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绿茶>绿昌茗打造成都绿茶高端品牌

绿昌茗打造成都绿茶高端品牌

2019-03-12 访问量: 36 茶礼仪网

  本报讯 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春茶采摘季。还有5天,第三届中国采茶节将在蒲江县隆重开幕。记者昨日了解到,作为此次采茶节协办方,四川绿昌茗茶业有限公司也将以此活动为契机,扩大知名度,力争引领“蒲江雀舌”成为成都本地绿茶第一品牌,并将其做强做大。

  蒲江早春积温高、雨量充沛,独特气候使“蒲江雀舌”较国内其他绿茶早15—30天上市,是名副其实的“早市名茶”。绿昌茗作为蒲江县历史悠久的茶叶龙头企业,多年从事绿茶高端产品雀舌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推广。2009年5月率先使用“蒲江雀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志,为“蒲江雀舌”的品牌企业。公司自建厂以来,以原料基地为质量的第一车间,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了GAP及有机茶认证基地,产品不夺茶之真香,不损茶之真味,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喜爱,并长期出口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采茶节是国内茶界的一次盛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企业与茶商将聚集一堂,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而这,正是我们企业打响品牌知名度的一个重要机会和途径,”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活动期间,公司将充分运用好活动协办方这一“身份”,向更多消费者介绍“绿昌茗”这一品牌,包括组织消费者到蒲江茶叶基地,让消费者感受现代田园美景的同时,体验“蒲江雀舌”这一本地未来高端绿茶产品的独特魅力。

有用+10
分享

峨眉山“产业+”模式催生中国绿茶之都强势崛起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峨眉山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成为了茶叶的绝佳生长之地。近年来,峨眉山市坚持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立足“生态”优势,打响“峨眉山茶”品牌,以“产业+”模式,催生了“绿茶之都”的强势崛起。

 

峨眉山“产业+”模式催生中国绿茶之都强势崛起

 

提档升级 倾力打造“绿茶之都”

金色的檐脊、红色的柱子、雕花门楣……经过精心改造升级后的大西南茶叶市场焕然一新,让人眼前一亮;干叶市场、鲜叶市场……交易大棚下的功能区配套完善,往来交易的茶农、茶商纷纷“点赞”。

“我们投入了1000多万,仅用40余天时间,基本完成大西南茶叶市场的风貌改造、管网入地、交易大棚建设、绿化亮化、地面黑化等改造项目。”负责项目改造的住建局工作人员告诉笔者。

“和以前的市场相比,现在有档次多了嘛!”从沐川前来进行茶叶交易的李先生感叹道。

“改造完成了,我们将通过城管、村建和茶叶协会,加强对市场的管理,确保更加规范。”谈及市场硬件提升之后的市场秩序管理,双福镇工作人员信心满满。

“以发展现代茶产业,提质、增效为目标,未来将在大西南茶叶市场以东规划建设以茶文化为核心主题,占地490亩的‘峨眉山茶城’。”据峨眉山市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规划建设中的茶城将实现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届时,一个集茶叶交易及其配套服务的茶文化主题公园,同时,也是集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茶文化论坛、茶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国绿茶之都”将完美呈现在大家面前。

 

峨眉山“产业+”模式催生中国绿茶之都强势崛起

 

早茶时节 峨眉山的茶农们忙着采摘春天里的第一枚鲜嫩茶尖

 

产业扶贫 潜心构筑“小康梦”

每日清早,大西南茶叶市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新鲜的茶叶摆放在交易区内,散发出阵阵清香。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山西、山东、北京、天津等地的茶商们,忙着将一袋袋茶叶装箱打包,运往全国各地。

“今年春茶品质好,加工工艺和质量比往年有所提升。”来自浙江的茶商李先生忙得不亦乐乎。

据了解,大西南茶叶市场每年开市的2月初正值茶叶交易盛期,每天茶叶鲜叶交易量多达1万公斤、干茶交易量多达7.5万公斤,日交易额达6000余万元;年茶叶鲜叶交易量近100万公斤、干茶交易量多达4500万公斤以上,年交易额达80亿元,已成为全国闻名的、西南地区最大茶叶交易市场。

 

峨眉山“产业+”模式催生中国绿茶之都强势崛起

 

峨眉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孕育出品质绝佳的上等绿茶

打造峨眉山茶品牌,给当地百姓带来实惠。当地政府将茶叶产业作为农业增收、农民脱贫的主要抓手,通过茶叶市场提升改造、扶持中低产茶园改造、新值茶园、支持茶叶加工等措施,将茶叶产业发展成为全镇经济主导产业。

据了解,目前峨眉山市双福镇茶叶种植面积在15000亩左右,共有茶农近5000户。茶叶产业在该镇已形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商业模式。由于大西南茶叶市场管理规范,秩序良好,价格透明,不仅沐川、马边、夹江等周边区县的茶农云集于此,同时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纷至沓来。以大西南茶叶市场为集散地,峨眉山市带动普兴、川主、新平等地茶叶产业的迅猛发展,以产业助百姓增收,让越来越多的人富起来。

 

峨眉山“产业+”模式催生中国绿茶之都强势崛起

 

峨眉雪芽 珍稀高山林间茶

独有的林茶共生天然茶园生态环境,5000多种野生动植物的多物种资源共生环境,造就了全球顶级茶区的生态标杆;3000多种草木历经四季变化,日累月积茶树周边形成厚厚的落叶层,成为茶树天然肥料,滋养茶树生长,高含量有机成分的土壤,让这里的茶树树叶蕴涵层次更丰富的内含物质;生长在海拔800-1500米的峨眉雪芽茶园和丛林中的野生古茶,由于受峨眉山昼夜温差极大的影响,白天气温升高,新生茶芽且生且长,夜晚气温骤降,新生茶芽且合且闭,就在这种骤热骤冷的气温作用下,峨眉雪芽内含物质茶多酚、芳香物质、氨基酸等成分变得尤为丰富。

大自然赋予的山水灵气,经过千年的沉积,依然保留这最原生的状态,至臻内质被最完好的保留下来。这些生长在高山云雾间的珍稀茶树,它们的每个细胞都极尽所能地吸收着大地中的养分和矿物质。

独有的原生态林茶共生环境,让这里的茶树树叶蕴涵更多芳香物质,其丰富的口感令世人为之吸引。也许是上天的安排,峨眉雪芽即诞生于此。

峨眉雪芽从种植到粗制、精制、储藏、运输全程遵循可追溯有机管理最高标准,成就真正高品质。

延续千年的真正高山好茶基因已属不易,只有最严苛的制茶和管理标准,才能最好的保留和发挥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奢华精髓。

因而,峨眉雪芽一直专注于将现代科技的有机制茶方法,因为峨眉雪芽坚信,真正健康的高山好茶,不仅是源自于世界茶源的优质纯天然原叶,更是融入从种植、采摘、初制到精致各加工环节的全程标准化有机管理理念。全程可追随有机管理标准,让延承千年的峨眉高山好茶的茶韵得以更极致的盛放。

峨眉雪芽高山林间茶,以传统的智慧与创新科技,历炼最本真的高山好茶。

普洱茶的生茶为什么不是绿茶它是什么茶呢

普洱茶过去没有生熟之分,自现代普洱茶渥堆发酵工艺成功之后,人们便将普洱茶依工艺不同做了细分,将自然发酵的茶定为生茶,将人工发酵的茶称为熟茶。近几年,部分普洱茶界专家有一个新的提议:建议将普洱茶的生茶划归到绿茶。这种提议的本身就具有浓重的“绿茶情结”。

普洱茶的生茶为什么不是绿茶它是什么茶呢

1、从历史的角度上看,普洱茶的制作早于绿茶。这方面的史料记载有很多。如果不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罢龙团凤饼,改散形茶”的圣谕,其“散形茶”(绿茶的前身)根本就不复存在。

2、现行的茶叶分类有两种,一种是按茶叶颜色划分,如绿茶、红茶、白茶、黑茶等,这是历史习惯的一种划分,但缺乏严谨性;另一种划分是按发酵程度划分,如不发酵茶(绿茶)、轻发酵茶(乌龙系列、白茶等)、全发酵茶(红茶)、后发酵茶(普洱茶、茯砖、千两茶等)。如果按后一种茶类划分的话,普洱茶的生茶也不应划到不发酵的绿茶系列中,因为普洱茶的生茶属于自然发酵的茶。

3、从制作工艺上看,绿茶采用的是一条“高温”路线,其制作过程的温度可达到100℃以上,而普洱茶则采用的“常温”路线,其制作过程的温度不能超过60℃。以两种茶产生的芳香类物质——即茶叶的香气为例,绿茶采用的是“高温提香”,而普洱茶香气则复杂得多,普洱茶是以发酵为核心的工艺,凡是发酵就离不开微生物,微生物能产“酶”,“酶”又能分解一些“脂类”物质,这些“脂类”物质又能演化成多种芳香类物质,普洱茶的香气就是通过这样一种特殊“通道”逐次转化而来。

4、很多人认为云南自身就有“滇青”“滇绿”两种茶品,它们一部分也是采用普洱茶“晒青”工艺,与普洱茶的生茶有极相似?相近的工艺。那么,“滇青”“滇绿”属于绿茶范畴,普洱茶的生茶为什么就不属于绿茶呢?我们说,“滇青”“滇绿”的制作是借鉴了普洱茶的“晒青”工艺,是对绿茶工艺的本土化改良。“滇青”“滇绿”不重发酵,而普洱茶生茶重在自然发酵。

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普洱茶的生茶可等同于绿茶的话,是不是绿茶存放时间长了也就能成为普洱茶?显然,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普洱茶的生茶不可能归属于绿茶,如同绿茶即使压成饼、无论存放多长时间,也不能成为普洱茶一样。

拒绝绿茶枸杞一起冲泡

茶叶红茶 拒绝绿茶枸杞一起冲泡

绿茶和枸杞都很有营养,绿茶含有儿茶素与-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等,多项实验证明,绿茶能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预防癌症。

常喝绿茶可以防止细胞基因突变、抑制恶性肿瘤生长,降血脂、降血压,防止心血管疾病,还可以预防感冒、龋齿及消除口臭等。

枸杞性平、味甘,具有补肾益精、滋阴补血、养肝明目、润肺止咳的功效,很多保健养生的药物中都含有枸杞。

枸杞含有氨基酸、生物碱、甜菜碱、酸浆红素及多种维生素,还含有多种亚油酸。

因此给大家个建议,上午喝绿茶,开胃、醒神;下午泡饮枸杞,可以改善体质、有利安眠。

但是有不少人干脆就把它们放在一起冲泡。

要知道绿茶里所含的大量鞣酸具有收敛吸附的作用,会吸附枸杞中的微量元素,生成人体难以吸收的物质。

餐馆里流行的八宝茶中也是既有绿茶又有枸杞,虽然绿茶的量比较少,但也不宜多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