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宜泡不宜煮煮茶会造成营养流失吗

普洱茶宜泡不宜煮煮茶会造成营养流失吗

提问者:逐浪一沙鸥提问时间:2019-10-09
已采纳

你是怎么喝普洱茶的?在日常泡普洱茶的时候,人们通常喜欢用紫砂壶或盖碗来冲泡,但是有些普洱陈茶的口感较重,茶叶紧结,因此有些茶友喜欢用煮的方式来喝普洱茶。但是普洱茶并不适合煮,为什么普洱茶不适合煮开饮用呢?

扫雪煮茶,这是古人的风雅。但是,煮茶对于现代的茶叶来说并不适用。在古代,人们喝的茶叶是通过蒸青工艺制成,并且将茶叶制成茶饼,在喝茶时要先将茶饼炙烤,再碾磨、过筛,最后放入锅里煮开后再饮。而现代的茶叶却是用炒青的方式制成,茶叶原料也较为鲜嫩,直接冲泡就可以释放出茶叶的精华了,如果用煮茶的方式饮用,反而会造成营养元素的流逝,茶水的口感也会遭到破坏。

普洱茶作为一种黑茶,具有降脂降血压等保健作用,但是要通过正确的冲泡方式才可以达到其 保健的功效。如果煮着喝,普洱茶的浓度容易过高,喝太浓的茶会损害脾、胃的健康,同时,也不容易控制香气和滋味。只有一些茶叶粗老的陈茶,可以煮饮,但是时间应控制在3~5分钟左右,煮茶的时间千万不能过长。

用煮的方式很难控制普洱茶精华的析出。因为普洱茶的第一道茶一定要倒掉。因为普洱茶在人工种植、加工、包装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农药、尘土等污染,因此,在泡第一道茶的时候,只需将沸水倒入茶中冲泡几秒钟,将茶叶中的污染物洗出后倒掉即可,不应将茶叶中的味道浸泡出来。如果用煮的方式,在第一道就浪费了普洱茶。

普洱茶不适合煮,但是却很耐泡。上好的普洱茶能泡到10~15道而仍有余味,陈年的普洱茶甚至可以泡到20道以上。煮茶很容易造成普洱茶营养元素的流失,但是在喝老白茶的时候,却可以用煮的方式,让老白茶的滋味完全释放出来。不同的茶叶有其不同的特质,应该区别对待。

回答者:爱性回答时间:2019-10-09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可以用大杯子泡着喝吗

普洱茶可以用大杯子泡着喝。正常情况下冲泡普洱茶用具顺序为紫砂壶>盖碗>杯子,用大杯子泡饮普洱茶,不会对普洱茶口感有太大影响,口感依旧浓厚滑爽,但要注意投茶量,由于大杯子浸泡时间长、出汤慢,量多则苦涩,因此茶水比例大概在1:50口感更佳。

普洱茶的茶艺表演定点冲泡的10个步骤。

一“孔雀开屏”,即向客人展示茶具。

二“温壶涤器”,即以沸水冲洗茶具。

三“普洱入宫”,即撮茶入碗,投茶量为茶碗之五分之一。

四“游龙戏水”,即以铜壶之沸水呈45度角快速冲入盖碗,令茶叶随水流翻滚而洗涤,充分释放其真味。

五“淋壶增温”,即以碗中茶汤淋洗公道壶。

六“祥龙行雨”,以沸水由低至高冲入盖碗。

七“出汤入壶”,即将碗中茶汤拂去浮沫后倒入公道壶(第1泡至第3泡,1~3分钟)。

八“凤凰点水”,即将茶汤以“凤凰三点头”之势倒入公道壶中。

九“普降甘霖”,即将壶中茶汤均匀地依次倒入品茗杯(碗)中(以七分满为度)。

十“齐眉敬奉”,即举杯齐眉一一奉敬,然后,将品茗杯(碗)呈园状放置于托盘中向客人敬茶。

迎宾(九道)茶在普洱常见于家庭接待,因其为九道程序,故称“九道茶”。

一赏茶,即将茶叶置于小盘,请宾客观其形、察其色、闻其香。

二温壶洁具,即以沸水清洁茶具。

三置茶,即按茶1克、水40~50亳升的比例将茶叶置于壶中。

四泡洗茶叶(又称醒茶),即以沸水入壶3~4分满,静置约1分钟后将茶水倒掉。

五浸茶,即以沸水入壶4~5分满,静置1~2分钟;

六匀茶,即以沸水入壶至满,调匀茶汤浓淡。

七斟茶,即分3次将茶汤斟入品茗杯中。

八敬茶,即依照茶礼,依次向长辈、女士、男士、小孩敬茶。

九品茶。

普洱三味茶:除上述饮法外,“普洱三味茶”也颇具风韵。

第一味茶,是哈尼族的煮清茶,汤清、叶绿、香高、味醇。

第二味茶,是彝族的盐茶,滋味醇浓、提神生津。

第三味茶,是傣族的蜜茶,醇厚甘甜,功效奇妙。

品饮普洱三味茶,欣赏茶艺歌舞,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还可以从那三味茶的品饮中去体味人生的过程、人生的真谛。

因为,茶积淀着生命的况味,品茶,就是品味人生。

普洱茶没有保质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民以食为天,而茶叶属于食品范畴,更多时候的侧重点在其功能性的探讨上。但你是否真正关注过茶叶的保质期呢?比如普洱茶,它们的内外包装上都没有明确标注保质期。那么为什么普洱茶没有保质期呢?各类茶的保质期都不一样,又是因为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诸如茶叶保质期的问题,相信很多茶友还不太明白的,基于这些问题,现将讨论结果整理于此,供广大茶友学习与参考,如有不足,望包涵。

一、什么是保质期?普洱茶没有保质期这一说法成立吗?

2011年,国家卫生部对保质期的最新定义是: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即食品的最佳食用期。

最佳食用期是在这段时间内食物的品质是最好的,如果已经超过这个时间,但是色、香、味没有改变,仍然可以食用。

普洱茶作为一种越陈越香的食品,其最佳食用期过后,茶叶内质发生改变,虽然茶的色、香、味是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状态,但是却仍然可以食用。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保质期一词的定义并非是识别食品是否变质的唯一标准。

正常情况下,保质期内的食品不会发生变质。但如果贮存环境没达到要求,食品的口味、气味和外观都会变化得非常快,即使食品没有超出保存期,也可能变质。普洱茶也是一样,不能说它没有保质期就可以无限期食用,而是得看其是否在干燥、通风、无异味等适合其存储的环境下存放,不然即使没有保质期的普洱茶也还是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被变质(不仅指茶叶色香味变淡、茶味陈化的变化,甚至出现茶叶霉变、吸味后呈现出的无法食用的状态)。

食品是否变质,这跟食品上所说的保质期关系并不大。比如普洱茶,在适宜的环境下可以长期保存。但是,任何食品在其保质期范畴内,也具有一个特定的时期,即最佳食用期,如普洱茶超出最佳食用期外,只能说茶叶内质已发生转变,渐而失去该茶品的具有的品饮滋味和本味,并不是说茶叶受到存储环境的影响而霉变,导致无法食用。所以,普洱茶在正确得当的环境下存储,没有保质期这一说法是成立的。

二、六大茶类的保质期与其茶性有很大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就茶叶这方面来讲,要深入探讨了解茶叶的保质期,我们应先了解茶叶的本质特征,即茶性。而对茶性的了解,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知茶、制茶、识茶、辨茶。

依照陈椽茶学系统,即茶叶的发酵程度与加工制作工艺来那个方面的要数,可将中国茶叶可细分为六大茶类,即:绿茶(不发酵)、白茶(轻微发酵)、黄茶(轻发酵)、青茶(乌龙茶、半发酵)、黑茶(后发酵)、红茶(全发酵)。其外观由绿向黄绿、黄、青褐、黑色渐变,茶汤也由绿向黄绿、黄、青褐、红褐色渐变。可以说,每类茶的制作工艺和发酵程度对其保质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所谓的发酵,其实指的是鲜叶自身活性酶所导致的酶促氧化反应的程度,不包括我们所说的由外部活性微生物引发的后发酵过程。

1、绿茶

从制作工艺来看,绿茶的加工工艺主要是以采摘、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为主。其干燥方法多是采用高温烘干,由于工艺改变了茶叶中的内酶,即使外酶进入也无法参与发酵。

对酶的活性稍微有点了解的茶友都知道,酶的活性是受温度的影响,低温抑制了酶的活性,高温容易杀死酶的活性,只有温度适宜,内酶才会参与其中并发生变化。

从发酵程度来看,绿茶是不发酵茶。由于绿茶特殊的制程与其茶鲜的发酵程度所致,故绿茶的保质期相对较短,但是若改变其存储环境,茶叶的保质期也会相应地延长或缩短。

综上所述,如果过了这个时期,茶叶易出现变质的情况,比如香气缺失、滋味淡薄等一些情况,但这相对于普洱茶来说就不太明显。而最初新鲜的绿茶需要存放1-2个星期之后口感会更佳,烘干的火味也随之减弱。

2、黄茶

从制作工艺来讲,黄茶的制作工艺相比绿茶的制程而言多了一道闷黄工艺,其茶性较寒。从发酵程度来看,以外观漂亮著称的君山银针为代表的黄茶品类,属于轻微发酵茶。总而言之,黄茶的保质期限略比绿茶较久,保质期一般为1-3年。

3、白茶

从发酵程度来讲,白茶为微发酵茶,业界一直有关于白茶的说辞是一年茶、三年宝、七年药。近年来,相关人士认为,白茶同云南地理保护范围内的普洱茶一样,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长期保存。

就拿近几年来,一直被误解的云南白茶月光白来讲,按照制作工艺采青,摊晾(有一定讲究),烘干或晒干制成成品茶,就是白茶。

从制作工艺来讲,白茶的工艺是最原始、最简单,也是最难制作的,但是如果茶鲜萎凋过度了也影响茶叶品质,一定要达到一个合理的程度范围之内才能制作出上等口感极佳的白茶。

如果白茶是自然晒干或阴干的话,茶叶内酶并没有发生太多改变,在后期存储醇化过程中,茶叶的内在物质就能得到一个长期转化,就像普洱茶一样;内酶和外酶共同作用于白茶,就让它每一年呈现出不同的口感;如果是高温烘干的白茶,保质期则为2-3年。总的来说,一般新白茶的口感不如陈年白茶那么好喝。这就是白茶后期转化的力量。

4、红茶

从发酵程度来看,红茶属于全发酵茶,主要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碎红茶三个子品类。而从制程来看,红茶的制作工艺主要有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步骤。

红茶的茶性,也决定了其成品的保质期限,比如滇红茶,在适宜的常规保存条件下,其保质期限类似黄茶,为36个自然月左右。

而在茶叶消费市场上,近年来比较深得女性茶友关注与追捧的晒红茶(普洱晒红),其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14年,茶性介于传统红茶与普洱茶之间,相对来讲,行业人士在理论上推测认为,晒红茶的保质期较传统滇红茶更久,但目前还未有存放期限在五年级以上成品茶作验证,故无定论。

5、黑茶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其实前期也参与了发酵,但后期发酵的过程更重要,普洱茶之品质,本身就是看原料、工艺、仓储的,而后发酵过程的主要环节在于仓储,针对于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质,仓储环境够好的话,能存放得更久,品质也会转化得更好。

在普洱茶制作过程中主要是杀青,如果温度过低容易影响整个茶叶的品质。如果温度太高,制作出来就是绿茶化的普洱茶了。如果普洱茶干燥工艺采用的是高温烘干,而不是晒干的话,茶叶可能在当年喝起来口感、滋味等整体表现不错,但经后期存储一定时间后其品质可能有所下降,保质期也就缩减了,这就是保质期与工艺的关系。

三、以普洱生茶为例,探讨普洱茶的保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

2007年,普洱市在正式出台的《普洱茶加工技术规程》中,明确规定普洱茶包装上应标注产品名称、生产企业名称、地址、原料产地、质量等级、净含量、产品标准代码、卫生许可证、QS标志、生产日期、保存期等12项内容。自此,普洱茶开始强制要求标明生产日期。

同样是在2007年的《普洱茶加工技术规程》中,对普洱的保质期有专门的注解:满足本标准的包装贮存条件,普洱茶适宜长期保存。

另外,查阅国标《GBT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也能看到相关的内容:并非只有普洱茶没有保质期,白茶也是没有标明保质期的,一般来说,普洱或者白茶在保质期上一般都标注:适宜长期保存。

但市场上不乏有商家造假,把普洱茶做旧,标注成其他年份的来忽悠消费者是老茶,这是特别不正规的生产方式。其实,普洱茶的保质期受多方面的影响,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外因和内因,前提是在正常的保存条件和环境下来探讨此问题。

1、内因

最主要的就是茶叶的制作工艺,每一批茶的味道都不一样,因为每一年采摘的原料不一样,或者说制作工艺的过程中,制茶师对手艺的把控也有差异,最终呈现出来的茶叶品质就会不一样,口感也不一样。

在普洱茶杀青和干燥的工艺中,最能影响酶的活性,如果制茶师傅在杀青和干燥的过程中对温度控制不好,将会影响成品茶普洱茶的越陈越香特指属性,进而影响其保质期。

2、外因

就是仓储条件,如果一款茶的保质期是50年,但是在存储过程中没有注意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也可能导致普洱茶的保质期缩短。在这个时间段中,因为其他不当因素的存在,使得其内含物质随着时间流逝的速度变快了。

茶叶形态不一样,保质期是否也不一样?

有茶友说普洱茶分为散茶和紧压茶,那么它们的保质期哪个更好呢?其实这两种茶只是形态改变了,其内质不改变,不同的是茶叶暴露在空气中的面积大小不同,而这一问题涉及到的是普洱茶的后期转化问题,与保质期的关系并不大。

一款茶叶的水分含量是不是没有了,茶叶就能保存更长的时间呢?

其实,空气中都含有大量的水分,其实茶叶的水分再少也是有的。一般紧压后的茶品水分含量降低至9—12%之间,就可以很好地避免茶品发霉劣变的情况了。

网络上关于如何鉴别普洱茶是否变质,也是有一些方法的:第一,是看茶叶表面有没有发生霉变,茶汤的颜色有没有变成褐色等,茶汤的味道有没有异味等。

四、那些百年藏茶又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王郁风在《普洱茶与清皇朝》这本书里面有记载,上世纪60年代初,北京故宫里还存放着清宫没喝完的贡茶数吨,其中有普洱茶、女儿茶和茶膏,普洱茶大者如西瓜(略扁),像人头一样,对照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普洱茶有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的记载相符合。

针对这批贡茶,作者王郁风曾经取少量样品试泡发现,汤有色、但茶味陈化、淡薄。而这批茶只能推测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们吃剩的。这些极其珍贵的茶叶是文化遗存。

其实这些陈年老茶的茶味已经随时时间的推移,口感逐渐变淡了,其茶叶的内质并不是一个最佳的状态了。它们所具有的主要是拍卖、收藏价值和文物价值,大都是因为一款茶被赋予了那个年代的茶文化历史,但是它们的存在是一个普洱茶文化的经典证实,滋味缺失,并不能说明历史赋予其的内在价值,它们是远远超越了普洱茶保质期这一界限的一种文化价值的存在。

普洱茶真的是越陈越香吗?最佳品饮阶段大概在哪几年?

普洱茶是越陈越香的,但是其需要好原料、好工艺和好的储存环境,品质才可能随时间推移越来越高。对其保存条件相当严格,如与有异味的物品同时存放,或者温度、湿度等条件不合适,茶叶就会产生异味、甚至发霉变质。

但是普洱茶的品质陈化也是有一个最佳时期的,就像一个抛物线几何一样,它的品质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进入一个最高点,之后就会慢慢下降。跟普洱茶相似,葡萄酒也是这样的。选择在普洱茶的最佳品饮阶段饮用它,无疑就是最珍贵的享受。

大益普洱茶“唛号”产品7262熟茶是如何诞生的?

大益老五样中的7262是一款本人非常喜欢的熟茶,性价比非常高。7262当中,“7”是为了纪念熟茶发酵工艺在70年代研制成功,“2”和“6”分别代表茶面和茶底使用原料的等级,最后一个“2”是勐海茶厂的代号。

普洱茶的发展

普洱茶有个非常明显的发展轨迹:从“圆茶”到“七子饼茶”,再到“唛号”产品,圆茶时代,造就了许多名牌,“红印”“蓝印”“绿印”等等,从圆茶到七子饼的过渡,源于1960—1970的那个年代。这个阶段完成了“七子饼茶”辉煌的基础,也开启了“唛号”茶品之门,使普洱茶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成为了现实。

传统圆茶产品,档次上分甲、乙、丙三个等级。“甲级圆茶”为高档饼茶,“乙级圆茶”为中档产品。“甲、乙、丙”产品质量等级,以及配方特点,奠定了我们“唛号”茶配方的基础,传承的历史轨迹。“甲级圆茶”即高档饼配方,诞生了“7432”与“7532”两款青饼产品,尊从于“甲级圆茶”配方的发酵茶,“7452”普洱饼茶出世了。历史上也出过不少7452普洱茶产品,在90年代中期“7262”饼茶出现前,7452是勐海茶厂最高档的普洱茶产品了。

而根据中档产品“乙级圆茶”的质量要求、配方,诞生了“7542”中档青饼,按照其标准与理念,配制了“发酵普洱茶”,这就是大名鼎鼎的“7572”。

7262的诞生

90年代末期,勐海茶厂试制过多种唛号(7042、7062、7262、7502、7512、7592、7692等)的茶品投放市场,但大部份没有得到批量推广,而7262则从中脱颖而出,自此成为大益常规熟饼,每年都有批量生产。在早期的大益熟饼中,7262以其用料细嫩、外形美观、汤感稠厚柔滑而成为勐海茶厂的顶级熟饼,这也是7262得到市场认可并得以大面积推广的原因吧。“7262”于1996年试生产,1997年小批量生产,1998年底勐海茶厂的高级毛料库存盘点(5级以上)约158吨,为“7262”的定型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不一样的7262

熟悉大益茶的人都知道,传统大益普洱茶采用唛号命名。这是1976年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基于出口需要而规范省内4大茶厂的普洱茶唛号(饼茶命名用四位数,前两位代表该款茶生产的年份,第三位为用料综合等级,第四位则是茶厂代号)。但其中“7262”是个特例。因为普洱茶人工后发酵技术是1973年才研制成功的,不可能在1972年就生产了这款高档熟茶。盛易祥。

那么,“7262”该如何解释呢?“7262”唛号是个特例。因为普洱茶人工后发酵技术是1973年才研制成功的,不可能在1972年就生产熟茶。7262不同于大益的其他的经典产品,它的命名方式是大益命名的一个特例。九十年代中期勐海茶厂的散茶和熟饼一直都销往香港,根据市场需求,茶叶等级一般都在五级以下,时间久了,厂内累积的高等级熟茶原料就越来越多。为了利用原料、解决高等级熟茶销售问题,厂里研究决定,结合库存情况特制一款高等级熟饼7262。

“7”是为了纪念熟茶发酵工艺在70年代研制成功,“2”和“6”分别代表茶面和茶底使用原料的等级,最后一个“2”是勐海茶厂的代号。在把高等级熟饼7262推向市场后,它作为常规熟饼当中的高端产品受到了茶商和消费者的普遍接受和好评。

7262与7572的区别

众所周知,7572是普洱茶熟茶的标杆产品,7262作为唛号里面的“高端”产品,就经常被茶友拿来做比较,那到底他们的区别在哪呢?

原料区别

7572是熟茶标杆产品,1975年的配方,7级原料为主,少量5、6级原料,3级撒面;

7262是常规唛号里面的“高端”产品,2-6级原料混合压制,金毫撒面;

发酵程度区别

7572是中度发酵(2013年后改成适度发酵),发酵程度七成到八成;

7262是适度发酵(也就是常说的“轻发酵”),发酵程度六成左右。

勐海茶厂的一位老茶人曾说过:0622、7542、8582,可以说是评价青饼三个层次产品的三种标准产品。认真喝懂这三个产品,相信对茶友鉴茶、藏茶有好处。与此同时,我认为认真喝好7262、7572、8592也是认识大益熟茶三个层级的标准产品,一般在市面上,7262的名气可能稍低于7572,所以很多时候买到的价格很实惠,7262是性价比极高的一款熟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