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沱茶>“小小茶人”幼儿茶艺班走进下关沱茶

“小小茶人”幼儿茶艺班走进下关沱茶

2019-12-31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清澈无边的瞳孔,

晨光里粉嫩的小脸,

都闪着纯洁的光亮,

化开了墙角冰凉的铜像。

一派春风暖意,

对于小小的他们来说,

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三月22日

茶文化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国茶文化渗透到学前教育中,让幼儿对茶文化拥有初步的认知和理解,并在茶文化的熏陶下树立起继承与发展茶文化的意识,让中国茶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也有利于推动幼儿审美能力的提升。

3月22日,来自大理市师范附属幼儿园小小茶艺班的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沱茶文化体验实践活动。在下关沱茶集团公司前董事长罗乃炘先生的陪同下,茶艺班的师生们走访了大理茶园基地,下关沱茶博物馆,观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的展示。在大理茶园基地,一片春茶长势良好,鲜嫩的芽叶让空气里都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小小茶艺班的小朋友们欢欣雀跃,在老师的陪同和指导下,自己亲手采下一片片茶叶,小心地尝试为茶叶杀青,亲自感受茶叶的初制过程。

随后,小小茶艺班的师生们来到下关沱茶集团公司,参观下关沱茶博物馆并观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的展示。希望通过让茶艺班的小朋友自己观察和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幼儿们对茶文化有具象的认识和了解,亲身感受天然之美和劳动之美。

下关沱茶的制茶师傅们认真、细致地向小朋友展示制茶的过程,更让小朋友自己亲自感受称茶、揉制、压制、解袋、包装的各个环节,小朋友们一路叽叽喳喳,不断给师傅们抛出充满童趣的疑问。

看着孩子们澄澈的目光,也怀着美好的祝福和愿景,我公司工作人员热情耐心的为小朋友们解答各种脑洞大开的困惑,同时为小朋友们讲解茶叶姑娘历经坎坷,再次重生的童趣故事。

制茶师傅们为每个孩子制作了一个专属的沱茶,在孩子们充满好奇和快乐的眼睛里,我们感受到茶文化正在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血液流淌传承下去,这将是我们一直在做也将持续不断继续做下去的事情。

有用+10
分享

2014年下关沱茶金榜8653(20周年)生茶经典上市

2014年下关865320周年纪念七子饼经下关沱茶百年拼配技术及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精制而成。2014年的8653是在86年原始工艺及配方基础上结合现代加工工艺制作的产品,既保留了其原始的风味,又赋予了其现代气息。

该产品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生产,并于1986年开始使用唛号8653,有铁饼和泡饼两类。8653下关七子饼茶二十周年纪念饼外形呈圆饼形,紧结圆整,薄厚均匀,色泽墨绿,尚显毫;内质香气纯正,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和回甘,叶底尚匀。

【品名】下关普洱生茶865320周年纪念七子饼

【生产工艺】普洱生茶

【规格】357克/饼28饼/件

【生产日期】2014年(备注:普洱茶无保质期,越陈越香)

【包装】:常规棉纸包装

【出品商】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储藏方式】在通风、干燥无异味、常温环境下存储

【商品价格】66元

【购买地址】http://www.chawo.com/item-100408.html

相关阅读:2014年下关金榜8653(20周年纪念饼)品评

2019年下关沱茶南诏御沱生茶评测报告

“生下关,熟大益”,这句话在普洱茶友中流传已久。而下关的南诏御沱,也是下关一款经典沱茶。今日终于可以一睹芳容,一亲芳泽。

图片描述

【产品名称】南诏御沱

【品牌】下关沱茶

【品名】南诏御沱

【工艺】普洱生茶

【原料】班章茶区

【规格】100克/个

【厂名】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储存方法】通风、干燥、无异味、无污染的环境下存储

【年份】2019年

细心拿出,先看外包装。以红为字,御黄为底,设计古色古香,突出了御字,也表现了南诏古国特色,很精致。下面标明了布朗茶区,让人清晰明白。放在鼻前一闻,清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野韵十足。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打开包装看干茶,沱形周正,外形整齐,条索完整清晰,墨绿中微杂白毫,清香味突出,是香甜的感觉,是相对浓郁的蜜香,闻之纯正,很是满意。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准备:冰露纯净水,150盖碗,水晶杯,公道杯,开水温度约95度,开泡。

开汤撬茶,才发现此茶相当紧硬,煞是费力,从边縁处费了好大劲才撬了相对完整的大约8克茶,泡之。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1,汤色清黄,清香激扬,细细品味,似有蜂蜜香,又似乎是青梅的清香,香之浓郁,不可多得。端杯入口,先是青蜜香满腔,然后才感觉茶的味道。有一点点苦感,但较平,稍纵即逝,大口喝下,也没有太苦,两分钟后,上腭及喉部有一种粘粘的感觉,有稍甘甜感觉。几分钟后,回味依然以蜜香微甘为主,挥之不散,久久弥留。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2.汤色黄润,不通透,仔细观察,汤内稍混,迎光亮处细端详,似乎是满杯的细毫,有油润之感。入口,仍是蜜香先入,微苦,转瞬即化,蜜香在口腔中满布,很是舒服。苦尽甘来,只是时间有点短,双颊及舌面有微涩感觉。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3.汤色相比第2道变得通透了一些,所以突出了亮,但内含物质仍然不少。蜜香中透着香甜,但同时又杂有一种微微的青涩味,入口即苦,但苦中又混杂着些许甘甜,然后在喉部回甘明显,涩呈现,是那种稍滑的涩,不易化,有轻微回嗝,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以前没有过,难道是传说中的茶气?

图片描述

4.汤色黄润,相比上道厚实了一些,蜜甜香也变得沉稳了一些,内敛了一些,显得更加的成熟,更具有魅力。入口微苦,甘甜同现,涩度稍减,回甘明显而较持久。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5-8,汤色几乎不减,黄润中透亮而有质感,蜜甜香沉稳,在冲泡之间,茶香随热气在室内飘散,淡而沉稳,甚是受用。入口苦感依然不减,显得后劲充足,持续不弱,幸亏化得快,且有回甘度依然,汤香依然,让我这个喜欢甘甜的茶者可以认真地喝下去。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顺便看一下叶底,冷杯下,蜜香味已经变淡,茶叶也几乎完全展开,不满意的是自己的撬茶水平,叶形不完整,美感不足,很是遗憾。

图片描述

9-11茶汤黄色减弱,亮度增强,但仍可以看到茶汤内细微内融物,蜜香味减弱,青涩味占了主角,苦味减弱,回甘稍减,涩度依然,主要体现在舌面前部。喉部及后腭处仍有回甘。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12.茶汤清亮,微弱黄色,青茶味明显,入口几无苦味,水味呈现,回味仍有些许蜜香,且有回甘。

图片描述

13.加长时间最后闷泡,汤色清亮,茶味淡寡,无苦余涩,弱回甘。

图片描述

最后是叶底,因为水平问题,有点碎,但依然可以看到茶叶的基本状态,大叶种,墨绿为主,杂有个别褐红叶,叶縁齿状,厚实饱满,尤其是叶梗,壮实而有弹性,质密而有韧性,是我喜欢的茶。

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

总的来讲,该茶前2、3、4道最为出色,蜜香、青香与甜香扑面而来,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掌握好泡茶的时间与力度,苦感也可以变得更加恰当,回甘快而持久,而且有一定的粘度,有布朗区的厚韵与稳重,几道下来,很是受用。唯一的缺憾就是涩感化的较慢。毕竟每个人的口感不一,结论也会不尽相同,所以,以上只是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也在情理之内。综合来讲,个人还是很喜欢这款茶的。不知道假以时日,它又会有什么样的出色表现?

(作者/公木白水;来源/新茶网)

原文链接:https://www.xincha.com/paicha/reports/2137/

陈椽先生的《制茶学》与下关沱茶

撰文︱杜发源

编辑︱Candylan

图片︱杜发源

打开百度词条:陈椽,又名陈槐三,福建省惠安县人。生于1908年3月8日,卒于1999年11月23日,享年91岁。茶学家、茶学教育家、制茶专家,中国制茶学学科的奠基人,中国现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对茶叶锲而不舍的研究、为国家培养了茶学科技人才、论证中国云南是茶树原产地、确立科学的茶叶分类法、完成国内外第一部茶史专著《茶业通史》等都是陈椽先生为发展茶叶事业的重大贡献。

1961年5月,由陈先生牵头,浙江、西南、湖南、安徽四所设有茶叶专业的农业院校协作编写了第一版《制茶学》教材,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65年3月,仍由这些学校重新编写第二版《制茶学》教材,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此后,高等教育教材编写止步于“文革”十年,改革开放以后的1979年1月,华南、福建、广西、云南等省的农业院校一同参与,在上述教材的基础上重新编写了新的《制茶学》教材,由农业出版社出版。这是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茶学专业最权威的制茶学教材。

▲第一版《制茶学》

在这本教材的第一版出版以后,作为安徽农学院茶学专业的负责人,陈椽教授认为教材对云南茶叶生产加工情况认识不足,不止一次给当时云南最大的紧压茶加工企业——下关茶厂负责人俞跃中,征集有关紧压茶及其他茶叶从原料到成品的制作方法和技艺。

陈椽教授来信中谦逊的谈到:下关茶厂所提供的资料,“使我对云南茶叶生产略知一二,这方面的知识还要进一步请您帮助我获得”。从来信中谈到的“蒸压茶”或者“压造茶”的名称来看,茶学专业教育中,对紧压茶这一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表述方法,实际上在改革开放以后的1979年版《制茶学》教材中依然采用“压造茶”概念。

1979年版《制茶学》第五章第五节“沱茶压造”是这样描述下关沱茶的:

沱茶面看似圆面包,底看似小臼,是由较嫩的晒青毛茶蒸压的成品茶。起源于明代,以饼茶演变而来的,原产于云南下关。由云南西部茶区凤庆、临沧、双江、永德、勐海、普洱、思茅、景洪、保山等产茶县的晒青,亦名“滇青”集中下关加工。旧时亦称“关茶”。历史上,下关沱茶畅销我国各地和东南亚各国,为广大劳动人民所爱饮,特别西南地区、长江中上游一带的劳动人民都有饮沱茶的习惯。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下关沱茶”供不应求。四川重庆也开始生产沱茶。

一、毛茶

沱茶是属再加工的压造茶类。主要配料是晒青绿毛茶。以云南大叶种制成的晒青为最好。传统的“下关沱茶”的配料,全部采用大叶种“滇青”,外形松紧适度,色泽暗褐油润,香味醇厚紧口,汤色淡黄明亮,叶底匀嫩多毫。

沱茶特殊色、香、味与云南大叶种晒青有密切关系,是形成沱茶滋味醇厚紧口,汤色淡黄明亮,叶底匀嫩多毫的基础。但沱茶品质风格与毛茶的产地、制茶方法也有一定关系,相互间的合理搭配可以较好地发挥毛茶经济价值,提高茶叶品质。传统的下关沱茶就很重视产地的各种滇青毛茶的合理搭配,以调剂茶叶色、香、味。下关茶厂现生产的甲级“云南沱茶”、1--2级晒青占50%,3-4级晒青50%。筛分后的3、4孔筛号茶占25%,细嫩显毫,作为晒面,其余做里茶。

经过筛分的半成品,在拼配前,必须对照加工标准样试拼小样,严格审评,品质高低适当调剂。并根据毛茶产地、季节、品种、茶类及品质状况适当搭配。

二、沱茶压造技术

沱茶压造分为毛茶加工、称料蒸茶、揉袋压造和定型干燥等过程。

(一)毛茶准备经过拼配的毛茶,通过筛分、风选、拣剔,除去碎、片、末及茶梗、茶灰,经复火干燥,使水分保持在12%左右。然后对照标准样进行审评,并对水分、灰分、含量、杂质进行检验,即可付压。

(二)称料蒸茶各种沱茶不同重量的规格有三种(0.05公斤,0.1公斤,0.25公斤)。为了保证产品出厂时有足够的单位重量,称茶必须准确,现尚使用感量1/10克小台称,正试验使用电子称,力求做到快速、准确、灵敏。每次所称重量应根据匀堆后半成品水分含量,成品标准含水量及加工损耗率来决定。

蒸茶不能太久,使茶叶水分过多,造成茶叶黄熟,香气降低,引起霉变。如蒸时太短,蒸汽不足,叶质不易变软,成型较为困难,即容易产生脱层现象。蒸汽透过叶层既便于压制成型,又可促进茶叶中糖类、多酚类化合物及色素的转化。

(三)揉袋压型蒸好半成品,如用手工操作即把三角形圆底小布袋套在蒸筒上,左手捏紧袋口,右手拿茶,在台上轻轻揉转几下,将袋置于茶团中心,袋底朝上,然后用圆柱形小木棒顶住袋口,将茶团下压……。

(四)定型干燥经压制后的热茶,不能立即去袋,必须放在架上摊凉,使茶团定型,当表层茶团热气散失后,才能脱袋,这样成茶紧结美观,不致松散。

烘干后,应装箱入仓,放置一段时间才投入市场销售。香味、汤色进一步改善。

三、沱茶品质形成技术因子

沱茶特殊风味的形成,是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对此,根据近年来在生产实践中摸索的情况初步归纳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一)毛茶

毛茶是品质的基础。沱茶品质特征与毛茶的品种、产地、茶叶种类及含水量有关,直接或间接影响沱茶特殊的色、香、味。

1、品种下关沱茶的香味浓厚、醇和,汤色橙黄,与云南大叶种的质量有很大关系。云南大叶种多酚类化合物,糖类含量较高,如多酚类化合物含量较四川中叶种高5—7%。在湿热作用下,分别氧化和水解形成橙黄的汤色和醇厚回甜的滋味物质,总浸出量又较中小叶种更多,产生沱茶的特殊风味。

2、茶类和产茶季节由于各类绿毛茶具有不同的品质特点,晒青汤黄耐泡……,加之春茶香味鲜爽,夏茶滋味浓烈,秋茶味浓稍苦,互相以恰当比例配合,即可产生较好的香味,达到彼此补短取长的效果。

3、贮运条件在云南和四川,毛茶多产在山区,,交通不便。云南毛茶运输过去全靠马帮驮运,四川不少地方也靠肩挑背驮,周转时间长,在贮运过程中含水量大大增加,引起氧化作用加快,毛茶汤色,滋味已发生改变。现在运输条件虽已大大改善,但贮运周转仍需数月,加上山区湿度大,保管不好,茶叶到加工时已有较大变化。

(二)加工技术

经过较长时间贮藏运输的各类绿毛茶,在贮运中由于吸湿作用已开始进行缓慢的自动氧化。在制造中,蒸揉不仅使茶叶软化,便于成型,而且湿热条件给茶叶香气、滋味的改变进一步的影响,特别在干燥过程中,50℃左右的温度,10%以上的含水量,均使茶叶香味有可能更好地向醇厚回甜的方向发展,因此沱茶制造中技术条件与品质是密切相关的。

▲1979年版《制茶学》

世界著名的茶学专家,被誉为中国“一代茶宗”的陈椽教授,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但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对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