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喝普洱茶的生手,应该注意些什么?

喝普洱茶的生手,应该注意些什么?

2019-03-19 访问量: 26 茶礼仪网
  建议您买熟普喝,因为对于新手小白来说生茶刺激性较熟茶强,新手喝多了容易茶醉,普洱熟茶在经过发酵后,茶性就比较温和了,且熟茶内含的果胶物质远高于其它茶类。

  茶友比较喜欢喝生茶的话,也是可以的,但建议喝存放半年以上的生茶,如果茶友胃不怎么好,不管喝生茶还是熟茶可以适当放一点蜂蜜试试哦!

 

  新手切记避免以下几个要点:

 

  1、空腹喝茶:会对胃肠有刺激,还会使消化液被冲淡,影响消化。

 

  2、晚上喝浓茶:茶叶中的咖啡碱会使人产生兴奋,还会促使身体分泌胰岛素,从而可能出现低血糖,严重会减缓胃的收缩和肠道的蠕动。

  3、酒后喝茶:很多人总认为酒后喝点茶可以解救,但实际上茶跟酒一起喝,不但不能解酒还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损伤。因为茶的咖啡碱含量比较高,咖啡碱和酒精相互作用会刺激胃黏膜。

 

  病患者服药时一般不宜饮茶,但在服药2小时后,可以饮用些淡普洱茶有助于消炎和胃粘膜的维护,对溃疡也有一定疗效。饮茶还能够阻断体内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防治癌前病变。

有用+10
分享

“普洱”两个字,你知道多少?

  “普洱”是无形资产,有人说,可值几个亿,十几个亿,甚而几十个亿,我说都不为过,这倒不是2007年5月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后提高了身价,主要是“普洱”本身是一个沉甸甸的符号。

 

  “普洱”——地名

 

  “普洱”是哈尼语,意为“水湾寨”。唐朝贞元十年(794),南诏政权在银生城设银生节度,是当时南诏国的八大行政区之一,境内设有银生城(今景东县)、威远城(今景谷县)、奉逸城(今普洱县,2007年5月更名宁洱县)等14个。唐时普洱领地属南诏国银生节度“步日睑”,奉逸城元属“元江路”,后称“普日部”,到明洪武十六年(1383)始称“普耳”,明万历年(1573)才改称“普洱”,普洱遂有了现在的名字。普洱一直是“府”的行政域名,府址在今宁洱县城,辖今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和临沧市的部分县。今天的普洱市(市府在思茅城)辖景东、镇沅、景谷、澜沧、墨江、宁洱、思茅、江城、西盟、孟连9县1区,是云南省较大的地级市之一。在五百多年历史中,普洱的权贵地位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了茶的产地、茶的集散地和茶马古道的源头,普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普洱”——茶名

 

  现在人们一提起“普洱”先想到的是普洱茶。因它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普洱产茶始见于唐代,唐·咸通四年(863)樊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界诸山,即无量山和哀牢山一带。明·万历年间谢肇制《滇略》(1619)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明末方以智在《物理小识》(1664)中述:“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吴大勋在《滇南闻见录》(1782)中载:“团茶产于普洱府属之思茅地方,茶山极广,最为有益之物,煎熬饮之,味极浓厚,较它茶为独胜。……夷人管业,采摘烘焙,制成团饼,贩卖客商,官为收课。每年上贡,有团有膏,…”。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1765)一书中道:“普洱茶出自云南普洱府,成团。普洱山在车里(今西双版纳)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清·阮福《普洱茶记》(1825)有“普·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的记载。雪渔《沤泥杂志·卷二》(1826)记有:“云南通省所用茶,俱来自普洱”。由上可知,普洱茶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清,至今已有1200年左右的历史。宋朝时尽管已有普洱茶的产品,但还没有普洱茶茶名,《中国茶经》将普洱茶作为宋朝名茶有所欠妥,因明万历年才有普洱地名,没有地名哪有普洱茶名。而今普洱茶作为特有的茶类,已名盖九州,行销全球。

 

  “普洱”——学名(species)

 

  尽管茶树的植物学分类目前国内外有多个版本,但包括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栽培的大部分大叶茶品种植物学家都将其定为C.sinensisvar.assamica,即阿萨姆(变)种。1981年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张宏达在其所著的《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中第一次将阿萨姆种的中文学名用“普洱茶”表示(同时还有伊洛瓦底茶C.irrawadiensis用滇缅茶表示)。从此,普洱又多了一个桂冠——学名。所以,看到“普洱茶”,不一定是喝的茶,也可能是物种名,要看前文后语,才能知道它在文中表示的是什么。

 

  张宏达早在二十多年前就用“普洱茶”替代“阿萨姆”,足见“普洱茶”的声名远播。当然,张更注意到的是云南加工普洱茶的品种大多属于C.sinensisvar.assamica,如勐海大叶茶、景谷大白茶、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等等。实际上这些品种的分布中心也就在主产普洱茶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市、州。那为什么一开始定名时不用普洱而用阿萨姆呢?因1844年英国人Masters是以印度阿萨姆地方的大叶茶(据日本著名学者松下智先生考证,印度阿萨姆栽培品种是早年景颇族人从云南带去的(参见《云南茶叶》2005年2期“印度阿萨姆茶树来源于云南”一文),作为模式标本(holotype)来命名Theaassamica的(1950年日本人Kitamura将学名修订为C.sinensisvar.assamica),同样大理茶C.taliensis的主产区在保山、德宏、临沧、普洱等市、州,但它的模式标本是在大理感通寺采的,故学名用C.taliensis。根据国际植物学命名法规,以模式标本命名的学名(拉丁文)是终生的,所以,尽管中文可用普洱茶表示,但在用拉丁文时仍用assamica,而不可用puertea。

 

  在我国数以千计的茶叶名中,地名直接表示茶名的恐怕只有普洱和龙井了(龙井是杭州西湖边的一个山村,以产龙井茶著名)。人们一讲到普洱首先想到的是陈香浓郁、顺滑回甘的普洱茶,一谈起龙井就想喝杯“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龙井茶,至于它表示的另一面已不那么重要了。要能达到如此“望文知茶”的地步,一要茶叶盖世无双,大众耳熟能详,二要茶名、地名均无可替代,这在我们这个“茶叶王国”里是凤毛麟角的了,也许乾隆皇帝也看到了个中的文字游戏,养成了“夏喝龙井,冬喝普洱”的习惯吧。不过,像“普洱”集地名、茶名、种名于一身的是绝无仅有的了,这也许是当今“普洱”的含金量。

普洱茶品质与糖类物质的关系

普洱茶品质与糖类物质的关系

茶叶中约含有1O%~20%的糖类化合物。它们存在的种类、含量 多少与品质关系密切。茶叶中的糖类物质主要有单糖、双糖及多糖类 物质。单糖是一类不能再被水解的最简单糖类物质,较有代表性的是 葡萄糖。双糖是由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单糖分子缩合而成,如蔗糖、纤 维二糖。多糖类物质,主要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和果胶物质等。 粗纤维的含量反映了茶叶的老嫩;淀粉是贮藏物质,在加工中可转化 为糊精和简单的糖类;果胶物质溶于水部分可增加茶汤滋味,由于果 胶具有粘性,在茶叶成形中起一定粘结作用。

(1)纤维素类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化学 性质比较稳定。

在茶叶加工过程中,一般不易发生降解,含量相对稳 定。如在绿茶和红茶的加工过程中纤维素类物质变化不大。但在普洱 茶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由于特殊的渥堆工艺和长时间的存放,纤维素 类物质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不同程度地降解,成为可溶性的碳水化合物。

(2)果 胶 果胶物质以原果胶、果胶、果胶酸三种不同形态存 在于茶叶组织中。

果胶为白色无定形物质,无味,能溶于水成为胶体 溶液,它是原果胶在原果胶酶的作用下分解的产物。果胶在果胶酶的 作用下可分解成为果胶酸,果胶酸又在果胶酸酶的作用下分解形成D- 半乳糖醛酸及还原糖。众所周知,茶鲜叶中存在极少量果胶酶,在杀 青刚开始时,随温度的升高,原果胶酶的活性增强,部分原果胶转化 为果胶,但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果胶酶活性在渥堆前已基本被钝 化。但在普洱茶渥堆中,果胶酶活性是增强的。
由此看来,果胶酶活 性的增强并不来自于茶叶内源果胶酶,而是来自外源果胶酶。这与渥 堆中微生物大量繁殖并分泌果胶酶,进而促使果胶物质分解有密切关 系。果胶物质的分解对普洱茶品质形成是有一定影响的。由于果胶酶 活性的增强,茶叶中的果胶物质被大量降解成可溶性的碳水化合物, 从而增强了茶汤滋味。

(3)淀 粉 淀粉是一种贮藏物质,难溶于水,一般在茶叶浸泡 时不能被利用。

但在酶或水热的作用下,可以被水解成可溶性糖类物 质。淀粉先在淀粉酶的催化下,水解成糊精、麦芽糖,进而在麦芽糖 酶的催化下,水解成葡萄糖。在普洱晒青毛茶加工中,杀青初始和揉 捻阶段,淀粉酶都能发挥作用,此时淀粉的含量是减少的。在渥堆中, 由于微生物和水热作用,淀粉的水解就更为明显。
更多普洱茶知识请访问普洱茶吧普洱茶爱好者乐园

详解普洱茶膏的发酵过程

详解普洱茶膏的发酵过程

上有苍天的古树,下有百草奇花,更身披藤蔓、苔藓、地衣、螃蟹脚,这就是普洱茶膏的原料,云南特有的古树奇木——乔木大叶种古茶树,千百年来,他们和热带雨林和谐共生,汲取低纬度横断山脉的天然灵气沉淀、沉淀,再沉淀,最后经由人类的智慧凝结成茶的琥珀——普洱茶膏。

  研究过茶膏发展史的人或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上千年的历史中出现了其他茶类的茶膏,为什么只有普洱茶膏流传下来,且独以普洱茶膏为上品?

  中国的茶膏自唐代开始有了它的雏形,到了宋代工艺已经成熟,如宋代的“玉蝉膏”就是以白茶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可这些产品为什么到后来都销声匿迹了呢?

  甚至,对于当今的喝茶人而言,只要一提起“茶膏”两字,就是指普洱茶膏,而无须再缀上“普洱”两字。换句话说,“茶膏”已成为“普洱茶膏”的代名词。

  为什么?很多人在问。中国各地有那么多的好茶,难道只有普洱茶可进行这种“膏类”的深加工,其他茶为什么不行?

  原因有两点:

  一是原料本身的优势。

  绿茶与乌龙茶分别为小叶种与中叶种,其茶叶本身内含物质太少。绿茶不耐泡是茶人皆知的事实。乌龙茶强于绿茶,但可提取与浓缩的物质仍然与大叶种的普洱茶不能相比,实际上是差别很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云南茶人用大叶种茶制作的龙井、碧螺春及铁观音,虽然外观没有西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漂亮,或者说做工尚属粗糙,但耐泡度绝对超过它们。

  二是具有独特的发酵过程。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茶膏”的产生,没有发酵的基础,是很难生成的。因为发酵的过程是大分子被逐步降解而转化为小分子的过程。未发酵的茶或发酵不充分的茶,其内含大多是大分子物质,而这些大分子物质不管通过什么手段将其“提取”出来,其品质都是极差的。绿茶是不发酵茶,甚至忌讳发酵。因此,将绿茶硬性做成“茶膏”,其汤色必然混浊,苦涩味极重,失去了绿茶原有的“鲜爽”。同样,铁观音虽然进行了轻发酵,但也由于发酵度不够,其制成的“茶膏”也同样是汤色混浊,味觉极差,脱离了原茶的本质。其实,就发酵而言,同样适用于普洱茶。如果普洱茶不经过发酵的过程,同样制作不了“茶膏”。

  因此,普洱茶膏的原料以两种为最佳:一是人工发酵的普洱熟茶;二是陈化50年以上的“老普洱”。除此之外的普洱茶,都很难制成真正意义的“茶膏”。普洱茶膏的制作,不是为了制作“膏体”物质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以浓缩茶叶精华,为人体的健康服务。

  普洱茶膏就属于发酵食品。没有发酵这个载体,恐怕会早已退出茶叶家族,不可能成为皇宫贡品的角色,更不可能担当“国礼”的大任。

  正是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原料与发酵的特殊要求,必然造成后人对唐宋时期研究成果的自然抛弃。我们中国人是一个特别务实的民族,也特别重视经验的总结与积累。所以,当宋代的“茶膏”失传后,其工艺却被巧妙地保留下来。今天我们应当看到,宋代茶膏的彻底失传,其真正的原因还是与品质有关。

  天地独酝—云南普洱

  云南因有世上最美的云、最美的土而被称为彩云南、七彩地。上天赐爱这块土地,将离不开云的茶树最先留给了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与茶有缘,茶生这里得天独厚,不仅树干高直而且叶面肥大,得了一个天地独有的好名字——普洱茶。

  普洱茶四奇:

  (一)第一奇——奇在木本,独有的乔木大叶种茶树

  1.乔木大叶种表现为多区域、成片状的存在,为云南独有;

  2.乔木大叶种茶相比其他产区的茶叶营养成分更高、更丰富;

  3.具有特殊的“长寿基因”;

  4.多样性的特征。

  (二)第二奇——奇在工艺,独特的加工技巧

  1.独有的晒青工艺

  2.独有的拼配工艺

  3.独有的发酵过程——自然发酵

  (三)第三奇——奇在陈化,品质再造的过程

  1.普洱茶在后发酵过程中,自始至终体现“活”的产物。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发酵过程的渐进,又体现出“变”的特性。这种“变”,不是数量的增减,而是“质”的改变。这其中,体现最明显的是茶汤颜色的变化。

  2.普洱茶陈化过程中香气的有续变化。

  (四)第四奇——奇在功效,独特的养生机理

  1.普洱茶具备食品的“第三功能”

  【营养功能】——即具备茶叶所需要的基础营养素,可以涵盖所有的茶类;

  [感官功能】——侧重人们对茶叶中的色、香、味、形等主观偏好,满足人们品茶中的美感和愉悦的享受。

  【特殊功能】——即在满足营养(第一功能)又能满足感觉(第二功能)之外,并具有对人体产生调节生理机能的茶品。称为“功能性茶品”,也称“第三功能”。

  2.普洱茶“第三功能”的核心是天然植物药用成分的生物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