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全面讲解“龙珠”普洱茶!

全面讲解“龙珠”普洱茶!

2019-03-27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全面讲解“龙珠”普洱茶!

说到龙珠茶,很多人都会以为是“虫屎茶”。我们今天说的龙珠,是普洱茶龙珠,也是团茶的一种。

谈到普洱茶的形状,很多茶友的第一反应就是“一坨二饼三砖”,虽然我并不是特别认同这种观点,但是不得不说,龙珠作为沱茶中的新贵,确实越来越受茶友们的欢迎!龙珠的形状则是普洱团茶形状的一种复兴。以前的团茶都是需要撬过后才开泡的,而现在龙珠的规格则是5-8克,刚好一泡,不需要撬茶。而随着龙珠团茶在保证茶口感不变的情况下,便捷性以及消费特性很好的被市场消费者认同。因此,很多名山头的茶都做了龙珠。

通常情况下,同样的用料,龙珠的价格都会高于别的形状的普洱茶的价格,为什么呢?高出来的价格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来自于龙珠制作的手工费。普洱龙珠的制作是非常费时费力的,全凭手工揉制。如果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制茶师,从朝阳初升至夜幕降临,马不停蹄的做,揉捻至手指布满水泡,只得八百颗,龙珠之不易,可见一斑。龙珠多选择纯料和纯芽,这是其耐泡的原因。制作时,将适量的茶叶蒸软,分匀,再用棉布包裹后,揉成团状,自然阴干。

这中间需要茶匠自主掌握揉捻茶球的力度与速度。因为茶叶破壁时,内质的析出程度直接影响其冲泡时的鲜爽与否和耐泡程度,并决定着营养成分的保留程度。

方便冲泡的龙珠,其实冲泡起来也不是特别容易,冲泡龙珠最大的难点在于,不容易泡开。龙珠应该怎么泡呢?

龙珠在润茶之时的水温适宜在60度左右,时间控制在30~40秒之间,当叶片已经渐渐舒展开即可。最好不要直接用烧开的开水。因为龙珠的原料大多选自芽尖料或者是一芽一叶,直接烧开的开水润茶容易烫坏茶内质,影响最终的口感。醒茶的时候为了保持茶的内质,也不宜醒过长时间。正式冲泡时,出汤速度由快变慢,前三泡茶宜较快速出汤,往后的茶宜延长时间,才保持汤色香气滋味都能一致。使用盖碗冲泡也同理。还可以随手把龙珠生茶放到马克杯里加热水冲泡,只需要1分钟就能够喝好茶。无论去哪儿何时,想泡就可以愉快地泡起来!

龙珠的滋味,四五泡达到最佳状态,不同原料的龙珠滋味不尽相同,目前喝过的龙珠中,本人比较中意的就是冰岛龙珠和小户赛龙珠!(文章来源于:普洱茶圈,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有用+10
分享

2018问答三十七:为什么普洱饼茶泡出来叶底有些碎?

  这个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撬茶的时候容易把茶撬碎

 

  2、在压茶的时候造成的

  因为压茶是一批一批的压,在底部的茶叶就会有些碎,这是正常情况。有的是有意把碎茶包在茶饼中间,然后茶面和茶底就用一些条形比较好的茶掩盖起来,这种叫包心茶。这种茶现在不多见了但还是有,大家买茶的时候一定要当着茶店老板的面拆开一饼看,是不是里外一口料。

 

普洱茶初制关键工序及名称

普洱茶初制关键工序及名称

普洱茶初制关键工序有采摘、萎晾(凋)、杀青、柔制和干燥。其中采摘、萎晾、揉制不存在混同问题,存在混同问题的是杀青和干燥。

普洱茶本是具有攸久历史而曾被广泛饮用并普遍倍受宠爱的茶品,它本有自己原始独立的一系列工序及其名称,但由于从廿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70多年来,茶业界几度忽视并淡忘其独特工艺及品质,长期改制为绿茶,绿茶工序长期渗透人心,而普洱茶工序则在多数当地人脑海中都几乎成为空白。该工艺的诸道工序于廿世纪90年代中期才重新继承并逐步恢复运用,工序整理起步很晚,其工艺的诸道工序及名称为人鲜知,而多数茶人所熟知的则是绿茶工序及其名称。所以就轻率地把绿茶工序及其名称生搬硬套嫁接到普洱茶工序上,造成了全国以致海外茶人对该茶工序及其名称认识上的混乱不清。比如,对炒青、蒸青、烘青、晒青的套用完全脱离该茶的历史渊源和主要原产地制茶工序的实际,主观意断,使其含意至今混杂不清。

众所周知:普洱茶初产于“西南夷”的滇西南六大茶山,而滇西南的“西南夷”是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前后,在先后设于景东和楚雄的”“银生城”及其周边规划出对西南各国的通商贸易区,亦即《蛮书·云南城镇》所载的“银生城……又南有婆罗门、波斯、阇婆、勃泥、昆仑数种。外通交易之处,多诸珍宝,以黄金麝香为贵货。”又如元张道宗《纪古滇说集》所载:“时唐玄宗开元十五年也,五诏遂平服,唐册王为特进云南王越国公,府仪同三司。自唐进封之后,永昌诸郡、缅、暹罗、大秦此皆西通之国;交趾、八百、真腊、占城、挝国此皆南通之国。俱以奇珍金宝盐锦毡布琚巴岁进于王,不缺,于是渐昌也。”这使汉商大量出入西南,传入铁锅技术。同时,腾冲范围“腾越”、滇池范围“滇越”和滇东南“南越”“金齿、染齿”等傣族三面渗入车里(版纳),传入土锅(粗陶)。使西南民族从生食转为竹筒、宽叶为炊具的熟食,渐又转为陶、铁锅为炊具,其茶模防内地“锅炒”,但其干燥,仍保持晒干为主,兼晾干或适温烘干。因该茶已普遍经“锅炒至熟”,称为“熟茶”。

此茶的采工序中众人共称的“炒青”(即锅炒杀青),只是单指杀青工序。绿茶或普洱茶工序中的“蒸青”亦即蒸气杀青(锅炒杀青里就兼有蒸气杀青),也只是指杀青工序。早期普洱茶传统生晒茶工序中的“晒青”(即日光生晒杀青),也只是指杀青工序;而绿茶工序中也先是锅炒杀青(即“炒青”)。然后经揉制,再焙干或烘干(即“烘青”)。可见,与“炒青”并列而相对的“烘青”不是杀青工序,而是干燥工序,亦即绿茶工序中的“烘青”,是单指干燥工序。因此,普洱茶毛料初制中的干燥工序,也主要是“晒干”,兼晾干或适温烘干,而不是“晒青”;其杀青仍然是“炒青”。而普洱茶“生晒”工序中的“日晒至蔫”这道工序才是日晒杀青,即“晒青”;然后经揉制后“晒干或晾干,或适温烘干,又是干燥工序。

否则,就让人糊涂了:同样带有“青”字的六种称为“?青”的工序,有的是杀青工序,有的是干燥工序,还有的是杀青工序兼干燥工序,这岂不是乱套吗?!

既然普洱茶是具有攸久历史的饮品,其文化必须是具有浓重的历史性的文化,其工序及其名称也必须是具有浓重的历史性的。而凡是具有强烈的历史色彩的文化,都是从原本实际中采访和整理出来并尊重原本实际的。在普洱茶的主要原产地“六大茶山”中的茶叶加工集散地,无论是在倚邦,还是在易武,或是在其它曾建过茶号的古寨,都把锅炒、揉制以后“日晒至干”这道工序称作“晒干”,从来没人把这道工序称作“晒青”,但现今许多普洱茶书中把这道工序称作“晒青”,这分明是凭主观的“空穴来风”,或者死搬套用绿茶工序名称。它既不是从原本的实际中来,又不尊重主要原产地原本的实际称谓,既严重脱离实际,又违背历史渊源,是主观捏造的名词。因而它不是历史文化,而是凭空主观文化。如果把“日晒至干”这道工序称为“晒青”,那么当地的雨天“阴晾至干”就得称作“晾青”?而38℃左右“适温烘烤至干”就得称作“烘青”或“考青”吗?!

如果我们把绿茶工序中的现今所称的“炒青”工序划分为“炒青”以后“炒干”,那么,上述六种“?青”中就有四种是指杀青,再除去普洱茶的“日晒至干”工序,就只有绿茶工序中的“烘青”是单指“干燥”工序了。因此,绿茶工序中的“热烘至干”这道工序不宜称为“烘青”,理应称作“烘干”;普洱茶工序中的“日晒至干”这道工序不该称为“晒青”,理应称为“晒干”。

这样以来,绿茶中的工序是“炒青”以后“炒干”;绿茶中的其它茶的相应工序是“炒青”或“蒸青”以后“高温烘干”;普洱茶的工序是“炒青”或“蒸青”以后“晒干”或“晾干”,以及“适温烘干”;普洱茶中传统生晒茶的相应工序是“晒青”以后接着“晒干”或“晾干”及“适温烘干”。这就既不混淆,又不错乱,完全统一起来了:凡是带着“青”字而称为“?青”的是“杀青”工序;凡是带有“干”字而称为“?干”的都是干燥工序。何故明显错误而拒不修正之?莫非死抱错误而拒不改正,是专家严谨表现?

尊敬的专家们,学术是客观实际而不是空穴来风。搞学术是脚踏实地面对客观实际,而不是凭空想象主观捏造。面对这些客观实际,请不要高抬着“架子”,死护着“面子”放不下来。为了让后辈子孙清楚而明了,应该实事求是,宽怀大度,驳乱反正。

解析老普洱茶与新普洱的辨识方法

解析老普洱茶与新普洱的辨识方法:新普洱茶味道浓烈,刺激性强,对于喝惯高山茶或者普洱茶的人比较不习惯。老普洱茶由于陈放较久,经过长时间的后氧化作用,茶性变得较温和无刺激,能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不刺激胃,还能养生、助气、补气,而且存放的时间越久,氧化程度越高,茶汤滋味越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