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选购技巧(一)

普洱茶选购技巧(一)

2019-08-17 访问量: 12 茶礼仪网

普洱茶选购技巧(一)

普洱茶吧网资讯:选购普洱茶讲究方法,我的经验是“二点二法一好”。从正反(优点、缺点)两个方面考虑,通过看、闻、品的办法,外表和肉质相结合,先用排除法,再用优选法,选购合适自己的普洱茶为好。

一、生茶

看 1、条 索松泡、轻薄、扁曲、刺手、断碎多者;2、茶条芽毫少、茶叶瘦小、老嫩混杂者;3、茶条色泽泛黄、枯、暗、斑杂、色呆滞不润者;4、茶汤色泽呆滞浑浊、亮度差者;5、叶底(茶渣)少芽、多茶梗、色斑杂、质地硬脆、长短大小不均匀者;6、混入非茶类夹杂物者。以上6种情形,不可买。

好茶5个视觉指标:1、条索紧实、厚重、圆直、完整;2、茶条芽毫多、茶形、大小统一;3、茶条色泽油润、富有光泽;4、热汤色泽清澈透亮、出现金黄色或琥珀色;5、叶底(茶渣)多芽头、少茶梗、质地柔韧有弹性。

闻 光是看还远远不够,看过之后,鼻子跟上。如果出现以下异味,可判断为不好的茶:1、干嗅气味透粗老(干稻草味)、“熟闷气”、霉味、杂有烟、焦、馊、酸和其他杂异气味者;2、冲泡后热嗅气味杂异、香味不纯、短滞、低闷、香气持续时间短者。

好茶3个嗅觉指标:1、干嗅气味透着清纯、茶香浓郁;2、冲泡后热嗅气味纯正、香气持续时间长;3、嗅杯底,香型明显、醇厚。

品 普洱茶最终是用来喝的。在购买之前一定要品尝,一般说来,来自不同厂家、不同茶山的茶在味道、口感、香型等方面的差异很大,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购。

出现以下几种情形者可不买:1、滋味淡薄、漂浅无味者;2、恶苦、钝涩,无回甘生津者;3、搀杂有其他异味者。

好茶5个味觉指标:1、滋味醇厚、回味持久;2、苦涩味无刺激、回甘生津;3、无异味;4、入口茶味厚实、无水感;5、香味、香型稳定。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干仓与湿仓的迷失

  普洱茶讲究的就是「真」,真正的云南大叶品种,正统的制茶法,真实的年份及正确的存放法,希望笔者这篇短短的心得报告,能唤起普洱茶的爱好者,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普洱茶并深入的去了解它,而不要只是一昧的追求历史名茶(那张包装纸)及陷入一些空而不实的传说故事中。

  正当坊间多数的普洱茶学家,透过媒体及文章来强调干仓存放的重要(指较干燥的储存法),只要一谈起湿仓(潮湿或湿度较高的仓库),莫不闻“湿”色变,将湿气看成是洪水猛兽一般,退避三舍,期期不以为可,其实,抱持这种观念的人,对于普洱茶的「后发酵原理」是有所误解的。

  举个例子来说明,大家就比较清楚,例如台湾乌龙茶的发酵方法,是利用茶叶中的多酚氧化酶,来帮助叶内有机物质及儿茶素的氧化,简单的说,所谓的发酵度,泛指的就是儿茶素(或茶单宁)氧化的程度,一般坊间皆以%来表示,如轻发酵茶在15%以下,中发酵茶在20%~35%...等,依照制茶者所需要茶叶的风味及口感来决定发酵的程度,一旦茶叶经过杀青后,就大致决定了,要改原有的发酵度及滋味,只能透过后续的焙火技术及自然长时间陈化的后发酵才行,但前者只能补足茶叶中局部发酵不足的部分及调整茶汤中的滋味结构,而后者则必须经过长时间的陈放,茶汤才会变得柔顺,但往往要喝之前,还是要经过再一次的焙火走水,茶汤才会甘醇爽口,否则超过10年以上的乌龙茶,滋味会愈变愈淡。

  而普洱茶又是如何呢?大致可分为制作时的「前发酵」及制好之后的「后发酵」,传统普洱茶的制作流程非常简易,即将采收的生叶,放在锅内用手揉捻去菁,让其自然通风至干燥为止,一般含水率在9%左右即可,而做好的毛茶,叫做「晒青毛茶」或称「晒青」,归在毛茶类,但是与其它如蒸青及炒青的绿茶相比,不论颜色、滋味、口感却大不相同,那是因为大部分的绿茶,讲求的是尽量不要发酵,让茶叶保持愈鲜爽愈佳,而晒青却不同,在曝晒的同时,实际上茶叶已经开始发酵,尤其是云南属高海拔区,紫外线的辐射能量很强,即使是几小时的曝晒,都足已让茶叶在制作过程中部分发酵,再加上自然风干时,茶叶本身含水量甚高,也带动茶叶内有机物质的氧化,因此若将其归类在不发酵的绿茶,实在会让人误解,(所以笔者也不能认同目前云南流行的现代烘青普洱茶制法,因为即使是低温烘青,都会造成日后后发酵的困扰,此点,有机会再论述)。而普洱茶在制程中的前发酵原理大致与乌龙茶相同,都是靠茶叶本身内含的多酚氧化酶来进行发酵,但是为什么茶叶在杀青后,居然还能够在太阳下曝晒而不会积水或变红,原因何在?着实困惑了笔者数年之久,此部分一直到深入云南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锅炒揉捻时间的掌控只有几秒而已,并未将茶叶内的多酚氧化酶全面钝化,跟一般杀菁的意义不同,比较贴切的说法,应该叫做「去菁」,而书上写成杀青,实有误导之嫌。既然不是杀青,又为什么要多这一道手续呢?(实际上最古老的云南茶制法,是直接将生叶放在室外太阳下边揉边晒干为止)。这就好比料理师傅在炒青菜时,都会将青菜放在滚烫水中划一下,再放入锅内炒,如此先将表面的细胞膜破坏,并去除叶面的菁味,再炒时,青菜就能保持鲜绿,且不容易变黄变黑,并可缩短炒菜的时间。而普洱茶的「去菁」,在某方面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这只是普洱茶的奥秘之一,真正复杂的是在毛茶制成后,其陈放的「后发酵」过程。

  谈起「后发酵」,在台湾几乎所有普洱茶的专家,都一面倒的认同只有干仓才能让普洱茶愈陈愈香,事实是如此吗?其实不然,早期的普洱茶大都经过香港来台,在长时间的运送过程中,普洱茶已与大自然的环境有所接触,尤其在香港存放时,实际上已经过香港高湿度的洗礼,来台湾之后,自然放在干燥之处,其滋味的转化才会完整,但若纯就〝新的普洱茶〞存放而言则不尽如此,诚如前几期有介绍某些普洱茶的爱好者,将自己多年的存茶经验在文章上与大家分享,这种精神值得鼓励,但某些论点,笔者仍觉得有待论证,就好比文章中有提到将新茶存放至干燥的地方七、八年以上,虽然茶面干净有油光,茶汤明亮又带蜜香,十足的符合好茶的条件,但喝起来,嘴内总是略带苦涩,为什么?有关这问题,笔者也持续实验了五年以上,将新茶分别放在不同温、湿度的地方,长期观察其变化,结果与上述相同,长期存放在干燥地方的茶,口感生硬又略带苦涩,谈不上顺口甘醇,而存放在湿度略高之处,茶汤则有完全不同的表现,比较甘甜、柔顺。这样的结果,让长期研究台湾乌龙茶制作及焙火技术的笔者,百思不解。直到深入了解普洱茶制茶的技术及后发酵的原理的变化后才真正明白,原来普洱茶的后发酵并不同于一般乌龙茶焙火的概念,甚至某程度上是完全相反的思维,如乌龙茶是靠「火」:如热气、辐射能…等将茶叶内含的物质转化,而普洱茶是靠「水」-湿气来让茶叶内质转变。

  简单的说,普洱茶的「后发酵」,主要是由于不同种类的微生菌(如曲霉菌、酵母菌…),在不同的湿(湿度)、热(温度)变化中生长,利用不同微生菌产生的酶类,来转化茶叶中的儿茶素、醣类、淀粉、纤维素……等有机物质,加上菌类大量繁殖时所产生的热能,同步的改变茶叶的颜色、滋味及香味,若缺少了微生菌生存的环境,茶叶是不可能愈陈愈香的,就如同味噌的制法一样,若只是将黄豆(大豆)生放或煮熟后随便放,而没经过特定的曲菌来发酵,是不会变香变甘醇的。

  更进一步说明,普洱茶的滋味结构变化中,若缺少了湿气,是无法进行完整的后发酵,在「高湿度」下,茶叶会产生白酶菌(曲霉菌的一种),此时的茶正在进行发酵,茶面会变得灰暗,茶体变得松软,茶汤浑浊不明,汤色由绿转黄变褐红,这是由于茶黄素氧化转茶红素及茶褐素之故。而儿茶素在这时候会大量降解、氧化,醣类由多糖的大分子往单糖的小分子变化,茶汤喝起来沙沙的,但苦涩及菁味变少,四、五泡过后,茶汤变亮,口感也会变甜,此时的普洱茶,我们可称为「发酵阶段」。而茶叶在「高温」下,则会产生黄酶菌,茶体会慢慢变硬,表面渐渐产生油光,茶汤变明亮,甜味在前几泡就会更集中,茶叶也会变得更有陈香味,此阶段的普洱茶,称之「陈化作用」,而普洱茶在经过了至少一个完整的「发酵」,及「陈化」后,口感滋味就会往前迈一步变得更为甘醇顺口,如果觉得不足,再放一个周期,茶就会变得更好,一旦对现况满意时,就要反向思维,迟延发酵及陈化的速度,如此,才能享受到喝普洱茶的乐趣。

  坦白说,普洱茶是属于高难度的茶类,其变化絶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讲明白的(限于篇幅,无法详述,但若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与我连络),例如:新茶、旧茶的陈放不同,湿度及温度的最适条件如何?陈放多久?…等,都属于专门技术层次的领域,絶非一般消费者及理论派的学者能完全掌握的,跟喝普洱茶的资历多久及陈年普洱茶的收藏多寡,并无绝对或相对的关联,事实上是需要专门人才投入更多的心力,累积更多的经验,才能建立一套普世的共通标准,否则以目前各界还停留在各说各话,表面上听起来好象很有学问、道理,但深入探讨之下,却又不能完全究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次上,对延续普洱茶的文化,实非好事。

  注一、上述有关「湿仓」的概念,是指利用大自然中湿度较高且干净的环境而言,非外界流行用水或水蒸气喷雾,刻意的制造人工潮湿的仓库,让普洱茶快速的二度发酵(非普洱熟茶制程中的渥堆),造成茶汤中只有茶色而无茶性,甚至会有苦涩味。

 

对话黄小元/古树普洱茶感官审评评分个人标准怎么用?

对话黄小元/古树普洱茶感官审评评分个人标准怎么用?

图为:2003年大益特级绿大树生茶(本图由南茗佳人提供  掌柜微信:dydy800)

编者按语:古普会会长黄小元于2015年制定了古树普洱茶感官审评标准,并在古普会试行。引起了业内高度关注,大家议论纷纷,茶业复兴编辑部对黄小元先生进行了采访,看看他自己如何解读。

问:您国内首个提出古树普洱茶感官审评评分个人标准,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黄小元:我建议您把“国内首个提出”这个高帽子摘掉,它给我很大的压力。提出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市场发展的需要。古茶行业经过这几年的蓬勃发展,已经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随之而来,乱象丛生,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那么解决乱象的途径在哪里?我想应该有很多条,但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就是广大古茶爱好者、收藏家提升个人品鉴水平,进而倒逼市场、源头改进方式,提升工艺,提高品质。

第二原因是我会发展的需要。我会刚刚成立不久,第一届理事会提出了“古普壹佰”发展大战略,其中一个项目就是打造100款典古树普洱茶收藏精品。那么问题来了,单以08年至2014年7年时间以来,号称古树茶的单品至少数以万款计,如何百里挑一筛选、评定?这需要一个标准的评分体系。

问:那为什么是个人标准?

黄小元:标准的制定是分阶段的,个人、企业、行业组织、地方、国家都可以提出。之所以是个人,是因为这个行业有它的一个特殊性,“古树普洱茶”的定义目前没有标准,需要给它定义,再推行标准,时间跨度会很长,所以我个人先提出,经我会理事会研究决定,该标准由我会广大会员共同参与,率先试行实验,总结经验,为下一步的行业组织标准提供科学参考。

问:那为什么古树普洱茶要单独提列出来呢?

黄小元:首先有一个事实,按照国家相关茶叶感官审评评分标准体系,古树茶,特别是一些高品质的精品古树茶很难得到高分,或者说很难形成共识。所以,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针对高品质古树普洱茶的特性,在原有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适合它的评鉴体系,反复实践。

问:那您的个人标准有哪些主要技术变化?

黄小元:标准整合了GB/T23776-2009,GB/T14487-2008,GB/T18797-2012,GB/T22111-2008,除了编辑性修改外还修改了审评员的基本条件和要求,增加了古树普洱茶的定义,增加了古树普洱茶的感官审评定义,修改了审评条件关于环境、专用杯碗、用水及审评人员的要求,修改了审评内容关于因子及要素的描述,修改了审评内容关于结果及要素的描述。

问:关于古树普洱茶的定义,民间争议很大,您依据什么提出以1949年前人工栽培古茶园定义为古树呢?

黄小元:以多少年为标准来定义“古”字,的确是争议最大的问题。提出以1949年前为界限,我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历史原因。云南大面积推广无性系扦插技术,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更准确地说是1976年后,按此界限,容易划分和考证。二是现实原因。

标准的制定应该要具有指导性和规范化,如果按照坊间提议,二百年、三百年甚至五百年才算作为古树,那事实上,云南并没有那么多,这对云茶产业的发展并不利,特别是对古茶树的保护更不利。

问:关于审评因子中,您首先提出把“气”纳入审评因子,而且还占了很重的系数,有哪些考虑?

黄小元:传统的审评因子为“色、香、味、形”,是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的辨别能力,对茶叶进行综合审评,可以形象概括为“脖子以上”部分。

那么实际上茶叶是喝进肚子里去的,必然会有身体反应以及心灵感受,俗称为体感。但体感是气在人身体中运行的表现形式之一,不是全部,更不能等同。

气是指一款茶关于其生命在不同环境下,不同阶段中整体表现的综合概念。清浊是指气的性质,强弱描述气的力度,顺滞是指气在体内运行的表现方式。

问:您在审评因子中“后期转化”项目里提到的“活性与灵性”应该如何理解?

黄小元: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概念提出已经有些年头了,无数茶人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已经得到实践证实。但在自然科学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究考证。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从人文、哲学方面来探索“越陈越香”也是一个很好路径。

“活性”应该很好理解,泛指生命力。因为有了活性,才会有生命力,有了生命力,才会有变化、转化的源泉动力。

而灵性呢?它是个抽象的概念,与心对应,现阶段无法用现代仪器科学检测。好比如你可以感知一个人面带微笑,但无法确定他内心是否快乐。所以,我更愿意把“灵性”看作是一种境界,于制茶、于习茶,它代表一个高度。

问:听着还是有点玄,能不能再具体一些?

黄小元: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探索,最基本精神之一是批评,它是永无止境的。当今科学解释不清楚的,并不代表它不存在。我们通过怀疑、提出问题,再去求证求实,我们崇尚的理性思考绝非简单拒绝或否认人们的非理性精神世界。

人是有灵性的吧,所以才会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不仅追求理性和真,而且还追求情感、信仰、意义和价值。而与茶有关一切的活动都是具备“灵性”的人参与创造的,会不会有相对应的心灵密码在茶身上得以体现呢?听上去像是唯心主义,但唯物主义辩证法最早的提出也是从唯心开始的呀。

我们经常会形容两类人有灵性:一是天真无邪的小孩,二是看破红尘放下嗔痴的修行老者,他们有一个共通性就是人心没有被污染。那我们可不可以想象,当今茶类中有灵性的茶产品少之又少,是不是因为与茶相关的空气、土壤、人心污染得太严重了呢?

问:您的评分体系中还出现了加分项目,您所指的“特殊意义”有哪些考虑?

黄小元:特殊意义是指该款茶在推动整个古树普洱茶行业中突显的个性、地位及价值。直白一点说就是“传承与创新”。古树普洱茶行业发展时间短、问题多,解决争论最好的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沉下心来思考并付诸行动来如何提高产品品质,它需要不断实验,需要成本,也会有风险。

我们理当在情感上要为这类人或企业加分,鼓励他们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一步一步接近真理。

问:个人标准提出后,该如何应用推广呢?

黄小元:标准经云南省古树普洱茶收藏研究会理事会研究同意,于2015年3月18日在我会平台发布了,我会广大会员将参照标准实验试行,待收集意见或建议后进一步修订,形成古普会组织标准。

我们计划将依此标准把我省08年至14年7年时间段的古树普洱茶产品进行客观的审评,把评分在80分以上的高品质古树普洱茶产品收录成集,总结阶段成果,梳理行业脉络,向广大茶叶爱好者推荐一批高品质古树茶品。

原注:黄小元,云南省古树普洱茶收藏研究会创会会长,制茶工程师。

茶人故事:普洱茶新手漫谈

其实我接触普洱茶的时间并不长,半年时间,在各大论坛,贴吧也一直是潜水状态。今天一时兴起,聊聊我半年来对普洱茶的认识。普洱茶的故事是故事,也仅仅是故事。这也是我喜欢普洱茶的原因,水浑,热闹。如果以后有新手进入,看到了,有所启发,少花些学费茶,多买些自己喜欢的就好了。

普洱茶的历史其实并不长,起源于香港,发扬于台湾,到现在大陆的火热,其实都代表普洱茶类正在产生,还未有成熟的现象。其他现喝地茶,如各类红茶,各类绿茶,各类青茶比普洱茶的历史长多了,也比较成熟。这些茶类的成熟一是历史上比普洱茶这一类要久远,价格体系也相对成熟,比如说两百块的茶,一定会比一百块的好喝,有的可能是五十元一个档次,有的可能是一百元一个档次。茶价的升降也是整体性的,不会局部变化,五十块的茶会比一百的好喝,这种现象,基本不会在红茶,绿茶和青茶内产生。

而普洱茶应该说在07年之前,因为价格体系还不完善,依然会有漏可以捡,五十的可能比一百的甚至是好几百的好喝。但经过06、07年的普洱茶价格风暴之后,所有从事普洱茶行业的厂家和公司,其实已经看到了其中奥秘。开始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博弈。假如,我是下关厂,我卖绿甲,出厂价是6块钱左右一个,经过了经销商倒卖和储存后,在十五年左右可以卖到80到100,而且还有大量消费者购买,那么我作为厂家会有什么反应?这种趋势其实在13年到14年的时候更加明显。有部分高端厂家,如果自己认为收的料比较好,制程也不错,那我看到中期明星茶在四位数上下,甚至是接近五位数,那么这些厂家会如何操作?我认为其中厂家一定会透支几年或者十年的普洱茶储存价格来增加自己的收益。

突然有些事情,要暂停一下,等晚上回来继续和广大新手聊聊,如果看到哪不对,欢迎各位大侠前来指导。

我也是新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理性讨论,快乐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