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根植于斯,声名于外”

普洱茶,“根植于斯,声名于外”

2019-03-19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如果有机会去宁洱旅游,有幸到访原清代普洱府衙驻地,你会看到大门牌匾上书遒劲有力的四个字——“根植于斯”。这是一段普洱茶从原乡普洱府走向世界的沧桑历史。

  壹

 

  “先有普洱山,后有普洱茶”

 

  普洱山普洱茶

  天赐茶字

 

  宁洱人常说,先有普洱山,后有普洱茶。普洱山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也叫天壁山,岩石陡峭,拔地而起,山势如壁,耸入云天。在山壁的“心脏”位置,有一片呈倒三角的裸露岩体,岩体中部生长有灌木。远望这些灌木,神似草体“茶”字。城中长者讲述,这个“茶”字来源已久,吕洞宾吕祖为保佑普洱茶兴盛、声名远扬,用桃木剑留下的真迹。

 

  传说归传说。但据《元江府志》记载,普洱山历史上的确是出产普洱贡茶的名山。因为所产茶性温和醇厚,不同于其他地方所产茶叶,所以特地赐名普洱茶,方便道府官员进贡使用,所以普洱山所产普洱茶成为“众茶之冠”,也是所谓“先有普洱山,后有普洱茶”民谚的来源。

 

  贰

 

  普洱府与普洱贡茶

 

  普洱茶入贡历史

  朝贡始于周

 

  在中国历史上,茶叶作为贡品最早始于商周交替时期(东晋《华阳国志·巴志》)。当时西南地区的濮人(现普洱市一带最早原住民),曾将茶叶作为贡品进献给周武王。从两汉开始,直到随后的三国、晋、隋、唐、宋等朝代,正史中都能看到普洱茶进宫入贡的身影。明清时期更是达到最高峰。

 

  普洱茶入贡历史

  名满天下自明清

 

  明、清以来,普洱茶开始由普通的“银生茶”转变成为皇室贡茶,享誉京华,名满天下。为满足皇室对普洱茶的喜爱与需求,清雍正七年(1729年),朝廷在今宁洱县城设置了普洱府,建立了流官体制,加强了对所属一县三厅一司(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辖地主要包括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全境及临沧市部分地区)的管理。云贵总督鄂尔泰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选取最好的普洱茶进贡北京,普洱茶正式入册上贡朝廷御用。清雍正七年八月初六(即公元1729年9月28日),云南巡抚沈廷正的宫中进单上,清晰地记录着:大普洱茶两箱,中普洱茶两箱,普洱大茶100个。

 

  此后两百多年里,普洱茶的身价一路飙升,并且成为王公贵族争相追捧的茶中至尊。乾隆初年,清廷对普洱茶进行调查,对私商经营茶叶做了改动,在普洱府专门设立茶局,专门办理茶引发放、税银征税和贡茶的例银发放、贡茶押运监督等相关事务。

 

  清贡龙团

  龙团取意

 

  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廷又将普洱贡茶进行团茶、锡瓶装蕊茶和芽茶、缎锦木匣装茶膏等进一步花色种类的细分,每年备贡的花色品种5斤重团茶,3斤重团茶,1斤重团茶,4两重团茶,1两5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茶蕊,匣盛茶膏,共八色,史称“八色”贡茶,数量666666斤,取意味六六大顺之意。

 

  普洱外交

  贺寿回礼

 

  乾隆57年(1792年),英国国王派以马歇尔尼勋爵为首的觐见团一行95人前来祝贺乾隆帝80大寿。作为节礼,乾隆帝3次回馈乔治三世礼物。其中普洱茶共计88团、普洱茶膏共计14盒。

 

  宫廷珍藏普洱

  故宫珍藏

 

  有清一代,普洱府因普洱茶而设立,而普洱茶也因为普洱府的设立与运作,更为快速地离开故土,走向四方。云南官员全年进贡的普洱茶曾经多达84万斤。如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地库里,仍然保存着为数不少的普洱茶,还有几箱从未启封,木箱上面“光绪二十年御封”的字样依然完整醒目。

 

  叁

 

  根植于斯,声名于外

 

  新中国的马帮进京

  云南普洱瑞贡京城

 

  2005年,“马帮进京”成了当年最热门的新闻。一支打着“云南普洱·瑞贡京城”旗号的马队,从云南出发,历经5个多月,行程8000多公里,途经滇、川、陕、山、豫等神州大地,终于抵达北京。这支由120匹马、43名赶马人、20多名管理和后勤人员组成的普洱茶马队,从5月1日出发,10月10日抵达,历经艰辛,终于完成当年马帮进京的道路。人们在惊叹的同时,也重新将目光投向了这个叫做普洱的边城,重新唤醒对这普洱茶——有滋有味叶片的家乡的记忆。

 

  回归胞衣之地

  普洱不忘历史

 

  2007年,古老边地向祖国心脏发出的信息终于得到回应。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百年普洱贡茶由60多人和6辆车组成的“盛迎”队伍,从北京辗转全国多个地方,最终抵达家乡普洱。同年,云南省思茅市正式更名为普洱市,不忘历史,不忘初心。

 

  今天的宁洱小城还是那么平静,但昔日的普洱府衙却没有忘记对普洱茶故乡的承诺、责任与担当,云南普洱茶集团接过历史的重担,继往开来,不负初心。凝望宁洱古城,站在曾经茶马古道的源头,站在普洱茶的故乡,体味着小小茶叶的故事和乡情,新一代茶人,必将沿着茶马古道曾经写就的传奇,带着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叶子,走的更远。这可能正是“根植于斯,声名于外”这句铭言的题中之义了。

 

  ●关注我们关注普洱茶历史●

 

  本文所引用资料来源:《古道叙茶马》

 

有用+10
分享

品饮普洱茶的程序八步走

  文章为你介绍品饮普洱茶的八个程序:第一道程序神入茶山、第二道程序古道寻幽、第三道程序炉火初红、第四道程序洗尽芳华、第五道程序沉韵添香、第六道程序岁月留情、第七道程序静品熟香、第八道程序逝者如斯

  第一道程序神入茶山

  即为焚香。在品茶前让我们先来点一支香,只要您静下心来,这缕缕的香烟就会让我们的精神进入到一个神奇的境界,犹如置身于一座古老茶山之中。

  第二道程序古道寻幽

  即为赏茶。茶人们说普洱茶是有记忆的茶品,它沉淀了岁月的沧桑,记载了茶马古道一代代驮茶人、制茶人的故事。赏茶时请大家先观察这熟普洱茶的茶色是否呈红褐色,然后再问看是否沉香明显无异味。

  第三道程序炉火初红

  即为温壶。因为熟普洱茶的品种、产地、工艺、存放条件、年代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所以熟普洱是最讲究冲泡技艺的茶类。我们先使壶升温,然后再投入干茶。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宋代诗人“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品茶意境。

  第四道程序洗尽芳华

  即为洗茶。先用开水洗一遍茶并起到浸润的作用,然后倒出。因普洱茶茶性越陈越香,就像一个珍惜光阴的人,在历经了人生沧桑岁月、芳华过后还依然能风韵十足,更具魅力。

  第五道程序沉韵添香

  即为煮茶。普洱茶茶性多变,泡法多样,所以普洱熟茶,通过烹煮才会散发出更加独特的香气和韵味来。当代茶艺专家林治先生说好普洱茶有四气,其一是香气香气是普洱茶的灵魂。其二是生气,它是普洱茶的生命。其三是“霸气”,霸气是山林古茶树特有的强劲口感。其四是“太和之气”,它能让人物我两忘,达到禅悟的境界。

  第六道程序岁月留情

  即为斟茶。因熟普洱茶的茶汤浓艳醇厚,所以我们在斟茶时讲究“留二出八”,以便每泡的茶汤均匀一致。人们常说岁月无情,而这神奇的普洱茶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岁月的记忆,茶人的情怀。

  第七道程序静品熟香

  即为品茶。品普洱茶讲究一看、二闻、三品味。大家先来看着这浓艳红亮的茶汤,再细闻茶香,您一定会感受到着即陈年叉新鲜的独特普洱茶茶香,超然脱俗、与众不同。然后慢慢品啜它浓郁、陈熟、甘甜的滋味,在这普洱茶宁静的陈香和茶气中,你也许会发现我们正在品读着历史、品悟着人生、品尝着沧桑。

  第八道程序逝者如斯

  即为谢茶。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古人讲“借时如金”,时间摧毁了多少青春的梦,却独独成就了这香甜的普洱茶,其中意味,让人感叹!那逝去的时光,会伴随茶人的思绪散发出久远的芳香。

  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品饮普洱茶的八道程序。

游览普洱茶六大茶山之易武镇的一番滋味

  易武镇简单介绍说明: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易武镇,被称为为云南“六大茶山”之一。   
  易武是一古镇,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西北,距勐腊县城约110公里,距勐醒30余公里,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西北的山顶上,气候比勐腊和勐棒坝子清凉。易武为解放前的镇越县政府所在地,解放后西双版纳州在此设置版纳易武政府,管辖易武、易田、曼洛、曼洒、曼乃、曼黑、曼腊七个乡。

  坐车从景洪出发,沿澜沧江一路向南,沿途风景和云南许多山间的景致别无二致。晴朗的午后,我从车窗看出去,满目起伏的群山,以及特有的蓝天白云和慵懒气息,易武就在路的那端。这个很容易被别人等同与“义乌”的地方,对于普通游客而言,路途中要经过的橄榄坝和植物园或许更有吸引力。但对于我这样一名茶痴来说,这是一定要去的朝圣之所。这次,我准备住上两个月。

  观察易武,最好是在清晨。这时,镇上唯一的市场就热闹起来,因为种茶的缘故,易武人现在很少种粮食和其他蔬菜,因此第一车新鲜的蔬菜总是在这个时候,从景洪以及别的地方拉运过来。在阵阵讨价还价声中,易武人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这里几乎每个人都有一套制茶理论。听老乡说,他们的祖辈来自红河州的石屏,当初第一批石屏人抵达这里的时候,是否是为了茶叶而来,又或许是为了生机与衣食不得以的一种选择,已经无法考证。不过在很多易武制茶人家里,他们都坚信自己的祖辈们当初就是身怀制茶绝技而来。石磨古法是易武制茶的最大特色,也是易武人以及所有喝茶人、做茶人、讲茶人津津乐道的内容,但这样的历史有过中断,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开始,这样的手工制茶工艺才又“重新复活”,如今随便走进易武的一户人家,都可以看到晾茶,揉茶,蒸茶,压茶、包茶的劳作场景,而最能吸引外来者的当然就是站在石磨上扭动身体的压饼环节,很难想象,几百年前的易武古人是否也是在经过了这个环节之后,将自己压制出来的茶叶送上京城的,而那时的易武茶和现在的易武茶又有何区别,是没有任何人可以讲得清楚的,正是这样的无法言说和难以言说,才让易武茶更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这也让当下的一些茶人有了发挥演绎的空间,我们也习惯的把这样的发挥和演绎通俗的称为:忽悠。

  我可以肯定的说,人们被吸引的原因除了在各种茶书当中被反复描写的贡茶的因素之外,抵达易武就是抵达历史与文化的感觉也一定在发挥着作用。

  走在易武现在尚存的老街石板路上,不断有易武当地人指点说:当初他们的祖辈就是将茶从这条石板路上一路赶着骡马到达京城的,有石碑为证,但那石碑上清晰的写着的不过是不久前现代人的一次商业炒作而已。站在易武有名的公家大院里,客观的说,要追寻与易武茶相一致的历史文化的神圣感觉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此地此时留下的只是一些残破的记忆,连同那些在书中曾经辉煌的一个个古老商号,现在看起来只可能是一个个文字符号而已了。这是已经到达或即将到达的朝圣者所要面对的真实感受。

  那么是什么让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小镇一直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的呢?

  在春茶刚刚开始采摘的时候,操着各地方言的生意人充斥在易武的各个地方,在这个时候,你会惊讶的发现开旅社的易武人,开餐馆的易武人,教书的易武人,甚至走路的易武人一下子都离开了生活中常态的自己,说着、做着与茶有关的事情。在我看来,这才是易武人真实生活场景,这样的场景与易武的文化无关,与易武的历史无关,与种种对易武茶的忽悠无关。

普洱茶古纯与拼配之辩


  普洱的历史,大致的来说,除了最早作为贡茶、讲究原料讲究级别的“雨前头采、芽尖”绿茶外,剩余的就是各路原料、各等级别混杂在一起民间喝的“普洱”了。所以,现在能成为证据的,民国的也好,建国后也好,便都是不存在所谓拼配技术的拼配茶。这些现在被捧为天价的拼配茶,不存在级别精选,不存在技术含量的拼配技术,甚至不存在现在茶客眼里的所谓茶饮文化。当时的生产,就是普通的百姓粗茶淡饭的茶而已。

  而如今,所谓茶文化,也不过方兴未艾的复兴过程中,对于现代定义的越陈越香的一个新品种,刚刚把茶喝的讲究点级别、讲究点生态、讲究点选料的单纯时,却因为这“古纯”价格太过透明,鲜叶采摘、毛料价格人人皆知,商家轻易的便失去了定价权失去了以往炒作轻松赚钱的基础。于是,各种质疑、挤兑、调侃、甚至谩骂“古纯”的文章,在论坛大行其道开来。再接着,便是高唱拼配的科学、拼配的技术、拼配的口感、拼配的文化了。

  只有拼配,才能重新让商家抓住定价权,只有拼配,才能让商家再次披上茶人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