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识别高纯度普洱生茶的四个方法

识别高纯度普洱生茶的四个方法

2019-03-27 访问量: 31 茶礼仪网

识别高纯度普洱生茶的四个方法

导读:普洱生茶大家非常熟悉,怎样识别纯度非常高、健康的生茶,怎样的生茶是您值得花不扉的价格与数十年时间去品饮、收藏?

1、“闻香”

大体茶香可分为显香、暗香。显香类的生茶闻茶的表面即会有缕缕的清香、鲜爽之气,它带给你的是心旷神怡的感觉,品质优良的老茶还伴有陈香(注:陈香和腥味有很大的区别,希望大家不要混为一谈),如果闻起来有让您不舒服异味存在,无论新茶老茶都应该放弃。暗香类生茶一般来讲品性内敛,需要冲泡后闻杯和叶底方能领略它的香韵,在品饮时如有让您不舒服异味存在,也应该放弃。

2、“观色”

观外形:干毛茶、七子饼、砖、坨茶的茶菁由于产地的不同,吸收的阳光多少、工艺等因素影响,茶菁色泽也不尽相同,只要看上去不是干、扁、瘦、黄,其条索应紧实肥厚,芽嫩显毫、齐整,充满活力。

观叶底:冲泡后待叶底完全舒展,原料的纯度越高,表面均匀无杂色,叶脉、叶齿清晰,用手轻搓叶片,茶梗不易碎,弹性良好。

观汤色:茶汤浑浊、沉淀物增多,则表示加工工艺及仓储环境有问题。新茶茶汤鲜亮明黄,老茶年代逾久越红润剔透。(注:有些人为的手段可以令汤色看上去非常漂亮,但只要您不受干扰的用心品鉴,是可以分辨开的)

识别高纯度普洱生茶的四个方法

3、“品鉴”

一款纯度非常高的大叶种古树茶是不会让您品出一些不舒服的味道的如叮、麻、烟、酸、腥、霉、燥。

叮、麻:古树茶生长期都在百年以上,其抵御自然灾害及抗病虫害的能力经历数百甚至上千年的积累,已是非常强,加上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持完好,根本无需人为的施肥打药,茶农也不会去使用,所以纯料古树普洱茶生茶也不会有“农残”的痕迹。

各种农药使用过后在未来年很难分解,当您喝茶时,舌尖、舌面如出现针刺或是麻木的感觉,就一定是使用过农药的产品,叮、麻感轻重取决于农药的残留量。我们喝茶、买茶不会携带检测设备,但每个人的舌头均会忠实的告诉您自己的感受(无论什么品种的茶,只要有“农残”,就会有叮、麻感)。

烟味:古树普洱茶生茶制作很古老,手工杀青工艺不易掌握,稍有闪失就会影响口感,烟味是其中之一,很多生茶的发烧友也会追求那种残缺的美。

另一种是夏季采摘的鲜叶,我们称“雨水”茶,品质不高,雨水季节当地日照不足,不能加工“晒青”毛茶,改用木柴生火烘干,产生“烟”味,所以烟味茶如非亲眼所见理应放弃。

酸:酸味主要是揉捻工艺完成后未及时摊凉通风,压制成饼后太阳直接曝晒。捂过的酸味茶通过观汤色可以看到汤色浑浊,两腮发紧。

腥、霉、燥:嗅觉器官在无病态情况下都可以通过鼻子闻、嘴品尝加以分辨。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仓储环境不良、使用劣质原料造成。同时“燥”会让人上颚、喉部发紧、发干,腥味及霉味会让人产生晕的感觉。

识别高纯度普洱生茶的四个方法

4、“识香”

高品质生茶具备苦、涩、香、甜的感觉,极至产品还有绵、润、重、悠的口感;

苦:大叶种古树茶内含物中茶多酚及咖啡碱含量丰富,苦味偏重是其特点,如果其苦能化,且化得快为上品。

涩:涩与苦总是相伴,有些品种涩感强些,苦味淡些,涩能生津且持久,舌底鸣泉为上品。

香:古树生茶大致可分花果香、花蜜香、蜜糖香、枣香、兰香、樟香、糯米香、荷香、陈香,有的高香味重,有的淡雅悠长,茶香虽然各异,但无论闻香、品香都应以自然舒畅为准。

甜:茶汤入口迅速回甘,口感越强烈、持久、平稳,越彰显其品质优秀。

绵、润、悠长、质重:普洱生茶是一种后发酵茶,在通风、阴凉、无异味的自然环境中,干、湿度适中条件下,好的普洱茶从外观到口感会不断的发生变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后发酵。

在这不断的变化中,茶的苦、涩感及其它物质渐渐转化,口感变的越来越绵润、醇厚、悠长,这就是优质老生茶的共性。细细品鉴,它会让你产生难以割舍的情愫。(本文来源:普洱世家)

有用+10
分享

涨知识︱浅谈普洱茶的品饮价值与陈化价值

     浅谈普洱茶的品饮价值与陈化价值。

 

  含有能量的活性物质可以给微生物提供能量,以使微生物进一步活动,分解纤维和大分子蛋白,转化苦涩味物质,增加茶汤的醇厚度,降低茶汤的苦涩度。茶叶中含有携带能量的活性物质越多,则越利于后期转化。这样的茶也就越有存放价值。

 

  携带能量的活性物质,主要是水解单宁,可以在口感上表现出回甘生津,因此我得出推论,回甘生津反应强烈持久的茶,更利于后期存放。

  但是在市场行为中,我们时常会发现一些矛盾之处。很多消费者更容易被香甜适口的茶吸引。于是商家也就越来越侧重香甜明显的茶。

 

  如何制作出香甜明显的茶?这其实很容易。

 

  通过各种手段使得含有葡糖苷的物质提前分解,就可以使得干茶中的甜味物质增加。

 

  比如由一个葡萄糖和没食子酸组成的水解单宁分解后,可以得到葡萄糖和没食子酸。在加工中设法使得其分解,一方面可增加甜度,一方面可增加入口时的生津感(与持久悠长的缓慢生津相反)。

 

  再比如两个重要的香气成分,芳樟醇和橙花叔醇,也是以葡萄糖苷的形式存在,只有在适当条件下(比如热分解,比如酶解)才会分解为葡萄糖和香气。在加工中促进其分解的效果就更明显,增加甜度的同时,也使得香气凸显外溢。

  什么样的加工可以达到以上效果呢?

 

  方法很多,比如延长鲜叶摊晾时间,低温长炒,杀青后焖黄,高温烘干等。其中部分方法被我们习惯称为前发酵,而高温烘干则就是标准烘青绿茶的制法。

 

  这样做有一个副作用,含有能量的活性物质被提前消耗掉了,后期的存放价值也就降低了。只要我们还坚持普洱茶的核心价值有越陈越香,这样的做法就不适宜于普洱茶。

 

  关于烘青的认识,在茶界有较为统一的认知,邹家驹先生十几年前的文章《烘掉的甘醇》中,已意识到了烘青并不适宜于长期存放。

 

  关于前发酵,则缺乏统一认识,相当多的人并不清楚前发酵的后果,甚至也不乏大力提倡者。

 

  有一个形容叫“入口即甜”,用来形容这样的茶很恰当,不单是甜,香也香得很直接,也难怪很多消费者会选择这样的品质。

  但是对茶的品质有追求的人,最终会寻求更内敛的表达,就不能“入口即甜”“芳香扑鼻”,而需要缓慢回甘,香气悠远。这种表达方式说得不谨慎一点,就叫做“高级”。用这种角度来品鉴茶叶,就叫做普洱茶审美。

 

  需要注意,一款茶的品饮价值并不因不适宜于后期存放而降低。

 

  品饮价值只决定于茶质本身,它所具备的有效物质总量是固定的,通过不同的加工,我们选择其品饮价值的不同表达方式,或许含蓄,或许直接,或许力求当下,或许寄望未来。

普洱茶贮存年代及空间相对湿度对茶品茸毛产生的影响

  茶树的新梢亦名「采摘芽」,俗称「茶菁」。茸毛附生于新梢之心芽及嫩叶的背面,当新梢成长,幼叶成熟时,茸毛即全部脱落,故在成叶背面看不到茸毛。

  茶树的经济栽培,着重于一心二叶新梢的质与量,而茸毛是评定茶叶品质最明显而重要的标志。历来所谓银针白毫以国际市场上的所谓「F.B.O.P」(Flowerybrokenorangepekoe)等最高级茶叶,均指此茸毛之鲜艳色泽而言。今日茶叶市场中,尤其红茶与乌龙茶,几乎全以茸毛在嫩芽幼叶上所占的比率为评价茶的准绳。然而,对于后发酵之普洱茶贮存年代及空间相对湿度对茶品茸毛产生的影响在此先提出心得:

  鲜采时的茸毛,显而易见。

  日光萎雕后,依然明显。

  热风萎雕后,掉去较多。

  手工炒菁,因为是以传统工序慢慢翻炒,茶品叶面组织完整,相对地茸毛结构排列完整。机械大量产制,为求快速,但茶品之组织结构则易折损,且在高温下擦撞,茸毛组织的完整度即有明显的落差。有关茶菁之茸毛组织密度,乃依据茶芽茸毛长度及茸毛基部来观察。

  茸毛细胞壁内含有多元酚类等物质,而多元酚类是决定茶叶品质最主要的因素,前人的研究中,已知茸毛细胞壁中含有极高量的caffeine,茸毛中所含之polyphe-nols及caffeine,即是构成茶汤香气与滋味的主要成份。经此而发现,得以证明采摘茶树嫩芽的茸毛,不仅因其鲜艳色泽,能提高茶叶之外形品质,亦不仅因嫩叶上的茸毛会间接提高茶汤品质,而是茸毛本身含有的二大化学成份,可直接左右茶叶之品质。

  采收季节与茶菁成熟度有很大关系,高海拔野生茶树的茶质较薄,以经验推测高海拔野生茶树生长在原始树林中,杂木密闭,遮荫度大,日照强度低,最古老之高大野生茶树之锯齿、对数及密度的确较其它各区野生茶树为少而疏。一般来说,野生茶树的叶面较平坦,原始林较荫蔽,日照度较低,野生茶树的花瓣较多6~7片,色白带淡绿,花瓣厚度较厚。

  蒸压过程关系到茶品日后之口感及汤色。传统以石磨进行人为压制,重量有限,所以蒸压之工序与蒸气时间长短、水气含量,皆由一人或二人控制与完成,技术纯熟而稳定,石磨压法最大不同乃茶品松紧适中(蒸压时以铁筒装置,蒸软到一定程度,倒入布袋后放入内飞或印记,捆绑成团,茶饼后面之圆洞即为布球孔,藉由石磨及人体重量压制成型)。完成后并不需要工具扳剥,且拆布袋之时间有一定时效与意义,太快拆会烫手,太慢拆则茶品完整度会失真。

  因布纤维紧缩,不易拆去,拆去布袋后,待自然干燥数日后(含水量约12%~16%左右),再利用竹箬包装,七饼一筒、12筒一支,待价而沽,等待慢慢陈化发酵,越陈越香,需在环境良好之空间下自然陈放,生茶品贮放30年~50年依然还是生茶品,茶的刺激性将由苦涩自然转成甘醇,茶汤颜色由清淡黄色转为琥珀蜜黄带清亮油光,类似陈年XO酒之鲜明色泽,若贮存环境不佳,温度过高,长期下来会破坏茶品之组织,叶绿素会因氧化作用使茶红质转为茶黑质,且茸毛组织也会掉落,冲泡时汤色深红黑暗混浊,如此下来就变成生茶品中的熟茶品,或是生茶品中的红水气,而不是普洱老手的最爱(生茶气「青水气」,生气活现之舌感)。

  温度过高、过热且空气流通率低的陈化环境易造成茶品熟化(茸毛内含有生命的物质),茶品在发酵期间,茸毛组织被外力影响而熟化呈深红色或暗红色,茸毛之细胞变本质化,呈裂口状,是茸毛枯干死亡而至脱落的主因。而茸毛熟化系从尖端开始,而后渐次至基部,若长期存放在温度过高之处,茸毛因熟化而脱落将对汤色品质影响甚钜。

  而操作大量产制之机具压模通常以5~6人一组,为求快速且讲究利润的经济效益下,秤重一人、装桶一人、蒸软一人、装袋一人、整袋一人、机械压模一人、上架拆布又一人,分工合作,缩短制茶时间,但工序失真,对于茶菁完整、饼身结构、硬度条索、配级陈化、密度等无一讲究,更不用说包装前几项重要的工序了(此乃一些不懂茶,不爱茶,只想求取近利之私人小型加工茶厂的病源),再加上不肖厂商只求降低成本、削价竞争的后果,茶行业者终将自取灭亡。

  早在1980年代初期,陈仓过程问题首次被提出并做出报告。中国尚未开放之时,台湾人欲进入中国大陆,碍于法令限制,所以想品饮好的陈年茶品更是困难,当时好的陈年普洱茶一律都得到港澳地区才可求得些许,然而港澳地区之茶商却少有人会将茶的陈放环境及相对温度做好控制,一般皆将茶品直接置入仓库,一放就是20~30年,然而入仓后的茶品在干净通风处陈放10~20年后,茶品品质一定有其水准及保证,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大家都没注意到,假若20年前一饼茶价一百元,投资一万饼,光是茶的成本就高达一百万元,然而一万饼的茶陈放在香港或台湾,光是仓储费用就要多少?

  等待20年是多么不容易,而且不是投资一年而已,每年都得持续陈放方能货源不断,如此一来便知陈年茶品并非随地可得,随处可买,更非便宜到几百元即可购得的。

  以上是陈放仓储的环境、湿度和陈期的长短问题,再就陈仓技术做一探讨,茶品并非入仓等待即可达到完美境界,还必须不定时将茶品翻动调整,否则静置太久会产生停滞状况。在翻动过程需将茶仓底层、中层、上层依序翻动调整,如此茶品的陈化品质才会均匀,在翻仓时更能了解茶在陈化过程中的变化,需不需要调整或更动。相信多数茶友皆会担心一个问题,台湾的湿度较高,茶品要怎么放才不会变质,或茶要怎么包装才能久储。

  上述曾提及过,只要将茶品置放在干净通风处(不要让太阳直接照射,不要置放冰箱,不要放在密封、真空罐,更不可将茶品装箱密封置放固定不通风处),最好能不定时查看或品饮,相信加以时日,即能体会及感受越陈越香的意义及真谛。 

普洱茶的等级分类

普洱茶可按高、中、低档分等级。茶叶采摘时,叶和芽同时采,一般从茶树枝条的尖往下采摘到第三叶:一叶一芽的采一芽、二叶一芽的采一叶一芽、三叶一芽的采二叶一芽。分级时,级别高的芽多,级别低的叶多梗多。

  1、高档次茶如:金瓜贡茶、宫廷、礼茶、特级。

  2、中档次茶如:一级、三级砖茶,沱茶、一级到五级散茶。

  3、低档次茶:低等级是七到十级的散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