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鉴别>六堡茶与普洱茶的区别

六堡茶与普洱茶的区别

2019-03-19 访问量: 33 茶礼仪网
       六堡茶,属黑茶类。六堡茶:在梧州市行政辖区范围内,选用苍梧县群体种、广西大中叶种及其分离、选育的品种、品系茶树的鲜叶为原料,按特定的工艺进行加工,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黑茶。


 

  普洱茶是以中国云南省一定区域内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中包括历史上经自然发酵而成的普洱茶(存放也是一种加工方式),也包括现今人工发酵和自然发酵的普洱茶。目前也归类为黑茶。

 

  那么同属于黑茶的六堡茶与普洱茶究竟有哪些区别呢?六堡茶与普洱茶都是知名的养生茶,很多人觉得它们都是黑茶,但严格定义之下,它们是属于不同的茶类,虽然长得也差不多,但是细细了解之后也会发现六堡茶与普洱茶的区别、差异。

 

  属性区别

 

  六堡茶是属于黑茶,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西北的六堡山区。分特级、一至六级。

 

  普洱茶产于云南省因产地旧属云南普洱府(今普洱市),故得名。现在泛指普洱茶区生产的茶,是以公认普洱茶区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工艺区别

 

  六堡茶的制作分为鲜叶萎凋、揉捻、切碎、渥堆、烘干等工序。

 

  普洱茶的采制工艺:初制毛茶分为春、夏、秋三个规格。春茶又分春尖、春中、春尾三个等级,夏茶又称二水,秋茶称为谷花。

 

  品质区别

 

  六堡茶汤色红浓,滋味浓厚醇和,含槟榔香气,风味独特。该其具有清热润肺,消滞去积的功效。

 

  普洱茶色泽黑褐或褐红,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和回甜,具有特殊的陈香气,耐贮藏,以越陈越香著称,适于烹用泡饮。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因地得名,命名者却是乾隆

普洱茶因地得名,命名者却是乾隆

云南是茶叶的发源地,其茶叶种植历史可以上溯到上古时期,后来茶叶的种植传播到巴蜀之地。两晋、南北朝、隋朝三个时期,茶叶贸易都是当时重要的税收来源之一,各王朝对茶叶种植都十分重视。

云南古树群落主要集中在云南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茶区,古茶树树龄少则百年,多则上千年,最高可达3000多年树龄,产量十分稀少,所产茶叶内质丰富更能体现其独特的魅力。

普洱茶茶产区集中分布在澜沧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包括云南西双版纳茶区、思茅茶区、临沧茶区、保山茶区。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2000年之久。

民间有“武候遗种”的说法,即: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开发西南,使得云南的茶叶生产得到较大发展。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普洱茶名字的由来

普洱茶产于云南普洱县城,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县也叫普洱哈尼族自治县,隶属思茅地区,思茅现已更名为普洱市。

在唐宋元明时期,普洱县名为“步日睑”、“步日部”,到清代时才叫“普洱府”,为了更好的传播普洱茶的文化故把思茅改为普洱市。

乾隆命名普洱茶

据说在乾隆年间,濮氏茶庄颇有盛名,所产茶品连续几年都被指定为朝廷供品,同时濮氏茶庄的团茶又被普洱府定为供品。有一年,濮少庄主和普洱府罗千总一起进京纳贡。

乾隆皇帝品尝后,大赞味道好,便问:这是何茶?普洱府的罗千总由于紧张,半天才蹦出两句云南方言。一旁的太监只好代答道:“此茶乃云南普洱府所贡,尚未取名。”

乾隆模糊听到“普洱府”三个字,便大声说到:“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无名,那就叫普洱茶吧!”从此,普洱茶的名字就在宫廷和民间传开来。

据史料记载,云南布朗族先民是最先种植茶树的民族,普洱茶的名称,也和布朗族有着密切的关系。“普洱”为哈尼语,意为“水湾寨”,带有亲切的“家园”含义。

唐朝,普洱茶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生产;宋明时期,是中原逐渐认识普洱茶的时期,并且在国家社会经济贸易中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到了清朝,普洱茶开始成为皇室贡茶,成为国礼赐给外国使者;末代皇帝溥仪曾说在皇宫里“夏喝龙井,冬饮普洱”。

普洱茶近百年历史三个时期

行业内人士把普洱茶近百年历史大致分为号级茶、印级茶和七子饼茶三个时期。

1.号级茶——是指从上世纪初起至1938年创立的“中国云南茶业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止期间的私人茶庄制茶的产品。

2.印级茶——从1938年中茶公司成立后,生产首批红印圆茶为开始,至1967年,在这期间生产的茶品为印级茶。

3.七子饼茶——二十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中茶牌圆茶改名云南七子饼茶为开始,至本世纪初云南各大国营茶厂转制而告一段落。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普洱茶热渐渐兴起,品饮普洱茶成为时尚、养生之选,普洱茶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带动了整个普洱茶产业的发展。

时至今日,普洱茶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健康饮品,普洱茶入口滋味浓醇、滑口、润喉、回甘,舌根生津,回味无穷。闲暇之时,约三五好友,品茶畅谈,乃人生乐事。

吴德亮:顽童如我,揭开普洱茶朦胧面纱

  茶姐先说

  中国普洱茶网讯:吴德亮先生是知名的普洱茶文化专家,历时多年,跋山涉水,来往于台湾和大陆各地,对普洱茶进行追根溯源,为普洱茶文化作出了不遗余力的贡献。他说“事实上,中国自有茶的历史以来,也从来没有一种茶类,能够像普洱茶那样,或紧压成形或散装冲煮或研磨成膏,充满丰富多样的形制、典故、品饮方式,以及千百年来不断浴火重生的传奇色彩;却又遭受过如此多的扭曲、误解甚至两极化的褒贬毁誉吧?”七年前,吴先生为了全面了解普洱茶,曾行走几万里。更是多次来到普洱茶的故乡云南,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六大茶山报》曾就普洱茶文化及发展的一些问题向吴先生作了独家采访报道。那次采访由六大茶山詹本林完成,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记录,七年,已是一个轮回,此时拿出来再读仍然是经典。

  访谈正文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问吴老师,十年前,普洱茶在台湾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情况?十年后的今天,又是怎么样的呢?

  吴德亮(以下简称“吴”):台湾曾是全球宜兴壶最发烧的地方,过去20多年来的壶艺市场,也一直是宜兴紫砂壶独领风骚的局面,标榜顶级工艺师的作品尤其被不断转手炒作、叫价节节高涨,鼎盛时期甚至狂飙到每把壶需要台币数十万元以上的行情。但年复一年,旧的收藏者对数十年从未推陈出新的宜兴壶渐感厌倦;新的收藏者则对同一等级的工艺师壶作,价位上有数万元台币的落差,以及作品真伪难辨等现象,更感到惶惶不安。曾几何时,宜兴壶从豪华专柜沦落至路边摊,甚且濒临崩盘;却使得过去长期依附在宜兴壶专卖店的普洱茶得以翻身。从宜兴壶败阵下来的商人纷纷将囤放墙角的普洱茶取出,造成近十年来普洱茶市场崛起兴盛的局面。可谓“失之桑榆,得之东隅”了。

  普洱茶在台湾的萌芽虽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但早期大多仅见于港式茶楼所推出的廉价“臭脯茶”,并未造成市场的波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解严后品饮普洱茶的风气逐渐兴盛,尤其动辄数十年的陈年年份,加上长久以来的养生说法,普洱茶开始在台湾风行。而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前夕,香港四大茶楼即陆羽茶楼、金山酒楼、双喜茶楼、龙凤茶楼大量抛售普洱老茶,开启了陈年普洱进入台湾的大门,使原本堆积在茶仓中的“同庆号”、“福元昌”、“宋聘号”等老普洱茶纷纷出笼,涌入台湾,使得大量的陈年普洱茶流向台湾,却无心插柳地带动整个市场的蓬勃发展。

  记:吴老师曾多次到云南对普洱茶进行考察,但最初的时候,普洱茶并没有真正形成气候,您应该是当时较早介入普洱茶行业的新闻人。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决定开展调查?

  吴:我有幸成为作家、或说旅游文学作家以来,从来不曾为了完成一本书,而花费整整三年的时间;也从来不曾为了单一的写作主题,而历尽艰辛、长途跋涉过如此漫长又遥远的旅程。事实上,若以台北经香港或澳门至昆明来回5000公里计算,前前后后飞往云南不下十数次,加上从昆明搭车或搭机前往思茅、西双版纳、红河、丽江、大理等地,以及深入偏远山区必须倚赖的步行、骑马、乘舟,甚至曳引机等各种原始交通工具的组合,少说也有八万里路了吧?

  而且,从以前一个完全不喝茶的人,到今天非普洱茶不饮,甚至开始研究普洱茶,其中的转折非但令许多友人大惑不解;就连我自己也感到讶异。正如莎士比亚的爱情观一样,爱上了,就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除了疼惜,了解也很重要,就这样一头栽入普洱茶迷人的领域,而“衣带渐宽终不悔”。

  我在台湾常听资深茶人将各种茶做拟人化的譬喻,说绿茶就像不识愁滋味的轻狂少年;而红茶却是艳光四射的俏舞者。包种茶则有如清秀婉约的小家碧玉;乌龙茶则宛若丰姿绰约的成熟贵妇;铁观音则彷佛刚毅果决的正义之士;而普洱茶却不啻是学富五车的智者,往往让人感受饱含玄机智慧所散发的风采。事实上,中国自有茶的历史以来,也从来没有一种茶类,能够像普洱茶那样,或紧压成形或散装冲煮或研磨成膏,充满丰富多样的形制、典故、品饮方式,以及千百年来不断浴火重生的传奇色彩;却又遭受过如此多的扭曲、误解甚至两极化的褒贬毁誉吧?

  年少时首次在台北的港式茶楼喝到“臭脯味”极浓的普洱茶,从此就将普洱列为拒绝往来之物。直至多年前在友人手中喝到真正采摘自乔木型茶树、以晒青毛茶压制而成的普洱茶青饼,以及渥堆、干仓、烘焙等工序均告完备的普洱茶熟茶,才大感惊奇与赞叹,也对自己过去的偏执感到内疚。原来所有的扭曲与误解,均来自错误的信息或供给面,不是经由刻意的炒作将老茶拼命捧上天,就是藉由偏颇的报导将新茶贬抑为霉菌充斥的臭脯茶品,甚至以讹传讹将不该有的霉味误导为普洱茶的香味;而市售普洱茶高达数万元与低至数百元的大幅价差,更让消费者无所适从。二者不仅无益于普洱茶文化的推广,且严重戕害了普洱茶原本气韵养生的特质形象,委实令人喟叹。

  尽管海峡两岸均已先后出版了普洱茶相关书籍,前有跟我居住同一栋大楼的邻居邓时海大哥所著《普洱茶》,后为我在云南结识的第一位诗人朋友雷平阳编纂的《普洱茶记》。但两书均以老茶为主,且多偏重于考古或图鉴的介绍,让一般读者难以一窥堂奥,显然也与今日新茶占有率高达95%的市场现况不符,未免美中不足。正如前辈诗人管管给我的封号,“顽童”如我,岂能让普洱茶始终披上朦胧面纱、甚或继续蒙受不白之冤?

  因此,深入普洱茶故乡的写作动机于焉诞生:不仅要探讨生普老茶的神韵之美,也尽可能地对熟普新茶的成因、工序与优劣判断详加着墨。并希望能为读者抽丝剥茧,逐一揭开普洱茶的历史之谜,与少数民族茶文化的演进,褪去紧压、贡茶与渥堆的神秘外衣,透过文学细腻的角度娓娓叙述。并以旅行者加上画家的观点,配合巨细靡遗的数百张珍贵照片,一步一脚印地引领读者,拜访普洱茶生长或集散的故乡,与千百年辉煌的茶马古道相互辉映。

  记:2003年,您写过一篇《从勐海茶厂转战六大茶山——阮殿蓉重振普洱茶声威》的文章在台湾《新新闻》杂志上发表。当时,这篇文章在茶界的反响十分强烈。吴老师当时为什么会想到采访阮殿蓉女士呢?您在标题中提到“重振普洱茶声威”的说法,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吴:作为当时指标性的勐海茶厂,阮殿蓉女士以全新的经营理念、卫生观念以及管理营销,包括明确标示出厂年份、原料来源以及负责人签字等作法,使得一个历史沈痾颇重的老茶厂再现生机,从而引领了普洱茶风云再起的风潮,阮殿蓉女士的贡献功不可没,这也是我想采访她的最主要原因。

  记:当前,有人说普洱茶热得太红火了,已经出现了泡沫经济的迹象,甚至说普洱茶市场将要崩盘;也有人说普洱茶根本就没有热起来,连泡都没有,何来“泡沫经济”?吴老师如何看当前的普洱茶市场?为什么?未来五年内的普洱茶产业又将是怎样的状况?

  吴:基本上,假如越来越多的人买普洱茶却不喝茶,只是当成囤积或投资工具的话,对整体普洱茶的发展是不健康的,也容易造成泡沫化现象。因此普洱茶界不可因为普洱茶价飙涨或狂销而沾沾自喜,应该设法导正风气,让喝茶的人口正面成长,藏茶也喝茶,这才是普洱茶长远发展之道。否则茶厂干脆只生产茶来囤积就够了,何必要营销呢?

  记:多年来,吴老师对普洱茶进行潜心研究,并推出了《风起云涌普洱茶》、《普洱找茶》等相关著述。您今后一段时间对普洱茶的研究方向是什么呢?是否有再次推出普洱茶方面的研究成果的计划?

  吴:《普洱找茶》即将在大陆出版简体字版,我正在补强新信息以及新趋势,希望大陆的读者都能轻易进入普洱茶迷人的世界。目前也在密切注意普洱茶发展的趋势,包括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喝普洱茶等现象,看看是否再写一本新世纪普洱茶,哈哈。

  作者与吴德亮的合影

 

普洱茶投资分析:现代化规范对投资市场的重要性


  中国普洱茶网讯:如果用人群覆盖面积和人群数量上来看普洱茶应该和红酒一样已经成为很成熟的集品饮、收藏与一身的投资品了。但是直到今天,普洱茶依然是一个亚成熟的类红酒收藏品,其交易市场也仅仅是一个地区型的交易市场(广州芳村市场)。普洱茶离成熟的收藏投资品究竟还欠缺什么?普洱茶投资市场的成熟还欠缺什么?在我看来,现在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就是像红酒一样的现代化规范。

 

  喝茶是一件很雅的事情,那么喝茶的过程中用到的茶叶其本身,那么茶叶制作的过程要很“高、大、上”,换言之就是当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和红酒工艺接近的时候,普洱茶离登大雅之堂就不远了。

 

  我们先来看红酒,红酒的制作工艺可以说一直保持古法,现代科技对红酒的改变一方面是改进了红酒的生产卫生环节,另一方面是改变了红酒的存放环节。在采摘的过程中人工用小筐采摘和运输防止机械采摘导致葡萄破皮。(这点和古树茶的采摘过程类似)然后在选料台剔除不好的葡萄,这点很多普洱茶企业还没有做到,好一点的是人工筛选黄片和红变的茶叶。然后加工环节中的卫生控制、温度控制,通过严格的生产环境生产出优秀的葡萄酒。

 

  现在来说普洱茶加工的不足,首先炒青这块。几乎所有的古树茶企业还是用原始的灶火炒茶,一方面温度很难掌控,另外一方面卫生条件让人堪忧,锅底黑漆漆的也就罢了,问题是炒茶的房间里墙都黑乎乎的一大片这有点说不过去了。然后云南当地农户饲养的猪狗猫什么的在炒茶的地方跑来跑去,再不用说到处出没的壁虎小强了。很多人称这是原生态,但是按照现代科学理论来说,家畜是最容易携带寄生虫和病菌的动物,这些都是普洱茶能正式成为投资茶的最大障碍。

 

  普洱茶尤其是古树茶成为投资品,首先生产加工的环节卫生条件得符合现代人的需要。其次就要学习法国红酒的经验,在生产环境中加入一些精美的现代化元素同时保持古韵,比如不锈钢的酿酒器皿和橡木桶搭配,中世纪的古堡配合控制温度的空调和控制湿度的抽湿机。让人们一看生产过程就有收藏的欲望,不相信我们再过几年看看,满足现代化生产技术同时又保持古法工艺的企业,其产品的受欢迎度一定会大大提升。

 

  附:近期一些媒体对茶企现代化的报道

 

  http://www.jx.chinanews.com.cn/2014/0701/432306.html

 

  http://hebei.news.163.com/14/0701/09/A02DLR75027907Q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