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储藏>普洱茶收藏的五大困惑

普洱茶收藏的五大困惑

2019-03-28 访问量: 27 茶礼仪网

普洱茶收藏的五大困惑

普洱茶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既然是古董,那么就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升值空间。因此,有很多原来喝其他茶的茶友逐渐转向普洱茶,但在收藏过程中难免都会遇到一些一时难以明白的问题。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在收藏普洱茶过程中的几大不解之惑。

(一)选择之惑

普洱茶品种繁多,野生茶、古树茶、台地茶、新茶、老茶、生茶、熟茶、晒青、渥堆发酵、干仓、湿仓、饼、砖、沱、柱、团等众多名词,对于普通收藏爱好者来说,短时间内很难弄明白这些专有名词知识。加上最近几年生产普洱茶的茶厂众多,究竟哪一个厂的,哪一批什么品牌的茶值得收藏?等问题都会难到老手,更别说刚刚涉足普洱茶的新手。

(二)品质之惑

由于普洱茶和其他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有很多不可控性,就单在保质期上就很难定论,因为普洱茶是“越陈越香”的。而目前国家也还没有出台一套统一科学规范的关于普洱茶的质量标准体系,这就给普洱茶的品质鉴别带来了困难。

(三)收藏之惑

不是所有的普洱茶都具有收藏价值,也就是说要收藏普洱茶,首先要选择投资收藏级的普洱茶,而这些收藏级的普洱茶不仅在现在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即便到了以后也具有很强的流通性。但这样的判断性存也只是处在感性判别阶段,这并不像法国波尔多的葡萄酒,有一个被市场接受的、公认的标准。

(四)投资收藏的商机之惑

收藏普洱茶,尽管有很好的藏品,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投资回报,那是因为你对收藏投资的商业资讯还不了解。面临最棘手的问题是来自资讯方面的缺乏,没有可靠及时的资讯,就会失去许多很好的收藏机会,同时也会失去很多出售的商机。在收藏市场,资讯决定了一切!

(五)发展之惑

作为生产厂家,明明知道自己生产出一批具有收藏价值的产品,留下一部分作为收藏,保证比立即出货利润高得多。但不出货,产品不能变现,又影响下一步的生产,不得已“忍痛割爱”的出售,这是普洱茶生产商家的发展之惑。

有用+10
分享

从357到7542,普洱茶数字的探秘,妙不可言

从357到7542,普洱茶数字的探秘,妙不可言

普洱江湖  妙不可言

从357到7542,普洱茶数字的探秘,妙不可言
 冰川活动湮灭了无数植物

普洱茶的先祖却绝处逢生

从357到7542,普洱茶数字的探秘,妙不可言 

茶圣陆羽一生嗜于茶 精于茶

却因不懂普洱 被乾隆撰诗嘲弄

从357到7542,普洱茶数字的探秘,妙不可言

 北欧货船触礁沉没 普洱茶随之封存海底

几百年后捞起 茶香竟依旧留存

从357到7542,普洱茶数字的探秘,妙不可言

生茶 vs 熟茶

普洱茶生茶以晒青毛茶为原料,未经发酵工艺处理。茶汤呈琥珀色,口感较为苦涩。经自然陈化后会逐渐变为温和醇厚。

普洱茶熟茶比生茶多了一道渥堆发酵的程序,以人工干预缩短转化时间。茶汤呈通透的红酒色,口感甘甜醇和。


从357到7542,普洱茶数字的探秘,妙不可言

为什么偏要制成茶饼

起初,将普洱压制成茶饼只为避免散茶形式导致储运成本过高。 

后来,大量从业者以多年实践表明:紧压利于仓储转化。

压制这道工序,缩小了普洱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积,避免散茶存储时茶品内质的逸散损失过快,让茶质得到更妥当的保存。

从357到7542,普洱茶数字的探秘,妙不可言

而紧压程度影响茶品的转化方向,对此,较为耳熟能详的铁饼和泡饼,大体上就是机器压制与手工石墨压制的区别结果。

从357到7542,普洱茶数字的探秘,妙不可言

较高的紧实度可相对减缓陈化,陈化后易出花蜜香,但也存在茶心焦心的风险。较低的紧实度陈化较快,茶汤质地较滑,但同时也弱化了香气。

茶饼的357g缘起

古代涉边交易时,为减少度量衡方面的纠纷,强制性制定标准化措施,以便于征税和交易。

从357到7542,普洱茶数字的探秘,妙不可言


以此为思路,普洱茶茶饼的重量定为357克,则每筒和每篮的重量更接近整数:

一筒7片 357克/片 约等于2.5公斤;

一篮12筒 2.499公斤/筒 约等于30公斤。

从357到7542,普洱茶数字的探秘,妙不可言

357g这个看似零碎的数字,在加和之后成为一个整数,为普洱茶的进销管理带来便利。

 普洱茶数字探秘

唛号,是一个从横纵方位立体识别普洱茶的方向。 

普洱茶的唛号,则以四位数最为常见。

前两位数代表配方年份,后两位数则代表用料等级和出产茶厂。

(1是昆明茶厂,2是勐海茶厂,3是下关茶厂,4是普洱茶厂)

如:7592就是75年的配方、9级茶菁、勐海茶厂生产。

 从357到7542,普洱茶数字的探秘,妙不可言

配方年份与生产年份无必然联系。如7542,约从80年代才开始生产。

茶菁等级也并无优劣意味,只是老幼程度的呈现。1级茶最细嫩,9级茶最粗老。

但唛号7542并不意味着选用的茶叶全为4级,而是以5级茶和3级茶为主,综合为4级。

越陈越香,难道不会过期

原料、制程、仓储正确的普洱茶,茶品的厚度、饱满度会随着仓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此处所谓的「香」,并非是来自鼻腔的感受。它往往在口腔以下、咽喉之间涌现。

准确来说,应该是「越陈越醇厚」。

但是,普洱茶的品质陈化可类比于抛物线,随着时间推进,迟早会迎来峰值而呈下降趋势。

从357到7542,普洱茶数字的探秘,妙不可言


产生、发展、衰亡,是每个生命体的宿命,茶叶亦不例外。但从经验数据来看,只要制程正确,普洱茶品饮年限普遍超过人均寿命。

超过一定时限后,茶叶中部分有益物质趋于降解。而茶叶的种类、制程、存储条件,甚至是品饮者的取向偏好,都会影响这个时限的长短。 

关于茶汤浑浊

茶汤浑浊是茶叶品质不佳的外在呈现,问题主要出在茶叶的制作工序上: 

从357到7542,普洱茶数字的探秘,妙不可言


 热揉捻

杀青结束后,忽略摊晾降温程序,即刻开始揉捻。导致茶叶韧性较差,叶边缘组织发生大量的破碎脱落,继而使茶汤浑浊。

 揉捻过重

揉捻在于破坏茶叶细胞壁,又不致使其脱离细胞组织。

若是力度把握不妥而揉捻过重,会导致茶叶的细胞壁破裂脱离,表面角质层大量剥落,造成茶汤浑浊。

 干燥过慢

 日晒干燥时若恰逢阴雨天气,茶叶中的水分就会导致其发酵,这种品质的茶叶不仅冲泡后会浑浊,还常伴随着一股酸馊味。

 拼配茶 vs 纯料茶

单一茶菁在香气、口感、韵底、体感、气感方面各有千秋,却也无法一应俱全。

拼配建立在对纯料知根究底的基础上,将不同品类的普洱以某一比例进行组合,以修补茶菁的先天不足。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配茶师,必须饱含经验并拥有精微把控能力。

从357到7542,普洱茶数字的探秘,妙不可言
 至于纯料,倾向于满足那些青睐于单一品质的品饮者,因其在某种风格上表现鲜明。

此外,「纯」的概念满足了人们与生俱来的心理审美预期。带有这一商品属性的纯料,在市场上自然有先天的接受度优势。

对于制茶者而言,纯料也是一个准入门槛较低的选择。 

 臆造茶?

 市场上出现一批以动物皮或动物膀胱包裹严实的所谓老茶,其实是一场骗局。

是历史上从未存在过,完全由造假者臆想制作的货色。 

这类臆造茶中最为出名者非“亿兆丰号”莫属,叫价1000元/kg;曾在2014年拍卖出百万天价。

从357到7542,普洱茶数字的探秘,妙不可言

历史上的“亿兆丰号”老店是浙江嘉兴湖边的「茶食点心铺」,而他们所鼓吹的「供应茶叶的皇家商号」,完全就是无中生有的谬论。

 7542 & 7572的江湖地位

勐海茶厂在现代普洱茶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当家花旦当属青饼7542和熟茶7572。

一生一熟珠联璧合,其标杆地位历经普洱茶界几十年的风雨飘飞,却丝毫未被动摇。

从357到7542,普洱茶数字的探秘,妙不可言

7572带着一股中庸的勐海味,没有特别令人惊艳的方面,但每一处都不至于使你失望。

7572在用料和工艺具有稳定的一致性,这使它在数十年变迁后仍能活跃于巿场。或许,它的意义就在于:向市场展示普洱熟茶最基础的一个味道。 

同时期研制出的7542,同样缔造了普洱生茶的标准口感。

此外,今日干仓普洱生茶的价值体系几乎完全构建于干仓7542之上。很多对于干仓茶的理解,对干仓茶的转化判别都与对不同年份干仓7542的品饮息息相关。

▌声明:我们尊重原著版权,部分作品来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我们删除。(来源 / 萌达Mengdaa 图文编辑:卓玉琴)

勐海下雨了普洱茶第二春快了


最近,勐海终于下雨了,采过头春的普洱茶,早上来茶叶地里,发现大部分茶树都开始发芽了。

其他茶区的茶是否还在干旱?今年一些地区的普洱茶头春采过后就没在发芽,云南普洱茶区的雨,能不能多下点,云南的雨,贵如黄金。

头春茶量少,由于干旱,茶叶显得有些干枯,色泽不够油润,滋味欠稍润度,涩显,香气还比较突出。南糯山的茶,采摘加工都不错,嫩度比往年高,感觉滋味平和了些,香气不错,苦底不足。下雨了,接下来的好茶要来了。

我在北京煮的普洱茶

上次去北京,喝了一款几千元一饼的生普,茶的口感与回甘都很好,但对我来说这个价位是不能接受的,无论它是多么好的普洱茶。这就是那饼上的茶,是茶友跟泡茶的小妹要来非要让我拿回来自己慢慢泡细品一下。

今年的冬天比去年要冷的多,煮茶的小炉子也正好利用上,煮过的茶跟泡的茶对比在汤色与口感明显的要好一些。想当时在北京喝这款茶没有这煮过的醇厚,在汤的质感上会淡薄许多,炉火燃起增加了屋内的温度也增添了一份心情。

茶在煮前我用火轻焙了一下,这也许是增加了汤色的润感,同样分量的茶在煮的时候比较泡茶口感要重了许多,我这不耐苦的人只好在第一泡的茶汤中加了点水进去,而我的茶友却喝的不亦乐乎。在茶香四溢的小屋子里苦中求回甘,闻起杯底香有如在大自然的香色中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