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寻踪——一西双版纳茶区篇

普洱寻踪——一西双版纳茶区篇

2019-03-19 访问量: 28 茶礼仪网
  【史载】

 

  唐吏樊绰著《蛮书》卷七:“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宋李石《续博物志》:“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

 

  明谢肇淛《滇略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

 

  明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

 

  清阮福《普洱茶记》:“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

 

  清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


  普洱茶国家标准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云南普洱茶产地主要为西双版纳、临沧、普洱三大地区,具有终年雨水充足、云雾弥漫、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无污染等优势。又因自然地理环境、茶树品种、历史文化等的差异化,使得各个茶区所产出的普洱茶呈现不同的茶质特征。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之处,才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普洱茶文化。

 

  西双版纳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发祥地和茶马古道源头,植茶、制茶、饮茶、贸茶的历史悠久。据记载,西双版纳茶叶历史始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达两千年之久。

 

  西双版纳茶区主要包括澜沧江以东的古六大茶山、南糯山古茶山、帕沙古茶山、贺开古茶山、勐宋古茶山等。其地理、气候条件独特,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温度适宜,雨量充沛,植被丰富,发展茶叶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拥有发展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所必须的生态环境。境内有13万亩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茶园、古茶树,具有稀有性、垄断性的特点,是研究茶叶历史的珍贵资源,又是生产普洱茶的优质资源。

 

有用+10
分享

云南普洱散茶审评标准之外形审评

云南普洱散茶审评标准之外形审评

普洱散茶审评

普洱散茶外形审评评比条索、色泽、匀整和净度四项因子,侧重条索和色泽两项因子。

外形审评

用分样器或四分法从标准样(收购样、实物样)和供试样品中分取试样约150克~200克,分别置于评茶盘(样茶盘)中,把盘后,使大小轻重和整碎不同的茶叶(即上、中、下段茶)在盘中分开,较大的和较轻的浮在上面,较细小的和较重的沉在下面。先看面张茶,再拨开面张茶看中段茶,然后看底层的下身茶,将茶样混匀,用三指抓一撮茶叶(包括上、中、下三段茶),撒在另一空盘中,观察条索粗细松紧情况。按外形要求项目与标准比较,做出外形结论。

条索:对照标准样比条索肥壮、紧结(或紧实)的程度。以紧结、肥壮、重实的为好,条索粗松、轻飘,身骨轻的为差。

色泽:对照标准样,比色泽和嫩度。色泽是衡量普洱茶品质的一个重要因子,色泽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加工的好坏。色泽红褐且均匀一致的为好,表示在后发酵过程中“发酵适度且均匀”。色泽发黑或色泽花杂不匀为较差,表示在后发酵过程中“发酵过度或不匀”

嫩度:比含毫量的多少,含毫量多的嫩度好。但普洱茶原料应有一定成熟度,尤其是用以快速后发酵的普洱茶原料应以有一定成熟度的为好。

匀整(或整碎):对照标准样,比匀齐度,观察上、中、下三段茶的拼配是否适当,有无脱档现象。

净度:对照标准样,比含梗、片的多少,梗的老、嫩程度:有无茶类夹杂物和非茶类夹杂物等。

本内容来自《云茶大典》

带着普洱茶的故事踏上茶马“新”路

     原标题:带着普洱茶的故事 踏上茶马“新”路

  2005年,普洱县(今宁洱县)出现了一支驮着普洱茶的现代马帮,小小的县城内锣鼓喧天,高头大马在马锅头的牵引下走向城外,“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重新踏上茶马古道,掀起了全国对普洱茶的关注热潮。时隔14年,“一带一路·中国茶文明之旅”带着权威制定的普洱茶国家标准,在云南及全国普洱茶研究学者和相关文化产业人士的支持下,即将通过神州行走遍全国,经过“一带一路”迈向巴黎。

  “一带一路”中国文明之旅系列活动由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一带一路中国茶文明之旅专项基金、云南省茶业协会、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云南省影视产业发展促进会、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云南省认证认可协会主办,亚欧茶路驿站国际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策划,包含“普洱茶·神州行”“带上中国茶·自驾去巴黎”2个阶段。活动将组织自驾车队于今年5月从云南出发,行经国内31个省市区及港澳台。“普洱茶·神州行”活动结束后,车队预计9月出发跨越亚欧大陆,带上中国茶自驾去巴黎,并在多个城市开展茶文化宣传活动,向世界推荐云南普洱茶及旅游文化产品。

  云南寻迹

  普洱茶国家标准颁布

  明确产茶地域和工艺

  2008年12月1日,普洱茶国家标准(GB/T22111-2008)正式实施,规定普洱茶必须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国家质检总局规定,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是:云南省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红河州、文山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临沧市等11个州市所属的639个乡镇。

  普洱茶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耗时多年,涉及多项数据的采集分析。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周红杰是普洱茶国家标准制定工作的主导人,作为普洱茶研究学界的权威,他亲身参与制定工作的一线,“云南的普洱茶具有独特性,它本身所具有的内涵,需要从学科角度出发研究。”周红杰说。

  该标准的制定,并不表示让茶企放弃生产普洱茶,而是督促和激励企业在这个标准的要求下严格按照普洱茶茶叶的产地和制作工艺生产普洱茶。周红杰表示,“这个标准的制定兼顾学术性、工艺性、传承性等方面,为的就是完善技术并提高质量。”

  为制定科学的标准,周红杰带领团队针对市面上可见的云南省品牌茶企普洱茶产品进行数据采集,“我们采集了几千个样本,分析理化成分、安全性,重点关注表示产品质量的数据。”他对茶多糖、氨基酸、茶多酚数据了如指掌,“就茶多酚含量来说,生茶必须不小于28%,熟茶不超过15%,另外还要考虑农残、致病微生物等数据。”在团队长期努力下,普洱茶国家标准得以颁布实施,为普洱茶市场的规范提供了有力依据。

  周红杰介绍,在普洱茶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后,经过微生物发酵工艺加工而成的被划分为生茶,而经过晒青、摆放工序的则是熟茶,学界把是否存在人工干预作为划分生茶和熟茶的标准。这与早期普洱茶界普遍认为普洱茶必须经过微生物发酵工艺的认识不一样。“普洱茶国家标准让这个云南独有的茶类得到了原产地保护,其物质层面和文化层面的权利受到保障,普洱茶所具有的时代价值更清晰,其地域性、工艺性、营养价值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明确。”

  讲好故事

  对普洱茶文化正本清源

  找回云南茶尊的地位

  有了普洱茶国家标准作保障,普洱茶市场盲目炒作的乱象开始得到遏制,普洱茶迎来健康发展的时代。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徐亚和有着40年的茶叶研究经验,对于“一带一路”中国茶文明之旅系列活动,他认为这是“现代马帮驮着普洱茶讲云南故事”,是对普洱茶文化的正本清源。“普洱茶不仅指植物的茶,更指精神文化层面的茶,这个活动就是流动的文化沟通,吸收差异,也得到认同。”

  徐亚和回忆自己刚参加工作时,普洱茶的产地和产量都不够好,“现在大叶种茶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较上世纪80年代翻了接近10倍,但是内销的途径还需要摸索和完善。”徐亚和说,尽管云南普洱茶世界闻名,但国际市场上还没有知名的中国茶叶品牌,因此普洱茶作为中国茶叶的代表之一,走出国门势在必行。“经过几十年,云南茶叶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普洱茶能不能恢复口碑,找回云南茶尊的地位,还要继续努力。”

  普洱茶的生长,得益于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高海拔、高树林、高水浸出物含量的“三高”让普洱茶有执行无可匹敌,“大叶种”的栅状组织发达,让普洱茶的营养储存能力优于其他地区茶种。“云南孕育了这个物种,我们云南人就有义务让它被世人认识。”徐亚和说道。

  谈及普洱茶行业的发展,徐亚和担忧中仍抱着极大的期待。他指出,目前行业声音嘈杂,生产环节和产品鱼龙混杂的现象不少,因此在普洱茶国家标准的建设推广上一定要加大力度。“普洱茶文化就是一座大山,需要我们深入探索,并以科技性的眼光来挖掘。普洱茶成为热点后,引来了不同目的的追随者,而我们应区分匠人和投机者,向世人传达真实的普洱茶文化。”徐亚和意味深长地说道,通过“一带一路”中国茶文明之旅系列活动,烧茶、生吃、混食茶叶,这些云南独有的初元茶文化才能让全世界的人真正地了解普洱茶及普洱茶文化。

  走出国门

  乘着政策的春风

  踏上茶马“新”路

  云南省人民政府日前印发的文件中指出,要“完善管理制度,促进口岸营商环境更加公开透明”。2019年要加强口岸通关和运输国际合作,扩大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AEO)国际互认范围,支持指导企业取得认证,2020年底前与所有已建立AEO制度且有意愿的“一带一路”国家海关实现AEO互认。乘着政策的春风,“一带一路”中国茶文明之旅也将踏上茶马“新”路。

  “世界上喝茶的人多,但真正了解茶的人少,普洱茶更甚。”活动发起人之一、云南省影视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彭涌感叹,茶文化是中国的代表性文化,中国近代史的许多重要节点都是围绕茶叶发生发展的,而普洱茶作为中国茶和云南茶的代表,更是新时代传播中国文化的不二载体,“相信中国茶文明之旅完成后,中国茶产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世界会重新认识普洱茶。”


  彭涌主导拍摄的纪录片《复活的马帮》和大型科普电视系列片《普洱茶科技探秘》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敏锐的触感让他认识到通过影视带动茶文化推广的必要性。“千秋伟业一杯茶,活动完成后我会同步推出纪录片,告诉世界普洱茶并不是那么神秘,所有爱茶之人都能以茶会友。”彭涌说道。(记者 杨兮 张彤 杨峥)

 

独具风格的名茶普洱茶


普洱茶,是一种独具风格的名茶,其来历、其产地、其形状、其功效、皆具物色,称其逗趣,古往今来,传为美谈,真是:拐杖变茶传神话,空缺故乡茶同,塑成团饼茶成趣,爱惜不尝唯恐尽。传说,三国时代刘备的高参,武侯诸葛亮孔明率兵西征七擒孟获时,来到西双版纳,士兵们因水土不服,患眼病的很多。诸葛亮欲为士兵觅药治眼病,一天来到石头寨的山上,他拄着随身带的一根拐杖四下察看,可是拐杖不起来,不一会变成一棵树,发出青翠的叶子。士兵们摘下叶子煮水喝,眼病就好了。拐杖变成的树,就是茶树,从此人们始知种茶,始有茶饮。至今,当地的少数民族仍称茶树为“孔明树”,山为“孔明山”,并尊孔明为“茶祖”,每年农历七月十七日孔明生日,举行“茶祖会”,以茶赏月,跳民族舞,放“孔明灯”(即一种扎成像诸葛亮帽子的灯)。“孔明山”座落在西双版纳勐也是茶树生长最适宜区。西双版纳茶区种植的茶树品种,都是乔木型的大叶种,统称为云南大叶种。这种茶树树高叶大,茶多酚(即茶单宁)等化学成分含量丰富,加上茶树与樟树间种,混合成林,相得益彰,制成的普洱茶,味具浓醇、回甘、耐泡的特色,品质优异,正是“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普洱茶的花色品类丰富多彩,形状多端,别具风格。历史上有毛尖、芽茶、女儿茶、人头茶等等。普洱茶,具有醒酒、解酒、消化、美容的奇妙功效。因普洱茶生津止渴,醒脾解酒,消食下气,一向珍之为养生妙品,居家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