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沱茶>沱茶鉴别>沱茶和普洱茶的区别

沱茶和普洱茶的区别

2018-04-15 访问量: 125 茶礼仪网

  普洱茶通常分为散茶与紧压茶二种,紧压茶经过压制,可以压制成多种外形。常见的有沱茶、砖茶、饼茶等。普洱沱茶是云南茶叶中的传统制品,历史悠久,古时便享有盛名,沱茶和普洱茶的区别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的《滇略》一书中就有记载:“士庶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据资料记载,形似倒置碗状的云南沱茶定型生产已有六十多年,其特异的形状和优良的品质早已为人们熟知,蜚声海内外。

沱茶和普洱茶的区别

  沱茶由来

  关于沱茶的名称,传闻很多,有人说因其成品形状如团,滇人习惯把块状物体称为“坨”,“团”转化为“沱”,故得名“沱”,亦有人说过去云南沱茶主要销往四川沱江一带而得名“沱茶”。

  其外形与普通茶不同,颇具特色,从上面看类似圆面包,从底下看却又类似厚壁碗,中间下凹,每个净重约5克、10克等不等。

  关于沱茶是怎么来的,众说纷纭,颇有意思。

  《云南文史资料选辑》中说:“由散茶做到沱茶的定型化,中间的过渡形式有棒茶、砖茶和饼茶。棒茶是圆棒形,砖茶是方砖形,饼茶是圆饼形,都是茶叶经过选级、揉制、蒸热、紧捏成形的。”

  有说法认为沱茶是由明代的“普洱团茶”和清代的“女儿茶”(姑娘茶)演变而来,此说也被广泛认同。

  而通常在包装时,每5个成品用竹箬包裹,加以竹篾捆绑成一坨一坨的,“沱茶”也可能因此得名。总之,古时茶商为了方便长途运输和长期储存,发明了这种形式独特、紧实牢靠的制作工艺,很有创意。

  沱茶分类

  沱茶也分为生沱和熟沱。

  生沱,是以较细嫩的晒青绿毛茶为原料,经蒸压而制成,被称为“云南沱茶”,具有色泽乌润、汤色清澈、馥郁清香、醇爽回甘的特点。

  熟沱,是采用人工渥堆发酵后的普洱散茶压制而成,称“云南普洱沱茶”或“普洱沱茶”。其色泽褐红,汤色红亮,性温味甘,滋味醇厚。

  两类沱茶的共同特点是:外形紧结端正,冲泡后色、香、味俱佳,且能持久,耐人寻味。

  如何开沱茶

  下面教大家用茶针开沱茶的方法。

  1、将沱茶的外包装撕开,然后放在一个平整而且干净的器具上,如白纸、茶盒等。注意千万不要使用报纸,因为报纸的油墨会影响茶叶的口感。

  2、将茶针从沱茶的侧面插入,把它分成四等份。

  3、错开侧面的针口,在沱茶底部将它分为四等份,这样总共就分为八等份。

  4、然后平稳地整理松散的沱茶,使其完全松散开来。

  5、没有用到的茶叶要妥善保存起来。

  注意事项:

  1、茶针是比较尖锐的,所以使用的时候要小心,别弄伤自己。

  2、剩下没有冲泡的茶叶,一定要保存好,否则容易受潮变质。

  沱茶冲泡

  冲泡普洱沱茶的水温是最好掌握在100℃,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

  盖碗泡

  盖碗冲泡沱茶跟盖碗冲泡普洱饼茶是一样的,在置茶量上跟饼茶是差不多的,看盖碗的量多大,投茶五分之一即可。

  泡茶的手法和流程跟饼茶是一样的,就不多做赘述了。

  壶泡

  壶的选用最好是续温力强的、稍大(比喝乌龙时大约两三倍),会比较好些。选择壁厚、壶盖口比例不要太大的。

  一般来说,第一泡水倒干,第二泡壶中的水留一些,大约十分之一(这是在第二泡将香味冲出来的状况,如果第三泡才能将香味冲出来,就在第三泡才开始在壶中留一点水,不要倒干)。

  壶中留点水,主要让冲泡出的东西溶解在水中;温度要控制,因为这是主要的冲泡。停壶时间就是冲泡(浸泡、浸茶)的时间,所以这段时间要控制好,茶汤才会显现出该有的风味。

有用+10
分享

下关沱茶的诞生及意义(1)

  大理是滇西古城,是明代从滇中到老挝、缅甸、八百媳妇国的贡道枢纽,也是茶马古道上通往吐蕃的最重要的中转地。

  大理古产茶,大理的感通寺茶在明代为云南第一,具有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属性。由于不是本文重点,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温故而知新,本文重点讲述下关沱茶的诞生及意义。


下关沱茶的诞生及意义(1)

  清末,大理是产自滇西的普洱茶运输的重要中转地,后路马帮也就是祥云、巍山一带的马帮每年从六大茶山将总产量的大约三分之一运走,其中,三千担(每担相当于公制600克左右)经过大理、丽江运进藏区。其他有就地销售,也有以散茶形式通过四川销往全国的。而以饼茶形式销往内地的普洱茶则由石屏茶帮所控制,走昭通而不是大理进入四川。

  清末边境贸易的突起,带来现代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不但促进了腾冲的经济建设,也将当时归凤仪县管理的下关建成贸易转运中心,大理、鹤庆、腾冲的商人们纷纷在这里设立总号,一时间,马欢人闹,辐辏云集,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下关成了大理的新城。

  【沱茶的诞生】

  下关对茶业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发明了沱茶。

  1903年(另说1902年),大理喜洲商人严子珍和同乡杨鸿春、江西商人彭永昌集资1万两纹银,成立“永昌祥”商号,经营茶叶、生丝、布匹、山货、药材等。这些商品中的茶叶,当时主要是散茶,从云南或走德钦(当时叫阿墩子),进入巴塘、理塘;或走丽江、木里、雅安运往成都或康定(当时叫打箭炉)方向。彭永昌也做些雅安茶经康定进藏的买卖。

  长期的茶叶运输使他们发现,散茶运输货“泡散”,容易齑碎,饼茶又一饼紧压一饼,透气性差,容易生霉。永昌祥研究了景谷姑娘茶、藏销的心脏形紧茶以后,开发出了一种窝头型,背后有一个碗状的后窝的沱茶,一举占领了四川市场。

  1917年,他们将沱茶定型为每筒五圆,每个重9两的形制。别小看这个五圆,它是下关沱茶与稍后出现的景谷沱茶最直观的区别。

  永昌祥在重庆、自贡、汉口等地大力宣传,也加快了人们对沱茶的认知,沱茶完全取代了圆茶在内地的地位。

  上世纪30年代,他们还在缅甸、美国做过宣传尝试,但缅甸市场不接受沱茶,美国则由于所需广告费用太高,不值得投资。

  这里,我们说一下发明年代问题。1902或03年,是下关永昌祥的建号年代,1908年,是下关永昌祥设厂分拣、包装茶叶的年代,两者都不是沱茶诞生的年代。这除了上面给出的文件外,永昌祥少东家杨克成的回忆里也有详细的记述。

  沱茶发明后,并不是所有经营茶叶的商家都跟风生产,早期,只有永昌祥、奚记、德瑞利三家生产。笔者采访了九十多岁高龄的尹隆举将军,他父亲尹守善1926年担任云南总商会会长,当时是下关最著名的茶商,号名复义和。他说:他家的茶当时都是散茶,主要运销成都。

下关沱茶:解析晒青毛茶的初制工艺

茶叶的加工制作需要经历诸多过程,以云南普洱茶的初制加工为例,就需要经过杀青、揉捻、日光晒干等环节进而制成晒青毛茶,这也是云南晒青茶加工的传统工艺。

随着时代的变迁,晒青毛茶的初制工艺日趋完善。从本期壹沱起,小编将陆续从毛茶初制、毛茶精制加工和成品加工等内容,向各位茶友介绍下关沱茶的加工、制作工艺。晒青毛茶是生茶下关沱茶的主要原料,今天,小编就向茶友们介绍晒青毛茶的初制工艺。

鲜叶采摘

鲜叶,顾名思义就是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新鲜茶叶。

下关沱茶:解析晒青毛茶的初制工艺

高山茶园

下关沱茶:解析晒青毛茶的初制工艺

鲜叶采摘

下关沱茶:解析晒青毛茶的初制工艺

萎凋

鲜叶在进入正式手工加工前,需要先在阴凉通风处摊放一段时间,为的是让鲜叶自然失水,以便在铁锅中翻炒杀青时叶片不会因含水量过高、叶片过于脆嫩而受损。

下关沱茶:解析晒青毛茶的初制工艺
鲜叶摊放

杀青

杀青是初制工艺中最重要的工序,是决定毛茶品质的关键。其目的在于经过高温处理,破坏鲜叶组织酶的活性,停止酶的活动,固定其内含物质与转化,蒸发水分,软化组织,为揉捻成条创造条件。

2019下关沱茶云南勐库母树沱茶评测报告

茶,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许多人来说“不可一日无茶”,当然其中也包括我,其实我喝茶更多的是在品茗过程中,追求茶道带给我的那种意境,在忙碌的一天回家后,亲手泡上一壶茶,让身心得到放松。

图片描述

云南是茶的故乡,而下关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下关茶厂以沱茶闻名于事,素有“沱茶之乡”的美称。云南下关茶厂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大理市点苍山与普海之间“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普海月”是大理优美的风光写照。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下关沱茶百年经久不衰,正像“松鹤”商标历经百年,延续至今。时至今日,“松鹤”图案仍旧静静地挺立在下关沱茶博物馆内院的照壁中央,看着青砖碧瓦,白云蓝天,看着一代又一代下关茶人继承前人之高洁志气,匠心不凡。这是“松鹤”精神之所在,也是下关沱茶传承的奥秘。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在下关沱茶历史里,“松鹤”图宛若巨人的脊梁,撑起一片天地。正如它本身的寓意一般,在百年的风雨中长久不衰,傲骨铮铮,任谁都不会忽略它。“松鹤”图是一个商标,更是下关精神的真实写照。

实际“松鹤”商标最早的雏形并不是这个样子。

图片描述

1923年,沱茶创始商号永昌祥注册了蓝色松鹤商标。商标正上方标注“永昌祥记”,中心文字记载:“本记向在云南迤西下关不惜工本由普洱各茶山自行提办春尖普茶发各埠销售贵商光顾请认招牌为记庶不致误谨白。”落款永昌。

文字四周环绕蓝色苍松,四个角落各有一只丹顶鹤隐没于松树之间,两边图案呈垂直对称之势。这正是最早的“松鹤”图商标。

1952年7月至1990年,中茶公司规定各地茶厂统一使用“中茶”商标,这一时期,下关茶厂没有使用自己的商标,一律使用“中茶“商标。

自1990年中国茶叶公司通知茶厂停止使用“中茶”牌商标以后,1991年,下关茶厂“松鹤”牌商标获准注册,这个经典的形象又再次回归。

图片描述

此时的“松鹤”已经不再有文字,整个商标就是一个圆形图案。圆圈中心是一只昂首挺立的丹顶鹤,身后点缀松枝。该商标主要用于沱茶产品,“松鹤图”简洁易记,至今都是下关沱茶经典产品的代表性商标之一。

原料介绍:

这款下关勐库母树沱茶系精选海拔1800米以上勐库东、西半山冰岛茶区高山母树乔布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科学配方,经百年下关紧压茶传统加工技艺精制而成。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近些年随着普洱茶名山茶区价格的不断攀升,相应的村寨和地理位置被广大茶人所熟知,冰岛茶就是这样,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生长了这种口感细腻,回甘持久,甘甜浓郁的独特韵味。

勐库的地形为两山夹一河一坝,两山指邦马山与马鞍山,一河指南勐河,一坝指勐库坝,邦马山与马鞍山对峙,南勐河经流两山之间,勐库人习惯上以南勐河为界,将南勐河东边的山称为东半山,南勐河西边的山称为西半山,勐库双江县茶树龄在120年以上的古茶园80%都分布在勐库的东半山和西半山,东半山和西半山凡200年以上的古村寨,村村都有人工栽培型古茶园。

产品信息

【产品名称】云南勐库母树沱茶

【产品属性】普洱茶(生茶)

【产品配料】云南大叶种晒青茶

【净含量】200克/个

【产品规格】200克/个×4个/条×6条/件=4.8千克/件

【生茶批次】201901

【生茶日期】2019.07.15

外包装

云南勐库母树沱茶外包装以乳白主色调,中间为圆形松鹤图,图中仙鹤为红色,背景以绿色松枝衬托,环形图案下方“松鹤延年”四个字较为醒目。了解下关沱茶发展史的茶友应该都会知道,这种松鹤图形下方印刷“松鹤延年”字样的版本,是从2010年改版并注册的,我们可以细心观察一下,自2014-2015年,下关沱茶产品包装上所使用的“松鹤图”商标,逐渐被替换为带有“松鹤延年”字样的商标。环形图案上方印刷硕大的“云南勐库母树沱茶”8各大字。环形图案的下方详细介绍产品属性、沱茶重量和公司名称。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展开包装纸,其中一角详细印刷产品相关信息、二维码及生产日期。

图片描述

沱顶处压制内飞,沱窝处附带一张内票,内票一侧简单印刷原料产区及特点,另一侧简单印刷茶区地理位置图。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沱茶外形

云南勐库母树沱茶外形圆润周正,沱形呈碗臼状,条形紧结肥壮显毫,色泽暗青,近距离细看,整个沱形小黄片均布较多且明显,可以断定春茶拼配用料较多,茶梗有,但较少,沱顶部压制较紧,饼窝周边相对松散,易撬,闻干茶清香带甜。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我个人习惯采用简易细茶针撬沱茶,这种茶针方面实用,容易插入沱内,并可尽量避免伤及条索,其操作手法为:右手按住沱顶,左手持茶针,延沱茶侧壁从上往下插入,类似剥皮动作,这样既可容易撬开茶又不会因为打滑刺伤手部。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本次撬茶7.9克,自然环境中干醒2天。

图片描述

品鉴信息

时间:2019.10.3

气温:室内温度26℃、空气湿度50%

茶具:120cc白瓷盖碗、景德镇斗笠杯、玲珑杯、高硼化公道杯

用水:瓶装冰露纯净水

本次品鉴采用分段叙述形式,即:一段1-3泡;二段4-6泡;三段7-9泡;四段10-12泡。

沸水润茶一道10秒出,闻茶底,蜜香带甜且馥郁,湿醒三分钟开始冲泡。

图片描述

第一段:均为沸水冲泡20秒出汤,汤色橙黄明亮,汤内浸出漂浮物较多稍显浑浊,入口鲜爽略带青味,小苦有涩,回甘生津较为迅猛,喉韵甜美留存感较强,挂杯以花蜜香呈现。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第二段:均为沸水冲泡40秒出汤,汤色橙黄明亮通透,小苦但涩不明显,苦感化的快,顺即消散,舌面前半段及上颚有较为明显的收敛感,并伴随徐徐生津,喉晕甘甜悠长,挂杯花蜜香清晰易分辨。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第三段:均为沸水冲泡1分钟出汤,汤色橙黄明亮略显褪色,入口鲜爽依旧,无涩,后韵有些小苦,瞬间化开,转为清新甜润,生津止渴徐徐不断,留存感较长,但汤感略显薄。叶底充分舒展,蜜香带甜且馥郁。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第四段:均为沸水冲泡70秒出汤,汤体金黄明亮,入口甜柔清新,轻柔偏淡,回甘生津迅速持久,苦涩全无,只留下美美的甘甜润心、润肺。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叶底

青绿主料,整个叶底多以叶片呈现,不算完整,相对较碎,可见牙头和茶梗,占比不足百分之一,但叶片肥硕舒展,叶脉清晰,韧性十足。

图片描述

总结

此款勐库母树沱茶,清新甜柔,小苦涩弱,化开快,生津回甘迅猛,喉韵香甜,口感留存持续性强,叶底显碎,原料配比持嫩度高,汤感显薄,轻柔偏淡,但是水浸出物质相对丰富耐泡,前期汤体稍显浑浊,中期开始通透明亮,由于新茶的缘故厚度略欠,相信后期陈化会更加完美。

(作者/秋季的回忆;来源/新茶网)

原文链接:https://www.xincha.com/paicha/reports/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