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与湖南茯茶的历史不同

普洱茶与湖南茯茶的历史不同

2019-03-20 访问量: 33 茶礼仪网

普洱茶的家族里面,普洱茶生茶由晒青压饼而成,历史较长,但由于发酵变化极慢,需要存放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较好的口感。由于国外市场的需要,普洱茶熟
茶从上世纪70年开始研究,通过借鉴湖南黑茶、广西六堡茶等黑茶工艺,1975年正式有普洱熟茶的生产,从此逐渐广为人知。  

湖南黑茶是在初制工艺上改革,即杀青,热揉,渥堆,明火分层干燥方法,巧妙地利用湿热原理外,还利用了微生物胞外酶的生物化学作用,成为真正初制黑茶的创建,是黑茶史上的一大进步。

  茯茶,因当时所采用的原料来自湖南,故又名“湖茶”,又因在伏天生产,也叫“伏茶”,香气和功效类似“土茯苓”而得名“茯茶”,现美称“福茶”。有文献记载,明朝嘉靖年间以来,湖南茯茶即成为茶马交易的主流茶,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而民间生产饮用茯茶则有千年历史。随着技术与市场的发展,生活的需要,现代茯茶生产在生产技术已经有很大的突破。包括湖南益阳茶厂在内的湖南黑茶企业有传统的边销茶逐渐转向内销。而湖南泉笙道茶业 则专注于湖南高档黑茶的研究与生产。

  

有用+10
分享

一款好的普洱茶必备的四个主要因素

  现代人对于任何事物似乎比古代人更挑剔,而对于一款好茶,我们要求的更具体,更细致。对爱茶人来说,越热爱,便对茶知识的渴求就越强烈。成就一款好茶有很多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选料真

 

  1、茶种和树龄。好茶是人培育出来的,更是千百年来大自然优胜劣汰的结果。云南大叶种茶就是典型的优良茶种。树龄越大,根系越深,吸收地下的矿物质越多,茶叶内的物质也会更丰富。

 

  2、土壤成份。不同山头做出茶来效果不一样,有强有弱,有猛有柔,究其根本在于茶树生长的土壤中营养成份不一样,所含的微量元素种类、数量不同。

 

  3、茶树生长环境。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普洱茶生长最好的海拔在1250米-1800米,除此之外包括日照时间、光照强度,间隔有序、适当间种,无需农药依靠生物多样性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发展等。

 

  4、采摘的部位及时间。芽尖、叶、梗、黄片等不同部位在后发酵过程中都担当着不同的角色,对转化效果产生着不同的作用,对普洱茶来讲,未必是越细嫩就越好;采摘的时间也很重要,春茶固然好,但从拼配效果来说,从滋味、香气及韵味表现的丰富性来讲,秋茶同样不可缺少。

  二、工艺精

 

  在普洱茶当中很关键的因素就是它的制作工艺。普洱茶的制作过程就是一个“去掉、留下、变化”的过程。

 

  初制:采摘-萎凋-杀青-揉捻-理条-晒青-渥堆等。

 

  精制:称茶-拼配-蒸茶-制饼-压制-烘干-包装等。

 

  在初制的过程是去掉茶内对人体不需要的物质,如茶碱,茶单宁等;留下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如茶多酚等。

 

  在精制的过程是让茶叶内含物质深入交融的过程。例如:蒸茶这个环节,通过水蒸气使得干茶变软,胶质物质浸出,便于压制成型。而蒸压过程的温度与时间,直接关系到后期的陈化效果。

  三、发酵好

 

  我们都知道,喝绿茶或是其他的茶,是喝其中的物质结构。喝普洱则不然,是喝茶发酵后的成果。一款好的老茶,它必须具备很多发酵后的元素,而且发酵条件也至关重要。

 

  温度和湿度的把控直接影响茶叶的转化和冲泡后的口感。发酵过程中,不能有光线或光源,因为光源是对菌种最大的伤害。普洱茶熟茶一般采取适度发酵工艺,为了让茶叶后期转化空间更大,具有较高的储存价值。

 

  四、严仓储

 

  无仓不成普洱茶。仓储的目的在于去青和提升品质,让茶隐藏的品质发挥,让新茶的不良品质减弱,可以将一般品质的茶转化味高品质茶。

  一款有年份、口感好、无杂味、怪味的普洱茶,必须是在仓储环境非常好的情况下储存出来的结果,如果温度过高、过湿、受潮等因素出现,都必定直接影响普洱茶的口感。

 

  懂得这些原理之后,请爱护你的茶,这样才能拥有一款好茶。

你了解普洱竹筒茶吗?带您解析普洱竹筒茶

  傣族是云南古老饮茶、做普洱茶民族之一。云南德宏州傣族人喜好喝竹筒香茶,普洱茶市场上的竹筒香茶就是德宏这一带制作的茶叶,这点和布朗族竹筒茶很相似,二者区别在于德宏傣族香竹筒茶主要用当地小竹子来制作,留有青绿色表皮。

 

  竹筒茶因原料细嫩,又名“姑娘茶”。她是云南普洱茶的一种,是傣族、拉祜族人民的风味茶。在众多普洱茶产品中,竹筒茶算是比较小众,但是它本身具有的香气和口感别具一格。

 

  竹,坚韧挺拔,气节彰显,万古长青。

 

  茶,温雅灵性,甘醇鲜活,天之珍品。

 

  一、竹筒茶的制作

 

  竹筒茶除了普洱茶原有的香气,还混合了竹香和糯米香,品饮时别有一番滋味。这与竹筒茶的制作方法是分不开的。

 

  竹筒茶的制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将鲜叶放入蒸笼中,底部堆放糯米,约蒸15分钟,待茶叶软化充分吸收糯米香气后,装入竹筒慢慢烤干。

 

  另一种是采摘细嫩的一芽二三叶,经铁锅杀青、揉捻,然后装入香竹内,这样制成的竹筒香茶既有茶叶的淳厚条香,又有浓郁的甜竹清香。

 

  二、竹筒茶的饮用

 

  竹筒茶外形为竹筒状的深褐色圆柱,芽叶肥嫩、白毫特多、汤色黄绿、滋味鲜爽回甘。只要取少许茶叶,用开水冲泡5分钟即可饮用。

 

  傣族人在田间劳动时,常常带上制好的竹筒香茶。休息时,他们砍上一节甜竹,上部削尖,灌人泉水在火上烧开,然后放入竹筒茶再烧5分钟,待茶变凉后慢慢品饮。

 

  三、竹筒茶的功效

 

  竹筒茶具有降压降脂、生津养胃、防辐射等功效。此外,中医还认为其具有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止咳生津、益气、延年益寿等功效。

 

  “只见普洱”中兴鉴记系列竹筒茶,由国家一级评茶师郭子剑老师,选用勐海县勐宋乡早春高山乔木原料,以传统“女儿茶”之做法慢工细活精制而成。条索粗壮厚实,白毫显现,汤色明黄透亮,生津回甘持久。竹香和茶香融为一体,令人心旷神怡。

 

普洱茶分布式体验法

三角包茶叶 普洱茶分布式体验法

近来和茶友论茶,常常碰到一些初入门而对普洱茶深感兴趣者,交流间发现,双方在在交流上存在着很大障碍。

对于资深茶客来说,茶的香气,水路,汤感,滋味,回味,喉感,乃至茶气虽然在用语上存在差异,但通过交流往往能够达到共识;和新手交流则较费力,除了词汇用语方面需做大量阐释外,其对于滋味、嗅觉、喉感、回甘等等方面的体验几乎没有经验可谈,所以对接较困难。

另外还发现,新手因此也常常容易被诱导,产生误解。

这个情况让人深思;于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总结和分析后,我初步整理出了一种普洱茶的饮用方法,暂名就叫作分步体验式品茶法。

现在写出来,以与各位茶友(主要是新手)共享。

分步体验式品茶法的品饮重点在于八个字,即“分步体验,综合评估”。

这一方法的得出主要来自于一种基本现象。

大家在生活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若是一个人失聪了,他的观察力就会格外敏锐;而一个人若是失明,他的嗅觉和听觉也就会比正常人发达得多。

这说明一个问题,除了刻苦的锻炼以外,专注是非常重要的。

分步体验式饮茶法主要即植根在这一前提下。

利用这种饮茶方式,我们-即便是新手-也就会很快地和更深入的体验到普洱茶令人迷醉和沉入的快乐了。

首先我们先列举出一泡茶中我们需要和能够体验到的元素。

一般来说,可分为以下五类:

1. 香气(基于嗅觉);

2. 水性(包括了茶汤的柔顺度,绵滑度,粘稠度,水路的粗细度等,指的是茶汤对饮茶的通道造成了什么样的刺激以及该类感觉的程度的描述的总称);

3. 喉感(也就是茶人们常说的喉韵);

4. 滋味(苦涩度对口腔中的各种部位造成的刺激和程度);

5. 回味(饮茶过后口腔和舌面等部位的生津回甘情况)。

以上这些元素构成了一泡茶最终给人的感觉。

一般来说,人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大都是混合在一起的;饮茶时,多数人往往同时使用着嗅觉和味觉,把它们综合在一起,这样,大脑接受到的就是一种“综合信号”。

而“综合信号”和较单纯的味觉、嗅觉等“单一信号”之间一般有较大的差别。

举例来说,当我们喝中药时,如果端起来就喝下去,往往就会感到很大的苦味;而当一个人捏着鼻子喝一些较苦的中药的时候,感觉苦味好像少很多。

在前者中,因为味觉和中药对鼻腔产生的嗅觉信号综合在一起,所以就产生了“非常苦”的体验;而在后者中,由于捏住鼻子摒弃了嗅觉的介入,喝药时就只有较单纯的味觉存在,只有单一的信号,所以苦味的感受就淡了许多。

分步体验式饮茶法就是要利用这一原理,培养和训练我们对单一信号的认知和把握能力。

下面来介绍下此方法。

首先,我们来做几个练习,做这些练习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培养在饮茶过程中专注的单一体验能力:

1. 避开呼吸训练

这个过程可以用一泡较香的茶(譬如铁观音)来练习,目的是要学会在不呼吸的状况下完成从茶汤入口到下肚的整个过程。

其意义在于在茶汤入口时暂时摒弃和排除掉嗅觉的介入,为以后的水性的体验打下基础。

方法是这样的:在自然状态下,茶汤入口-用舌搅动一至两秒中,然后咽下,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不能有“闻到任何气味”的体验,反复几次,若均能做到,则说明掌握了该方法。

2. 咀嚼茶汤训练

不知道大家可见过那些无牙的老奶奶吃东西,她们蠕动着上下唇,用牙床来触碰食物使之碎裂,以方便吞咽和消化。

因为没有牙,所以老人们会对食物的粘稠度,硬度,包括形状等会产生较细腻的感觉,因此,我们以类似的动作来培养一种通过用口腔中上下鄂和舌的运动来体验茶汤的汤感,为将来饮茶过程中对茶的粘稠度,顺滑度,柔软度的评估打下基础。

大家可以多练,因为类别的判断虽然容易,但是程度的评估则比较较难。

3. 吞咽训练

一般来说,人吞咽汤水,往往是会用舌的后部以及喉部的动作来共同完成;

但是这样就会令舌面紧张,因此而影响舌面中后部味蕾的感知力。

所以,我们要求尽可能的放松舌头,尽可能的采用仰脖子的辅助动作来完成吞咽,这样,舌面在此过程中就会得到相对的放松,味蕾对滋味评估就会客观一些。

这个练习可以先使用水进行锻炼,日常不妨多练练。

具体方法是:舌在口腔中平铺,呈自然放松状态,然后用仰脖子的动作来吞咽,尽量放松并打开喉咙,要感觉到,在很大程度上,水是自己“流下去”,而不是有意的“咽下去”。

4. 回气训练

普洱茶的品饮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体味它的喉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喉韵”,从而在回味中感到喉感的类别和强弱,并从中得到深度的体验。

回气的方法因此就显得格外重要。

吸一口气,但注意不要吸得太深,然后闭口,让气息从鼻腔呼出;在呼的时候,需要感觉到“顿”感。

这个“顿”感要在喉部,而不是在鼻腔内。

具体训练方法是,在呼气出喉的一瞬间,用喉部挡下气,自鼻腔中发出类似“空”的声响,声音要发在喉部,而不是鼻腔内,一般来说反复几次即可做到。

这将有助于喉感的体验和评判。

在日常训练时,动作和声音都可以夸张一些,但是在具体饮茶时则不需要出声,关键是掌握了此种感觉就好。

接下来,我们介绍具体的品饮法。

品饮的基本程序分为以下几步:举杯--嗅香;这一过程主要体验其茶汤有无香气并对其类别和程度做出评估判断--调整呼吸;目的在于让鼻子休息--饮汤;不用吸,喝一口,大概普通小盅的二分之一左右――咀嚼茶汤;两三下即可,判断其粘稠度和柔和度以及融合度――吞咽;这一过程应注意茶汤过舌后部和喉的感觉,评估其水路的粗细――回气;闭住嘴,从鼻腔将气呼出,注意其有无喉感并评估其深度和程度类别――回味;主要体验口腔中各个部位的触感,苦涩味,收敛性,并对其程度做出评估。

本文一开始说过,这个方法的核心思想在于“分步体验”,因此,在品饮过程中,每一步骤一定要将注意力只放在这一项上,即要专注。

嗅香时,要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鼻腔中,努力分辨其嗅觉的种类和强度;因为调整呼吸后,香气的概念和感觉将不再存在;另外,饮汤和咀嚼茶汤时,大家应将注意力放到“汤感”上,评估其柔软度,粘稠度,润滑度;若此时呼吸,则该评估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样,在吞咽的时候,注意力则应当集中在对茶汤经过舌,喉,到达胃的整个过程的关注上。

若是此时还沉醉在对汤感的体验上,则其评估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回气的过程尤其重要,若是在之前的过程中有呼吸动作,则这个阶段受到的影响就非常大了。

回气时注意力的重点要放在“喉部”,这个对于坊间常说的很多名优茶的“喉韵”都有较大的评判意义。

而当“喉感”体会过后,注意力则应当马上转移,放到口腔和舌面上,此时,对滋味和生津回甘程度要做出准确的评估,时间和程度和区域的概念必须非常明确,这个,也是一泡茶中内涵物质的客观呈现。

开始时,初学者往往不能够做到注意力快速的转移,那么,则可以采用重点评判法。

譬如,第一口主要评估香气,第二口主要评判汤感,第三口重点放在水路,第四口体验喉韵,第五口重点体验滋味和回味。

这样比较容易做到,相对来说也深刻一些,然后随着时间和不断的品饮,渐渐的,就能够做到“一口下肚,满盘皆知”的理想境界了。

近年来,普洱茶已逐渐成为人生生活中高尚的体验之一,其健身作用自不必说,饮茶时得到的陶醉境界更是普洱茶渐趋流行的主要原因。

掌握争取地和深入的饮茶方法,在日常生活或闲暇时光中,冲一壶茶,感觉世界之大世界之奇;抿两口入口入腹,感觉历史之悠长深远,人生之无穷怀想,则不是神仙,胜似仙人:飘飘然,淡淡然,物我两忘,优哉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