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关于网购普洱茶那点事

关于网购普洱茶那点事

2019-03-28 访问量: 34 茶礼仪网

关于网购普洱茶那点事

笔者一直强调,普洱茶是入口之物,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别人喜欢的不一定对你的口味,你喜欢的,不一定是别人爱的茶。所以每次遇到茶友问,你家这茶好喝吗?我都无言以对,因为我说出的感觉肯定是我个人喝此茶的感觉,也许你喝了之后,感觉会与我相同,也有可能截然不同。没人敢打包票说自己家的茶是最好喝的,这样的大话,是骗子的幌子!

茶这东西,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自己嘴巴和喉咙的。

我们自己上山收茶,也要经常试茶,几个人一起试喝,感觉都不错,拿了样品回来,再给茶商茶客试喝,过一段时间再试,折腾半个月左右,才敢确定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茶。

哪怕是这样的折腾,也不可能收到全天下人都满意的一款茶,毕竟众味难调。有的茶友喜欢清甜的,有的喜欢苦后甘甜的,有的喜欢苦涩重的,有的喜欢烟味重的,有的讨厌烟味和涩味,有的喜欢清香生津的,有的讨厌看到茶梗喜欢嫩芽的,有的喜欢粗枝大叶的。

同一款茶,泡茶人不同,味道都不一样。泡茶的水质和温度不一样,泡出来的口感也会有差别。出汤时间也会影响茶的滋味和汤色浓淡。泡茶的器皿不一样,泡出来的茶口感和汤色也不一样。这不是搪塞,这是经验之谈。你懂的!

还有人问,为什么散茶泡出来的叶底那么完整好看?而同一款茶的饼茶,叶底却很碎,味道也不尽相同,是不是故意用碎茶压制的?

答案是,饼茶压制的时候必须要将干燥易碎的散茶用蒸汽蒸软,再压制成型。压制的时候,不管是用机器压制,还是石磨压制,都需要挤压成型,在挤压的过程中,散茶难免会压碎一部分,再加上撬饼技术不一,有时候茶饼压得比较松,再加上撬饼撬得好,完整的叶底是可以看见的。有的茶饼本身压制得就比较紧,被撬碎的可能性更大。但不管叶底完整或碎,只要味道适口,就是好茶。

关于网购普洱茶那点事

不止一次地被问到,为什么网上有9.9包邮的茶,还有16包邮的茶,而你们家的茶60元一饼甚至三百块一饼都不包邮。

这个问题,我也很疑惑。我不知道别人家那么便宜还包邮的茶是如何制作的,我只知道以我们的能力,是无论如何都没办法做到的。对于别人家的茶,我不知情,没有任何发言权。我只能说我们的茶叶成本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做出9.9包邮的茶,我们云南勐海发货,网上销量不高,没有与快递公司签合同,快递运费一公斤以内是10元起价,边远地区运费更高。

还有一个问题,贵的茶叶就一定好吗?便宜的茶叶就一定差吗?

答案是不一定。贵的茶叶是因为收购毛料的成本高,茶叶本身稀少,如古树茶。再加上山头炒作效应或是品牌广告效应提高了茶的收购价和售价。

便宜的茶有可能真的很垃圾,也有可能是因为是不知名的山头茶,收购成本低,但不一定茶质就差。贵有贵的道理,便宜有便宜的出处。

网购茶,不能像实体店里买茶那样,可以先试喝再决定买不买。就如我们在网上买衣服一样,看着模特穿得漂亮,可买回来穿自己身上,就不一定美观。

笔者写这文章的目的只想告诉茶友,网购很方便,网购需谨慎,爱茶者等的是一杯适口的好茶,好茶等待的是一个懂她的人。(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的厚

  普洱茶好与坏、优与劣,必然要考虑到普洱茶未来转化的问题,再好喝的滇绿普洱茶,如果存上几年没有转化迹象,甚至变得更不好喝了,岂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和感情?既然如此,必须要了解普洱茶的厚度,才能找到能转化为老茶的普洱新茶。那什么是茶的厚度?其一是茶汤的倒入杯中视觉上的厚,二是茶汤入口时口腔内感觉的稠厚。

  茶汤倒入杯中,很明显能感觉到茶汤的稠度、挂杯度,这是茶汤视觉之厚,茶汤入口时,口腔中的器官会有所体味到厚的触觉和味觉。茶汤视觉之厚,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茶中果胶物质起作用,另一个是茶中的糖类物质起作用;口感之厚,据科学研究的结果认为,主要来源于茶中的糖类物质。为什么味厚者为好茶?普茶感觉品评标准,通常认为厚重者强于轻薄,利于普洱茶的后期转化。

  茶香者才为好茶,新茶之香,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褪去,而老茶之香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浓郁,新茶往往会在存放几年的时间里,香气逐渐变淡,而后醇厚韵味却又会逐渐增强,香型也由新茶的青香、蜜香、花香逐渐变化成果香、梅子香、桂圆香、枣香等。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茶中香氛物质为酯类,新茶中的酯类物质会慢慢氧化、挥发,所以新茶香气会逐渐变淡,而茶中的糖类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成醇类物质,醇类物质则转化成酯类物质,逐渐堆积,由此结束了一次完整的蜕变,新茶变成老茶,青香变成熟香。至于为什么新茶有那么复杂的香型,老茶也有那么复杂的香气,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这是普洱茶变幻至今不解之迷,也是茶友迷上普洱原因所在。

  那为什么茶中含糖量高,入口却是苦涩呢?这就要区别看待了,在勐海茶区,尤其是布朗山茶,因为茶中苦涩物质更多,苦涩味道盖过了甜味,上好的布朗山茶,一入口能苦化甘来,其原因就在于厚度极好。为什么强调味厚甚于茶香,都是普洱茶越陈越香使然,也惟有越陈越香,才会有更可玩味的空间,更多的成就感。

如何区分普洱熟茶的堆味、仓味、腥味和糯米味?

如何区分普洱熟茶的堆味、仓味、腥味和糯米味?

对于普洱熟茶,刚接触的朋友总是感觉有一股独特的味道。很多时候,对陈味、霉味、堆味没有概念,导致无法区分,加之熟茶比较温和,个性比较隐晦,因此也就喝着每款都“差不多”。其实,要是喝懂了,很多时候我们是可以体会熟茶的个性魅力的。接下来就带您简单认识普洱茶的堆味、仓味、腥味、糯米味到底是什么?

堆味

堆味只有新发堆的熟茶(年分不够)才会具有,一般来说,堆味也比较刺激,但和霉味的区别是堆味中我们可以喝到香气,堆味可在2—3年退去,最后只剩下陈味。因此,现在来说,有堆味的茶,只能证明其年份不足。

新制熟茶堆味最重,经过长时间陈化堆味会逐渐逸散。“堆味”是由于普洱茶发酵工艺渥堆发酵过程产生的一种味道,是一种类似混合酸、腥等不良感觉的发酵气味,类似焦感、燥感和土腥味这样一种味道。

仓味

与堆味有区别。渥堆熟茶工艺创制目的便是仿制港仓老生茶以满足香港市场需要,但生茶做仓与渥堆因各种环境条件的差别(渥堆工艺可近似看做超越极致的湿仓),同样的发酵菌种(黑曲霉)产生了不同的产物,进而使得茶品呈味不同。

仓味实际上还可进行具体区分,港仓和广东仓(发酵菌种为白地霉)具有明显区别。但现今市场以干仓为主流,不少人没有品饮过正路的老茶,或是仅仅喝过造假的仿制老生茶,便以抨击湿仓为己任,实在贻笑大方。

仓味的气息较为低沉、不够清爽,有的甚至带有轻微的臭味。这种特征主要源自茶叶在仓储的过程中,在较长时间内的高温高湿状态下所发生的质变。

腥味

熟茶渥堆风格中勐海厂的传统风格——勐海味,一般而言会认为其近似鱼腥味。熟茶味道的区分传统上是按照三大厂进行大的划分,然后每个厂的茶品再根据不同的唛号(拼配嫩度,发酵度)进行区分。

现在国营厂早已不存在,且工艺、原料等与旧时相比多有创新,此时味道的区分并不重要,在具备足够的品鉴能力后根据品质和个人喜好(再结合价格)进行取舍即可。

糯米味

熟茶在发酵得宜散堆到位且经过一定时期仓储后,会产生近似糯米香的味道,但并不是特别相同,迷你沱茶中的糯米香系在茶品中掺入糯米草所致。

迷你沱茶在普洱茶中本来就是相当不入流的货色(绝大多数茶品都是用碎末、副茶甚至“扫地茶”制作),在茶品中靠添加外来物增加香气,起码在中国饮茶观念中也多被认为是入了下乘。因此不是糯米香“不太上讲”,而是“迷你沱茶”、“糯米香茶”是不入流货。

普洱茶毛料阴干,晒干,烘干对后期转化的影响

假设在制成毛茶之前的原料、工艺都一样的前提下,压成饼后阴干、晒干、烘干对新茶口感以及后期陈化有何影响!
问过一个普洱茶教授、问过普洱学者亚和先生,还问过一家国营茶厂老厂长,前二者言全阴干最好,对茶质的损伤最小,但风险大,晒干也可以但要避免暴晒,烘干比较方便但要避免高温过度过久;后者说烘干为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没那么多地方晒但会烘熟部分物质导致转化很慢,晒干最好但不要暴晒,阴干也好只是有点不好把握,风险最大;
手段服务于目的,简单的逻辑。
以手段来说,最容易控制的最方便,除非这种方式本身携带破坏性元素。
目的,才是最终的根本。
实践程度的不同,导致了运气成分和控制成分的比例不同。
因此,有些人碰到事情就算卦,而有些人碰到事情就搞实验,还有的人两样都搞。
这种问题对于喝茶的人来说,基本上是没什么意义的。。。
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这三种方式对茶的影响,作为消费者,对工艺不要钻得太细,意义不大。
多年都在勐海和易武做茶的一台湾老者,选择石磨饼、选择晒干(当然不是暴晒),向其探寻为何选择晒干而坚决拒绝烘房烘干,该茶人也不肯多说,好像说的是“传统嘛!传统没有烘干的”。
但显然,如果是铁饼、下关沱茶那类紧压度,烘干是必须的,几乎就是唯一的选择。这也证明烘干的可行性,不过,但同时也证明了茶的转化缓慢是这一重要原因,很多人以为变化慢仅仅因为紧压,其实跟烘干有关系,跟用料也有关系,有些原料的变化就是慢。
任何一种干燥方式,都不可避免地对茶质带来一定的损伤,但不干燥的话,不就要发霉坏掉嘛。
因此这三种方式都是可行的但各有利弊:

阴干的茶通常含水量高,汤色转红快,茶汤稠而易浊,易带地湿味或霉味,储放易霉变。

晒干的茶饼面易红,茶汤带油耗味,,压制稍紧易外干里湿,储放饼心易霉变,汤色转红快。

烘干的茶内外干燥均匀,汤色黄绿,清香清纯无异杂味,转化正常。但如烘温过高、干燥过度,则汤色易绿,带豆香或火气,不耐久存。
作为消费者,对工艺钻的过细只能满足一下好奇心。好茶就好好的享受认真的喝,不好的茶就躲开,没太多必要去研究这个茶的问题出在哪里。
毕竟茶的这么多步制作过程中不出错才能出好茶,可能还有气压,地区,节气......等等难控制的因素而只要几步或是一步做错就可能变成不好的茶。
但是了解一下制作过程还是有必要,特别是自己的订制茶;所谓的传统工艺制作是不告诉你具体的干燥方法的;为了保险起见,茶商的茶包括大厂的茶干燥方式基本都是靠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