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中期茶的魅力新发现,这2个选购方法请记住!

普洱茶中期茶的魅力新发现,这2个选购方法请记住!

2019-03-19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在普洱茶市场上,中期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什么是中期茶?中期茶有什么特殊之处,又该怎么选购呢?

  普洱茶

 

  今天,国家高级评茶师、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鲁文锋老师,就来谈谈中期茶这个热门话题。

 

  鲁文锋老师历年藏有百年宋聘号、1952年红印、88青饼等珍品老茶,曾在《普洱壶艺·茶艺》杂志上发表文章,同时还开辟有《普洱老茶讲堂》专栏,将历年研究普洱茶心得,整理发布与茶友分享。

  普洱藏家掌柜鲁文锋

 

  一、中期茶到底是什么?

 

  目前市场上对“中期普洱茶”的划分存在不少分歧。有人认为3~5年的茶是中期茶,有人则把10年内的普洱茶看作是中期茶。

 

  虽然“中期普洱茶”尚未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定论,但普洱茶业内普遍认为,“中期普洱茶”泛1996~2007年间的茶品。

  06年黎明生态青砖

 

  相对于新制的新茶而言,中期普洱茶已有一定年份的陈化,具备较好的适口度,同时,其价格又不似普洱老茶一样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可以说中期茶的价格能被大多数茶友接受。

 

  中期普洱茶凭借自身的魅力,在普洱茶市场中占有一席之位。而它的崛起,也为普洱茶的藏茶市场及老茶市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01方砖

 

  二、普洱茶寒冬与中期茶的特殊背景

 

  中期茶的诞生背景,与普洱茶寒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05年到2007年上半年,普洱茶价格暴涨,其产量、价格和成交量都以倍数增加,这一时期可谓是普洱茶的黄金时期。

 

  不料,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普洱茶价格大跌,很多普洱茶的价格和成交量都腰斩一半,无论是一线大品牌或者其他的小厂茶都无一幸免,一时间整个普洱茶行业进入寒冬期,一直持续到2008年。

  普洱茶

 

  由于2005年至2008年这一时期,普洱茶行业经历了一个暴涨到暴跌的混乱时期,很多商家、藏家和投资者心有余悸,市场出现一种抗拒这一时期所产普洱茶的奇怪心理。

 

  三、中期普洱茶如何选购?

 

  历经10年的调整,如今普洱茶市场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加上历经10年的陈放,中期普洱茶的品质也得到提升,进入了适饮期,再次受到市场关注。

 

  那么,中期普洱茶应该如何选购呢?主要有以下两点。

 

  1、选择一线品牌的中期茶品

 

  首先,建议选择品牌厂家生产的中期普洱茶品。一线品牌厂家诸如下关、中茶、八角亭等,拼配工艺更胜一筹,也注重卫生条件,茶的品质较有保障。

  2007年中茶8801

 

  2、选择仓储得当的中期茶品

 

  在符合原料优质、工艺正确、仓储得当的前提下,经过数年甚至十多年时间的陈放,中期茶在香气、滋味、口感等方面均有较好的提升,已经能够较好地呈现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核心价值。

  普洱茶茶汤

 

  总之,对于大部分喜欢普洱茶的人来说,时间才是最大的投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期茶综合性价比更高,不仅可以呈现普洱茶的核心价值,又无需数十年漫长等待,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有用+10
分享

和普洱老泥一起学习普洱茶(17):新手学喝普洱难不难

  喝茶谁不会,绿茶,花茶,大碗茶随手泡随便喝也没啥讲究的,可喝普洱茶为什么还要学习呢?这就是普洱茶与其它茶类区别之处;由于普洱分生茶和熟茶,散茶、沱茶、砖茶、饼茶,还要分年代、年份转化以及香港仓和内地专业仓、南方仓、广东仓、北方仓以及个人家庭五花八门存贮出来的茶,更要区分云南不同茶区的茶山、山寨的台地茶、大树茶、老树茶、野生茶、荒地茶······

  最为重要是学会普洱茶冲泡方法和手法变化的合理性,才能冲泡出普洱茶转化年份真谛,如果冲泡方法不当,是不能充分体现出普洱真味道,也就品尝不到好茶滋味了,这会让刚入门的你对普洱茶期待东西会大失所望,所以说学习品普洱茶还需要从心灵深处慢慢静下来,在常年泡茶、品饮、品赏过程中滋润成长。比如这次买熟茶送生普洱活动中的茶品,就是两款让新人茶友感知熟茶纯正勐海味,以后再找熟茶就要往这种口感方向品味,刚开始喝茶是不可能马上学习到实质的东西,只能在日积月累连续不断品饮悠闲中,会找到真感觉;而赠送茶友09年勐库古韵生普洱茶(荒地大树茶)是让新人茶友品的是勐库茶区域味道(包括冰岛、惜归、大雪山、大户赛、小户赛等),因为以有三年转化期,你通过观察汤色、品尝滋味和鉴别茶底中,就会初步培养出茶味库的记忆,下回再喝这样茶品,你就会有印象了,其它茶区普洱茶也要如此了解,千万不要一接触普洱茶就研究茶山,山寨,茶树,它会让你迷入‘人为普洱茶’神秘怪圈里而迷失方向。先学习,后品味,再藏茶,多少年后回忆起来当时所收藏普洱茶,保证你每一款茶都有故事可讲,再品味的时候是不一样味道。

  学喝普洱茶难是你的心态——急功近利

  学品普洱茶不难是你了解——享受生活 

普洱老茶馆里的散淡记忆

  山,重峦叠嶂,苍劲雄浑,让人总感觉走不出自己的视野,山野间人们书写的故事,跟随季节在叠加累积,融进历史的册页。

  江,浩浩汤汤,桀骜不驯,那江,名叫朱提江,因其源头是鲁甸的朱提山而得名。官方地理上定义为横江。

 

  既然有江,那就自然会滋生出诸多码头,水陆码头三江明珠普洱渡就是这样一处所在。

 

  何时成长成一个水陆码头的?官方没有记载,当然也记载不了,那种成长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儿有川南古道,川南古道是和公元前两百多年的李冰父子开凿的古老的五尺道相互联通的。那时的南方丝绸之路贯通之后。更多的商客马队托着四川的土货、商业品如那些布匹、盐巴;云南的山货,比如那些茶叶、花椒、碗儿糖,一路穿梭一路贩卖。大商巨贾们更是驮着蜀布、丝绸和漆器的马队从蜀地出发与印度、中亚商人交换商品。印度和中亚的玻璃、宝石、海贝以及宗教与哲学,也随着返回的马帮进入始终被中原认为是蛮荒之地的西南夷地区。

 

  流传于民间的说法是,至迟在明清两代普洱渡就是一个小有规模的商贾集散之地了。水路的历史,最具鉴证力的就是明清时期皇木晋京的历史事件,两届天朝陆续在普洱、滩头一带采伐桢楠和香杉数以万方,就是采用放筏的方式经宜宾达泸州,直达南京,或者到达杭州湾经大运河直抵北京。

  商客、马帮、驼铃,白天穿梭于山野间,晚上自然要在人口集中之地的客栈里过夜。客商们在吃喝拉撒睡间,在衣食住行中,各方文化便交融积淀下来——古滇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纷纷汇入朱提江谷地,经过淘洗磨合,创生出了多样的独特的朱提文化。促进了朱提江畔物质与精神的繁荣、发展。茶文化就是其中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客商驻停下来,闲来无事就打开托运贩卖的茶包,泡上浓浓的一杯,解渴,解乏,也免不了几个一起连同龙门阵,黄段子,嬉笑欢乐之声一起驱遣消磨时光。

 

  承先启后的喝茶习俗在码头、在客栈、在街坊,随着人们的口感沿袭、传承、兴盛开来。

 

  普洱、盐津这些地方,至今开设茶肆的堂馆依然不少,只是很多已经被茶室现代化了。找寻不着那份原始茶馆的气氛和味道。不过,原始风貌地地道道的茶馆也并非就此灭绝,普洱渡吊桥那边临河的老街上就有这么几个。

  普洱渡当然要数老街中的老供销社,供销社嘛,那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计划经济背景下的产物,给广大人民供应各类生活用品。当它完成历史使命之后,这儿成为底层三六九教集散的场合。用啥为载体来堂集呢?茶!底层再普通不过的茶。

 

  闲时堂中聚集着二三十人,逢着赶集的日子,那就更加热闹了,少也有四五十人呢,堂中爆满之后,连屋外大台阶上也摆上五六套桌凳。遮雨蔽日的白色胶纸顶棚就在头顶。忙得掌壶的老板不亦乐乎,案台上码着五六十号茶杯,井井有条。一有人招呼,左手取杯,右手掌壶,在客官面前一放一斟,大半杯茶便泡好了。

 

  不晓得是因袭世俗流传抑或其他原因,喝茶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男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要他们舍弃啊,就像要了命一般。

  茶肆中设备简单,灶上放着几把长时间冒着蒸汽的茶壶,茶案上码着整整齐齐的茶杯或茶碗(盖碗儿),堂中方桌(甚至是条桌也补上)配套上板凳……茶客一落座,老板抑或老板娘便欢天喜地的从旺旺的火炉上提下一壶开水,一手取来茶盏往客人面前一放一斟,客官便慢慢享用,喝饱饮足就那么一两元钱,或慢品或牛饮自便,老板绝不会拿脸色给人看,也不会因时间久了撵你出店。

 

  茶客坐上堂去无拘无束,全然可以不顾自身形象,可以歪坐斜靠,可以盘腿正坐,也可以二郎腿也可以乱翘。那儿全然是男人们的休闲天堂。夏天酷热,茶客们下着透风透凉的短裤,上身赤臂光膀,甚至全脱了衣衫,赤裸了上体,脚上胡乱趿着拖鞋。呼啦呼啦的电风扇在堂屋顶棚上旋转得飞快。抽的烟,绝多都是老山货——叶子烟,自裹自燃自抽——烟儿各抽各的,龙门阵合伙摆!那老山货劲火大啊,一般的纸烟哪里敢与之抗衡?烟圈和热茶的雾气,还有各色人等身上散发出来的汗味儿混合在一起,那是另一种重口味了。

  茶杯完全可以自带,那些当然是几乎天天不落下的常客了。堂馆中的茶杯都是带把的搪瓷缸子,这东西比烧料的盖碗儿茶杯经得住摔打,端起来也方便、轻巧。那些茶叶泡开来一看,自然是粗制滥造,不过,茶客们就好这一口,茶不挑嘴,嘴不挑茶。汤色清亮,味儿可口,饮者宁神静气,乐而忘返。通常一杯从早到晚只添水不换茶叶,因此早晨是浓冽得,中午是清香的,到了晚上就寡淡如白水,该熄灯就寝了。

 

  大多数时候,方桌围坐五六个或更多的饮茶人,其中四人东西南北各占一方,便开始打牌,大多是老牌友了。牌友们的赌注小的可怜,一天下了也不过几元十几元钱的输赢,是和赌博压根儿沾不上边的,就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消遣时光的心态。

普洱茶从混沌走向澄明

文/成杰
  在中国众多的茶叶品种中,普洱茶是一个另类。虽然它的生产与品饮有近千年的历史,但它的传播却一直受到局限,在2000年之前,除了西藏、广东、香港及台湾地区之外,极少有人知道普洱茶,品饮过普洱茶的人则更少。甚至就连普洱茶的产地云南,很多人也不知道普洱茶为何物。云南生产的普洱茶基本上是外销品,在本地消费的极少,因为在当时,云南本地人钟情的茶仍是“滇绿”,是绿茶与红茶的天下。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难理解,因为普洱茶第一功能就是“解油腻”与“刮肠通泄”,相对以前中国人面临的温饱困境及营养不良,普洱茶显然不适合他们品饮需求。因此,我们说普洱茶的兴起必须有一个社会与经济的前提:即社会走向富裕,人们开始寻求更高一级的保健与养生方式,并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普洱茶正是具备了与现代社会相匹配的诸多要素,才有可能成为人们(准确地讲是一部分人群)品饮茶叶的首选。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以前对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就显得很少。以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例,在国家级权威杂志上发表的茶叶论文及科研成果,普洱茶所占的比重不及绿茶的十分之一。以至到了本世纪初(准确地讲在2005年以前),在中国最权威的茶叶研究机构——中国茶叶研究所,你找不到一个普洱茶专家,但却能找到一批(不是一个或几个)绿茶专家、乌龙茶专家,甚至红茶专家。

  当然,我们这样评述并非说以前普洱茶的科学研究是一片空白。应当说,自上世纪五十年开始至上世纪末,普洱茶的科学研究有两方面骄人的成绩:一是茶树品种的培育,如云抗10号、云抗14号及紫娟茶等,都先后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二是由勐海茶厂开创的“渥堆发酵法”,不仅获得了普洱茶生产技术领域的省级科技成果奖,同时也为普洱茶后来的兴起与迅速传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虽然如此,我们仍坚持一个评价,普洱茶的科学研究不仅落后于其它茶类(主要指绿茶与乌龙茶),同时也与普洱茶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匹配。更准确地说,普洱茶在基础研究、功能分析研究、生产与制作工艺研究及深加工研究方面都逊色不少,某些环节则差距很大。

  在中国大陆,对普洱茶真正进行科学研究是在本世纪初。但这个时期的科学研究基本上是零散的,很多的实验方法与实验手段相对也是落后的。倒是这个时期普洱茶的文化研究却是突飞猛进,从茶马古道到普洱茶的历史演变,都在云南文化专家与学者的研究报告和专著中清晰的显现,对普洱茶的传播与推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虽然这个时期有一些科研论文及研究报告的发表,但与普洱茶的文化研究相比,其技术层面的科学研究仍是落后的。

  真正对普洱茶较系统的科学研究应是在2008年之始。因为从这一年开始,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开始呈系统化、规模化趋势。大量的实验报告、研究论文、科技成果,形成普洱茶研究的主流,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层出不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由此,我们也习惯将2008年称其谓“科学普洱元年”。

  实际上从这一年开始,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拉开了科学普洱的序幕——

  《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正式颁布

  2008年10月17日,云南省政府、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北京召开云南普洱茶标准介绍暨产销座谈会。并正式发布《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该标准已于2008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22111-2008)的颁布不是一个简单的政府行为。它解决了过去普洱茶生产与质量监督无法可依的难题,是普洱茶生产与质量监控的根本大法。

  云南省政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步形成的三级科研网络:即省、地(市)、县的茶叶专门研究所或机构,依据这个标准为核心,开展更为“贴切”的科学研究,包括指导辖区企业技术进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运转。

  “保护环境、建设有机茶园、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提升装备水平”成为基层茶农与生产企业的共识。换句话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普洱茶界真正落地生根。

  正是这种热情,云南普洱茶出现了三种令人心慰的现象。

  1、对古茶树与古茶园的保护已由过去单纯的保护向科学养护转变。云南近几年凡是有古茶园的区域几乎都出台了保护当地古茶园的条例与细则,并对凡是有古茶园的区域重新进行规划,尤其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培育。这项工作前所未有,从政府到企业到茶农,对古茶树与古茶园的科学养护已经形成“全民共识”;

  2、自觉将茶园的管理向有机茶园标准靠拢。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普洱茶价格的暴跌而带来的普洱茶产销的“趋冷”,并没有挫伤茶农与企业的信心。相反,在云南省各级政府的号召与指导下,人们痛定思痛,快速总结了以前的不足,下决心从普洱茶生产的源头抓起。于是,向有机生态茶园的管理靠拢,在云南茶业主产区强力推进。由此,近几年云南各地申报有机茶园认证的企业逐年增多;

  3、生产企业的厂房与设备更新速度在加快。过去普洱茶生产企业的加工条件几乎可以用“脏、乱、差”形容。近几年,绝大部分企业,都在探讨科学的工艺流程及科学的质量管理程序。其生产环境与设备水平的改进与更新速度可谓突飞猛进。在2005年以前,云南的普洱茶生产企业,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就其总的装备水平均落后于浙江、福建、江苏等产茶大省的平均水平。但到了2011年初,这种局面得到彻底改变。现在的情况是,云南普洱茶企业总体的装备水平远超于其它产茶大省的水平。其专业化、标准化、数字化的水平也处在全国前例。更加可喜的是,云南的普洱茶企业已不满足只停留在通过QS的水平,即所谓的“达标”,而是向更高标准ISO22000/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迈进。应当看到,近几年申请这方面认证的企业也呈现逐年增多的态势。

  设立没有围墙的研究院,让科研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就在《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22111-2008)颁布四个月后,另一场科研大戏在云南鸣锣上演。2009年4月,由云南省委组织部、农业厅、科技厅牵头、普洱市政府主办的“百名海外归国博士——科学普洱在行动”的活动,拉开了多层次科学研究普洱茶的序幕。

  虽然这次活动见诸报端的信息很少,大量的科研课题尚在研究中,其科研成果的发布还需要一段时间。但它真正的意义是在云南、乃至全国树立了一个好的科研机制:即大科研、跨学科、多层次、重参与的体系的构建。“没有围墙的研究院”这一架构的设置不仅满足了科学研究普洱茶的要求,也附合当前国际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主流思维。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次活动?解释或许很多。但有一个解释却是必然:就是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必须与时代同步。

  过去,当我们面对普洱茶——无论是研究者、茶农、生产企业、经销商甚至消费者,都有过种种疑问:

  普洱茶为什么“解油腻”?

  普洱茶为什么能够“降血脂”?

  普洱茶为什么越陈越香?

  普洱茶为什么可以降血糖?

  普洱茶到底是“药”?还是食品?

  诸如此类,或许还有一大堆的“为什么”再等待我们的回答。这些疑问伴随2007年普洱茶“暴跌”达到顶峰。面对种种的质疑,无论是我们,还是消费者都不能满足于原有的“经验之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不再满足于“我认为”或“古人云……”等等的简单说辞。人们需要用更科学的实证方法(也是实验方法获得的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来诠释普洱茶。这恰恰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表现,也是普洱茶发展到今天无法规避的必然。实际上,即使没有这些疑问,我们也有责任将这些问题搞清楚。我们经常说普洱茶是我们人类“陌生的朋友”,是因为我们至今不知道它内含物质到底有多少,绝大部分的物质还没有被我们发现。我们沿用常规的检验方法发现了一些物质,也清楚知道它的功能。但是,我们仍存在很多的疑惑:我们可能知道它“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其中,它最核心的生命基石——染色体、基因、脱氧核糖核酸(DNA)等等,都存在很多未解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