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市场混乱、消费者如何能看得清楚

普洱茶市场混乱、消费者如何能看得清楚

2019-11-05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普洱茶的市场这么混乱,作为消费者如何能看得清楚?

  其实并不复杂,只说三句话,探讨的是普洱茶市场的商业逻辑,不针对任何商家和个人。消费者只要记住这三句话,再看市场就简单了,这里面没有道德问题,也没有绝对的好坏,探讨的是商业模式。

 

  大厂做茶收台地

 

  品牌加盟大杂烩

 

  古树纯料做定制

 

  详细讨论之前,先解释一下,古树是不是一定比小树好,小树是不是一定比台地好,实生苗是不是一定比扦插苗好,这是另外讨论的话题,本文只说现象。

 

  大厂做茶收台地

 

  这个最好理解,如果你想拥有巨量,而又想拥有工业化的成本优势,你只能选择台地,最好是自营基地。多年前,古树和台地价格差别不大的时候,大厂的拼配会兼顾二者,而现在基本上是纯的台地(但不是纯料,还是会有台地之间的拼配)。过去的配方或许有独到之处,但实际上很多过去的配方已不可操作,因为成本的变化,只能看料做菜。

 

  只说现象,茶好不好喝,是否安全,消费者自己权衡。

 

  品牌加盟大杂烩

 

  品牌加盟可不可以做古树呢,毕竟还有专做古树的品牌,不是不可以,如果我们研究古树的成本和产量,就会明白,品牌加盟这种模式很快就会遇到瓶颈,这个不是诚意的问题,而是商业模式和产品特点的矛盾。

 

  一个山头的古树产量如果有几吨,那么多厂商个人,你能拿到其中多少?拿到了之后,这么多加盟商怎么分?当然,更为重要的考虑还是成本。

 

  那为什么还要做,还做的很多呢?因为有一些变通的方法。好一点的,可以用小一点的树,可以用夏秋茶,如果真的是这样,在目前的市场里简直可以说是业界良心。差一点的就拼山头台地。更差的呢?如果熟悉布朗山这种名山的就知道,有的初制所从来就没有收过一片茶叶

 

  那你说,不能直接说,我这是拼的吗?这里面的商业逻辑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没有山头茶品鉴的系统性经验,是喝不明白的,既然你喝不明白,我又何必做明白?你得到满足感,我得到利润不也好吗?我不反对这种逻辑。但我的逻辑是,你明不明白是你的事,做不做明白是我的事。

 

  这种做法的直接影响是,消费者无法对山头古树准确估价,真正做古树纯料的人反而可能会被认为“贵”和“暴利”。

 

  总的来说,这个领域良莠不齐,有纯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也有被成本上涨和发展瓶颈逼迫不得不妥协的,其中不乏令人尊敬的茶人,这里希望消费者也能体谅茶商的难处。有些人对于推动古树茶做出了很大贡献,有的并不真的想欺骗消费者,碰到真的明白人,也不说假话,只不过在中国的商业环境和市场文化之下,有无奈的地方。

 

  古树纯料做定制

 

  前面说的某个山头的古树产量是有限的,而且古树分散在各个寨子,各个茶农手里,你想全收,不仅技术上难以实现,即使实现只能无端抬高价格。所以真正的古树纯料,只能以分散定制的方式出现。实际上对大多数茶山,收超过一两吨以上就会碰到操作的天花板(这是我们小品种数据库定位的考虑之一)。

 

  定制的可能是个人、团体、茶商、甚至也可能是个别大品牌商,当然如果是后者做,也会快速在内部消化,不会在市场上长期卖,更无法成为主流品种。

 

  这种模式看起来不那么“成规模”,但是却是一种非常健康的方式,一方面,自由竞争的市场相对透明,另一方面分散定制为深入研究的茶人提供了提升空间。同样一个山头的古树,不同寨子的树种、土壤、树龄、生态都可能不同,同一个寨子,不同茶农之间也可能不同(喝过单株的就会明白)。这里面选择巧妙,就会出现佳品。这也是我们做小品种茶山数据库的根本原因!我们追求的是体验可以达到怎样的高度和深度。不能量产?没关系,再找下一个!

 

有用+10
分享

回忆普洱茶的发展历程

  回忆普洱茶的发展历程,据云南地质史研究:大约在1.8亿年前,中生代侏罗纪云南就已是露出海面的陆地,滨临暖海,地貌起伏不大,当时还处于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阶段,被子植物尚未出现。到1亿年前的中生代后期至7千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许多被子植物开始在这里发生、滋长、演化,出现了花果,许多山茶科近缘植物也都在这里繁生,为茶树物种的孕育形成创造了条件。

  茶树在3~7千万年前诞生于云南三江地带,随喜马拉雅山运动的进程,生态环境变化而进行传播和多样化过程。1千万年前出现开远古猿,170万年前出现元谋猿人,30万年前出现新人,1.5~2万年前进入神农时期,在神农时期以前的宾川羊树村文化遗址中,就发现茶果,那时,也可能是人茶相遇相识的早期。神农时期是采集农业时期,后期是农耕时代的开始,帮崴古茶树证明,云南的古人是茶树的驯化人和最早的栽培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云南的古人,正是这个神农。

  东晋.常琚《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着乎《尚书》……

  其地东至鱼腹,西至帛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周武王率南方八个小国伐纣王,八国之中就有濮、矛、均为云南民族,元江就是濮水,是云南人的先民濮族的中心区,矛族居住于今日之云南牟定,经历史考证,濮人是云南最早的种茶民族。献给周武王的茶,很有可能是云南茶。《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平夷县,郡治津,安乐水,山出茶蜜(平夷为今之富源县)。

  晋.傅巽《七海》载:“蒲桃、宛李、齐柿、燕栗、垣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这里列举的是一系列中外名优土产,南中即云南,茶子不是茶树种子,而是园形或块状的紧茶。中国秦始皇规定,嫔妃的头饰物后加子,后来女儿,名家学者,人造物、自然物的单体,都加子,茶子是指人造的园形或块状茶叶,南中的茶与大宛国的花红,山东柿子,河北板栗,三峡红桔,印度冰糖等中外名产列在一起,说明云南茶在三国时期已很有名。

  三国魏.吴普《本草.菜部》记载“苦菜,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山陵道旁,三月三日采干。”益州是汉代云南昆明一带的地方,说明在汉代,云南是茶的主要产地。云南茶叶的商业栽培,据种种传说和推测,应是汉末孔明定南中之后,茶农尊孔明为茶祖,都说茶是孔明教种的。相传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即进入了滇南,到了勐海南糯山(也有传说是到了六大茶山之一的攸乐山),士兵因水土不服而生眼病,孔明义手杖插于山上,遂变为茶树,长出叶子,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以后南糯山(攸乐山)就叫孔明山。

  唐.樊卓《蛮书》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是云南产茶见诸于史籍的最可靠的早期记载。银生城为现今云南西南部景洪、思茅和西双版纳一带地区

  宋代,普洱茶已成为全国名茶。南宋.李石《续传物志》亦有“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叙述。

  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说:“‘金齿百夷(傣族)’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茶叶成为最重要的商品。

  明.谢肇制《滇略.卷三》载“土庶所用,皆普茶也。蒸之成团。”这是“普茶”一名首次见诸文字。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推断,“普洱古属银生城,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茶马互市,有云南茶参加。从唐开始,直到明清。

  云南茶叶到了清代达到了第一个鼎盛时期,阮福《普洱茶记》赞叹“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普洱茶成为皇室贵族的新宠,收藏品饮普洱茶是其身份地位的象征。《滇海虞衡志》称: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产而资利赖者也,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利,可谓大钱粮矣,从而成为云南的一大经济支柱,产量达8万担。雍正7年(1729),在攸乐山设同知,统兵500,征收茶税,乾隆元年,改设思茅同知,普洱茶运销全国,清政府把普洱茶列为贡茶,年贡6.6万斤,由思茅厅采办。贡茶分为八个品种,指定上贡曼松茶。每年有数以千计的藏商来思普贩茶,印度、缅甸、锡兰、柬埔寨、安南外商往来茶区盛极一时。顺治18年,藏胞派邓几墨勒根赉方物求于北胜(永胜)州,互市茶马,10月开市,每年贸易茶5万担,普洱茶成了内地与藏胞友好交流的重要媒体,并成为藏胞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生活必需品。

  鸦片战后,中国被列强侵占瓜分,国势衰微,印锡茶叶兴起,占领国际市场,国内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盘剥,有“普洱产茶颇为民害”之说,茶农弃茶,另谋生计,清末普洱茶降为5万担,1938年降为3万担。

  清末,顺宁府太守琦嶙在凤山倡导种茶,民国初年景谷乡绅纪襄延在景谷倡导种茶,云南产茶地区有很大扩展,昆明、滇东北,茶叶均有发展,1937年全省茶叶总产量达19.6万担,创旧中国历史最高纪录,出口9224公担。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及蒋介石发动内战,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云南茶叶全面萎缩,到新中国建立前夕,产量降到了5万担,商品量仅2万担。

  新中国诞生后,云南茶叶获得了新生。1951年就建立了全省茶叶科研机构,到1958年止,全省茶园面积达到了46.6万亩,产茶18万担,但是发展的好势头被大跃进打乱了,因追求高指标,瞎指挥,强采重摘,茶树大受摧残,到文革开始的1966年,云南茶仍只有19万担。十年动乱期间,茶叶发展缓慢,文革结束的1976年,面积到了127万亩,而产量仅有32万担。

  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茶园面积达240万亩,1998年产量达155万担,出口20多万担,创汇2250万美元,创造了云南茶史的最大辉煌,茶类由1950年的单一晒青发展到烘青绿茶、炒青绿茶、工夫红茶、ctc红碎茶、普洱茶、花茶、速溶茶、名特优茶、艺术品茶等。普洱茶也迎来了又一个辉煌时期。

普洱茶缺少茶韵是什么原因?

普洱茶缺少茶韵是什么原因?

普洱茶的茶韵是普洱茶品质的综合表现,是醇和饱满的滋味,是汤里含香的感觉,是生津的速度,回甘的强度……无论生茶熟茶还是老茶,原料优质,工艺正常的普洱茶都有这种茶韵。

缺少茶韵的普洱茶,一般由以下因素造成。

品种:有性繁殖的群体种,主根向下生长吸取深层土壤养份提供茶树生长,根胫向下生长的大树较能抗拒干汗环境和地表农业化肥的影响,茶韵要优于无性繁殖的新品种。

环境:主要指茶树生长地的地理位置、海拔、气候、雨水以及植被环境。比如越南与泰国位於云南之南,这里的茶区虽然与云南相连,但是因为纬度更低,气候温暖,茶叶生长快速,枝条细长,茶叶的成份含量相对较单薄,茶汤不耐泡,因而也就影响了茶韵的表现。

土质:造成茶韵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茶树本身的品质问题。一株茶树如果生长在养分不足的土地上,必须依赖人工的肥料来补充成长所需,那麽茶叶所含的成分就不够多元。采摘这种类型茶树的叶子所制成的茶品,茶质自然也就比较生硬少变化,茶韵也趋於单调。

季节:此外,雨季来临,水分充足,茶树根含水量增加,茶叶成长快速,茶质就稀释薄化了。不够耐泡的茶品,在还没来得及转化丰富的韵味之前,茶汤就已经转趋平淡无味。

工艺:有些制茶理念,特别是受台湾乌龙茶制程影响的制茶理念,容易过度追求香气的表现,过度追求嗅觉感官的趣味,就可能丧失茶叶中其它可能的韵味表现,或至少在韵味的表现上出现了失调不平衡的现象。具体的现象例如:耐泡度减低、陈放日久则香气散逸、茶质趋於平淡无味等。

另外,为了要让茶品达到能够立即品饮的目的,也有延长萎凋时间,使得茶品转趋黄茶、红茶的茶性;或是制程中温度过高,转向绿茶的风格了。不同的茶品有不同的韵味,这些适宜立即品饮的茶品,应该要在产品上说明清楚为宜。

熟茶:老普洱茶的风韵依赖其自身的自然陈化,後续的酵素作用是至要关键。人为的渥堆工序,虽然可以加速发酵,让茶品快速陈化,茶汤浓稠顺口,出厂即可饮用,但有得必有失。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茶汤变得单调少变化,用来止渴补充水分固然是上选,但如果以品赏的角度来看,韵味就是单调了些。

仓储:不当的仓储将直接影响茶韵的表现。空间杂物堆积、空气异味浑浊,久之茶叶就感染了这些杂异之气,而降低了品赏时的和谐感受。但更重要的是,收藏的空间如果湿气太重、温度过高,虽然茶叶的陈化速度加快,但是茶质会受到影响。不但一股特殊的仓味,取代了茶叶原本的真性气息,而且冲泡过程中,茶汤偏薄带水味,滋味生硬而少变化,这样自然不是好的茶韵表现。 

普洱品鉴:普洱茶的收敛性

普洱品鉴:普洱茶的收敛性

茶汤入口很苦(涩),之后在口里的还是苦(涩)味,这种茶叶就是苦涩底的茶。茶汤入口感觉苦和涩,而后苦有回甘、有喉韵,这种被感知至消退的过程就是收敛性。

在一款普洱茶汤入口的瞬间,苦(涩)味会迅速被口腔的感觉器官感知,这种感觉在口腔中会能持续多久?这就要看此款茶的收敛性了。

收敛性较强的茶:苦(涩)味迅速被口腔的感觉后,又迅速消退,转成回甘迅速;

收敛性较弱的茶:苦(涩)味迅速被口腔的感觉后,消退的慢或口腔一直都延续着苦(涩)味;

我们在上边说收敛性较强的茶时,说的是苦(涩)味在进入口腔后,被感知至消退的过程,注意是过程,所有在苦(涩)味被感知至消退之间的时间越短,收敛性越强。

其实收敛性不是回甘,只是苦、涩味转成回甘之间的感知时间的强度。

特别声明:转载此文仅作交流,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他媒体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