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武夷红茶大红袍属于红茶吗?

武夷红茶大红袍属于红茶吗?

2019-06-09 访问量: 16 茶礼仪网

我不知道大家武夷山的大红袍的有多少了解,但我不得不说,武夷山真的是一个产茶的好地方,除了武夷大红袍,还有正山小种都是在国内相当出名的茶叶了。那么就有很多人有疑惑了,正山小种是红茶,那武夷红茶大红袍属于红茶吗?

首先,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的武夷山。“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是: 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那武夷红茶大红袍是不是红茶呢?

武夷红茶大红袍属于红茶吗?

武夷红茶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武夷红茶大红袍属于红茶吗?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

说到武夷红茶大红袍,大家都觉得耳熟。武夷红茶大红袍属于红茶吗?我也相信有很多人适合过大红袍的,但是,也许你不知道的是,大红袍虽然有一个“红”字,但它并不是属于红茶系列的。相反的,没有带“红”字的正山小种才是不折不扣的红茶系列呢。

有用+10
分享

正岩肉桂茶


正岩肉桂茶是武夷岩茶(大红袍)中的当家品种,也是最富有魅力的武夷岩茶(大红袍)之一。

有许多人初次喝到正岩肉桂茶,就被它霸气的茶香所征服。其高锐的香气。明显的品种特征,的确让人回味不已。在许多茶人心里,有着许多对武夷肉桂茶独特的情结。

和所有的正岩武夷岩茶(大红袍)一样,正岩肉桂茶的品质与山场也着很大的关系。今天,我们特意选择武夷山不同山场的三款肉桂茶(2008年春茶),分别为“马头岩肉桂茶”、“牛栏坑肉桂茶”、“普通正岩肉桂茶”。对嗜好正岩武夷岩茶(大红袍)的茶人来说,“马头岩肉桂茶”、“牛栏坑肉桂茶”是他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在他们口里,分别把它们昵称作“马肉”、“牛肉”,也代表了它们独特的品质。

这三款正岩肉桂茶,因为茶树生长环境的不同造成茶叶内质的差异,由不同的厂家所制作,也反映了各自的风格特征与加工品质,抛开客观的因素,我们仍然可以从鉴品中去体会这三款正岩肉桂茶不同的个性与魅力。

[外形]

“马头岩肉桂茶”:条索紧细、匀齐,色泽乌黑;干茶香显,可感觉到火功为高火。

“牛栏坑肉桂茶”:条索肥壮紧实、匀齐,色泽乌黑带褐,干茶香悠远。火功为中高火。

“普通正岩肉桂茶”:条索紧细、略匀,色泽黑褐;干茶香平和,可感觉到退火已久。火功为中火。

[投茶量]7克,采用100毫升的小盖碗。

[审评方法]沸水冲泡,第一泡时长50秒,第二泡时长35秒,第三泡时长50秒。第四泡时长1分钟10秒,第五泡时长1分钟30秒,第六泡时长2分钟,第七泡时长2分钟30秒,第八泡时长3分钟。

[品鉴报告]

马头岩的正岩肉桂茶:

恰如一位女侠的气质,如果以武功来论,似乎出自武当太极门派,空灵柔和却深藏力度。空灵与活性是它的特征,柔转百折,却与大家闺秀不同,出自江湖中的气节,更有侠客的勇烈与坚贞,在这些气质之下,却又透露出其柔情温和的一面。

其茶柔和,山场气十足,而在这种山场的茶气之下,却能喝到它的甜柔。将茶投入温过盖碗中,一股浓郁的果蜜香上扬。

汤色深红浓稠,极为艳丽,而其茶汤顺滑甘柔,如饮糖水。在这种香甜之下,可以感受到它年轻的气息,火功没有退尽。

第一道入口,就能发现茶气明显。而身体各个细胞,似乎都被这款茶所冲透。细闻挂杯香气,香气馥郁,令人难忘。

二至四道,留在口颊中回甘清爽舒畅,在一种空灵之下,带着细柔的回味。

第四道之后茶汤略显疲软,冲击力变弱,但余香悠细,依旧口颊生津。

五至八道,因火功偏高,使得茶汤火味更为明显,之后茶汤略薄,仍旧有明显的活性。

叶底匀称,茶内质完好。

牛栏坑的正岩肉桂茶:

江湖霸主的气度,这样的一位霸主,不似那一类优雅的气质。而是独特的唯我独尊的气概,不去仰视他人,也无法掩饰自我的性格,爱憎分别,浓情密意。

被戏称为“牛肉”的牛栏坑正岩肉桂茶,被行家看成肉桂茶中的极品。这一款2008年的牛栏坑正岩肉桂茶,很多方面已经非常完美。特别在茶质内涵上,非常到位。相对于2007年同厂的那款牛栏坑肉桂茶来说,似乎在工艺上稍为逊色,最明显的欠缺就是茶汤中的苦味略重,不过其苦味在审评当中能迅速转化。

与其它两款茶对比。其茶气冲天,香高且锐,正岩肉桂茶的品种香非常明显。

汤色橙黄油亮而且清澈,入口汤水略粗,但其劲霸的气度却一下子冲顶而上,给全身带来一种独特的体验。

茶汤略苦即化,而这种苦,却是它的质直本真,能够对身体带来特有的冲击,如果不具备这种特性,也许它的霸气还不足以体现。

第四道依然带着这样的微苦,显示其独有的功力,强劲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明显。口腔中的感觉被这款茶明显侵占。此时茶香更为浓密,茶气坚定。岩骨之气质深深隐藏在每一道茶汤之中。

细闻挂杯,感觉悠远绵长,尤其在第五道过后,其挂杯香仍然缠绵有力。

查看叶底,青褐油润,肥厚软亮,均匀一致。

仍耐;中泡,我们特地试验泡至十道,越到后面,其茶底质越加显现,甘甜之味与山场的独有气质相配合,令人感慨不已。

普通正岩肉桂茶

犹如一位老者,他经历了许多世事,经验老到,几乎看不出明显的缺点;他看透了风尘,隐居乡野,如果只是一面之缘,仍然难以感受到灰色眼神里的故事。

这是一款中规中矩的茶品,良好的香气与茶汤滋味,如果单独审评,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放在与上述两款茶当中审品,在骨感与茶气上,就明显略逊一筹了。

其茶带有明显的辛辣味,正岩肉桂茶特征明显,香气柔和,犹如一个老者的恬淡;茶的汤色橙红明澈,入口茶气依然持久,令人愉悦。从最初一直到最后,都能从茶汤之中喝到香甜的感觉,并且从这种香甜中仍然可以感受到正岩山场的岩骨之韵。而对这款茶的风格来说,更偏柔和与中庸。一至五道,在口腔中,其茶汤很有活性,说明茶应该是炭火焙制。

在挂杯香上,一至五道依然持久,香中带有甜味。

六道之后,茶汤之中水味已出,惜乎力度未能保持完美,在个性上略显不足。

最后查看叶底,柔软、黄亮,但发现正岩肉桂茶叶底的发酵程度与焙火程度有较大差别,应是拼配的痕迹。

为什么肉桂不可以是陈年的,而水仙可以陈年呢?

这个问题我记得小风回答过的。水仙以滋味见长,而肉桂以香见长,茶久藏则香减而味增。对水仙而言陈则味增,此乃扬其长而避短也,故有陈水。而肉桂则相反,陈则香退,其性渐散,其长渐失,故不取肉桂以陈之。

不知对否,欢迎指正!

2015-10-8 17:49

竹影

滋味和香味的区别是什么?

2015-10-8 20:00

海螺

保存的方法是一样的.一般人是认为水仙越陈越好,肉桂陈完没有特色,其实肉桂同样也是可以陈的

2015-10-9 00:34

只爱正岩

2015-10-9 08:17

竹影

不知肉桂陈后的感觉怎样,期望早日喝陈肉!

2015-10-9 08:18

竹影

岩茶不论什么品种,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花果香逐渐减低,滋味逐渐醇滑,品种特征逐渐淡化。
水仙品种以滋味见长,所以存放就体现出优势。肉桂存放到一定年限后,就和大红袍 水仙基本一样了。

2015-10-10 00:21

侯总

看来肉桂喝当年的应该属于扬长避短

2015-10-10 01:09

海螺

2015-10-10 01:09

海螺

岩茶存放到一定时间后,其特有品质就消失了,那剩下的就是岩茶的共有品质了,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2015-10-10 01:10

海螺

是的。

2015-10-11 01:08

侯总

那以后买岩茶要先看茶场了 ,去武夷山的想法突然增强,看来要发个贴招募驴友了

2015-10-11 08:14

竹影

那十年陈红和十年陈水基本是一样的了?是不是以后就可以称“陈年岩茶”,不分品种了?

2015-10-11 11:08

竹影

要消除品种特征,大部分岩茶10年是不够的!一般的要20-30年以上。

2015-10-11 22:55

侯总

要这么长时间啊,很难保存的,

2015-10-13 21:58

海螺

2015-10-14 21:17

武夷岩茶茶痴

竹影同志准备背包去啊

2015-10-14 23:03

海螺


闽北山区的地理生态与环境


费尔南•布罗代尔在《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与地中海世界》一书中对地理环境作了如下描述:“这是一种缓慢流逝、缓慢演变、经常出现反复和不断重复开始的周期性历史。”但他声称:“我不愿意忽视这种几乎置身于时间之外的,与无生命物打交道的历史,也不愿意仅仅满足于为这种历史纂写地理性质的导言。”这种对地理环境的研究在布罗代尔看来,“与其说是研究地理,不如说是研究历史”,研究地理环境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属于“长时段”的历史。

本文主要从空间、时间及当地人的感官世界三个维度出发,对闽北山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及其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勾勒。在描述中,笔者主要采用了年鉴学派的长时段的研究视野,将闽北山区的地理环境及生活空间置于晚清及民国这一具体的时间段,并以“茶”为中心,以活动于这一时空中的“茶人”为连接纽带,将空间性的地理结构融于历史性的社区发展中,力图展现这一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

闽北地区地处闽江上游,这里山岭耸峙,低丘起伏,河谷与山同盆地错综其间,形成以丘陵山地为主的低山区地貌特征。其主要山脉大致为东北一西南走向,地势呈西北、东北高,西南、东南渐低;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是福建的最高峰,有“华东屋脊”之称。境内大多数山岭的展布受到主要构造线的局限,山体脉络清楚,多呈北东、南东、南西和北西方向延伸。在与江西交界的地带,发育着许多沿西北方向延伸与山体斜交的大山隘口,由东向西依次有岭阳关、焦岭关、窠竹关、温林关、观音关、分水关、童子关、桐木关。

民国时期的崇安县(武夷山)即位于闽浙赣交界地区,北接江西省上饶县,西连江西省铅山县,东至本省浦城县,南至建阳县。崇安地形三面环山,武夷山脉主脊绵亘西北边界,其中分水关为闽赣孔道,被称为“八闽锁钥”。由于山势陡峭,群峰林立,既挡住了西北寒流的侵袭,又截留了东南海洋的温暖气流,致使山区常年雨量充沛,气候温湿,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海洋性湿润季风气候。多山的地貌加上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极其适宜茶、竹、木、果、药材、菌类等山区土特产品的生长。

据民国时期的调查,武夷山以茶为主,山中除茶而外,较低之山坑尚有水田380亩,每年出产谷物亦为不少。其次茶园间作如甘薯,年可产约50担,花生年产约20担,芋年产约45担,其他如芝麻、黄豆、豆薯以及各类蔬菜产量亦甚可观。此等间作物,多为自身消费,出售较少。林木有松、枫、樱、杉、油桐等,每年出产亦不少,作为荆炭之杂木尤多。此外,遍山皆有竹林,竹有毛竹(生于一曲毛竹洞)、方竹(遍山皆是)、双干竹(生城高岩寺后)、筇竹(生章堂岩),大都利用为制造制茶器物,极鲜出售。果实则有小李、山荔枝、仙桔三者,均生于大王峰顶,产量无多。药材则有石菖蒲、茯苓等。野兽有野猪、刺猬、黄麂、山羊、虎,有时亦见有野牛出没;禽则有雉、白鹇、鹧鸪;水产有溪鱼、坑蛙。此外尚有属花草之凤兰、百合、岩松等。

从整个福建省的地形特征来看,大致可分为闽南的海区和闽北的山区两大部分,“摘山”与“煮海”自古以来就是福建省的两大经济来源。在宋代时,包括武夷茶在内的建茶即闻名天下,被称为“摘山胜煮海,财货所源流。建焙甲天下,赋人十倍收”。武夷山的地质属于白奎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斑岩,中部为红砂岩、页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者相间成层。而茶园土壤之成土母岩,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砂岩及页岩组成。适宜的土壤,造就出优质的岩茶。明代徐渤在《茶考》中描述了当时武夷山内茶叶种植及经营的繁盛景象:

然山中土气宜茶,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

武夷山自古以来山多田少,唐宋以降,主要以垦山造田为主,因此有“水无涓滴不为用,山到崔嵬犹力耕”之说。然而,由于山区的地形限制,垦田可开发的空间毕竟有限,而茶叶则可充分利用田边屋旁等一切空地。这样一来,那些“不适于种稻,种蔗,即使不种茶,也会荒废”的高山丘陵就被大批开垦出来种茶,“开茶山”成为“垦田”之余的又一种选择。闽北“山多险阻,田宜稻,山宜茶,民惮远出”,“寺观庵院及附近居民向无园可耕,种茶以供岁火衣粮”,而在文人的游记中,亦有多处提到“山中人以种茶代耕”。每年春茶时期,山里人昼夜兼作,不得休息。“金鸡洞唱五更寒,家家灯火连深夜;卧龙潭静三更月,户户人声彻僻窝。”

一般说来,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山区的经济水平都较平原地区更为落后,人们生活维持也更为艰辛。这一是因为山区交通较为闭塞,造成资源、商品和信息的不流通;二是冈为山区不利于种植稻作类作物,山民往往转而种植甘薯、苞谷、豆类等杂粮及药材、竹木、蓝靛、苎麻、茶等经济型作物,比如武夷山就盛产茶、竹、木、果、药材、菌类等土特产品,但这些经济作物的种植、采获和加工往往比稻作更为费时、费力,因此人们的生活也更为艰辛。武夷山的地势错综复杂,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当地茶园除了采用一般茶园的梯段作、斜坡作与平地作三种形式外,还采用了本地特有的“石座作”及“寄植作”,如下:“石座作”:此等形式不足称茶园,实际系茶树之行盆栽法。通常利用岩凹或石隙之处,依其地形砌筑石座,运土以植茶株。每座植三五株最多。此类茶园费工最大。山主每多寻幽采胜,选择岩壑断崖处所,或于临涧怪石之顶,或于悬崖半壁之上,利用仅有之凹缝地位,砌筑石座其间,凿阶运土于其上。或于一茶园之中选择生长良好之茶丛,加设石座,增填土中蓄之,以显其贵。每一石座仅可植茶二三株,座高通常在一公尺以上。石块形式并无一定,此等石座茶园,在山中每遇一石一水之奇,均可发现。

“寄植作”:寄植地点以石裂岩缝之处,其间多积有若干

土壤,且较润湿,或于道路两旁,或石阶沿侧,或悬石以下,或阶段茶园石岸之上。植入茶苗一二株,或播以茶籽一五粒,听其自然发育生长,大多未受雨露阳光或因土层浅薄,发育未见良好。茶农亦视之为额外之收获,未予重视,但坑谷各处,散生种株甚多。

上面的材料为林馥泉20世纪40年代在武夷山调查时所记载。在这些文字当中,林也较为隐晦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即茶农为抬高茶树的身价而故意使栽培之法显得艰、险、奇。尤其是石座法,“植于此石座之茶株,往往系属名枞,被视为山中最珍贵之茶树……总之,千方百计,务使所培育之茶株奇巧独特,求以新奇获誉。故一株茶树所费千百金也在所不计。武夷山中之名茶,大都如此培育而成。兰谷之水金龟,天心岩之奇丹,慧苑之白鸡冠,佛国之金锁匙等之设座培育,可为此等茶园之代表”。

这种栽培方式工程巨大,所耗费的时间、工钱也非其他栽培方式所能相比。据民国24年(1935年)调查,筑成一立方丈之石梯壁需费银元10元左右。且武夷山山地起伏跌宕,茶园零散分布,管理起来十分不便。在清中期茶市鼎盛时,茶商往往在头一年就不惜重金预订这样的名枞。但到了清末民初茶市衰落时期,这种耗时耗力的“石座作”也就日趋荒芜。笔者在武夷山调查期间,仍随处可见这样的“石座”。建在悬崖峭壁等险要之地的“石座”现在基本上已经荒废,但一些所处地势较为平缓、较易采摘和管理的“石座”和“石梯田”仍在为茶

农利用。当地人在向笔者介绍“石梯田”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带着一种自豪的语气,感叹古人对茶树的爱惜和精心培育。而他们在最后往往都要加上这样一句评论:“现在的人根本就做不到。现在都是用机械,大片大片地开茶山,哪里还会花那么多心思去管理一棵茶树。”

怎么给大红袍定级

  作为武夷山传统五大名茶之首,大红袍可谓蜚声中外。如果要给大红袍分等级的话,那怎么区分大红袍的等级呢?根据国家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相关部门也制定有关大红袍这一产品的感官指标,按照这一指标生产的大红袍茶,才有资格被称为大红袍茶,其品质一定要达标。

  武夷山三大当家茶叶是:武夷大红袍,武夷肉桂,武夷水仙。

  大红袍茶叶根据茶香的不同划分为:清香型与熟香型。

  大红袍茶叶根据产地的不同划分为:正岩"大红袍"与丹岩"大红袍" 两类。

  大红袍茶叶根据品质的不同划分为:特级大红袍,一级大红袍,二级大红袍等三个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