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绿茶>碧螺春>让人获益匪浅的碧螺春小知识

让人获益匪浅的碧螺春小知识

2020-03-21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一年一度的洞庭碧螺春,明前新茶已悄然上市。

今年雨水充足,茶叶长势更具生机与活力,茶农们已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和忙碌着。

西山君整理了一些洞庭碧螺春的知识,供各位茶客们学习和了解。

“洞庭碧螺春”

原生态 中国十大名茶 形美/色艳/香浓/味醇

【碧螺春简介】

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

碧螺春产于苏州太湖洞庭西山,气候温和,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碧螺春茶树与枇杷、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

【碧螺春采摘】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

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碧螺春品质】

碧螺春的品质优异,品质特点: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

碧螺春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优越的环境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碧螺春品饮】

品尝高级碧螺春颇有情趣。品饮时,采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先冲开水后放茶。或用70——80°C的开水冲泡。当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时间“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茶在杯中,观其形,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贵如珍,宛如高级工艺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储藏】

碧螺春贮藏方法十分讲究。传统的贮藏方法是纸包茶叶,袋装块状石灰,茶、灰间隔放置缸中,加盖密封吸湿贮藏。随着科学的发展,近年来亦有采用三层塑料保鲜袋包装,分层紧扎,隔绝空气,放在10°C以下冷藏箱或电冰箱内贮藏,久贮年余,其色、香、味犹如新茶,鲜醇爽口。

有用+10
分享

碧螺春茶 人们的首选绿茶

在当今茶市场上,人们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茶。信阳毛尖,福建安溪茶,安化黑茶等都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茶味道。那么位于中国名茶的碧螺春茶怎么样呢?为什么成为人们首选绿茶呢?

 碧螺春茶

  碧螺春茶属于绿茶类。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碧螺春茶始于明代,俗名“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又因其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于是题名“碧螺春”。

  碧螺春茶的特点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清香淡雅、鲜醇甘厚、回味绵长,其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当地茶农对碧螺春描述为:"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碧螺春茶,人们的首选绿茶。在对喜爱喝茶的人们调查中,喜欢绿茶的多于红茶,因为绿茶温性爽口,对人们的身体有好疗效。多喝碧螺春,胜似神仙哦!

真假碧螺春的鉴别

原产地域产品洞庭山碧螺春和仿制碧螺春在生态环境采摘标准和加工工艺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反映在茶叶品质上,也有所不同,要从外形、内质上判别洞庭碧螺春还是仿制碧螺春,首先要了解洞庭碧螺春与仿制碧螺春在加工工艺上的区别。

采摘标准

洞庭碧螺春强调不采单芽,只采一芽一叶初展。而仿制的高档碧螺春以单芽为主,很少部分是一芽一叶,或全部是单芽。

加工工艺

洞庭碧螺春加工工艺分高温杀青、热揉成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其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连续操作,起锅即成”的一锅到底加工工艺。而仿制碧螺春采用小型名茶杀青机械,或锅杀青后起锅冷揉,慕本上不采用一锅到底的加工工艺。由于加工工艺有所不同,造成洞庭碧螺春和仿制碧螺春在外形色泽、条索形态以及茸毫分布上有所差别。

其次要了解洞庭碧螺春与仿制碧螺春产地生态环境的区别。

洞庭碧螺春的茶树都间种在枇杷、杨梅、橘、梅、银杏、板栗等果树下,由于果树遮阴,茶树芽叶内氨基酸含量特别多,据茶科所测定为368毫克,而龙井只有251毫克,是龙井43的1.47倍。所以洞庭碧螺春的滋味与仿制碧螺春相比特别鲜爽,同时受四季花果的熏陶,洞庭碧螺春茶的滋味带一种甜美的花果香味。产地牛态环境的不同,使洞庭碧螺春和仿制碧螺春在内质的香气、滋味、汤色上造成了差异。要正确区分洞庭碧螺春和仿制碧螺春必须从八个方面进行比较。

1.茸毛:洞庭碧螺春茶的茸毛是竖立在芽叶上将茶条遮掩,而仿制碧螺春的茸毛较蓬松地黏附在茶条上,或成团脱离芽叶散布在茶叶之中。

2.色泽:洞庭碧螺春由干热揉,茶条色泽绿而泛黄,呈嫩绿色较鲜活。而仿制碧螺春由于是机器杀青,茶条色泽绿而发青,呈青绿色,有的呈墨绿色,缺乏鲜活感。

3.条素:洞庭碧螺春条素纤细,形态像蜜蜂的腿那样弯曲,而仿制碧螺春大都是机器揉捻,条素较松,茶条较直,形态呈圆球形卷曲。

4.汤色:洞庭碧螺春茶汤色泽较浅呈碧玉色或嫩绿色。而仿制碧螺春茶汤色泽发青较深,有的呈青绿色较黄暗。

5.香气:洞庭碧螺春香气清雅持久似果香,仿制碧螺春香气较低带青草气的香气较浓,但明显带品种香,较浓俗不清雅。

6.滋味:洞庭碧螺春滋味鲜嫩爽口,如吃新鲜水果,回味甜醇,而仿制碧螺春一般带青涩味,回味发苦,有的发麻。

7.叶底:洞庭碧螺春芽叶瘦小都是一芽一叶,色泽呈嫩黄绿色较匀亮。而仿制碧螺春芽叶肥壮,绝大部分芽叶单芽,色泽呈青绿色。

8.冲泡对比:先冲开水于碗或玻璃杯中,投入3克左右碧螺春茶,洞庭碧螺春条素细紧即刻下沉。而仿制碧螺春由于条素较松,一部分会浮在上面,吸水后慢慢下沉,个别芽、叶一直漂悬在水面上,而洞庭碧螺春是不允许有芽叶浮在水面上的,再看茶条色泽是嫩绿还是发青,并结合品尝香气、滋味进行确认。

探访早春的洞庭山碧螺春

3月刚入中旬,苏州东山制茶师张懿平打来电话告知,第一锅碧螺春已出炉,今年初春那大起大落过山车似的气温催早了茶期。带着对这“早产儿”的好奇和向往,茶馆的一帮茶客在一个再次降温的周末踏上了东洞庭山——东山的探茶之旅。

出发之前,已是一轮高温后的峰回路转,气温直线降落的最大受害者就是刚刚探出头的茶树新芽。南京高淳茶园的早熟品种乌牛早便难逃此劫,刚刚冒出来的新芽还未等及采摘,便遭到夜里霜冻的侵袭,早早夭折。因此,出发的路上,总有一份对东山茶树的忐忑,不知它们命运如何。

来到碧螺春制茶师张懿平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听新芽的状况。这位面色黝黑,但一双眼睛却格外清澈的制茶师淡定地告诉大伙,碧螺春的新芽安然无恙。其实无论外界的气温变化多大,这里的茶树一直受到特殊的守护。而那“碧波三千倾,一面波浪一面平”的太湖便是重要的守护者之一。

太湖的存在,让这里小气候温暖湿润,极其适合茶树的生长。而湖水的恒温作用更是可以避免让在气温变化多端的春季长出的新芽遭受霜冻的威胁。有了太湖的滋润,种植茶树的土壤终年湿润。即便在寒冷的冬季不也会被冻坏。因为对于茶树来说,没有水分的干冻才是最致命的。

人说太湖美,美在太湖水。此时大概才明白这句话的真谛。因了太湖水,才有了一路上的莺飞柳长;因了太湖水,才有了饭桌上的鱼肥虾鲜;更因了太湖水,才有了风景看透、舌尖尝够后的那杯碧螺春。

在我们的提议下,张懿平决定带领我们做一回采茶人。他的茶园位于莫厘峰的坡面上,这跟大多数茶农的一样。莫厘峰为东山的主峰,也是东山最高峰,当地俗称“大尖顶”海拔292.4米,与西山第一峰缥缈峰隔湖相峙。碧螺春的源头碧螺峰便是它的一部分。

为了保证洞庭山碧螺春的最优品质,这里的茶农始终坚持种植以“柳叶条”为代表的东、西山群体小叶种茶树,张懿平家也不例外。按他的要求,碧螺春的采摘标准是一芽一叶。虽说这芽头娇嫩,但对于技术生疏的我们来说,才掐了几十个芽头后,便觉指尖疼痛,更何况僵硬的站姿早让腰背吃力不已,采回的鲜叶自然不够炒一锅。张懿平特意从其他茶农那借了点鲜叶回来,一共9两,而这离他一锅1斤2两的数量仍然相去甚远。由于拿回的鲜叶要放茶匾里铺开晾一会(此举有利于茶叶特殊花果香气的形成)。乘这功夫,张懿平开始聊起今年碧螺春的生产情况。

在此之前,我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今年茶树抽芽早,采茶期应该会长,而张懿平的观点却否定了我们的想法。原来洞庭碧螺春俗称“半月茶”,顾名思义,能够保证洞庭碧螺春品质的时间只有半个月。早抽芽便会早变老,反之亦然。不过值得欣慰的是,由于前几天气温的突然窜高,使得我们能在春分之前便采得嫩芽,而“分前茶”为碧螺春茶中的珍品。看来这过山车的天气真给今年的茶客带来不少福音。

万事俱备,准备炒制碧螺春茶。在鲜叶下锅之前,必须先将锅洗刷干净,因为之前炒茶留下的茶渍倘若不清洗干净便会影响下一锅茶的品质。洗刷完毕,开大火将锅烧热(手工炒茶者完全凭双手来感受锅温)。通常鲜叶下锅前。锅温要烧到150℃以上。张懿平让我们自己的手去体会,既手掌靠近锅心上方,掌心发烫便可。

碧螺春鲜叶被倒入高温的锅里杀青,张懿平双手齐下,一边抖叶一边翻炒,如此5分钟左右便开始揉捻。这时锅温要降到100℃以下。只见他又换作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站在一旁观摩的我们发现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此时,锅内香气开始四溢,围观的人贪恋地猛吸起来。这一过程持续15分钟左右后开始搓团显毫,锅温继续被调低。结束后便是最后一道程序烘干。整个过程持续半个多小时。

刚出锅的碧螺春新茶便被我们迫不及待地拿来尝鲜。茶入水“飞雪沉江舞翩翩”;稍片刻“氤氲烟引洞中仙”;抿一口,“余味不尽唇齿间。”

茶毕,离开东山时,路过一家茶农后门,一家四代端坐在后门口,借着并不明亮的光线挑拣鲜茶,那是被我们忽略的一个过程。原来鲜茶被采摘回来后,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去老叶、老梗,保证每根嫩芽长度在1.5公分左右,如此才能保证洞庭碧螺春的品质。

看着那密密麻麻的一堆毛茶,看着那即使在说话,眼睛一刻也不开手中毛茶的一家四代,我忽生敬意。谁知杯中茶,片叶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