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鉴别>普洱茶与黑茶制作,在工艺上到底有何区别?

普洱茶与黑茶制作,在工艺上到底有何区别?

2019-03-19 访问量: 26 茶礼仪网
  普洱茶黑茶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普洱茶是单指一种茶叶的名称,属黑茶种类中的一种;而黑茶是指一类茶的统称,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虽说普洱茶属于黑茶,但他们之间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也有人说普洱不属于黑茶,它是单独的一个品种。

 

  下面从制作工艺中来看,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双不属于黑茶的制作工艺,下面就来看看普洱茶与黑茶制作工艺的区别吧!总的来说,喝茶是为了人体所水分,也是保键养生的一种方式,同时还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所以喝茶只要选择适合自己体质、口感、喜好、季节的茶就是一种好茶,这种茶就值得我们购买人、值得我们品尝。

  1、普洱茶的加工工艺不是黑茶工艺

 

  普洱茶在教科书中被归到了六大茶类中的黑茶类,理由是都属于后发酵茶。然而,普洱茶的加工与黑茶的加工有质的区别。黑茶加工过程中鲜叶至成品是连续完成的。原料嫩变的不同,加工时间长短不一。从我们对云南普洱茶工艺的研究表明:普洱茶加工虽然屠于后发酵,原料基础不同,鲜叶至成品是间断的过程,云南普洱茶的前身是绿茶中的晒青。因此,普洱茶工艺不是黑茶工艺。如果把普洱茶连续的来看,它则是区别于现有六大茶类的另一类茶。

  2、原料和方法与黑茶不同

 

  从原料来看,黑茶加工的初级原料是中小叶种,普洱茶则不同,其原料是云南大叶种加工的晒青绿茶;从发酵的湿度来看,黑茶加工湿度是鲜叶本身水分杀青剩余的部分,堆温来源于杀青后的残余温度,残存酶促呼吸作用的热量、黑茶特征形成于初制;普洱茶加工是初制完成后,人工加湿微生物发酵。潮水量是产生温度高低和速度快慢的重要指标,适度潮水渥堆及微生物自然接种是品质形成的关键环节。

  3、普洱茶制作工艺化学与黑茶不同

 

  由于黑茶加工的原料是中小叶种,其内含物质相对较低,尤其是有效化学成分含量少,即咖啡碱、茶多酚、茶多糖等有益成分少,微生物作用时间相对短,有益成分的转化也相对少,且黑茶原料化学成分未受光的作用,因此没有光化学的参与;普洱茶则不同,云南大叶种内含物质丰富,尤其是茶多酚、茶多糖、寡糖和他汀类等成分是构成云南普洱茶保健功能的有效物质,且与普洱茶醇厚、甘滑等品质特点相关。同时,普洱茶品质的形成除茶树品种外,直接受光化学和有益微生物的作用,这也是普洱茶品质形成与黑茶不同的关键点。

  普洱茶与黑茶制作工艺的区别主要有以上三点,希望对大家了解普洱与黑茶有所帮助,同时也提醒各位在选择茶上要注意只选择适合自己的,不要盲目跟随别人或是市场的糊里暴炒。喝茶的作用有很多,如保键养生、修身养性、美容养颜等,所以在选择茶上要注意也要谨慎。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仓储之:我理解的昆明仓

普洱茶仓储之:我理解的昆明仓

说到昆明的干仓茶,我原本就是昆明人,有一定体会。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干仓的概念,在这里干仓指的是,自然存放没有人为的加温加湿。也有人说干仓是湿度80%以下,温度28度以下为干仓,以上为湿仓。

昆明的气候特点,属于高原湿润城市,我们昆明本地人就知道干燥的概念,东、春季节家里要开加湿器。尽管这样昆明从宏观数据来看,并不是干燥的城市,年平均温度:15度、湿度71%。只比广州低8个百分点,没想到吧?可是我们也不能就这样说昆明湿润,昆明是湿度大蒸发量更大,所以这湿干对消了不少。

回到存储茶叶本身,昆明干仓有自身很明显的特点,但绝不是没有变化的特点。

我们知道普洱茶的变化在于发酵,可是发酵需要有温、湿参与才能发生,那么昆明的发酵如何呢?

轻度发酵+氧化

干燥环境氧化率很高,本身有水分也就具备轻微发酵。

昆明存储的干仓普洱茶茶叶我总结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香气:香气变化比较明显,多出蜜香,但是不好的香气成分如:烟味、焦味、霉味较难去除。

第二、汤色:汤色的转化头二年变化不大,以后开始变的比较特别,澄黄色为主,一般汤都不够透亮,浓厚。澄黄色的茶汤放冷了以后会氧化转澄红色。茶叶老一点的茶叶会有呈现:琥珀色,太嫩的芽茶出澄红色的可能性较大。

(注:清汤绿水并不是昆明干仓茶的特点,也不能说我们昆明干燥,多少年茶汤都没有变化,这是不对的,也是违背事物规律的)

第三、滋味:头几年浓烈为主,苦味、涩消失的比较慢,层次分明,但口感的舒适度不好,甘甜味远不如湿仓存放的好,以后会走向温和,3-5年会有我们说的梅子酸,这种滋味的出现,茶叶已经进入可品饮的阶段了。

第四、叶底:头二年变化不明显,叶底有青,初制中的红片、黄片较为明显。3年左右叶底偏黄有淡绿,红片接近茶叶底色。随后年份叶底颜色逐步统一。

(红片:就是茶叶在初制时有发酵,局部出现红叶、红梗的现象,也叫制前发酵红片)

普洱茶仓储之:我理解的昆明仓

引精益求精发言:

纯干仓是在云南存放,颜色,茶底。和在沿海存放差别很大。现在很多茶友以喝“湿仓”为主,所以自然而然的以这种方式作为评判标准。其实是误区。今天还在和茶友品尝,他们喝80,90年代的茶都很多。近十年的纯料干仓大树茶,却没有几个喝过,因为在市场上也不多见,所以很多人都没喝过这也很正常。另外评论茶的质量,要从多方面评鉴,而不是单从观汤色,叶底,轻易下结论。各位茶友应该都是行家了,应该知道的这个道理。

普洱茶仓储之:我理解的昆明仓

引精益求精发言:

纯干仓只是一种茶叶的储存方式,在其他地区也可以做到,只不过在湿度高的地区(例如沿海地区)要控制好湿度,温度而已。云南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良好。气候干燥。前期在那里存放几年,然后在拿到沿海存放转化,效果不错。这是和一些茶友朋友共同试验的一种结果。就是不知道论坛里有无这样的茶友做过类似的研究,如果有的话大家可以一起切磋,研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了。

很多茶友包括,沿海一带的茶友,对生茶的认识或者说对干仓的认识见地非常高的,湿仓不都是烂茶,也不乏精品不能一概而论。

普洱茶的发展:科技创新

  中国茶产业必须加强创新方能保持持续快速的发展。这一观点已经成为中国茶产业的共识,近年来,中国茶产业在产品创新、研发、基础研究以及品质等方面都不断强化科研力量,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多角度寻求发展之路。

  “普洱茶发展到今天,除了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茶产品,其加工技术也不断创新,一些更加方便、快捷的普洱茶饮品不断出现。”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及云南普洱茶研究院邵宛芳表示,“很多企业采用现代工艺,把茶里面的成分提取出来以后,浓缩后做成茶粉。只要一撕一冲即可饮用,非常方便。比起传统的饼、砖、沱,把它很费劲地敲下来后再冲泡要快速简便多了。”

  “除了饮用方式不断创新,我们在基础研究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邵宛芳介绍说,“近年来,我们组织了专家团队,对普洱茶的保健功效做了大量研究,包括降血脂、降胆固醇、抗疲劳、钙离子代谢等。通过大量的实验表明,普洱茶确实有这些的功效。”

  随着茶产业对产品创新和科研力量的投入,茶叶质量也得到不断提升。“茶叶质量一直深受广大消费者关注。质量是产业技术进步的标志,质量越好,产业发展越好,越健康。中国茶产业发展到今天,茶产品质量也是飞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茶叶产品产质量从原来合格率仅60%,已经提升到95%。”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任郑国建表示。

《普洱茶健康之道》还原普洱茶的真\"面目\"

茶品 《普洱茶健康之道》还原普洱茶的真"面目"

周红杰,男,教授,硕士生导师。

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云南普洱茶研究院副院长和云南普洱茶认证中心副主任。

云南茶业协会、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普洱茶研究中心副主任;云南茶叶学会理事,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副理事长,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普洱茶研究中心主任;云南茶叶商会理事;云南省专家协会会员。

在长达23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学术严谨,执爱茶学,安心教学,踏实工作,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学高为师,身正是范,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练就了过硬的科研能力;作为茶学学科硕士导师、学术骨干,严格施教,遵纪守法,爱岗敬业,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在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的推动下,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心系学生,顺应潮流,构建平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茶学专业人才,成绩突出,深受好评。

教学方面,获得教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

主讲硕士研究生《茶叶加工原理》和《茶文化学》及本科生《茶叶贸易学》、《茶叶综合利用》、《茶叶包装与设计》、《风味茶调制》、《茶艺茶道》、《茶文化学》等课程。

主编《茶叶贸易学》本科生教材和全校选修课《茶文化学》教材。

同时,对本科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详加指导,效果良好。

现指导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包含韩国留学生一名)四名,推广硕士四名。

2003年首创云南茶艺师资质培训教育并最先组织开展认定工作,培训并鉴定茶艺师200余人。

主编了《茶艺师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制造了教学用VCD。

参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的《中国茶文化》教材、茶叶协会主编的《茶文化学》和云南省农函大教材《茶叶生产技术》以及林业出版社出版的《世博园艺百科全书茶艺篇》。

科研方面,世博会期间主要负责99'世博茶园建设工程项目中茶艺、茶产品研究工作,在宣传云南普洱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作中,紧紧依靠云南茶叶资源优势,把握国际茶叶市场的发展方向,积极开展了普洱茶、有机茶、保健茶和茶叶功能食品和饮料的研究和探索。

并通过不懈努力,继2003年投标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权后,于2006年获得云南省攻关项目云南普洱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一项,同年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实现了云南茶学界建国以来在国家层面上科研基金项目零的突破,改写了云南农业大学办学三十余年来茶学研究没有国家基金支持的历史,增强了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研究在中国茶学科研领域的地位。

2006年,还参与了云南普洱茶认证中心可行性报告的撰写,为我校获得云南普洱茶质量认证资质做出了贡献。

在研主持和参与的国家和省部级课题有7项,分别为: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60116,2006-2009、云南普洱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云南省十一五科技攻关及高新技术发展计划项目,2006NG16,2006.10-2009.12、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质量标准研究,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3C0007Z,2003-2007、普洱茶风味特征成分与品质关系的研究,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04-2006 、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及保健功效的的研究,省教育厅基金,2002-2005 、利用微生物提高云南普洱茶品质的研究,CJ2005059,昆明市科技局创新基金,2005-2007、普洱茶安全性评价、保健功效研究,2006T002,省科技厅,2006-2008、云南古茶树茶产品加工技术及质量标准研究,省林业厅,2006-2008。

通过对普洱茶化学成分及其品质关系的不断研究探索,从科学角度构建了普洱茶学术体系。

授权专利技术8项,这些专利技术在普洱茶生产中应用结果,提高了云普洱茶的品质,为开展合作研究企业增加了效益。

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有关云南普洱茶方面的论文有:《制定实施云南普洱茶标准的意义和作用》、《普洱茶风味化学成分与品质的分析》、《渥堆中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影响的研究》等10余篇,《渥堆中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影响的研究》一文,第一次从微生物的角度论述了云南普洱茶。

获中国茶叶学会第三届青年研讨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并被刊在《茶叶科学》上。

2004年3月出版的《云南普洱茶》,作为新世纪论述云南普洱茶的第一部著作,是一本代表云南茶学科研学术水平的扛鼎之作。

目前已被重印17次,印数达86000册,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科技类优秀畅销书。

2005年4月以繁体版在台湾出版,2005年2月该著作被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引起巨大反响,它标志着云南普洱茶的科学体系已流传海外。

2006年又撰著了《云南名茶》和主编了《云南茶叶冲泡技艺》,2007年主编《普洱茶加工技术》和撰著《普洱茶健康之道》等著作。

这对构建云南茶叶学科体系又增添了新的亮点。

2004年度荣获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称号;由于在茶学及普洱茶领域的突出贡献,2005年被评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及茶马奖;2006年他担任的2003茶学班获先进班级体荣誉;在云南农业大学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2006年又获云南农业大学党委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及云南省高校工委授予的优秀党员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