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喝普洱熟茶为什么会上火?

喝普洱熟茶为什么会上火?

2019-03-27 访问量: 32 茶礼仪网

喝普洱熟茶为什么会上火?

冬季适合喝普洱熟茶,连续喝了几天发现上火了,是不是喝普洱熟茶会上火呢?

普洱熟茶其性较温和,理论上讲,喝普洱熟茶是不容易上火的,经过多方总结之后普遍都认为是喝普洱新茶会上火。

为什么喝新的熟茶会上火?因为制作工艺的问题,新的普洱熟茶和生茶不一样,会经过渥堆发酵,渥堆发酵的过程中,你会看到堆子里面有股腾腾热气,这就是“火气”的来源。

普洱熟茶涡堆发酵

普洱茶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堆捂等几道工序。鲜采的茶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成为普洱晒青毛茶。这时的晒青茶,韵味浓峻、锐烈而欠章理。毛茶制作后,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茶”和“生茶”。生茶是指毛茶不经过渥堆工序而完全靠自然转化而成。经过渥堆转熟的,就成为了“熟茶”。

新出堆的熟茶火气没褪之前,泡出来的茶会自带火气。建议将新的普洱熟茶再放一放,一般在适合存贮的空间,存放三个月左右熟茶的火气褪了,自然,留给你的,就是醇厚温和护胃养颜的熟茶啦!

有用+10
分享

勐海古茶研究会引领普洱茶产业发展纪实

勐海古茶研究会引领普洱茶产业发展纪实

“我们不种茶,但要引导茶农种好茶;我们不制茶,但要指导茶农制好茶;我们不卖茶,但要为茶农做好销售平台……我们的目标,就是引领茶农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升普洱茶的品质、品味;推介、打造好的品牌,提高‘勐海味’普洱茶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加快普洱茶产业发展步伐,让‘勐海味’普洱茶飞得更高,走得更远。”日前,勐海古茶研究会会长崔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开展茶艺茶技培训,引导茶农生态管护茶园

勐海古茶研究会成立于2014年11月17日,其服务宗旨是古茶树资源调查研究和保护利用,古树茶和老茶品鉴、知名品牌推荐、茶艺茶技培训、茶文化交流等。研究会下设古树茶(老茶)品鉴、产品推荐、科技科研管理和茶文化交流等中心,有研究员、博士后、工程师等24名中心技术力量人才,紧密联系茶叶科技工作者、茶农、生产加工和经营者,致力于古树茶资源调查研究和保护利用。

在勐海古茶研究会举办的茶艺培训班授课现场,只见身着各民族服饰的学员们正在接受茶艺培训。茶艺师以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根据勐海县各乡镇实际,阐述了茶叶种类、茶具、茶艺礼仪和茶水冲泡技能等理论与实践知识,讲解来自不同茶山的茶的泡制技巧和方法。学员们在聚精会神听讲的同时,认真观看茶艺师的每一个示范动作。在自行练习环节,学员们更是反复练习每个动作,领会其要领。课后,茶艺师还与学员交流探讨茶文化的精髓,让学员们更深刻地感受茶艺的仪态美、语言美、心灵美和茶文化的魅力及博大精深。

一位学员告诉记者:“能这样免费参加茶艺培训的机会太难得了,非常感谢勐海古茶研究会提供的机会。通过培训,使我们了解和掌握了茶艺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内在修养。”

崔琳说,勐海古茶研究会每年都会举办不同形式免费的茶艺、茶技培训班。在培训内容中,加入拉祜族、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让茶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充分融合,在传承茶文化的同时,把本地少数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融合发展。

据崔琳介绍,古茶研究会在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培训茶艺、茶技学员累计超过500人,现在还有207人报名等待培训。接受过培训的会员和学员,在参加“第七届勐海茶王节”比赛中,有1人获滇红金奖;参加“第八届勐海茶王节”比赛中,有4人分别获古树茶手工制茶奖、机制茶奖、晒红茶奖、滇红茶奖银奖。

目前,古茶研究会还大力发展拥有古茶树的茶农成为会员。条件是要绝对保证对古茶树茶园不乱施肥、不乱打药、不过度采摘,保证采摘下来的茶叶纯天然、原生态、不受污染。目前,共有152户茶农成为古茶研究会会员。

“我们顺应市场‘返璞归真’理念的需求,坚持继续宣传‘生产纯天然、原生态普洱茶的理念,让茶农生产良心茶、厂家做品牌茶、消费者喝到放心茶’,动员更多茶农加入会员行列。”崔琳告诉记者。

加强科技示范,促进古树茶可持续利用

古茶研究会成员还经常深入勐海县布朗山乡、勐宋乡、格朗和乡、西定乡、勐阿镇等乡镇,广泛开展对古树茶基地茶叶科技普及培训、古茶树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科技示范,对茶农进行实地教学和指导,全面提高茶农的茶叶种植、管理和制茶技能,为促进“生态、绿色、安全、特色、高效”的高优生态茶园建设、普洱茶品牌开发、茶农增收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为全面提升茶叶品质,增强“勐海味”茶产业综合竞争力,促进普洱茶产业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崔琳说:“勐海县地理位置独特,气候条件优越,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生态系统良好,孕育出香高馥郁、滋味醇厚的云南大叶种茶。加上有丰富历史传留的野生古茶树和人工栽培的古茶树资源,以及文化传承的普洱茶制作工艺技术,成就了具有‘代表’地位的‘勐海味—普洱茶’,使勐海成为了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2013年以来,全国茶市整体价格低迷,但普洱茶却一枝独秀,尤其是普洱古树茶依然是爱茶、惜茶之士的专宠,价格逆势上涨,让古树茶茶农在风雨飘摇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然而,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为了增加茶产量,一些茶农施化肥、喷洒农药,导致茶的口感变味,直接降低茶叶的质量,影响消费者对普洱茶的信任。盲目的强采乱摘,导致古茶树衰老加速,部分古茶树出现了营养不良甚至死亡等症;还有部分茶农直接粗暴地将摘不到的树枝末梢折断,这种暴力式的采摘对古茶树造成了不可挽救的破坏。因此,要把古树普洱茶做好做强,必须提高茶农意识,让他们积极保护好古茶园的自然生态环境,维持好自然生物链;应用技艺,科学合理采摘,保证古树茶叶品质,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茶产业良性持续健康发展。”

搭建多种渠道,为茶农找销路

“有茶,还得有好销路。如何让古树茶茶农茶叶价格得到合理回报,路走得更远?这也是我们古茶研究会要做的重要事情之一。”勐海古茶研究会副会长傅声浩说。

在普洱古树茶的推介方面,目前,古茶研究会成员每年会根据省内外来访客户的需要,把客户直接带到茶农家中,让广大茶农与终端客户直接交易,加快茶叶产销衔接,解决茶农信息闭塞的问题;研究会还组织会员带上自己的精品茶叶,参加全国各地的产品展销会,以及茶艺展示、表演和比赛活动,多渠道、全方位提高普洱古树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下一步,我们还将搭建网上销售平台,为会员拓宽销售渠道。”傅声浩说。

勐海县勐宋乡三迈村委会的一位会员说:“我们茶农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生产的茶能卖个好价钱,可是我们不知道市场的需求信息,也没有能力推广自己的品牌,找客户比较难。近年来,在勐海古茶研究会的指导和帮助下,无论是对古茶树的保护,还是茶叶的质量、销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好的发展。如果再增加一个网上销售平台,我们可以将茶叶直接和市场对接,把茶农的联系方式和产品直接放到网站上,让需要的客户直接联系我们。那我们的茶叶肯定会有更好的销路。”

采访结束时,崔琳说:“我们所做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希望更多爱茶之士加入我们,给我们提供物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并与我们一起,为铸造精品普洱茶品牌,加快普洱茶产业发展步伐贡献自己的力量。”

喝普洱,到底在哪个部位“生津”?

喝普洱,到底在哪个部位“生津”?

冬季天气干燥,常常令嗓子干哑不适,因此需要进补一些促进生津的食饮,喝普洱茶效果尤其显著。


喝普洱,到底在哪个部位“生津”?


 1 

生津对身体的益处


津,即是唾液,在中国传统的养生中,唾液是无上宝贵,有延寿浆之美誉。口中生津一方面可以解渴舒顺,另方面可以滋润自己的生命。健康和生命力旺盛的人,口腔唾液都很充足。如果口干舌燥,喉头紧锁,则要注意身体是否出了问题。


 2 

普洱茶如何产生“生津”


在喝普洱茶的时候,常会感觉口腔四面八方分泌出唾液,这就是普洱茶的生津,主要是由于茶叶中含有维生素、茶多酚、咖啡碱、茶多糖、氨基酸以及有机酸等有效成分。其中,茶叶中的维生素、咖啡碱和有机酸能够促进唾液分泌,这些与唾液发生反应,从而滋润口腔。


生津度是评价一款普洱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生津快而持久的普洱茶,口感润度高,为绝大多数普洱茶爱好者所追求。


喝普洱,到底在哪个部位“生津”?


 3 

4个部位,感受生津


一般说起生津都比较笼统,但其实普洱茶的生津会因茶叶品质而异,一般会出现4种情况:两颊生津、齿颊生津、舌面生津、舌底生津。


· 两颊生津

所谓两颊,便是口腔的两侧,两颊生津,就是口腔两侧分泌出津液,所谓“望梅止渴”,说的就是两颊生津。


两颊生津是生津中最强烈的一种。茶汤入口后,口腔内膜受到显涩物质的刺激,会引起口腔两侧内壁紧束收敛,从而分泌出唾液,口感上会觉得比较滋润。但并非所有的涩感都会生津,“涩而不化”就是不能生津的涩感。


喝普洱,到底在哪个部位“生津”?


· 齿颊生津

茶汤在口中流动,牙齿和两颊之间的内膜受到显涩物质的刺激,分泌出唾液而引发生津,这个口腔部位的生津就是“齿颊生津”。相对于两颊生津的急促迅猛,齿颊生津则如涓涓溪水,绵长细柔。


· 舌面生津

从生理的角度来说,唾液是由口腔内壁和舌头底部分泌出来的。舌面主要负责味觉的功能,没有唾液腺。但品饮普洱茶,尤其是涩感化得开的茶,饮用后舌面会有一层湿润感,像在不断地分泌出唾液,然后流到舌头两边。这就是“舌面生津”。


舌面生津不像两颊生津那样急促强烈,而是更柔和一些,会感觉到舌面非常湿润柔滑。


喝普洱,到底在哪个部位“生津”?


· 舌底生津

茶汤进入口腔并浸润舌底与下牙床,舌头底下会缓缓生津,感觉细泡不断涌出,如同泉水涌动,这就是舌底生津,也就是邓时海先生在《普洱茶》一书中所说的“舌底鸣泉”。


品饮醇化时间较长的普洱茶,茶汤已经极为柔和,苦涩感全无,茶叶内含物质经氧化、水解、合成、裂解等化学反应,虽然不能刺激两颊或舌面生津,但新合成的物质成分却能激发舌底鸣泉,更为丝滑,更加持久。在生津表现中,舌底鸣泉之美远胜其他三种,意趣第一。


喝普洱,到底在哪个部位“生津”?


 4 

只有生茶会生津吗?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似乎只有生茶会生津,但生津主要由茶叶的内含物质在人体口腔内的作用形成。茶叶内的氨基酸、茶氨酸、儿茶素、糖类等多种物质,会促进唾液腺分泌,产生生津的效果。云南大叶种优质原料内含物质丰富,且在发酵度适中的情况下,一些熟茶也会产生生津。


喝普洱,到底在哪个部位“生津”?


品饮茶汤后生津,不但能舒顺喉韵、滋润口腔、营养生命,更能体会到茶在时间沉淀过程中温柔细致的美。


喝普洱,到底在哪个部位“生津”?


图文|津乔茶业

普洱茶文化之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今天,为大家解读普洱茶文化之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普洱茶文化之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一、茶叶与佛教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教义和僧徒生活的需要,茶叶与佛教之间很快就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根据佛教的规制,在饮食上,僧人要遵守不饮酒、非时食(过午不食)和戒荤食素等戒律。佛教重视坐禅修行。坐禅讲究专注一境,静坐思维,而且必须跏跌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睡眠,通常坐禅达九十天之久。长时间的坐禅会使人产生疲倦和睡眠的欲望,为此,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戒律,又可以消除坐禅产生的疲劳和作为午后不食之补充的饮料。这样,具有提神益思、驱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的茶叶便成为僧徒们最理想的饮料。

佛教徒饮茶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晋时代。《晋书?艺术传》记载,僧徒单道开在后赵的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昭德寺内坐禅修行,他不畏寒暑,昼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伏苓之气,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中国古代有将茶叶掺和果料香料一同饮用的习惯。“茶苏”是一种将茶和姜、桂、桔、枣等香料一同煮成的饮料。虽然,这时茶叶尚未单独饮用,但它表明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坐禅修行。

唐宋以后,佛教中的禅宗得到迅速发展。禅宗强调以坐禅的方式,彻悟自己的心性,所以,禅宗寺院十分讲究饮茶。《封氏闻见记》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由于禅宗的大力提倡,不仅寺院僧人饮茶成风,而且促进了北方民间饮茶习惯的进一步普及。一些僧人嗜好饮茶,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唐大中三年(849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皇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宋钱易《南部新书》)。宋代禅僧饮茶已经十分普遍。道原《景德传灯录》中说及吃茶的地方就有六七十次之多。其中有:“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的记载。温州瑞鹿寺的本先禅师,“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归下去打睡了,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此时,饮茶成为禅僧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寺院饮茶及对社会风俗的影响

佛教对饮茶的重视,使得饮茶逐渐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寺院中设有“茶堂”,是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寺院内演说佛法的戒集会之处称“法堂”,法堂设有二鼓,居东北角的称“法鼓”,居西北角的称“茶鼓”。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宋林逋诗曰:“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寺院专设“茶头”掌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佛教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有三种用途:供佛、待客、自奉。《蛮瓯志》记载,觉林院的僧人“待客以惊雷筴(中等茶),自奉以萱带草(下等茶),供佛以紫茸香(上等茶)。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寺院茶”按照佛教规制具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请所有众僧饮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等。平时坐禅分六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焚香一枝,每焚完一枝香,寺院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消除长时间坐禅产生的疲劳。

历史上许多僧人以煮茶、品茶而闻名于世。唐代著名诗僧释皎然,善烹茶,能诗文,留下许多有名的茶诗。他的《饮茶歌消崔石使君》诗,赞誉了剡溪茶的清郁隽永的香气、甘露琼浆般的滋味。诗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五代十国时,吴僧文了善烹茶,游历荆南,被称之为“汤神”,授予华定水大师上人的称号。宋代南屏谦师妙于茶事,自云:“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宋代有一种倾注茶汤于碗中使汤纹形成各种物象的游戏,称作“茶百戏”。僧徒福全擅长茶百戏,能使汤纹组成一句诗,并列四碗可组合成一首绝句。由此可见佛教徒对于茶事的鉴赏研讨可谓精妙非凡。

后世尊为“茶圣”的陆羽,虽然不是僧人,但却出身于寺院,他一生的行迹也几乎没有脱离过寺院。三岁时,被竟陵西垱寺智积禅师收养。智积禅师嗜好饮茶,陆羽专为他煮茶,久之练成一手高超的采制、煮饮茶叶的手艺。他遍游各地名山古刹,采茶、制茶、品茶,结识善烹煮茶叶的高僧,并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吸收前人的成就,著成《茶经》一书。书中论述了茶的形状、品种、产地、栽培、采制、煮饮和茶具等问题,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

佛教寺院的饮茶习惯,对整个社会饮茶风俗的许多方面都有影响。宋代浙江余杭径山寺经常举行由僧徒、施主、香客参加的茶宴,进行鉴评各种茶叶质量的“斗茶”活动,并发明了把幼嫩的优质芽茶碾成粉末,用沸水冲泡调制的“点茶法”,即现在我们常用的冲泡茶叶的方法。名冠中外的宜兴紫砂陶壶,是茶具中的珍品。相传,紫砂陶壶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中一位不知名的老僧创制的。他选用精细的紫砂细泥,捏成树瘿形坯胎,采用特殊的烧制方法制成。烧出的紫砂壶不仅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而且有很好的保味功能,泡出的茶汤醇郁芳馨,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寺院与茶叶的生产

佛教寺院提倡饮茶,同时有主张亲自从事耕作的农禅思想,因而许多名山大川中的寺院都种植茶树,采制茶叶。如唐代湖州(今浙江吴兴县)的山桑、佛师二寺,凤亭山的飞云、曲水两寺;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圈岭善权寺;钱塘(今杭州市)天竺、灵隐两寺都出产茶叶。五代十国时,扬州禅智寺,寺枕山岗,建有茶园。宋代以后,南方凡是有条件种植茶树的地方,寺院僧人都开辟为茶园。由于佛教寺院大都建在群山环抱的山腰峡谷之中,自然条件宜于茶树生长。所以,现今我国众多的名茶中,有相当一部分名茶最初是由寺院种植的。如四川蒙山出产的蒙山茶,相传是汉代甘露普慧禅师亲手所植,称作“仙茶”。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宋元以后“武夷寺僧多晋江人,以茶坪为生,每寺订泉州人为茶师,清明之后谷雨前,江右采茶者万余人。”武夷岩茶以寺院所制最为得法,僧徒们按照不同时节采回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和“凤尾龙须”三种名茶。北宋时,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尤善制茶,出产以寺院命名的“水月茶”,即有名的碧螺春茶。明隆庆年间,僧徒大方制茶精妙,其茶名扬海内,人称“大方茶”,是现在皖南茶区所产“屯绿茶”的前身。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具有色泽绿润,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它曾以特优的质量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金质奖章和奖状。此外,产于普陀山的“佛茶”、黄山的“云雾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中的名茶。

佛教寺院在长期的种植和饮用茶叶的过程中,对栽培、焙制茶叶的技术均有所创新。茶树有喜爱温湿和耐阴的特性,为了创造茶树生长的良好环境,唐代湖南佛寺中创造了竹间种茶的方法。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被贬谪到湖南,在永州龙兴寺品尝到新采的“竹间茶”,作《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同年,刘禹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作《西山兰若试茶歌》曰:“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诗中提到在竹间种茶的方法,可使茶树有适度的庇荫环境,并且“竹露所滴其茗,倍有清气”。佛教徒们创造的“竹间茶”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茶园庇荫栽培方法。从刘禹锡的诗中,可以看到僧徒们将新采的竹间茶,经过炒焙的工艺处理,使满室生香。这种炒青工艺方法,以往认为始于明代,其实,在唐代湖南的佛寺中就已经产生了。

四、佛教与茶叶的传播

公元四世纪末,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随着中朝两国华严宗、天台宗禅师的往来,茶叶被带到朝鲜半岛。公元十二世纪时,朝鲜松应寺、宝林寺和宝庆伽寺等著名寺院都提倡饮用茶叶。不久,饮茶的风俗也在民间广泛流行起来。中国茶叶虽早在汉代就已传入日本,但到唐宋时期,由于佛教僧人的传播提倡,饮茶才成为日本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习俗。唐代时,日本最澄禅师和空海禅师到中国留学,回国时将茶种和制茶工具带回日本,在寺院附近栽种,得到嵯峨天皇的称赞。在宋代日本荣西禅师从中国引进了寺院的饮茶方法,制定了饮茶仪式,著《吃茶养生记》一书,被誉为日本第一部茶书,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俗有重大作用。元代,日本圣一禅师将中国的“点茶法”和“斗茶”的习俗传入日本。

总之,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佛教不仅在茶叶的种植、饮用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是茶叶向海外传播的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