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乌龙茶价格>广东乌龙茶的价格是多少广东乌龙茶的售价

广东乌龙茶的价格是多少广东乌龙茶的售价

2019-07-26 访问量: 13 茶礼仪网

广东乌龙茶,产于汕头地区,乌龙茶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有的茶,茶汤是琥珀色的,品广州乌龙茶乐趣无穷,还有益于健康。据说广州乌龙茶,还和铁观音一样有“七泡有余香”的说法,每壶都可冲泡七次以上。那么接下来来看看广州乌龙茶的价格吧。

花香正味传统炭焙浓香乌龙茶熟茶铁观音陈香味茶叶

广州乌龙茶的价格:¥198.00

老广茶楼 乌龙茶 安溪铁观音 广州手信特级正品浓香型罐装茶叶

广州乌龙茶的价格:¥29.90

清香 特级礼盒 安溪铁观音 乌龙茶 广州康众茗茶

广州乌龙茶的价格:¥313.60

甜广州 水蜜桃乌龙茶 水果茶 水蜜桃茶叶 西点台北特供

广州乌龙茶的价格:¥25.00

正味炭焙炭烤浓香乌龙茶熟茶铁观音蜻蜓头陈香味茶叶广州芳村批发

广州乌龙茶的价格:¥159.00

小编提醒:如果在喝茶后感觉不适,最好适量。喝乌龙茶最好喝热茶,勿加糖,饭后一小时再喝比较好。泡茶的水温应在80℃-90℃左右,在半小时或一小时内喝掉,防止茶的营养成分被氧化掉。

有用+10
分享

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不同内涵

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不同内涵

图为:南茗佳人摄

中国之茶以“闽中茶品天下高”著世,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

武夷茶始于唐,兴于宋,衰于明而盛于清,历史久远。历经宋元明清四朝的制茶技术不断革新,除历经千余年的单一绿茶外,创造了驰名世界的小种红茶和武夷岩茶,成为二十一世纪无酒精的饮料的首选。武夷茶历次输出外销,誉满全球。

中国产茶历史悠久,产品冠以地名,自古有之。但是有的因各地方言不同而名异;有的因生长地名或不同阶段所产的有不同名称,有因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名称;有的历代文人赋于的别称、雅号或以人文冠以茶名,更以神话传说或借助帝王赐名而得名的。据历史记载,有的新产品沿用旧名,混淆不清,使后人难以辨别;有的后产品取前产品的特点而命名,一茶数名,一名数茶,古今常见。

当代茶文化专家阮浩耕在《由修订〈中国茶经〉想到的》一文指出:“现在讲茶文化的历史,出现一种‘竞古比早’的倾向。他们‘连茶文化是饮茶或由饮茶衍生,发展起来的文化’这一基本道理都不承认,说什么‘中国有人就有茶文化,把茶文化起始推前到旧石器时代的早期’或‘茶图腾’等等,把人类原始采食的可能推测认定为茶文化”。

近年来,武夷岩茶也在‘竞古比早‘的影响下,说什么武夷岩茶有三千年的历史,汉代就有岩茶。首先是混淆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两种不同概念。其次借名家之口“竞古”,伪托“甘晚侯”(唐?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是武夷岩茶1000多年就有的雅称;为了“比早”,证明唐代就有“武夷岩茶”,将近代茶学专家林馥泉(前武夷中央茶科所高级茶学专家)的“方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泉冽花香之胜”的武夷岩茶品质特征,说是唐代徐夤对武夷岩茶的神韵评语,张冠李戴,以讹传讹。把明清创新的青茶类中的武夷岩茶提早至唐代蒸青团茶时代的绿茶类。文人的“竟古比早”,媒体的炒作,愈演愈烈。2006年“人文奥运与中华茶文化高峰论坛”上还出现这样论调,甚至把闻名全国的大方松萝茶,竟说成松萝茶产于松溪县松萝村。

陈椽教授早在上世纪20年代在《名茶历史研究》中指出:“目前,茶业学术界,有人把武夷茶与武夷岩茶划等号,甚至说驰名国际茶叶市场的星村正山小种称武夷茶,也是属武夷岩茶。是不知武夷岩茶是武夷茶的内涵,而武夷茶是武夷岩茶的外延。有人认为历史记载,武夷茶就是武夷岩茶的创始年代,把正山小种创始年代抛在武夷岩茶之后。这是不实事求是,与国内外的茶业历史不相容。当然,武夷山岩早于武夷茶,但是武夷山范围很广,不是所在茶树都是生长在岩上。所以历代称武夷茶不称武夷岩茶”(陈椽《中国名茶研究选集》)。据陈椽对武夷茶分析,武夷茶名最初指蒸青团茶及蒸青散茶,其次是指炒青、烘青绿茶,17世纪后称武夷是指正山红茶,19世纪中叶后,才指青茶(乌龙茶)或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到民国时期才有明确的分类。前人记载的武夷茶名要分别认清,切不可片面肯定。正如朱自振先生说:“这次《茶经》修订改版,一定要把茶文化性质、起源、内涵有一个明确界定,不能让一些无稽之谈混淆视听,贻笑大方。”

循着中国茶类发展的轨迹,从中可以理解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涵义。中国茶类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咀嚼生叶,煮作羹饮,晒干贮藏,蒸青造形,废团兴散,盛行炒青,至明代结束了数千年的单一绿茶类,造就了白茶、绿茶、黄茶、黑茶、红茶和青茶(乌龙茶)等六大茶类。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出现,鲜叶捣成饼状茶团或蒸叶捣碎制成团茶。因此在唐代以前已出现晒干散茶(白茶)和团饼茶(蒸青绿茶)。武夷茶在南北朝时出现了“灵草”、“建溪芽”等茶名。

唐代之初,茶叶多加工成饼茶。蒸青团茶已成为主要茶类,也有晒干的叶茶(白茶)。饮用时,加调味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的栽培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名茶如建州大团,方山露芽,武夷研膏、腊面、晚甘侯已成为武夷茶之别称。

在宋代,除保留传统的蒸青团茶以外,已有相当数量的蒸青散茶。制茶方法出现改变,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随着茶品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研究,逐渐重视茶叶的原有的色香味,在建州茶区为了评比茶叶的品质,出现了“斗茶”,建人谓之“茗战”,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代开始至明出现巨大变化。《宋史?食货志》云:“茶有两类,曰片、曰散”,片茶即团饼茶,是将茶蒸后,捣碎压饼片状,烘干后以片计数。散茶是蒸青后直接烘干,呈松散状。片茶主要龙凤贡茶及白茶花色品种繁多,半个世纪内创造了40多种名茶。宋代武夷已注意到名丛的培育、如石乳、铁罗汉、坠柳条等。

元代,团茶已开始逐渐淘汰,除武夷御茶园制龙团凤饼名“石乳”之外,散茶得到较快的发展,当时制成的散茶因鲜叶老嫩程度不同而分两类:即芽茶和叶茶,芽茶为幼嫩芽叶制成的:如当时武夷的探春、先春、次春、拣芽以及紫笋都属芽茶;叶茶为较大的芽叶制成的:如武夷雨前即是。

明代,废团兴散,结束了单一的茶类,武夷除蒸青散茶以外,出现了炒青绿茶以及红茶(正山小种)、黄茶、黑茶,直接晒干的白茶也同时存在。可以说,明代已出现了五大茶类,包括武夷正山小种红茶。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洪武年间武夷罢贡,团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以开水冲泡,然后细品慢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冽、酽醇的茶叶以及清澈、明亮的茶汤,更能领略茶之天然香味品性,茶品除龙团以外,有名丛石乳、白鸡冠、半天鹞等。

到了清代,除五大茶类外,又出现了青茶的制作方法,也就是乌龙茶的创新。据清?陆廷灿《续茶经》引王草堂《茶说》记载:“武夷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烘焙。阳羡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也。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为炒色,红者为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扌鹿(振动),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炼去其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武夷岩茶:产于武夷山,正山为岩茶,外山为洲茶。岩茶品质优异,出类拔萃,素以“岩骨花香”之称,著称于世。当代乌龙茶专家张天福云:“武夷岩茶不仅品质超群,而且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武夷岩茶的制法是:采摘后摊放,即晒青后摇青;摇到散发出浓香就炒、焙、拣。《茶说》成书时间在清代初年,则武夷茶这样的独特工艺形成,当远比这个时间为早,这就具体说明在清代初年以前,已制成了“半发酵”的武夷岩茶了。“半青半红”已把武夷岩茶的“绿叶红镶边”的特色形容出来了。直到现在属乌龙茶类的武夷茶制法,还离不开上述的基本点。

清代各类茶叶的制作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和提高,很多质量非凡的名茶,如武夷五大名丛,获得了朝庭官员和文人雅士以及僧道茶商的赞赏,至此六大茶类齐全。名闻遐迩的名丛大红袍也在此时面世,它属乌龙茶类,武夷岩茶的王者。

武夷岩茶是对产于武夷山的乌龙茶的统称,武夷山位于武夷山市东南部,方圆60平方公里,有36峰99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茶,又名酽茶,意为茶鲜纯、浓厚。岩茶,顾名思义,即在大山岩石的岩罅隙地上生长的茶。如此可知,武夷岩茶是由武夷茶派生而创制的乌龙茶,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名丛。

乌龙茶专家姚月明早已指出:“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只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因为两者有根本区别,前者就解释为武夷之茶,包括蒸青团饼茶,炒青散茶,以及小种红茶,龙须茶,莲心诸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青茶)类即生产加工在武夷的半发酵茶,才真正叫武夷岩茶。”(

采摘乌龙茶需注意的事项

一、采摘标准

乌龙茶的采摘标准是:待新梢长到3~5叶快要成熟,而顶叶六七成开面时采下2~4叶梢,俗称"开面采”。所谓"开面采”,按新梢伸长程度不同又有小开面、中开面、大开面之分,小开面为驻芽梢顶部第一叶的面积相当于第二叶的1/2;中开面为驻芽梢顶部第一叶的面积相当于第二叶的2/3;大开面为顶叶的面积与第二叶的相似。春、秋茶"开面采",即待顶叶展开,出现驻芽,采摘一芽二三叶;夏、暑茶适当嫩采,采用"小开面”;丰产茶园茶叶茂盛,持嫩性强,则采摘一芽三四叶。

原则"按标准、及时、分批、留叶采”

二、采摘季节

中山茶区全年分为春夏暑秋4个季节;低山丘陵茶区除外,直到11月份还采摘冬片。具体采摘期因气候海拔施肥等条件不同而差异。一般春茶在谷雨前后;夏茶在夏至前后;暑茶在立秋前后;冬片在霜降后。各季茶的间隔期为40~45天。每茶季中晴天,微有北风,下午2时至5时采摘为上;阴天和上午9时至12时采摘为中;雨天和上午9时前采摘为下。

各季节的品质不同,春茶香、味均佳,品质最好;秋茶其次;夏、署茶较差。

三、采摘方法

采用"定高平面采摘法”,即根据茶树生长情况,确定一定的高度的采摘面,把纵面上的芽梢全部采摘,纵面下的芽梢全部留养,以形成较深厚的营养生长层,达到充分利用光能,提高萌芽率,芽头生展平衡,促进增产提质。芽梢生长旺盛的茶树,分两次采摘,第一次按标准采一芽三四叶,第二次二节"另制。下一季采摘则在此采摘面的基础上适当提高。

可用手工和机械采摘,机械采摘比手工采,工效提高4~13倍,成本降低40%,鲜叶质量基本达到人工采摘标准。

四、鲜叶保管

茶区在鲜叶采摘后,及时收青,置于阴凉干净处,防止风吹日晒,叶温升高,保持新鲜度。

乌龙茶晾青的目的

很多茶友都听过“乌龙茶”,但对这个词熟悉又陌生,它是我们六大茶类之一,浓郁丰富的香气是它最大的特点,大红袍、铁观音、单丛、台湾高山茶这些都属于乌龙茶。因其制作时有轻度的发酵,程度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所以专业上也用了一个特殊的颜色命名,叫做“青茶”,那乌龙茶晾青的目的主要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乌龙茶晾青的目的

做青是制造乌龙茶的重要工序,是决定乌龙茶品质的关键。做青是摇青与晾青多次反复交替的作业过程,其目的是有效控制青叶水分的变化和酶性氧化的变化。

乌龙茶的采摘方法

采用“定高平面采摘法”,即根据茶树生长情况,确定一定的高度的采摘面,把纵面上的芽梢全部采摘,纵面下的芽梢全部留养,以形成较深厚的营养生长层,达到充分利用光能,提高萌芽率,芽头生展平衡,促进增产提质。

芽梢生长旺盛的茶树,分两次采摘,第一次按标准采一芽三四叶,第二次另制,下一季采摘则在此采摘面的基础上适当提高。

可用手工和机械采摘,机械采摘比手工采,工效提高4~13倍,成本降低40%,鲜叶质量基本达到人工采摘标准。

乌龙茶的采摘季节

乌龙茶主要产于我国的福建地区。福建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边的气候环境十分的温和舒适,降水量充足,关照情况十分的好,茶树生长的周期比较的长,一年四个季节都可以对茶树进行采摘。不过由于地理位置,环境,气候条件,施肥情况等因素之间存在差别,采摘的时间点上也是有点区别的。不过总的来说春季时是在清明前后,夏季是在谷雨前后,秋季是在秋分前后,冬季的话是在霜降之后了。

闽南乌龙茶的制作方法

(1)、萎凋

将鲜叶按品种、嫩度和采摘时间分别摊放于水筛内,要求少量薄摊,按次序摆在摊青架上。其间轻翻2一3次,以均匀蒸发水分。上午采回的鲜叶一直摊青到下午,与下午采回的鲜叶一起晒青。晒青则要及时摊青,放通风处吹软,摇青时多摇一次。

(2)、做青

新工艺做青的特点是摇青次数少、时间短、摊青薄、摊放时间长、轻发酵。做青的室温宜为20℃,空气相对湿度70%~80%。

(3)、杀青

新工艺杀青要掌握“高温、抖炒、杀老"的技术原则。杀青时滚筒的温度要达到270~300℃,茶叶在滚筒里发出似鞭炮的响声。每滚筒投放茶叶量为传统的1/3~1/2,杀到叶含水量为35%~40%,即发出“沙、沙"响声后约半分钟出锅。此时手握茶叶不成团,揉捻后在揉盘上会出现一些茶粉末。

(4)、初揉

即将杀青叶趁热装人揉捻筒内,适当加压揉巧分钟后,在筒内解块,再加压巧分钟,就可解块上烘。如不能及时上烘,应摊放散热,防止闷黄。

(5)、初烘

初烘温度为一《℃,烘至六成干时,不黏手即可下烘包揉整形。

(6)、初包揉

包揉方法有传统的手工包揉和用各种型号的包揉机包揉。手工包揉是用75平方厘米的白布巾,每包装初烘叶约0·5千克,一手抓住布巾包口,把茶包放在板凳上,另一只手紧压茶包向前滚动推揉,揉力先轻后重,要使茶叶在布巾内翻动。

(7)、复烘

手工复烘火温为80℃,烘10分钟。其间翻拌2一3次。烘至茶条松散,有刺手感即可起焙。

(8)、复包揉

其方法与初包揉一样,时间约2分钟,揉至条形卷曲呈螺形状。复包揉后进行筛分,把松散的茶叶和叶片进行第三次复焙和包揉,直至多数呈蜻蜓头或圆球状,然后打包定型1小时。

(9)、烘焙

采用低温慢烤的方法,火温为70℃。烘至茶团呈自然松开,然后解散茶团,焙至八九成干后摊凉,再进行第二道足火。火温为℃,时间约1小时,其间翻拌2一3次。烘焙至

台式乌龙茶的制作方法

(1)、适合制作的品种

金萱、翠玉、早乌龙、青心乌龙、铁观音、黄旦、梅占、毛蟹等。

(2)、鲜叶标准

台式乌龙茶的采摘要求为带芽或小开面的二叶、三叶嫩梢。梗柄留约米粒长,太短叶子易脱落,太长会影响造型。原料要保持很高的新鲜度,防止闷青和非工艺晒青。

(3)、晒青

台式乌龙茶都要求晒青,因台式做青较轻,不经太阳晒青,清香难显。其方法是将茶青集中到下午2时晒青,有遮阳网的工厂也可中午晒青。将鲜叶薄摊在8米×8米的晒青布上,摊叶量为每平方米0·5千克。在晒青过程中,做青工2人一组提晒青布角,向中间翻青,翻摊2一3次,以便晒青均匀。当晒青叶发出淡淡清香、手触有柔软感、刚失去光泽时,即迅速收青,减重约10%。

(4)、晾青

将晒好的茶青收回室内摊凉,待太阳味散失后薄摊在筛子上架静置晾青,晾青厚度为2一4厘米。金萱、翠玉、早乌龙、青心乌龙、黄旦等品种可薄摊,促进走水,以缩短做青时间;铁观音、梅占、毛蟹等品种不可摊得太薄,以免强制脱水,影响品质。

(5)、做青

做青的方法是由做青工用双手托茶青轻轻抖动,反复2一4次后,重新摊好茶叶静置。做青让茶青“还阳",静置让茶青“退青"。做青由轻到重,每次做青均要闻到青草气露出为适度。完成第一次做青静置约2小时后,又开始第二次做青。如此反复3一4次,待茶青失水率达25%,可确定为最后一次做青。

(6)、杀青

温度控制在3℃,先闷后透。刚投茶青时炒锅转速宜慢,以利闷炒。快出锅时要增加转速并可开吸气扇,以利透炒。台式乌龙茶遵循“老杀"的原则,即以炒青叶转暗绿色、手抓稍有刺手感、顶芽和叶尖稍有焦迹为适度。然后出锅回润,热闷10分钟,让水分重新分布,再上锅式揉捻机揉捻7一巧转后,摊于筛子上架回润。

(7)、包球

杀青叶回润2一3小时,水分重新均匀分布后,才进行包球造形工艺。该工序的茶机配备为4台速包机、1台莲花坐整形机、1台解块机、6台平板机、2台炒锅和1台自动烘干机。

(8)、烘焙

针对不同销售地区的要求,用不同的“火功",采取相应的烘焙技术。对有甜香要求的地区,宜从60℃开启烘箱,头3个小时排水足干,以后每小时升温5℃,至兕℃,共烘8小时。对有焦糖香要求的地区,相应提高烘焙温度,延长烘焙时间,这个过程也称烘焙提香工艺。成品冷却后,真空包装贮藏。

注意:晾青是形成乌龙茶品质的主要因素,当然的,也因为晾青决定了乌龙茶独特的口感及其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