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六堡茶>湖南黑茶、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的区别

湖南黑茶、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的区别

2020-03-24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在分类学,普洱属于黑茶类,这是因为两类茶都是边销茶及两类茶大部分茶品都是紧压类型,且都是越陈口感越好、药理功能越强,据此而作出的分类。事实上,按照六大茶类的分类原则,在工艺特点和品质特点上,这两茶茶却有很大的差别。

六堡茶

传统的普洱茶属于晒青称滇青茶,而黑茶在初加工过程中,有其特征性工艺--渥堆。渥堆以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为主导,尽管普洱茶在毛茶晒青过程中也会有微生物参与,但两者所处的环境(温、湿度条件)不同,前者是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后者经过日晒,历时短,水分挥发迅速,相对而言却有了抑制微生物的活动。正因为如此,两者的毛茶品质特征显然不同,普洱茶原料---晒青毛茶,青味重、汤味苦涩,而黑毛茶却无青味而代之以辛辣味,滋味醇和,苦涩味较轻,这是湖南黑茶新品与普洱新品生普的差异。

在后期储藏过程中,虽然都是以非酶性氧化和微生物作用作为品质变化的机制,但因为在毛茶加工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有质和量差异(两者机制不同),其产物也就不同,这是湖南陈年黑茶区别于云南陈年生饼的关键所在。

1973年,普洱茶采用后发酵工艺,其发酵是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进行的,与黑毛茶加工过程中的渥堆工艺有较大的差异。首先是反应基质的差异,普洱茶的反应基质是建立在晒青毛茶基础上的反应物,而黑茶则是杀青后的半成品作为反应物,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其次,反应条件不同(温、湿度条件),微生物的种群自然有一定的差异。

据湖南农大温琼英教授测定: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以黑曲酶为优势,而湖南黑茶却以假丝酵母菌为主。正因为这种差异,使茶叶本身的物质变化,代谢产物都有一定的区别。当然,如果普洱茶在低温低湿短时的条件下进行后发酵,其品质特征可能会更接近湖南黑茶。

此外,由于普洱茶与湖南黑茶在鲜叶原料方面的差异,亦是导致两者在茶汤浓度、色泽及耐泡性方面具有明显区别的原因之一。普洱茶原料是大叶种,其多酚类物质含量比中小叶种的湖南黑茶要高,因而茶汤浓度、茶汤色泽和耐泡性都较湖南黑茶要强。

综上所述,由于鲜叶原料、加工工艺及由此形成的物理化学变化机制的不同,导致了两种品质风格截然不同的茶品产生,两者各具特色,谁优谁劣,不可同言而喻。

从品质风格上讲:普洱茶汤味浓厚,湖南黑茶甜纯爽口;普洱茶经久耐泡,湖南黑茶陈韵绵长(茶汤甘甜纯和,陈香突出持久)。

1.汤色差异:普洱茶汤色由青、靛青至栗红、深红、暗红,而湖南黑茶汤色由橙黄至橙红。

2.滋味差异:普洱茶入口茶味浓厚,湖南黑茶入口甘甜纯正。普洱茶经久耐泡,湖南黑茶陈韵隽长,尤以茶汤的甜纯。

3.香气差异:普洱茶香味相当复杂,因地域、工艺、存放地方、存放年代等因素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香气,整体感觉较丰富而厚重。湖南黑茶相对而言比较单纯。概括地说,普洱茶香气深沉,湖南黑茶则相对开阔、爽朗。

4.叶底差异:叶底特征取决于原料和加工工艺,云南普洱茶采摘的原料多属整个芽头,一芽二三叶,而且无需切碎,而湖南黑茶因有含梗要求,工艺上采用切碎工序,芽叶完整性较差(高档黑茶叶底完整性较好)。

5.功能差异:首先体现在茶性上,现代普洱熟茶及特别是存放多年的老茶,喝之有发热之感,而湖南黑茶则饮后青凉甜爽解渴。普洱茶对保护肠胃功能方面有独到之处,表现在对肠胃无刺激,久饮不伤胃。而湖南黑茶尤其是陈年黑茶则对肠胃病有独到的治疗效果。两者都有降血压和血脂的功效,可健美塑身,是可长期饮用的保健性饮料。另外,湖南黑茶在降血糖、治疗糖尿病方面功效较强。

而六堡茶产于广西浔江、贺江、桂林、郁江等地,以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

六堡茶产制历史悠久,在南北朝时期的《梧君录》中曾有记述,说南方有一种大叶茶,称瓜芦木,以叶制成屑末茶,由苦涩变为醇厚;五六世纪时,两广人民已有普遍饮茶的习惯;采下鲜叶先制成团状、饼状和方块状的紧压茶。在广西生产的较为可能是六堡茶。

六堡茶外形条索粗壮,色泽黑褐油润,内质汤色红黄,香气醇厚,滋味浓醇爽口,叶底黄褐色。成品茶外形色泽黑光润,间有金黄花(即生有黄色菌类饱子),汤色红浓,香气醇陈槟榔香,滋味甘醇爽滑,清凉甘甜,叶底红褐色,耐于存藏,越陈越好。

六堡茶毛茶加工工艺,与湖南黑茶极为相似,六堡茶的加工工艺为: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琮与湖南黑毛茶加工工艺是一致的。渥堆及松柴明火干燥也是六堡茶加工的关键性工序,据研究六堡茶的渥堆机制与湖南黑茶是一致的,故六堡茶在其品质风格上与湖南黑茶雷同。

六堡茶紧压成形后因紧压程度较轻而茶品的水分含量较高并采用自然晾置干燥法,茶品内着生类似于茯茶的菌花即“冠突散囊菌”,因而六堡茶在品质特征和功效作用等方面应与湖南黑茶是一致的。

六堡茶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具有独特的槟榔香味,品种有砖状、沱状、散茶、竹萝紧压茶等。其品质风格类似于湖南黑茶的散尖茶(天尖、贡尖、生尖)和茯砖茶。

有用+10
分享

六堡茶冲泡大全(建议收藏)

一杯六堡茶的完美呈现,抛开原料、工艺、仓储等因素,冲泡是最后的胜负手。六堡茶的冲泡,看似简单无奇,实则内藏玄机,包含知识的理解和无数专业茶人的经验积累。

今天,我就把六堡茶的冲泡方式一次全都说清楚,建议大家收藏,以备不时之需。

1工夫茶具泡法

冲泡六堡茶,大部分茶友的第一反应就是用紫砂壶,其实泡一杯六堡茶还可以用一只普通的白瓷盖碗、或者是一个飘逸杯。

盖碗泡法

用具:白瓷盖碗(紫砂壶/坭兴陶壶亦可)、玻璃公道杯、品茗杯

步骤:

1、开水烫碗,提高用具温度;

2、取7g茶投入110ml盖碗中,水温100℃为最佳;

3、洗/润茶两遍,注水出汤,即入即出;

4、第三泡,水靠近盖碗边缘,沿盖碗壁缓慢沿下注,尽量避免茶叶翻滚,合盖闷5s后出汤;

5、第六泡开始,每一泡的出汤时间延长至10s左右,可连续冲泡7-10次,甚至更多。

六堡茶冲泡大全(建议收藏)

▲盖碗冲泡步骤(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飘逸杯泡法

上班族工作忙,大多没有多余时间冲泡,所以,飘逸杯是一个不错冲泡器具。

用具:飘逸杯

步骤:

1、视飘逸杯内杯的容量大小,以及个人的口味浓淡,180ml内杯投茶一般10g左右;

2、水温依然是100℃,注到8分满,或是银圈处,亦可根据个人喜好控制水量多少;

3、洗茶两遍后,第三泡,等待5s出汤;

4、第六泡开始,每一泡的出汤时间较之前延长10s左右。

六堡茶冲泡大全(建议收藏)

▲飘逸杯冲泡步骤(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当然,要想喝到一杯口感极佳的六堡茶,除了了解上述的冲泡过程之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细节(划重点,敲黑板了)。

投茶量的原则

正常来说,当盖碗容量为110ml的时候,一泡六堡茶的投茶量一般是7g,同理,飘逸杯的话主要看内杯,当内杯容量是180ml时,投茶量约10g。

这是六堡茶之家给出的通用版建议,因为按照这个比例,泡出来的茶基本都处于比较适口的状态,但是具体的量,还是看自己的浓淡口感来调整。

六堡茶冲泡大全(建议收藏)

▲六堡茶之家•严选103

所以,家里有电子秤的只要轻松记住110ml、7g这两个数据基本上不会出什么大错,没有秤的同学们那就只有靠自己的眼力了,六堡散茶7g的量会占到盖碗容量的三分之一,而六堡茶砖、饼、沱等其他形态的紧压茶,由于其密度较高,7g的量只需占盖碗容量的五分之一,可以根据紧压程度不同,自己在五分之一的基础上调整一下。

六堡茶冲泡大全(建议收藏)

▲7g茶占110ml盖碗容量的1/3(左),10g茶占180ml飘逸杯内杯的1/3

注水出汤

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迫不及待地提着热水壶往盖碗里倒水,忽然手一抖,水又快又急溢出了盖碗,一个晃神,一大滩水全都倒到茶桌上了。说到这大家应该意识到注水出汤实际上也是有讲究的。

首先,注水的时候热水壶壶嘴尽量降低高度,靠近盖碗边缘,水柱最好不要直接和茶冲撞,这样茶汤才不容易浑浊,茶汤也更顺滑。

其次,是水线的粗细。不同的粗细,出来的茶汤香气、滋味也是不同的。水线粗有利于激发香气,水线细能够让茶汤柔和,更好地表现茶叶的内质。但是作为日常的冲泡,只需注意在注水过程中保持节奏,达到顺畅就可以了。

出汤时间

茶小白时期,我要么掰着手指倒数、要么在心里默数出汤时间,结果出来的茶汤又苦又涩,经过一段时间喝到吐的亲身体验,得出下面的出汤时间表。

六堡茶冲泡大全(建议收藏)

▲出汤时间表(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此处重点备注一下,出汤时间是从合上盖子开始算起的,而不是从一开始注水算起。

2闷泡法

闷泡是旧时六堡农家常用的冲泡方法,这样的冲泡方式简单且最为实用。

用具:保温杯、保温壶、茶滤器(可选)

步骤:

1、一般而言,闷泡的茶水比例约1:200,500ml的保温杯/壶,投茶2.5g左右,亦可根据个人口感浓淡适当调整,但不宜超过4g;

2、用100℃的沸水泡洗茶两遍,把茶倒入保温杯/壶;

3、注入沸水至满杯,拧紧盖子开始闷,闷泡期间最好不要拧开盖子,以免影响香气口感;

4、闷至30分钟后倒出茶汤,即可品饮。

六堡茶冲泡大全(建议收藏)

▲闷泡的步骤(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没错,闷泡的操作就是这么容易,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闷泡时长,具体时间要根据茶品工艺来定。

采用现代工艺制成的六堡茶,由于经过了“熟化”,较为容易泡出味来,闷半个小时已经最佳的口感,这时,可以倒出后进行第二次闷泡,又或是新增适量茶叶后再闷,复泡的时长要延长到1小时左右。

沿用传统工艺制成的六堡茶,发酵是很轻的,大概需要闷1小时左右方能获得适口的口感。此外还要考虑茶叶的嫩度、年份的因素,嫩度高的多酚类含量高,闷时间过长,口感会略带苦涩,较粗老的茶叶闷时间太短内含物析出少,影响汤感滋味。

3煮茶法

煮饮,是六堡茶另一种传统的品饮法。当年,南洋矿场里的厨役每天早上会煮上一大锅六堡茶,华工们在上矿前装上一壶,用来解渴解乏,消暑祛湿。随着时代的进步,煮茶用具变得越来越丰富,如:随手泡、陶壶、煮茶机等,都可以用来煮六堡茶。下面我用最常见的随手泡来举例,方法如下:

用具:随手泡+电磁炉组合、玻璃公道杯

步骤:

1、茶叶投入公道杯中,沸水润茶2遍后,放入壶中;

2、给壶注水至8分满,打开开关正式煮茶;

3、待水煮沸1分钟后,关开关,将煮好的茶汤倒入公道杯分杯品饮。

六堡茶冲泡大全(建议收藏)▲煮茶的步骤(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煮茶的水温是用冷水还是热水?

通常来说,用冷水煮出的茶,浓度偏高;用热水煮,浓度相对偏低。一般久泡后煮的六堡老茶用冷水,易苦涩的新茶热水煮更适合一些,注意煮的时间不能过长。

相对于泡茶,煮茶的茶水比例还是比较随意的,茶汤过淡,追加投茶或是延长烹煮时间;茶汤过浓,则适量加入清水烧开即可。

六堡茶冲泡大全(建议收藏)

▲煮茶时间表(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最后,说说煮茶机,下图这种据说可以用来煮茶的咖啡机,个人认为不太适合拿来煮六堡茶。

▲咖啡机

因为这种机器煮水的温度最高大概只有92℃,温热水状态下六堡茶的内含物质是不容易煮出来的,另外,茶水分离的方式无异于冲泡,也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煮茶。

好了,以上有关六堡茶的冲泡方式,你都了解了吗?其实,想要泡出一杯加分的茶滋味,说穿了就是除了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外,还需要对泡的茶非常了解,当然,经常的练习更是必不可少哦。

何为社前六堡茶

年轻人对“社”可能比较难理解,何为社?据史料记载,自宋代起,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如2016年立春是农历二0一五年十二月廿六日(丙辰日),阳历是2016年2月4日,那么其后第一个戊日为戊午,第二个戊日为戊辰,第三个戊日为戊寅,第四个戊日为戊子,第五个戊日是戊戌(农历二月初九日(戊戌日),阳历3月17日)即是春社日,在这一天采摘加工的六堡茶即称为“社茶”,而在这一天之前采摘加工的六堡茶,就是社前六堡茶。

何为社前六堡茶

广西苍梧县六堡镇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年平均气温21.2℃,年降雨1500毫米,无霜期33天。六堡镇,峰峦耸立,海拔1000~1500米,坡度较大。这里林区溪流纵横,山清水秀,日照短,终年云雾缭绕,是茶叶生长的好地方。

何为社前六堡茶

经过漫长寒冬的孕育,深得大地的厚爱,社前萌发、制作的六堡茶,是六堡茶的上品,倍受茶客的青睐。社前六堡茶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立春后,乍暖还寒,社前萌出的六堡茶,生长缓慢,其萌出的芽叶中,中心嫩芽是卷缩着的、不张开的、长长的。

2、社前六堡茶的一个特点是,嫩芽多,经传统工艺制作成茶后,芽尖多带有“白髻”,但也有少部分采摘精细的明前茶有此“白髻”。

3、社前六堡茶芽嫩、细长,多为单芽、一芽一叶,少量一芽二叶的“细茶”。经传统工艺制作后,条索紧实、细黑油润,弯如鱼钩,六堡人称之为“鱼钩茶”。

4、社前六堡茶的新茶具有清香、回甘、生津、微甜、涩味少等特点,有苞衣的初芽还会有悠悠的蜜花香味,在高山、山脊坡地上种植的六堡茶更是明显,回甘生津、清香淡雅、蜜花香在口腔内散发快、过齿留香是社前六堡茶的一个亮点,也是她诱人喜爱、名传四海的神韵。

5、社前六堡茶新茶的汤色多为淡黄色、微带青绿,通明透亮。

6、六堡茶属于黑茶类,是后发酵茶,其韵味当然越陈越佳。陈年六堡茶的一大特色是,原种六堡茶按传统工艺加工,只要存放环境合适,在冲泡几道之后,会慢慢“出香”或叫“显香”。一般来说,六堡茶需5年左右才“出香”,而社前六堡茶“出香”速度会快一些,有的3年就出香了。所以,茶友们非常喜欢收藏社前六堡茶。

何为社前六堡茶

邂逅陈年六堡农家老茶

邂逅陈年六堡农家老茶

喝好茶要讲缘分,能喝上陈年的六堡老茶更要有茶缘。

  这个机缘居然让我给赶上了。

  前些天,在一次例行的六堡茶精品鉴赏会上,我们喝了被大伙称作中国六堡茶“收藏专家”李博兄泡的一款陈年六堡农家茶。

  当他展示干品时,就让我们一愣,怎么茶叶可以是絮状如棉花呢?我们只知道当年是朝贡之物,在北京故宫干仓收藏了上百年的的普洱茶也没成絮状,现在这出自广西梧州六堡镇不毕村的茶品居然是絮状?前所未闻,实属罕见。

  茶干品呈铁锈红色,看似轻飘飘的,放在手上掂量却沉甸甸,抛了几下,居然可以成团?我想,这到底能说是茶吗?假若是茶,到底收藏了多久?为什么会形成这个模样?带着一箩筐的谜团,满脸的狐疑我们开始了这罕见茶品的品饮。

  大家将茶品把玩了许久,讨论了许久,甚至用高倍的放大镜观察了许久,最后茶干品还是被放入了那极品紫砂壶,注入了专门到40公里开外的深山老泉取的水,煮沸了的蟹眼水,几秒钟的工夫,干茶就吸饱了水,大家眼前一亮,发现本来是铁锈红的茶颜色一下子发出黑油油的亮光,结成团块沉到壶底。

  出茶汤,透过晶莹洁白的玻璃茶海,展现在大伙眼前的茶汤是一片金黄。李兄说这茶大约有42到45年的历史,是长时间“风化”形成的。(我想可能还不止这个年份)以后的茶汤会稍浓,但是汤色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的确,洗茶后的第一泡是冲泡完成,后面各泡都是煮的,汤色基本没变,黄油油的茶汤,煞是好看,茶韵缥缈。

  诚如《续茶经》中王氏《谈录》言:“茶品高而年多者,必稍陈。”蔡襄《茶录》也说:“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

  就这样,一道一道的煮茶,一道一道的品茶,尽管第一道到第十六道茶汤的汤色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茶汤的味道却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七八泡后泛出橄榄的味道,到后来转为西洋参类的淡淡的药味。各泡茶汤茶味虽然不浓,却很清爽,自始至终茶汤入口甘滑,犹如舌底鸣泉,生津止渴,浑身畅快之感难以言状。

  李兄还说这茶可以冲上30多泡都不变味。说实在,我喝过很多六堡老茶,唯独这款絮状的六堡茶我认为是我所喝六堡老茶之最。陈香之中蕴含了轻轻的陈韵。

  其实,世间值得品味的茶很多,只是我们未及遐迩去悉品。或许,我们过于注重眼前、过于在意茶的档次和茶的名气了,以致错过了许多邂逅的机会。

  今天,我们有缘和这种陈年老六堡农家茶邂逅,确实是一份茶缘、一种荣幸。

  ■ 太极文并摄 (见梧州西江都市报2008年9月16日许崇荣文并摄)

全文来源:http://bbs.chinadarktea.com/viewthread.php?tid=2099&extra=page%3D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