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教父白水清专业解读易武茶区之易武麻黑

普洱教父白水清专业解读易武茶区之易武麻黑

2019-05-29 访问量: 17 茶礼仪网

普洱茶界素有“班章为王,易武为后”的说法。因为这两个地方的茶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茶品,也是两种茶感的典型代表。如果把云南普洱茶比做一个王国的话,那么霸气十足的班章茶就可以称王,唯我独尊。而柔和又不失滋味的易武茶则完全可以凭借其“母仪天下”的气质而封后。

▲易武-中国贡茶第一镇

把易武茶比喻成“皇后”并追捧到这么高的地位,可以想像,易武茶确实有其独特的魅力!其实易武茶的种类是有很多的,最近几年比较出名的村寨有刮风寨、麻黑寨、弯弓寨、丁家寨、茶王树、落水洞、薄荷塘等等。其中,麻黑寨的茶却是独具一格的韵味。今天普洱教父白水清先生就带您领略学习易武麻黑茶的特点。

▲易武-麻黑寨

白水清,1955年出生,香港普洱茶王、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香港安溪同乡会副会长、在香港普洱茶陈货市场占有60%以上的份额。由于他在普洱茶界的突出贡献,曾当选第一届“全球十大普洱茶杰出人物”,并于2003年6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银质奖章,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如今白水清先生主动拥抱互联网,兼任淘宝旗舰店:只见普洱掌柜,同时创建微信公众号-只见普洱,与茶友分享专业的普洱茶知识。

▲普洱教父白水清先生

麻黑寨名字的由来:

麻黑寨是个汉民寨子,但汉民寨子却叫麻黑这个古怪名字,让人不解。后来听当地老人说,麻黑原来的名字叫“大路边”,因为麻黑寨是处在在通往老挝的大路旁边。过去从老挝赶着马到易武,天亮出发,走到“大路边”,天已是要黑不黑了,当地人将天快黑了称作“麻煞黑”,“麻麻黑”或“麻黑”,后来慢慢就将大路边叫成麻黑了。还有一个说法是解放前都是茅屋,经常起火烧得麻麻乱黑忽忽而来。后来改叫边中大队。现在当然就叫麻黑村,准确的叫麻黑行政村麻黑自然村。

麻黑普洱茶的特点:

麻黑属于六大茶山的易武茶区,这里的茶受到众多普洱茶爱好者的青睐,在生茶领域独树一帜。麻黑寨的茶树常年生机盎然,而且发芽早,育芽能力强,芽肥叶大,条索粗壮,芽头显毫,是易武茶里典型的大叶种。易武茶香扬水柔,而麻黑茶更以阴柔见长,汤糯、柔和、清雅,花果香明显。早春茶香气极好,留杯时间长,汤色油光透亮,且柔中有刚,绵密细腻,韵致精深,香气高扬平衡中正厚重,乃茶中之上品。如今人们的生活品味是越来越高,为此对于饮茶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了,一般来说茶叶存放的时间越久的话,那么茶气就会越足。

▲2015年易武麻黑早春大树茶(宋聘号)-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如何区分麻黑茶:

麻黑茶遵从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点,香气随着时间的沉淀而略显不同,转化第1年香气高扬,鲜爽浓郁;2-3年为过渡期,香气较沉底,三年以上蜜香浓郁、厚重;5年后略微有陈香,香气醇厚且悠长。麻黑茶最出名的是焦糖香,当然也有人说所谓的蜜香,麻黑古树普洱茶香气更多倾向于焦糖香。焦糖香加上甜度,涩度低,回甘持久,这些就完整的构成了麻黑茶的总体印象。

▲ 2008年“普洱教父”白水清特制-易武麻黑大树茶

易武是很多普洱茶爱好者心中的圣地,麻黑寨则是茶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对于麻黑茶来说,是很多茶人想拥有的茶品之一,它温柔却不失个性,让人留恋往返。之所以成为易武茶典型的代表,其实原因很简单,大家看重的就是它的独有的魅力。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大叶种和小叶种有何区别?

  现行的普洱茶国家标准中对普洱茶的定义是:“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大类型”。

 

  但熟悉普洱茶的茶友知道,云南普洱茶中不仅仅只有大叶种,还有中叶种和小叶种,那“普洱茶中小叶种和大叶种有什么区别呢?”

  1、树种、叶形区别

 

  为了区分所栽培的茶叶品种,实际生产中以茶树新梢基部以上第二、三叶位的定型叶(已经成长定型,大小不会再发生改变的叶子)的叶片面积大小,将茶叶分为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

 

  叶面积大于50c㎡(平方厘米)为特大叶;

 

  叶片面积在28c㎡—50c㎡之间属大叶;

 

  叶片面积在14c㎡—28c㎡之间称中叶;

 

  叶片面积小于14c㎡为小叶。

 

  但大叶种和中小叶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叶片面积大小,中国茶叶研究所还以叶脉的对数作为大叶种与中小叶种的判断依据,其判断标准为:叶脉10对以上为大叶种,以下为中小叶种;

 

  另外,茶叶的宽幅比例以及叶脉夹角也被用于区别大叶种和小叶种,通常大叶种茶更为宽大,小叶种更为细长;

 

  而且在叶片质地上两者也存在较大差别,如通常大叶种叶片柔软,叶面的革质层也比较薄;而小叶种叶片脆硬,叶面的革质层较厚。

 

  不过从生物学茶树种类归属上来看,云南普洱茶中的中小叶种多数仍旧和大叶种,同属于普洱茶种(国外学者称之为阿萨姆种)这一植物类别。

  2、内含物质区别

 

  普洱茶中大叶种茶和小叶种不仅是叶片形态不同,其内含物质也存在差异。

 

  通常大叶种普洱茶的内含物质较之小叶种更为丰富,且茶叶主要滋味和功能成分中的茶多酚、咖啡碱,在内含物质中所占比例更高;

 

  茶多酚中的主要功能性成分儿茶素的总量和酯型儿茶素,所占比例也比小叶种高。

 

  而中小叶种因氮代谢和氨基酸代谢旺盛,氨基酸、茶氨酸含量高;

 

  3、口感区别

 

  内含物质的差异直接导致大叶种和小叶种所制成的茶叶,其滋味相差较大,不过各有其特色,总体比较而言,区别如下:

 

  【大叶种茶】

 

  大叶种茶因为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高,其滋味更为浓厚、强烈;内含物丰富,也直接使得大叶种茶耐泡度更高;

 

  且茶多酚是普洱茶后期转化的基础物质,更多的茶多酚和内含物质意味着,大叶种茶具有更为充沛的后期转化空间,更利于存储;

 

  在恰当的仓储条件之下及合理期限之内,大叶种茶经过存储,滋味能够更为醇厚,更为符合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性。

 

  【小叶种茶】

 

  小叶种茶氨基酸、茶氨酸含量高,而氨基酸、茶氨酸是决定茶叶鲜爽润甜和回甘生津程度的主要物质,因此更丰富的氨基酸、茶氨酸使得小叶种滋味相比于大叶种更为鲜爽、甘甜;

 

  更为丰富的芳香物质,也直接使得小叶种茶香气更为多样、浓厚。

 

  云南地域内的小叶种茶多为大叶种变异而来,与大叶种茶生物学归属上同属于普洱茶种(阿萨姆种);

 

  两者叶片形态、质地均存在明显差异;内含物质含量和成分也有所不同,而不同的内含物质,也使得大叶种普洱茶和小叶种普洱茶滋味有所区别,各有特色,各有春秋,茶友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茶种。

 

  参考文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西双版纳古茶树的地理分布、多样性及其利用.中国农学通报》。

经典普洱泡茶法之散熟茶

  冲泡普洱茶茶品,当以“静、稳、缓、均”为要,这可以说是贯穿于所有茶品冲泡中的准则。

 

  由于不同种类与型制的普洱茶品(生茶or熟茶、紧压茶or散茶)在冲泡中存在着细节上的差异,我们将分门别类的介绍不同茶品的冲泡方法。本期首先分享的是散熟茶的盖碗冲泡方法。

 

  茶具选择:

 

  随手泡、盖碗、公道杯、水盂,其它附件若干。

 

  择茶:

 

  一般在冲泡散熟茶时我们采取1:12的茶水比。比如本次冲泡使用的是容积为100cc的盖碗,故而取茶8g。茶友还可根据自己的口味适当进行调整。

 

  涤器:

 

  以开水冲洗盖碗、公道杯、茶杯等茶具的表面,确保洁净。

 

  置茶:

 

  将称量好的茶品倒入盖碗中。

 

  冲泡:

 

  随手泡中加水在七成满左右开始烧水,可确保水量即可满足泡茶之用,又可避免因反复加热降低水的活性。水烧开后静置,待水体平静后即可用于冲泡。

 

  首先进行润茶,整个冲泡过程中的注水均应保持低注,水壶口距盖碗沿在两公分以内。注水方向为顺时针绕圈一周,注水至九分满。整个过程持壶保持平稳,呼吸深缓。

 

  注水后将盖碗盖斜置于盖碗之上,留下些许空隙,使得茶汤与外界空气可保持适当接触。如此可使得茶汤的表现更为圆润。

 

  润茶约5秒钟后出汤,每次出汤均确保出净,盖碗底部不留茶汤。同时要注意确保茶叶平置于盖碗之内,若是偏向一侧可在茶巾上轻敲盖碗底部进行调整。

 

  润茶后适当醒茶,在干燥寒凉的环境中醒茶约一分钟左右,可改善茶汤的表现。

 

  醒茶后即可开始冲泡,注水和出汤与润茶一致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散熟茶与开水的接触面积较大,在一开始其内含物就会以很快的速度析出,因此散熟茶冲泡的头两道应保持快进快出,其后可适当延长浸泡时间。出汤后分茶品饮即可。

 

  每两道茶之间歇茶片刻,具体时间可根据茶友泡茶的环境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茶质有足够时间回缓。同时在泡茶过程中注意热水的加温,特别是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之中。

 

  安静的享受这温暖的茶汤,实为秋冬时节一桩乐事^_^

冲泡普洱茶丨如何寻找到最佳出茶点?

冲泡普洱茶丨如何寻找到最佳出茶点?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泡茶有很多的技巧,可能现在你就会发现在泡茶的时候,同样的茶叶量、水质水温都一样,冲泡手法都相同的情况下,每次泡出来的茶叶味道并非完全相同,你知道这其中是为什么吗?

我们知道,一般冲泡茶叶,有三个要素必须掌握:投茶量(茶水比)、水温和茶叶浸泡时间,其中最难掌握的就是茶叶浸泡时间了。

茶叶浸泡时间习惯上又称之为出茶点,每一种茶的出茶点是不一样的,同一种茶在每一泡的出茶点也存在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看茶泡茶”

那我们该如何根据不同茶的不同道次来进行调整呢?

茶的滋味是随着冲泡时间延长而呈抛物线的趋势,一般开始阶段水浸出物析出较少,接下来开始增加达到最高点,然后慢慢下降直至尾水阶段,寻找每一泡茶的最佳出茶点,就是寻找每一泡茶最适宜喝浓度的浸泡时间,当然,这是理论分析,实际上靠人为不可能每一泡都找到,我们只能靠经验找到接近最佳出茶点就OK了!

1、第一泡出茶点

一般而言,用沸水冲泡陈茶首先浸出来的是维生素、氨基酸和芳香类物质,无论是侧重品香还是侧重汤感,出茶点稍稍延长。有些茶类需要醒茶,甚至醒2道以上,那么醒完茶后的第一道次就必须相应缩短了。对不同茶类茶形,有些小技巧可以尝试:紧压茶、老茶、低级别茶慢出;散茶、高级别茶、碎茶、新茶快出。

2、第二泡出茶点

当我们对第一次冲泡之后的茶水做出综合评判之后,就可以分析第二次冲泡茶叶的出茶点了。由于第一次冲泡时,茶叶的叶片已经舒展开,所以第二次冲泡不需要太长时间,大致与第一次相当即可,或是稍短些也无妨;而如果第一次冲泡之后,茶叶还处于半展开状态,那么第二次出茶点应该比前一次略长一些。

3、第三泡出茶点

第三次泡茶的出茶点因情况而定,基本取决于前两次冲泡后茶叶的舒展情况以及茶叶本身的特点。如果经过前两次后,茶叶中的茶元素析出物质减少了许多,那么第三次出茶点可以适当提前5秒到10秒左右;反之可以延长10秒到20秒。

4、对于比较耐泡的普洱茶类,三泡之后才出真味,那是因为三泡之后大量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开始析出,这时候应该在4-6泡中控制出茶点,快慢取决于前一泡茶的苦涩度。

5、但茶汤开始明显变薄时,应该是到尾水阶段了,这时候出茶点要适当延长,必要时长时间闷泡。

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虽说出茶点有路子可循,但最终还要根据具体茶和人的情况来调整,这就要靠不懈的操练和经验的积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