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具有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肥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止咳生津、益力气、延年益寿等功效。那么普洱茶保存的准则是什么呢?
一、生饼、熟饼分开放,散茶比照生、熟制法,存放方法不同。
二、放置地点以一楼接近地面为佳,目的是茶可以自然和空气接触,借湿度温度醇化。
三、住公寓有品茗间,可放茶。辟茶室存放,不要放除湿机或是冷气机吸干茶的水分,应以自然温度存放好。
四、存放空间地点防止日晒或是阳光照射。这也是存放关健。光线对成茶破坏力强大,要小心!
五、茶饼若是一筒七片,不宜在外层再包上塑料袋,原来的竹叶片就是茶的守护神,存放靠她靠得住,散茶或饼剥开了,要放入茶瓮。
六、茶瓮的材质要瓷器、陶器两大类。用瓷瓮置茶得留心,熟饼带酸气不宜放入这种容器,应入陶瓮较好。瓷瓮放生饼为宜;陶瓮还分上釉与不下釉。釉的瓮保湿度较佳,活性适中,可放入陈茶。不上釉的陶瓮转茶性更佳,宜放入新茶!但要注意:吸水性太强也不宜放茶。
乔木普洱茶和古树普洱茶的区别
乔木普洱茶和古树普洱茶的区别?
乔木(古树)茶指采制于百年以上的古老茶园的茶,这种茶树是乔木茶。这些老树茶病虫害少,不需用药防治,也不进行修剪、中耕施肥等管理措施,是一种地道的天然老树茶。也可以说是天然茶,其产量当然较台地茶低得多了。
历史意义上传统普洱茶的含义:是以云南古树乔木大叶种为原料的,普洱茶作为我国的传统名茶,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漫长的成长岁月里,普洱茶以自身独特的品质,滋养了无数的苍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其医药保健功能深入研究和发现,普洱茶受到越来越多茶人和社会精英、社会大众的喜爱,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普洱茶市场的需求量的增大,自上世纪后期云南开辟了规模化的茶园(台地)茶,以使普洱茶的产量更大些、采收更方便。但从茶叶内含主要具有转化价值的成分(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儿茶素等)来看,乔木的古树茶与茶园的台地茶的特点不同,存在着最基本的区别:
(1)外形:古树茶的叶子相对台地茶壮硕,叶面革质感明显,叶脉清晰,叶边齿状无规律状,叶背毛少;台地茶因为是栽培的,叶身比较单薄,叶子裙边起波浪,叶边齿状呈规律性,叶背多毛。
(2)香气:古树茶香气深沉而厚重,停留时间长,台地茶香气则飘扬而短暂。
(3)口感:古树茶会带来感觉丰富的口感,且感受到一股来自高山阔野般的气息,茶汤的细密度和醇厚度较高、渗透力顺畅;而台地茶让人感觉口感单薄且有时味会杂些,茶汤的渗透难以让舌根感到舒畅,有的虽入口时感到霸气,苦涩味比古茶也重。
(4)叶底:古树茶冲泡后叶子舒展程度好,肥大且弹性、柔韧性好;而台地茶不易舒,质感薄小且脆硬。
(5)韵味:古树茶入口滋味醇厚,苦涩味所化出的甘性让口腔生津,韵味久留于口腔、喉头,陈茶的能量释放得慢些,茶气的表现也慢慢体现出来,让人体感觉舒服的指数高。而台地茶的后度及留存在口腔中的茶味短暂,生津不明显,韵味短暂,陈茶所含的能量也相对较少且释放得快,人体口感的舒服程度也偏弱。
(6)潜质:古树茶因叶子是来自树根深入土壤的大树,根部吸收地下的养分多而使叶子具有转化价值的物质多,潜质空间当然也高;台地茶来自根部短浅的台地,所内含的能随时间转化的物质稀少,转化空间也有极限性。
因还有很多在人为因素的关系,致使古树茶和台地茶存在着一些“变异”的方面。例如现在有的台地茶也因肥水充足,气候等给予的养份好,叶子也很肥大;而有的古树茶因少有人工管理,顺其自然成长,有时生长的叶子也较薄。而人为过度采摘古树茶,也会造成古树茶的叶部光合作用的叶子少,根部萎缩,采摘下来的茶青也就有所不同了。
普洱茶不仅是深受世人欢迎的饮品,也是一种减肥健美、能治疗多种疾病的好药,古今中外用其治病者不乏其人。古医书《本草拾遗》记载;“治疮痛化脓,年久不愈,用普洱茶隔夜腐后敷洗患处,神效。”《圣济总录》称:“治霍乱烦闷,用普茶一钱煎水,调干姜末一钱,服之即愈。”《验方新篇》则云:“治伤风、头痛、鼻塞:普茶三钱、葱白三茎,煎汤热服,盖被卧。出热汗,愈。”据云南省茶科所提供的资料:1956年,前苏联的一位科学家曾将弗氏痢疾杆菌放入普洱茶浓液中,仅20分钟,所有的细菌均被杀死。文章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
普洱茶的审评名词
芽头: 未发育成茎叶的嫩尖,质地柔软。
茎: 尚未木质化的嫩梢。
梗: 着生芽叶的已显木质化的茎。
筋: 脱去叶肉的叶柄、叶脉部分。
条: 条状茎、梗、叶。
碎: 呈颗粒状细而短的断碎芽叶。
夹片: 呈折叠状的扁片。
单张: 单瓣叶子。
片: 片状叶。
末: 细小呈砂粒状或粉末状。
朴: 叶质稍粗老,呈折叠状的扁片块。(粗茶梗大茶叶)
红梗: 梗子呈红色。
红筋: 叶脉呈红色。
红叶: 叶片呈红色。
渥红: 鲜叶堆放中,叶温升高而红变。
丝瓜瓤: 渥堆过度,叶质腐烂,只留下叶脉的网络,形成丝瓜瓤。
麻梗: 隔年老梗,粗老梗,麻白色。
剥皮梗: 在揉捻过程中,脱了皮的梗。
绿苔: 指新梢的绿色嫩梗。
上段: 筛摇后,上层较轻、松、长大的茶叶。也称面装或面张。
中段: 筛摇后,集中在中层较细紧、重实的茶叶。也称腰档。
下段: 筛摇后,沉积于底层细小的碎茶片末。也称下身或下盘。
尝尝普洱茶中的“窝窝头”
普洱茶通常分为散茶与紧压茶二种,紧压茶经过压制,可以压制成多种外形。常见的有沱茶、砖茶、饼茶等。
普洱沱茶是云南茶叶中的传统制品,历史悠久,古时便享有盛名,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的《滇略》一书中就有记载:“士庶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据资料记载,形似倒置碗状的云南沱茶定型生产已有六十多年,其特异的形状和优良的品质早已为人们熟知,蜚声海内外。
沱茶由来
关于沱茶的名称,传闻很多,有人说因其成品形状如团,滇人习惯把块状物体称为“坨”,“团”转化为“沱”,故得名“沱”,亦有人说过去云南沱茶主要销往四川沱江一带而得名“沱茶”。
其外形与普通茶不同,颇具特色,从上面看类似圆面包,从底下看却又类似厚壁碗,中间下凹,每个净重约5克、10克等不等。
关于沱茶是怎么来的,众说纷纭,颇有意思。
《云南文史资料选辑》中说:“由散茶做到沱茶的定型化,中间的过渡形式有棒茶、砖茶和饼茶。棒茶是圆棒形,砖茶是方砖形,饼茶是圆饼形,都是茶叶经过选级、揉制、蒸热、紧捏成形的。”
有说法认为沱茶是由明代的“普洱团茶”和清代的“女儿茶”(姑娘茶)演变而来,此说也被广泛认同。
而通常在包装时,每5个成品用竹箬包裹,加以竹篾捆绑成一坨一坨的,“沱茶”也可能因此得名。总之,古时茶商为了方便长途运输和长期储存,发明了这种形式独特、紧实牢靠的制作工艺,很有创意。
沱茶分类
沱茶也分为生沱和熟沱。
生沱,是以较细嫩的晒青绿毛茶为原料,经蒸压而制成,被称为“云南沱茶”,具有色泽乌润、汤色清澈、馥郁清香、醇爽回甘的特点。
熟沱,是采用人工渥堆发酵后的普洱散茶压制而成,称“云南普洱沱茶”或“普洱沱茶”。其色泽褐红,汤色红亮,性温味甘,滋味醇厚。
两类沱茶的共同特点是:外形紧结端正,冲泡后色、香、味俱佳,且能持久,耐人寻味。
如何开沱茶
下面教大家用茶针开沱茶的方法。
1.将沱茶的外包装撕开,然后放在一个平整而且干净的器具上,如白纸、茶盒等。注意千万不要使用报纸,因为报纸的油墨会影响茶叶的口感。
2.将茶针从沱茶的侧面插入,把它分成四等份。
3.错开侧面的针口,在沱茶底部将它分为四等份,这样总共就分为八等份。
4.然后平稳地整理松散的沱茶,使其完全松散开来。
5.没有用到的茶叶要妥善保存起来。
注意事项:
1.茶针是比较尖锐的,所以使用的时候要小心,别弄伤自己。
2.剩下没有冲泡的茶叶,一定要保存好,否则容易受潮变质。
沱茶冲泡
冲泡普洱沱茶的水温是最好掌握在100℃,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
盖碗泡
盖碗冲泡沱茶跟盖碗冲泡普洱饼茶是一样的,在置茶量上跟饼茶是差不多的,看盖碗的量多大,投茶五分之一即可。
泡茶的手法和流程跟饼茶是一样的,就不多做赘述了。
壶泡
壶的选用最好是续温力强的、稍大(比喝乌龙时大约两三倍),会比较好些。选择壁厚、壶盖口比例不要太大的。
一般来说,第一泡水倒干,第二泡壶中的水留一些,大约十分之一(这是在第二泡将香味冲出来的状况,如果第三泡才能将香味冲出来,就在第三泡才开始在壶中留一点水,不要倒干)。
壶中留点水,主要让冲泡出的东西溶解在水中;温度要控制,因为这是主要的冲泡。停壶时间就是冲泡(浸泡、浸茶)的时间,所以这段时间要控制好,茶汤才会显现出该有的风味。(来源:华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于普洱茶冲泡,保存等知识,请加南茗佳人高级评茶员个人微号:6480348 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