗菌、消炎之功效;陈皮,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主要功效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红柑则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3、滋味不同。

 

  小青柑融合了青柑的清香苦涩与熟普的醇厚,口感上更清爽。陈皮普洱选用的是甜醇的红柑与醇厚的普洱熟茶,甘醇,比起小青柑,陈皮普洱里普洱熟茶的味道更为明显一些。

 

  4、冲泡方式的不同。

 

  小青柑可以整颗投入盖碗或紫砂壶,陈皮普洱一整颗投只适用容量大的泡茶器,比如泡茶机之类的,若用盖碗或紫砂壶冲泡,还是需要把里面的熟茶掏出一点再撕一点陈皮进去一起冲泡,虽然小青柑也可用这种方式,但会比较不耐泡。

普洱茶文化大热之下古茶树的命运堪忧

普洱茶市场热火,于是写书的人也多起来笔者粗略统计,近两年关于普洱茶的专著至少在20本以上,有一本大部头的专著在昆明机场卖的很火,因为它卖力宣传“喝熟茶、品老茶、藏生茶”、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祖父做来孙子卖”的所渭”品饮哲学”。称“现在的普洱茶多为灌木熟茶产品,虽然在艺术品茗上条件不足,但是……喝熟茶普洱茶可以喝出健康,如果沦及普洱茶艺术品茗,当然非陈年老茶莫属,而且是云南大山、樟林乔木、古法青饼、干仓陈化四五十年以上的老茶品。”于是正规厂家知名品牌普洱茶不再吃香,有的人甚至不辞辛劳跑到茶区原始林中把幸存的一批古茶树枝叶捋得精光,有的甚至砍倒在地,“伐而掇之”,导致古茶树生态改变以致死亡。笔者和研究生近日在滇南茶区考察时就拍到这样的画面:我国惟一幸存的最大一棵野生大茶树——巴达大黑山贺松村1700年大茶树近年出现了枝干衰老、病虫害滋扰,濒临枯死的征兆。六大茶山古茶园中一批批老茶树也被捋得精光,因为老茶树上的生茶叶被炒到很高的价,大大刺激了某些人的贪欲,导致这些老茶树枝叶稀疏、枝下越显衰老,甚至濒临死亡。这就是片面追求“樟林乔木、古法青饼”的必然结果。

普洱茶文化大热之下古茶树的命运堪忧

本文无意去批评某些“学说”是否正确,想说的只是普洱茶的原料云南大叶种本身就是一种乔木型树种。无论栽培或野生,在自然生长状态下其均为高大乔木,人工栽培后经整形修剪,使其保持一定树形和高度是为了便于采摘和管理,但不知何时却被该书作者判为“灌木台地茶”,并把它与乔木老树茶完拿对立起来。笔者以为,这不仅是一个专业常识间题,甚至会使人们怀疑起他的动机和的目的。

至于生熟茶问题,更是非专业人士强加给普洱茶之不实之词。因为无论何种普洱茶,其生叶(称茶菁)都必须经过排放一杀青(炒制)一揉捻一晒干而成为晒青绿毛茶,因这种半成品体积庞大不便贮运,只有经过一系列水热和其他物理或生物化学反应,蒸压成型才能成为商品。其早已失去“生”之特性,为何还要称之为“生饼”呢?实实在在它应传统制法的普洱七子饼或砖、沱茶,称之“生饼”是对其制法和品质的曲解。对于经人工渥堆发酵而制成的普洱茶,称它为“熟饼”也很不贴切,因为人工后发酵目的是弥补因贮藏时间较短,自然陈化之香味特征不足而采取的一种“快速熟成”措施,就和白酒采用超声波熟成一个道理。把普洱茶传统制法与改良制法用生与熟完全对立起来的分类方法,是很不科学的。笔者以为科学的分类应该依据茶叶制法与品质的内在变化规律。而普洱茶只有两类,即:传统青饼自然陈化型和现代人工渥堆发酵型。应以此两类茶建立普洱茶的加工技术、产品和卫生标准,以规范普洱茶生产与市场。

来看看恐怖的普洱老茶翻新“技术仓”

“技术仓”手段的产生,就是为了将湿仓茶的缺陷掩盖,不单是大大缩短了“退仓”时间,湿仓茶看上去也更像是存放“干净”的干仓茶,提升了老茶的市场竞争力。但问题是,这种神秘的药剂究竟为何物?

来看看恐怖的普洱老茶翻新“技术仓”

近日,老茶鬼在东莞一资深茶友处,见到了传说中的“技术仓”老茶。

茶友展示给老茶鬼的是一饼掰成两半的老茶。一半未经处理,茶饼的颜色发灰,暗淡无光,闻起来有明显的仓味;另一半经过“技术仓”处理,条索乌黑发亮,形态完整,显得光彩照人,茶饼所有的杂味也都神秘地消失了,好像“翻新”了一样。

茶友说,上次做“技术仓”的那个家伙来店里时,随身带着一小瓶没有标签的喷剂。为了检验“技术仓”的效果,特别将一饼老茶分成两半进行对比,“他就像是喷香水一样,对着一半茶饼里里外外一阵狂喷,不出一顿饭工夫,喷过药的茶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光鲜无比。”

“做仓”是普洱茶界公开的秘密。一批新茶,经过“做仓”处理后,就可以变成“有年份的老茶”,通过某种途径卖得理想的价格。继湿仓、干仓等“做仓”概念之后,新冒头的“技术仓”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喝过湿仓茶的茶友都知道,由于茶在高温高湿环境呆过,表面难免会有白霜(霉变),而且有较重的仓味,容易被懂行者识破。湿仓茶进入市场前,传统的做法是先进行“退仓”,利用紫砂缸存放、通风等手段,尽可能减轻湿仓茶的仓味、杂味,变得适合品饮。但这一过程比较漫长,动辄需要数月甚至一年以上。

“技术仓”手段的产生,就是为了将湿仓茶的缺陷掩盖,不单是大大缩短了“退仓”时间,湿仓茶看上去也更像是存放“干净”的干仓茶,提升了老茶的市场竞争力。

但问题是,这种神秘的药剂究竟为何物?能快速清除老茶表面的霉斑、杂味的“强大功能”,是否会危及品饮者的身体健康?这种所谓“技术仓”的江湖秘术,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些不法商贩使用福尔马林浸泡海鲜的招数,货品的卖相是提升了,却贻害无穷。

茶市兴旺的当下,自然会有人动歪脑筋赚快钱。为了迎合一部分人群的老茶嗜好,“做仓”技术产生了;为了将湿仓茶快速变成干仓茶,喷药水的“技术仓”被发明出来。

由于老茶鉴别缺乏权威技术标准,质量监控几乎处于空白,寻求一款靠谱的老茶,难度堪比到潘家园子“捡漏”。比起人为“做仓”,使用药剂的“技术仓”要可怕得多。

老茶鬼以为,茶毕竟是拿来喝的,在没有真正搞明白“技术仓”药剂成分、作用原理的前提下,见到这种表面光鲜的“老茶”还是躲得越远越好。别为了尝鲜,把自己变成了试毒的“小白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