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为何喝普洱茶会有“燥感”?

为何喝普洱茶会有“燥感”?

2019-03-27 访问量: 57 茶礼仪网

为何喝普洱茶会有“燥感”?

茶汤入口之后,出现喉头干燥、口腔内有火味等感受,我们称之为“燥”。

普洱茶的“燥”有轻有重,轻症大多属正常现象;而严重的燥感甚至会表现有吞咽困难、紧缩发痒等不适症状,让人觉得烦躁不安,我们称之为“锁喉”。

那么燥感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是一个受多重因素影响而出现的现象,在普洱生茶和熟茶里都会出现,有正常与不正常两种情况。

一、正常现象

1.制程

对于熟茶来说,渥堆发酵容易产生燥感。

这是一般的渥堆发酵工艺会有的正常现象,就像堆味总是与熟茶相伴相生的,同时,发酵程度越高的新制熟茶茶性越趋于热性,因而在初期品饮时容易出现燥热感,甚至是上火症状。

茶界有语“忌饮新茶”,就是因为刚刚生产出来的熟茶新茶多少会有些火味,品饮后轻则稍感燥感,重则上火满脸痘,肠胃不好的人尤忌新鲜出炉的普洱熟茶

品饮建议:对于刚出炉的熟茶新茶,最好是先存放一段时间再开始品饮。

润元昌普洱茶会有一定期的存放期才会出厂,加之到品饮者手中的一定周转期后,能够较好的减轻新茶带来的燥感,使普洱茶茶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时候有很好的品饮消费体验。

2.仓储

普洱茶的存储环境很重要,长期在较干燥的环境中存储也会使茶汤带有轻微燥感。

譬如长期在云南茶仓储藏的茶,开封后便马上冲泡,普洱茶的湿度和含水量,与当地空气不匹配,常有燥的口感出现。

品饮建议:对于紧压茶,可以把短期要喝的茶量先撬出来,装在小茶器里醒醒茶,燥感便会逐渐消失。

3.冲泡

泡茶用的器物和泡茶的水,也会造成茶品呈现出燥感。

水质差对泡茶影响很大,而器物的燥主要是烧制时所致,如未使用的紫砂壶,使用之前需要注意开壶“退燥”。

二、非正常情况

1.仓储问题

储存时受潮了,尤其是霉变或过度湿仓的普洱茶,为去除霉味,将其重度焙火,这种茶的火味会比较明显,这样引起的燥意较难去掉,喉咙会非常不舒服。

放任茶品置于高温高湿环境中,快速氧化也易导致出现锁喉现象。

2.制程问题

压制好的茶饼高温干燥,或是刻意焙火加温。

成品未完全干燥或干燥后未降温便包装扎筒。

有些商家为求香高及快速入口品饮,毛茶和成品干燥时皆采用高温烘干工序,也会造成燥感,这样的茶无多大问题,但已完全失去了普洱茶的韵味。

熟茶渥堆时叶温上升快,没有及时翻堆散发热量,产生烧坯的现象,从而导致燥感。

3.其他问题

阳光直射。

一些云南省外或边境茶菁,亦或一些劣质茶青制作出的普洱茶。

普洱茶正常的燥感,经过一段时间或一些简单的方法能够慢慢褪去,不必过于担心其品质,而对于难以褪去的燥感,尤其是饮后引起身体强烈不适感的茶品,则建议舍弃。(文章来源于:润元昌茶业) 

有用+10
分享

我的普洱茶是真的

  2005年的一天,郑炳基的茶叶店里突然来了两位西装革履的客人,闷不吭声地在店里上上下下打量了一圈,操着一口浓浓的港台腔说:“买茶叶,15吨!”听完这一声吆喝,所有的店员都停下了自己手中的活。

  “15吨在当时来说,等同于公司一个月的销售额。”销售部经理解释道。

  听说来了个大主顾,老板郑炳基赶忙迎了出来:“我问他们要多少,他们说要十五吨、几十吨都可以,至于价格就按我们的出厂价,而且还不用包装,马上开车拉走。”

  员工们一听喜上眉梢,不还价,不用包装,几十吨的包装费就能省下不少钱,没想到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让他们给碰上了。一边赶忙将大主顾迎接到茶艺室,泡上最好的茶叶,一边所有的员工都高高兴兴地去仓库搬货。正搬得起劲时,老板郑炳基突然传出话来,叫他们别搬了。

  老板的决定让所有的员工一头雾水。“他们买的是七级的散茶,我觉得这里边肯定有问题。”郑炳基如实地道出了他的疑惑。

  原来,普洱茶一般分为十二等级,从特级茶到十二级茶,茶叶的级别越低,品质也越差。一般的顾客品茶,只选择五级以上的茶叶,很少有人选择低品质的茶叶。现在有人却要购买这么多吨的七级茶,这不得不引起郑炳基的怀疑。

  接下来的对话,更让郑炳基认定了这两个客商心怀鬼胎,“我问他们准备怎么做,他们说只买我们的散茶,不要我们的招牌,也不要我们加工。我当时就反应过来,他们要拿去做假。因为七级做假比别的级别容易,先压成饼,压完以后重新再加工,加工后实际上有点腐烂,但是很成形成条,比较好蒙人。”

  郑炳基凭着七级茶叶,不包装两点断定对方想造假。如果时光倒回到几年前,郑炳基不敢这么肯定,当年为了摸清造假的门道,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开车上山手哆嗦

  2004年10月,香港长泰集团董事长郑炳基在昆明度假时,无意中听朋友提起云南普洱茶厂正在改制的消息。从未做过茶叶生意的郑炳基联想起正在席卷香港、台湾市场的普洱茶热,马上驱车赶到了云南普洱县,当天就签下了收购协议书。13天后,在还没有看到茶叶基地样子的情况下,他断然以2100万的价格正式签订了收购合同,朋友们都觉得郑炳基的做法太过莽撞,可当他兴冲冲地邀请大家一块去参观茶叶基地时,朋友们不忍拂他的好意,还是全部前往。

  “一看,我傻眼了。大部分的茶园都已经撂荒,茶农跑了大半,虽叫集团公司,可工人只剩下19个,6个茶叶基地也相隔甚远,开车上山一路上我的手都哆嗦。”郑炳基边说边比划开车时双手发抖的动作。

  朋友徐老板这回也算是长了见识:“云南所有的穷困县我都去过,但是像这样的基地公路我还是头一次走,弯弯扭扭的,非常危险。”

  普洱乡的生活环境很差,晚上睡觉会听到虫子叫、猫叫、狗叫、鸡叫,然后整个环境与沿海地区的繁华发达有着天壤之别,“虽然跟我想像中的差别很大,但我的思路很清晰,我一直看好普洱茶这个行业,这个市场。”郑炳基信心十足地说。

  郑炳基之所以花这么大价钱去收购,其实不仅看中了普洱茶这个行业,还看重的是六个茶叶基地之一的版山是当年的皇家贡茶园,这里遍地都是古茶树,和古茶树一起交错生长的是恐龙时代的植物桫椤树,是现存最古老的植物标本。收购茶场后郑炳基还跟随当地的哈尼族人民一起去祭拜了茶王。

  虽然吃穿住用行和自己以前的生活都天差地别,可是郑炳基还是坚持了下来,招茶农,聘技术工人,修路,养猪,建沼气池,整理茶园,干得不亦乐乎。茶山大都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顶,山路危险,交通不便,很难买到新鲜的菜吃,郑炳基却懂得苦中作乐,给自己枯燥的生活找一些乐趣,“我们山里养了很多鸡,我体力好,有时候追着鸡满山跑,从这头冲到那头,但总是抓不着。别人看着都说挺滑稽的。”说到这些趣事,郑炳基“嘿嘿”直乐。

  光阴在郑炳基付出的辛勤汗水和收获的喜人成绩中飞速交替。一年后,郑炳基迫不及待地带着凝聚自己无数心血的普洱茶冲向了市场……

  假茶叶令好茶叶滞销

  郑炳基迫不及待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对自己的茶叶非常有信心:“我很看好我的产品,质量绝对有保证,因为茶秧基地是自己的,我去之前抱着很大的希望。”

  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茶叶,郑炳基意气风发地去了北京马连道茶叶市场,可是跑了整整两天却发现根本没有人要他的货。

  “有人说我的茶叶太新,牌子都不认识。我承诺说质量有保证,而且价格便宜,人家还是不认同。我说要不寄给你卖吧,人家直接回绝我,别说寄给我卖,就是送给我我都不要。”偌大一个京城没有一个人要郑炳基的茶叶,不服输的郑炳基又带着他的茶叶去了深圳、广州、东莞,订货的人寥寥无几。

  面对这种状况,郑炳基心情很难受:“我觉得我们的茶叶质量、品质都那么好、价格又那么便宜,可为什么没有人要?”百思不得其解的郑炳基带着两个推销员,冒充买茶叶的顾客,敲开了一家又一家的普洱茶专卖店。悄悄地一打探,他发现市场到处都在炒作老茶饼,销售新茶的商家几乎没有。

  摸底的结果让郑炳基的心顿时凉了半截,自己接收企业才一年,哪里来的老茶去销售?带着一肚子的委屈,郑炳基找到了当地的一个茶叶专家,咨询出路。

  “专家告诉我,据官方统计,普洱茶的年产量大约在八万到十一万吨之间。但广东某些地方,普洱茶的年销售量竟然有二十多万吨,显然很多茶叶是造假的茶叶。”造假?茶叶也能造假?听完专家的分析,郑炳基的大脑一片空白。

  之后,郑炳基又查找了很多相关资料,对普洱茶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普洱茶有一个基本的特质,是一种大叶种茶,比一般的小叶种茶叶大,生产过程比较简单,所以很容易仿冒。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跟水泥钢筋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郑炳基怎么也没想到茶叶竟有这么大的学问,还有真假之分。为了证明这个事实,郑炳基又一次回到茶叶市场购买了很多普洱茶。

为什么普洱新茶没有那么甜?

为什么普洱新茶没有那么甜?

图来源:南茗佳人

每年新茶上市的时候,无论是茶山还是茶市都无比的热闹。即将又是秋茶上市的季节,你是否还在怀念那“春水秋香”的秋茶,别急,秋茶正在生长积累养分中,心急可喝不了好茶哟~

新茶上市,经常会听到一些朋友疑惑的说:“这款茶我上次喝很甜、滋味很好,为什么刚做好的这个新茶没有那么甜呢?”今天就与你一起聊聊这其中的缘由。

茶界曾有”不苦不涩不是茶“的说法,这是因为茶叶中含有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物质。而茶叶中的主要成分咖啡碱和茶多酚是茶叶苦涩味的重要来源。所以,我们在喝茶的时候能很明显地的感受到茶叶的苦味是非常正常的。那么,为什么新茶的时候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它的苦涩味而当新茶存放一段时间以后就没有那么苦反而变得更甜了呢?

这与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的特性是分不开的。

普洱茶被称为“可以喝的古董”,它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越陈越香,随着时间的流逝,普洱茶经过岁月沉淀之后口感滋味会变得更甜更好喝。这也是为什么普洱茶越存越受欢迎,越存越有价值的原因所在。所以普洱茶界又有“存新茶喝老茶”的说法,一方面是因为老茶综合口感各方面较好,另一方面是因为新茶价格较低,新茶存上几年变成老茶,到时我们便可以花新茶的钱喝老茶,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但大家需要明确的是:普洱茶的甜也是相对来说的。不管什么茶,都是有苦味的。

新茶之所以没有那么甜,是因为新茶刚制作出来,刺激性较强,茶叶还未发生转化。而存放一段时间之后的老茶,由于发生了氧化反应,刺激性减弱,苦涩味也会慢慢减弱,所以我们喝起来就更能感受到茶的甜。

行业透视:普洱好茶,受关注的不到10%

行业透视:普洱好茶,受关注的不到10%

常常看到大家谈论普洱江湖,什么班章为王,易武为后,从价格来说,冰岛已真正封王,昔归也风头甚劲,而景迈受制于产量较大,虽然也被某些人封后,市场价格并未充分体现。这么多经典,普洱茶应该就是大局已定,好的资源被众人追捧,已经水涨船高,新的茶商和茶友应该没有多少机会了吧?

答案是否定的,我一般不太会进入这种普洱江湖的语境,是因为这些年行走茶山的经历,让我越来越确认,真正的普洱好茶(当然是古树),进入大家视野的不到10%。以这不到10%的古树来定普洱的格局,显然是不全面的,也必然是不稳定的。

这个结论,可能会有很多人不同意,我并不是否定这些茶区的品质,实际上从入门到深入,和大家一样,我也必然喜爱和收藏了这些茶区的古树,只是立足大的普洱茶文化与市场,探讨更多的可能。下面通过几个方面来说明,供大家参考。

名山的成名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品质只是其中之一。先从历史来梳理这些名山的形成:易武是民国时的重要产区,首先被大家关注可以理解,而作为台湾茶人首先进入的山头,随着台湾茶人对普洱茶的推广,易武被大家了解也是顺利成章。现在易武已经成为最为深耕的产区,几乎每个村寨和小山头都已形成一定品牌,这又进一步推动易武茶的知名度。

随着茶风由港台进入大陆,广东茶人开始关注古树普洱,受过去勐海茶厂传统的影响,作为勐海重要原料基地的布朗山以完美的外形和浓厚的口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过去苦涩浓强一度被认为是布朗山的缺点,而广东人的口感偏好使这一情势发生逆转。老班章作为布朗山茶的代表,品质优异,又因为其偏远的位置,增加了神秘感,引发大家的追捧。

当然无论是易武和班章,以上只是一些前提条件,能成王成后,还是离不开布局者商业力量的推动。从个人观点看,对于这种立足于茶叶品质的商业推广,非但是无可厚非,而且对于繁荣普洱茶市场也是功不可没。我们不是要反对这种商业推广,而是希望更多的茶山有机会来展示自己。

景迈成名更晚,一方面是过去受“大叶种”思维的影响,以香见长的中小叶种景迈茶不受重视。一方面也是沸水冲泡方式不利于景迈茶发挥。但随着台湾茶人进入与开发,具备了初步的知名度。随后地方豪强与外来资本的关注,景迈大片优秀的茶山也逐渐为大家所知。

临沧地区的冰岛,昔归成名也都绝非偶然,都有其相关的内在与外在因素,篇幅所限,就不一一详细讨论了。从这些名山的成名我们可以看到,茶的品质只是因素之一,更多的是多种因缘促成的结果,其他茶山一旦因缘汇聚,也完全可能成为新的热点。

分析了名山的成名,我们反过头来看为什么很多茶山没有成名。有的人说是因为交通偏僻,这个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老班章其实比绝大多数茶山都偏僻,冰岛成名前路也很差。我们还是要看背后的因素。

工艺因素:客观的说,虽然普洱茶工艺不是那么复杂,古树茶的品质和工艺还是息息相关,尤其是杀青,直接决定了茶的口感与存放价值。很多茶山不被重视和工艺粗糙有直接关系。勐海地区细腻的杀青,和有的茶区随便大火炒几分钟出来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在有的茶区,因为手工杀青力量不足,或者茶价不高不值得手杀而采用机器杀青,理论上说,机器的参数足够多,温控能够智能化的话,杀青并不会比手杀差。但实际上,杀青机往往是统一高温杀青,达不到智能的看茶做茶的程度,所以机杀的效果并不理想。还有萎凋、揉捻等等工艺因素都会拉低茶的品质。

存储因素:我们现在谈到的中期茶品,99易昌,易武绿大树,班章大白菜什么的,会给我们一种错觉,这些茶山是经过实践检验脱颖而出的,所以是最好的。但这个因果关系恰恰相反,是因为那个时期其他茶山不被关注,所以没有产生原料精当的古树茶存量。其实不用那么久,从我们手中3年至10年存期其他茶山的古树茶品来看,我们都有更多选择。茗寿堂做收茶模式十分关键的一点就是,很多优秀的茶山因为不被关注,没有形成存量,在茶品还没有发挥出二三成的时候就被消耗掉了,实在可惜,本来他们的品质是不会低于一线名山的。

存储方面还有一个因素是过去对存茶的理解有很多误区,很多香气高扬,层次丰富的茶品,因为存储不当而大打折扣,从而被错误的扣上“不耐存放”的帽子,被很多茶人忽视。这个在讲存储的文章里面有,大家可以参看。这也是普洱茶市场最大的变局所在。

这个没办法,需要时间来说话,随着其他好茶出现数年以上的存量,格局才会有改观。

品鉴:谈茶的好坏必然要落到品鉴,大家品鉴水平的提高,文化视野的开阔也是个时间过程,急不得。在品鉴发展的初期,真正静下心来细致琢磨的人少,简单直白的茶更易打开局面。不恰当的例子,在喧闹的广场上,小苹果和民族风最有市场,但这不一定代表水平最高。当然并不是说广场舞曲水平就低,而是说随着一部分人对茶文化乃至茶道的深入,会形成细分市场,更有内涵的茶也会有人关注。小苹果和交响乐可以各有所爱。

就目前普遍的品鉴关注点来说,未来探讨的空间非常大,茶的结构、层次感、张力、回韵等等更加细腻的参考点逐渐被大家了解之后,市场的格局也会有所变化。

比起一般茶友的品鉴,收料茶商的品鉴对山头名气的影响更为直接。一方面对普洱茶有客观独到理解的茶商不是太多,很多是随着名气跟风进入。另一方面,能喝出工艺问题的茶商较为稀少,更不要说不经过存储能从新茶喝出潜质的茶商了,那真是少之又少。这个也是个市场和时间的问题,需要有个过程。

说了这么多,不是拆名山的台,名山依旧是名山,而是给大家更多的希望和机会。新的茶友,依然可以用合理的价格收到水平不低于名山的古树;茶农朋友,如果能结合茶叶的品种特点提高工艺,未来也会有机会;而茶商朋友,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机会也依然很多。

10%这个数字是不是惊人了?其实不是,我们用笨方法一个茶山一个茶山的深入品鉴与了解来做数据库,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品质不低于一线名山而独具特色的古树品种并不算少,而数以千计的寨子,每个寨子的不同品种,茗寿堂还远远没有穷尽,未来的机会当然很多。

我常常说,普洱茶的品种是个未开发的丰富宝库,和其他茶不是一个量级的。整个武夷山也就和布朗山差不多大,但是品种分得细啊。整个普洱茶产区十一个地州,作为茶叶进化的基因源头,细分品种不计其数,即使做好十分之一,也会是十分惊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