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越陈越香,到底应该存多久?

普洱茶越陈越香,到底应该存多久?

2019-07-10 访问量: 14 茶礼仪网

普洱茶越陈越香,到底应该存多久?

普洱茶

关于普洱茶的“越陈越香”,这是普洱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目前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所言,“越陈”是时间概念,“越香”是物质概念。“越陈越香”实际涉及了普洱茶以下三方面最有价值的核心内容:

一是:时间

普洱茶的“越陈”可以陈到多久呢?是十年、二十年、五十年,还是一百年,乃至更长。在其茶制品的包装上,常有这样的字眼,在存储条件为“清洁、通风、避光干燥、无异味、无污染条件下长期保存”。

关于普洱茶的“越陈”,目前还没有一个科学定论。这主要据茶制品的原料、工艺、存储等方面都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越陈”这一时间概念,不仅是普洱茶与绿茶等茶类的最大区别,同时它也是普洱茶核心价值之一,没有“越陈”就不是普洱茶了。反过来,“越陈”这一时间的延长,也为普洱茶内在物质的持续降解与转化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

二是:物质的转化

“越陈”是时间概念,“越香”是物质概念。“越香”,便是茶叶本质上的体现,以普洱茶芳香类物质为例(即表现出的香气),新加工出的普洱茶(新生茶)其芳香类物质约有四、五十种,杂气很重。但对存放五十年的普洱茶进行检测,其芳香类物质却只有七至九种。

这说明普洱茶的香气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在普洱茶的后发酵中,它的香气的演变有向单一化方向转化的趋势。这其中逐渐占主导地位的芳香类物质,是氧化沉香醇,属于具有特殊香型的芳香类物质,也常常被称为香气典雅。
因此,普洱茶真正意义的“越陈越香”,是普洱茶其内含物质,如由茶多酚、茶皂甙、咖啡碱等多种物质在酶的作用下缓慢络合与转化所得。

三是:营养物质及药用价值

茶多酚相对茶叶化学而言,是个大概念。毕竟茶多酚内含物质太多,至今还有大量物质未被发现与证实茶多酚不是药,只有被适当的降解与转化后而产生新的衍生物,这类衍生物才可能产生药用机能。而这个过程恰巧属于生物科技的范畴。普洱茶的“越陈越香”,就是典型的生物过程与结果的一种表述。生物的降解与转化需要时间,是“越陈”的过程,而“越香”不仅仅代表某种特殊的香气,更多地赋予品质的概念。

普洱茶“越陈越香”概念,我们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解读,不难得出:普洱茶,除了品饮属性外,同时兼具收藏价值和金融价值。当然,其重心还是在于其品饮价值。对于过度追求普洱茶(特别是具有一定年限的老茶)的茶友,还需理性的选择。建议如下:
第一点:不要盲目的追求“山头茶”

有用+10
分享

对于拆封过的普洱茶,应该如何保存?


  普洱茶是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并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的茶品。鲁迅说,“会喝茶,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我们了解过很多完整未拆封的普洱茶储藏方法,那么对于已拆封的普洱茶,又该如何储存呢?

 

  由于茶叶吸附性强,又易吸收异味,再加上茶叶的香味成分大都是经过再加工而形成的,所以较不稳定,极容易自然发散或氧化变质,因此建议消费者在储存拆封过的茶叶时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用什么存储?

 

  (1)利用干燥箱储存:因为干燥箱温度稳定,也隔绝空气,将茶叶放在干燥箱中储存不会潮湿或氧化。

 

  (2)利用热水瓶储存:将热水瓶整理干净,再将要储存的茶叶倒入瓶内,塞紧塞子存放。

 

  (3)利用罐子储存:先用小罐子分装少量茶叶,以便随时取用,其余的茶叶则用大罐子密封起来储存。

  最好不要使用玻璃罐、瓷罐、木盒,因为这些器具具有透光、不防潮、易碎的缺点。

 

  适合保存的罐质材料有:锡罐或铁罐,因为不透光,包装前罐内垫一层绵纸或牛皮纸,且必须保持罐内清洁、干燥、无异味。

 

  铁皮罐:最好用双层盖的,包装前罐内要垫一层绵纸或牛皮纸,盖口的缝隙可用胶纸封紧。

 

  密封罐:市面所卖的密封罐通常会透光,使用时最好先用铝箔袋将茶叶包装好再放入密封罐,另外也可以放入干燥剂,加强防潮的功能。

普洱茶的鉴别:年份篇

  普洱茶的鉴别:年份  “普洱茶鉴别”这个话题不太好写。一是一己之见和喜爱,难免偏颇。二是如果不举例说明,很难用具体茶品让读者去理解和对照。但举例又会有褒贬之嫌疑。特别在等级鉴别这个话题上。既然想起这个话题,就写吧,一起交流。如果不认同,您就一笑而过。


  普洱茶是后发酵的茶,其陈化过程更多的是菌类参与的发酵,是普洱茶有别于别的茶类最重要的特点。在后发酵的不同阶段,普洱茶的风味会有不同的特点。这里把在实际存茶、品茶过程中的经验分享。

 

  熟茶

 

  1-3年:因为渥堆发酵,发酵产生的不稳定杂味和渥堆味会比较明显。茶汤不清澈。如果发酵技术成熟,茶品质量选择好,渥堆味相对会比较轻,比如:2013年今大福普洱的熟茶发酵,让人误认为已经有三年的陈期。

 

  4-5年:茶品陈化相对稳定了,杂味明显减轻,茶汤较清澈。但顺滑度和甜度还未达到理想口感。如,2005年福今珍藏普饼,在2010年品饮时,大家觉得是一款可以喝了的茶,但还不是一款会经常想起来去喝的茶。

 

  图为新熟茶汤色

 

  5-10年:变化比较稳定,每年会感觉到茶的顺滑度增强,甜度增强。茶汤开始透澈清亮。

 

  10年开始:茶汤中明显感觉到一种米汤一样的酽稠感,甜度更加明显。口感顺滑,有明显的愉悦感。其陈化具体原理可以参看以前文章《普洱熟茶的功效》。还是拿2005年福今珍藏普饼举例,在2015年开始,成了茶友的日常手边品饮茶,顺手就会拿这个茶喝了。

  图为十年熟茶汤

 

  15年开始:明显有一种透彻的感觉让身体舒服,胃里有明显暖贴感,体感很舒服。因为以前留下的大多数熟茶的茶叶等级不是很高,所以在口感上会有遗憾,滋味会平淡一些,口腔的愉悦度会差些。目前,等级较高的熟茶是2000年的“大白菜班章”熟茶,口感和体感都比较均衡。我自己喝过最老的熟茶是七十年代末的,存放良好的茶真是让身体很舒服。在此,感恩资深茶友的分享,他对普洱茶几十年的深爱,才让我们有机会喝到这些茶。

 

  以上喝过的茶的叶底,均是柔软有弹性,有光泽。如果发现茶底发黑发硬,一般是发酵过度,或者受过潮。

 

  生茶

 

  1-3年:有明显清香味,茶汤黄绿,茶力直接,容易让人产生饥饿感,稍过量还会引起低血糖。第三年的时候,还会有返青的现象,有类似青草的味道。这个年份的茶,大家很容易找到。

 

  4-5年:出现蜜香,茶汤呈淡黄色。茶汤开始变得柔和一些,但茶力依旧很强,霸气不减,原来新茶本身的苦涩味依旧。可以找大益、福今、岁月知味等品牌2011年左右的茶比较。

  图为新茶茶汤

 

  5-10年:茶力并没有随时间而减弱,只是在感觉上生涩感渐弱,茶汤醇和感增加,没有了新茶高冷气场,显得亲切柔和很多,茶力弱的人也容易接受了。打个比喻,和新酒老酒的区别一样。可以用大益、福今、茶在堂体系的茶比较,选择的范围还是比较多。

 

  10-15年:喝过的很多茶,在第十年开始,变化比较激烈,滋味不稳定,甚至会有杂味出现,然后,就有淡淡类似药香的香气出现,逐渐稳定下来后,茶汤明显在稠厚感上加强,体感上会有温暖的表现,茶力弱的人也更加容易接受了。茶汤呈红黄色,如果茶量大,或者闷泡时间久一点,茶汤出现亮红带褐色。十年左右的茶,可以选择大益、福今体系的茶比较,级别不高的茶的价位还是很容易入手的。十五年的茶,价位会比较贵些了,一般也在大几千的价位了,可以找有小量装的茶尝试,如茶在堂的“远年竹筒茶”。

  图为十四年茶茶汤

 

  15-20年:茶的涩感基本消失,茶汤红亮,还是会看出褐黄色,不同于熟茶的酒红色。虽然生茶的霸气已去,但依旧是生茶的感觉,和熟茶是完全不同的滋味。老茶让人体感发暖、胃里贴烫的感觉更加明显。茶力强的茶,力度还是很足,比如“大白菜班章”系列的高端茶。90年代下关沱、97水蓝印、2000年7042等可以作为一个尝试选择。

 

  20-30年:这个时期的茶品,可以用干净仓储的88青做一个比较。茶汤红亮,滋味柔和,老茶的气场会让人微汗细出,体感舒服。因为那个年代的普洱茶,在选料上并不精细,所以在口感上的愉悦度会略差一些。

  30年以上的茶:本人因机缘喝过的几款,如大益厂样品茶、干净仓储“红印”。体感的感觉很舒服,有种放松的暖和,喝了后很想念。即使放了这么多年,还是生茶的口感,当然不会变成很多人想象的熟茶。

 

  年份的鉴别,一定是建立在干净自然仓储的基础上。不同仓储条件下,陈化的过程会有稍微的差别。受过潮和湿仓茶的鉴别,因为变化条件复杂,年份的鉴别会有一定困难。

 

  以上例举的茶,不论什么年份,茶底均是柔软有弹性,茶汤滋润。如果茶汤颜色已呈红色,而茶汤生硬,一定要仔细品评茶汤和茶底,因为存在造假的可能。

普洱茶生茶的陈化价值如何鉴别?

  

  一、何谓“越陈越香”?
 

  关于这个子问题的答案,请允许我偷懒,摘抄一段现成文章,文章题目为《普洱茶“越陈越香”之探(一)》,转自经典普洱微信公众平台)


  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概念,从一开始提出时被业界其它茶类的业者所抵触排斥,到成为所谓喜爱普洱之人的共识,也不过是发生在最近几十年间的事情。如何定义越陈越香?它产生的缘由何在?其间或许有许多有趣的内容可供探究。


  首先需要阐明的是,普洱茶“越陈越香”中的“香”,并非是如绿茶、铁观音一样高扬、明锐、以鼻腔为首要感受部位的香气。普洱茶的香往往会在口腔以下,甚至是咽喉之间获得感受,这一点相信嗜好普洱的茶友大多深有感触。相较于“越陈越香”,“越陈越醇厚”或许更为确切。原料、制程、仓储正确的普洱茶,茶品的厚度、饱满度会随着仓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而“香”往往会联想到高扬的、感受于鼻腔的香气,这显然不是普洱茶,特别是陈年普洱茶会均有的特质。相反陈年普洱茶应该是韵更深沉,厚度更饱满。“越陈越香”的概念在提出的伊始收到攻击便是有人将这里的“香”联想为绿茶、乌龙茶一类茶品的香气。


  大家会用“香”来形容陈年普洱茶的曼妙,更多的是出于表述上的习惯。我们会在主观上将自己喜欢却又难以用某种既有味道精确形容的感受统称为“香”。石昆牧老师在提出好茶的定义时曾经提到过,好茶必然是“酸甜苦涩香甘滑重”的饱满均衡,这里的“香”便是指口腔与咽喉的香气饱满,而非是高扬的、“冲”的、感受于鼻腔的香气。这也是普洱茶异于其它茶类的一大特性。实际上即使是即便是传统工艺制程制作,可以陈放的乌龙茶类,它的“香”也会从高扬向深沉的方向转化。高扬的香气物质必然具有较高的物理与化学活性,在茶品的仓储过程中,它会更容易的挥发、降解逸散。因此历经岁月洗礼的茶品,我们能感受到的便是这份深沉的美感——“越陈越香”。


  二、何谓“合适条件”?

  
  我们所讲的“好茶”,多是指最后我们喝入口的茶汤,那么它能够成为“好茶”就需要一系列的前置条件。好茶,必然是正确的原料X制程X仓储X冲泡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结果。这里使用“X”而非“+”,前提是将各种因素的上限设为“1”,而实际表现只能是在(0~1)的区间内取值。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必然会影响最终结果的呈现,而不可能通过其它环节的优异表现予以挽回。如若某个环节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其取值为0,那么最终结果也只能是0,如此方才可以正确的表述茶品从鲜叶到茶汤的全过程。对于任何茶品都如是,只是普洱茶的“仓储”环节会特别的突出,因为其它茶类的仓储多是为了“保质”,也就是以降低茶质衰减的速度为目的。而普洱茶的仓储,几乎可以视作制程的一部分,对于普洱茶最终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而这里的合适条件,除了一些客观的技术参数,还需要考量商家、品饮者和消费者对于茶品风格的诉求。普洱茶传统消费地香港的老茶客讲究“无仓不成茶”,这里的“仓”指的就是港仓(可不仅仅是所谓“湿仓”,厘清这个需要另起一题了),自本世纪初普洱茶的消费地开始从港台向内地迁移开始,普洱茶仓储的“干仓”概念也愈发被人提及。实际上干仓抑或湿仓,只要仓储得当,茶品对路,都可以存出好茶,关键还是在于消费取向。南方人体质偏寒,相对偏湿的仓储环境下茶品寒性褪去的速度也会比较快,而北方人对于新生茶之类寒凉性更强的茶品耐受度就会更高(相对于南方人,且仅指平均状况)。我本人可以接受港仓,干仓茶亦可接受,新茶老茶也都可喝,关键不在于仓储,而在于茶好不好。基本上只要仓储环境洁净无污染、无异味、无过度通风、无阳光直射,其余的仓储条件(温湿度)影响的多是茶品的转化走向而非品质。


  三、因为在普洱茶曾经的“香港历史”时期


  只有入仓到位并退仓到位的茶品方才被认为是可以喝的“成品”,而港仓高温高湿的极端条件下只有苦涩度高的台地茶方可经得住环境的蹂躏,因此“不苦不涩不是茶”的说法曾一度流行,以当时的消费取向而言也确实是正确的。但在当下,普洱茶干仓存储占据主流,还在提倡“不苦不涩不是茶”,就大多是在为劣质茶品寻找借口了——商家拍胸口保证某款苦涩难以下咽的茶品十年后可以转化为好茶,可甭用十年,明年就找不到这厮了。


  所以于我看来,只有当下是好茶,方可能具备更好的转化价值(或曰转化空间,当然,正确的仓储仍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只有足够厚重的茶质方可能经历住岁月的洗礼。这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如何辨识茶品?品饮者能否结合“酸、甜、苦、涩、香、甘、滑、重”这些口感因素以及“酸、麻、胀、痛、寒、凉、温、热”这些体感因素综合判断茶品的品质?如何能够不被商家使用的一些制程或是营销上的小伎俩所蒙骗?(这些小伎俩对于业外人士而言命中率蛮高的),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另外一个大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