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了解普洱的价值

了解普洱的价值

2019-03-19 访问量: 32 茶礼仪网

  人们一讲到普洱首先想到的是陈香浓郁、顺滑回甘的普洱茶,一谈起龙井就想喝杯“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龙井茶,至于它表示的另一面已不那么重要了。

  “普洱”是无形资产,有人说,可值几个亿,十几个亿,甚而几十个亿,我说都不为过,这倒不是2007年1月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后提高了身价,主要是“普洱”本身是一个沉甸甸的符号。

  “普洱”——地名“普洱”是哈尼语,意为“水湾寨”。唐朝贞元十年(794),南诏政权在银生城设银生节度,是当时南诏国的八大行政区之一,境内设有银生城(今景东县)、威远城(今景谷县)、奉逸城(今普洱县,2007年1月更名宁洱县)等14个。唐时普洱领地属南诏国银生节度“步日睑”,奉逸城元属“元江路”,后称“普日部”,到明洪武十六年(1383)始称“普耳”,明万历年(1573)才改称“普洱”,普洱遂有了现在的名字。普洱一直是“府”的行政域名,府址在今宁洱县城,辖今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和临沧市的部分县。今天的普洱市(市府在思茅城)辖景东、镇流、景谷、澜沧、墨江、宁洱、思茅、江城、西盟、孟连9县1区,是云南省最大的地级市。在五百多年历史中,普洱的权贵地位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了茶的产地、茶的集散地和茶马古道的源头,普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普洱”——茶名现在人们一提起“普洱”,首先想到的是普洱茶。因它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普洱产茶始见于唐代,唐·咸通四年(863)樊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界诸山,即无量山和哀牢山一带。明·万历年间谢肇淛《滇略》(1619)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明末方以智在《物理小识》(1664)中述:“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吴大勋在《滇南闻见录》(1782)中载:“团茶产于普洱府属之思茅地方,茶山极广,最为有益之物,煎熬饮之,味极浓厚,较它茶为独胜。……夷人管业,采摘烘培,制成团饼,贩卖客商,官为收课。每年上贡,有团有膏,…”。赵学敏在《本草纲日拾遗》(1765)一书中道:“普洱茶出自云南普洱府,成团。普洱山在车里(今西双版纳)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清·阮福《普洱茶记》(1825)有“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的记载。雪渔《沤泥杂志·卷二》(1826)记有:“云南通省所用茶,俱来自普洱”。由上可知,普洱茶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清,至今已有1200年左右的历史。宋朝时尽管已有普洱茶的产品,但还没有普洱茶茶名,1992年版的《中国茶经》将普洱茶作为宋朝名茶有所欠妥,因明万历年才有普洱地名,没有地名哪有普洱茶名。而今普洱茶作为特有的茶类,已名盖九洲,行销全球。

  “普洱”——学名(species)尽管茶树的植物学分类目前国内外有多个版本,但包括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栽培的大部分大叶茶品种植物学家都将其定为C.sinensisvar.assamica,即阿萨姆(变)种。1981年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张宏达在其所著的《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中第一次将阿萨姆种的中文学名用“普洱茶”表示(同时还有伊洛瓦底茶C.irrawadiensis用“滇缅茶”表示)。从此,普洱又多了一个桂冠——学名。所以,看到“普洱茶”,不一定是喝的茶,也可能是物种名,要看前文后语,才能知道它在文中表示的是什么。

  张宏达早在二十多年前就用“普洱茶”替代“阿萨姆”,足见“普洱茶”的声名远播。当然,张更注意到的是云南加工普洱茶的品种大多属于C.sinensisVar.assamica,如勐海大叶茶、景谷大叶茶、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等等。实际上这些种的分布中心也就在主产普洱茶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市、州。那为什么一开始定名时不用普洱而用阿萨姆呢?因1844年英国人Masters是以印度阿萨姆地方的大叶茶(据日本著名学者松下智先生考证,印度阿萨姆栽培品种是早年景颇族人从云南带去的,参见《云南茶叶》2005年2期“印度阿萨姆茶树来源于云南”一文)作为模式标本(holotype)来命名Theaassamica的(1950年日本人Kitamura将学名修订为C.sinensisvar.assamica),同样大理茶C.taliensis的主产区在保山、德宏、临沧、普洱等市、州,但它的模式标本是在大理感通寺采的,故学名用C.taliensis。根据国际植物学命名法规,以模式标本命名的学名(拉丁文)是终生的,所以,尽管中文可用普洱茶表示,但在用拉丁文时仍用assamica,而不可用puertea。

  在我国数以千计的茶叶名中,地名直接表示茶名的恐怕只有普洱和龙井了(龙井是杭州西湖边的一个山村,以产龙井茶著名)。要能达到如此“望文知茶”的地步,一要茶叶盖世无双,大众耳熟能详,二要茶名、地名均无可替代,这在我们这个“茶叶王国”里是非常风毛麟角的了,也许乾隆皇帝也看到了个中的文字游戏,养成了“夏喝龙井,冬喝普洱”的习惯吧。不过,像“普洱”集地名、茶名、种名于一身的是绝无仅有的了,这也许是当今“普洱”的含金量。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怎么喝才能品出其中的香气?

普洱茶是我国的特种茶,具有滋味醇厚、陈香显露的品质特点,其中“陈香”是消费者追求的主要品质特征之一,也是目前市场上决定普洱茶价格的重要因子。

普洱茶香有荷香、兰香、樟香和青香四大类。这些类别的茶香,都是新鲜普洱茶菁中众多香味中的一种,也都是普洱茶菁的原香。这些普洱茶的荷、兰、樟和青香,都必须是经过新鲜的制作工序和自然的贮存过程才能保留下来的。尤其兰香和樟香,必须是云南旧茶园乔木茶树与樟树混生才具有。至于目前矮化灌木的新茶园所生产的普洱茶香,就只有荷香和青香了。

1、在大樟树底下,最适合普洱茶的种植生长,因为它可提供茶树适当的遮荫机会,而且可以减少茶树的病虫害发生。更可贵的是普洱茶树的根,与樟树根在地底下交错生长,使茶叶有了樟树香气。同时樟树枝叶也会散发樟香,茶树更直接吸收了樟香气,贮存于叶片中。

2、荷香:采摘云南大叶种茶叶幼嫩的芽茶,经过适当度的陈化后发酵,好的幼嫩的芽茶去掉浓烈的青叶香,自然而留下淡淡的荷香,荷香属于飘汤茶香。

3、兰香:新鲜的普洱茶青那股青叶香,经过长期陈化后,由青叶香而转为青香,那些种植在樟树林下的茶树,得到樟香的参化,樟香较弱者而融合青香成为兰香,所以兰香是普洱茶中最珍贵的茶香。

4、枣香:只有生长在植被非常茂盛,经常云雾缭绕而且有野生枣树的环境中的茶树才能产生这种香气,由于经常有落叶,久而久之形成了天然肥料,茶树根系吸收了这些肥料,加上茶叶吸收雾气,于是茶叶形成特殊的枣香气。

普洱茶喝多了会伤胃吗?

普洱茶喝多了会伤胃吗?

普洱茶功效,早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中医认为普洱茶同时具有清热、消暑、 解毒、消食、去肥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止咳生津、益力气、延年益寿 等功效。又由于普洱茶经历了生茶到熟茶的转变过程,其生茶具有祛风解表、清头目 等功效,而熟茶又有下气、利水、通便等沉降功效。故普洱一直被誉为一种攻补兼备 的良药。 

清代学者赵学敏着《本草拾遗》中提出普洱茶的药性及功能为:“普洱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又具性温味甘,解油腻、牛羊(肉)毒,下气通泄”。

普洱茶不会刺激肠胃,反而它还是暖胃的。因为普洱茶“性温”,不像绿茶属于凉性,所以喝普洱茶大可不必担心伤胃,当然我说的是熟茶。生茶相比之下刺激性很强,口感也有些刺激,胃不好的姐妹不能喝生茶。

普洱茶,产自云南,曾经是藏区的生活必需品也是马帮进京的贡茶【普洱茶采购】

普洱茶,产自云南,曾经是藏区的生活必需品(边销茶),也是马帮进京的贡茶。在经历了百年的文化断代之后,“它”得以崭新的面貌回归到大众面前。此时的普洱茶承载的不光是“历史的厚重”,更是担负起未来的发展之路。

普洱茶从历史中一路风尘仆仆地走来,“它”是变化、包容的,“它”可以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茶可以归为区域性的农产品,在中国六大茶类中,不同的茶品和当地人的民族个性特征常常在某种意义上相互渗透,在漫长的岁月中,一个区域的茶往往代表了一种区域性的生活方式。如果要让其接受一种新的事物,“趋同性”很重要,而普洱往往就能做到这点。同时,普洱茶也是独立的,“它”有着自己专属生产区域……

普洱茶

与生活方式相互渗透

普洱茶代表了一种健康的生态自然生活方式,此种方式成为现代人渴望回归的自然首选。却又能与其他的生活方式相互渗透,这就是“它”的魔力所在!

我们不必理会哪种人才可以喝普洱茶,其实什么人都可以喝,不管是北方人,南方人,还是外国人,关键是看喜不喜欢喝,身体体质适不适应喝,只要遇见适合自己的普洱茶,便会喜欢上,对其上瘾。

当普洱茶走进现在文明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普洱茶不仅可以像工夫茶一样冲泡,而且制作工艺更加复杂,其年份、仓储、转化、山头山寨每一项都可以激发我们的神经。当江南人喝到古树纯料普洱茶的时候,会发现普洱茶比起绿茶口感更好、回甘明显、茶气更十足;而当北京人喝起古树普洱茶的时候他们会觉得比铁观音、龙井茶滋味更丰富,尤其是在北京的冬天里喝普洱茶更是一种惬意的生活方式。

古树茶

请“手下、嘴下留情”

于是,古树茶的兴起,其“稀缺性”和不同山头的气韵成了众多商家互相争夺的资源。随着这种风潮,古树纯料普洱茶便迅速进入雅士文化的生活行列中去了。但是“古树茶虽好,古茶树却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近几年,古茶树被破坏得比较严重。为了获得大量鲜叶,古茶树的茶叶被过度的采摘,甚至茶树被砍伐,导致茶源枯竭。面对这种情况,茶界专家、茶叶实事评论人、茶友和社会媒体人呼吁社会:“不仅要手下留情,更要嘴下留情”。而今,普洱古茶树的保护已经成为云茶产业刻不容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