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什么是普洱茶的“三厚?

什么是普洱茶的“三厚?

2019-03-18 访问量: 33 茶礼仪网
  从茶叶专业审评角度来说,通常滋味的浓强度表述,用到五个字,“浓、厚、醇、和、平”。

 

  如果用比率标度的办法,“浓”,表示强度最高,用100%表示,“厚”次之,用80%表示,其他类推,“醇”-60%,“和”-40%,“平”-20%,到了“平”的地步,就有平淡如水的感觉了,这种通俗的形容,不知茶友是否好理解。

  五个字,相互搭配,产生中间级别的浓强度描述,如:“浓、醇浓、浓厚、厚、醇厚、醇、醇和、和、平和、平”,其间的比率下降为5-10%,如果在加上程度副词的利用,如“尚”和“欠”,就构成了系统的滋味描述体系。

 

  普洱茶内含物丰富,是浓强度比较高的茶,多为“浓”至“醇厚”,当然,也有醇和的茶,历经岁月的茶品,可能归于“醇厚”或“醇和”,至于到“平和”或“平”的茶,其品饮就快到“无味之味”的境界了。

 

  “三厚”是我新创的一个名词,希望通过这个词,也即用“三厚”的分类或方法,来表述普洱茶的滋味或口感的特征,算是对传统审评术语的一个丰富。

  “三厚”是什么?

 

  品饮的艺术,狭义地讲,是以味觉体验为主的艺术,上升到“身体的体验”(如许多人讲到的打嗝-“肠胃的反应”、“茶气”-全身心的反应等),或者其他纯精神领域的体验,不是我这里想扩大涉及的范畴。

 

  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有许多艺术门类,有相同、相通或可以借鉴的地方。

 

  在中国传统的书画领域,有著名的“三远”之说。“三远”法,树造了多少代中国画与中国画家。

 

  书画,可以说是“视觉的体验”,品饮,是味觉的体验,莫不有相通之处,我的借鉴由此而来。

 

  中国山水画,对于绘画透视有自己独特的形式,“三远”就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所谓“三远”,主要是论述由于视点的不同,处理景物的差别和艺术效果也就不同,景物的空间感、立体感,乃至意境由此不同。

  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里,对“三远”是这样描述的: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为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林泉高致集·山水训》)

 

  郭熙把山水画的视线概括为三种类型,即高远、深远、平远。

 

  高远是由山下仰视山颠,因而山色清明,山势突兀,给人以明了之感;

 

  深远是由山前俯视山后,因而层峦叠嶂,山色重晦叠映,给人以深邃之感;

 

  平远则是由近山平视远望,因而山色有晦有明,景象渺茫,给人以平和冲澹之感。

 

  普洱茶,变化或风格特点是多彩的,浓强度以浓厚为主线,为了描述“层次感”或空间感,借鉴“三远”,就有了我的“三厚”。

 

  “三厚”者,高厚、深厚、平厚也。

  滋味“高厚”者,由如山下仰视山颠,清明,突兀......,仿佛欣赏珠穆朗玛一样,浓烈而有冲击力,这样的茶,代表者莫如班章了。

 

  滋味“深厚”者,由如山前俯视山后,层峦,叠嶂,深邃......,带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有深沉而持久的魅力,这样的茶,为良好配方茶具备的特点。

 

  滋味“平厚”者,不用说,大家也猜得到,突出的代表是易武茶了,犹如自近山而望远山,景象缥缈,易武茶是如此不同一般!滋味醇,带着独具甜蜜的果香,在经历岁月后,其滋味的厚度会慢慢显出来,有些不可思议,确是这么神秘,这就是易武。(猜想:易武茶独特的鲜爽、及“果蜜”香覆盖了滋味的厚度,随着陈化,鲜爽物质的转化,其滋味的厚度方得以展现,未经科学测试,推论而已)。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科创概念再引资本热捧,云南省发力布局发展新战略

普洱茶科创概念再引资本热捧,云南省发力布局发展新战略

随着普洱茶投资热度的逐步升温,各路资本及投资概念的注入,让几经波折过后的普洱茶市场近年来风云再起,再次受到资本热捧。普洱茶产业全方位多元化推进,这是资本动力注入的理由,企业的定位,品牌的塑造、产品的安全、品质的提升及科学创新的发展理念,让市场逐步理性化、规范化和成熟化的同时最大化促进了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云南省借此提出“普洱茶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布局。

倍受青睐主因是创新理念

普洱茶投资,主要以产业投资和商品投资两个方面为主。“2016年我国茶叶总产量243万吨,云茶(普洱、滇红、绿茶)产量37.5万吨,普洱茶产量仅为全国产量的3%,但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其品牌价值超过60亿,居业界首位。普洱茶产业多年来经过几轮热炒和大幅度波动以后,投资趋于理性,市场正逐步走向成熟。”云南省农科院茶科所所长何青元介绍说,近年来,产业投资方面,来自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区的茶商、财团越来越多。随着外来资本的大量注入,投资形式及创新理念的不同,给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及多产业融合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普洱茶在商品投资方面,虽然仍不时有“天价”茶的新闻爆出,但云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朱克西教授则认为,当下的“天价”炒作的背后不排除个别炒作现象的存在,但普洱茶行情的普遍上涨,主要还是受气候、减产等诸多原因造成。普洱茶的名山古树茶系,因其资源的稀缺性和普洱茶易存放的特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茶叶自身的转化,具有稳定、保值、增值的投资空间,是非常理想的投资品,所以近年来普洱茶个别优质的山头品牌价格持续走高。从投资的风险角度和增值空间来综合分析,目前整体行业并不存在过于虚高和普遍炒作的现象。

普洱茶科创概念再引资本热捧,云南省发力布局发展新战略

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在刚落幕的第十五届中国普洱茶节上也曾指出,在未来十年至二十年里,普洱茶的价值会出现大幅度上升。他分析认为,良好生态环境和独特人文环境造就的普洱茶将成为稀缺资源,而这符合商品稀缺即涨价的规律。

普洱茶随着资本的源源涌入,加速了产业的多元化转型,市场的规范、成熟和稳定,凸显了普洱茶巨大的投资潜力。生态茶、生物茶、健康茶等科技创新概念也为普洱茶行业原本单一的产品投资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行业内普遍认为,当下普洱茶的行业发展已经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科技普洱茶”和以传统制茶工艺为主的“文化普洱茶”两大发展态势,未来的普洱茶行业在两大态势的基础上,还将与旅游、健康等行业相互融合,衍生出更多的概念产业支柱。

科技与文化共进的发展态势

“科技创新一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以科技创新为主导,融入和发扬普洱茶的传统文化元素,在科技与文化之间形成良好的融合,才是产业转型升级最好的形态”普洱茶研究学者韩博士说。

普洱茶科创概念再引资本热捧,云南省发力布局发展新战略

普洱茶因其存放简单,发酵升值的特性,历史上被资本青睐已经不止一次,但因为原料分别有古树茶、大树茶、台地茶、有机茶等多种分属,所以多次资本的热炒都最终以市场崩塌,泡沫破灭告终。近年来,吸取了此前几次的经验教训,市场也趋于理性化。投资方向也逐步清晰,台地茶、有机茶以大型企业投资为主,他们以科技创新为发展趋势,看中普洱茶的独有性,利用新兴技术和规模化、有机化种植,最终在产品深加工方面获取附加值;古树茶、大树茶则以中小型加工企业或个人为主,他们看中古树茶和大树茶独特的口感和资源稀缺性,热衷于茶叶的传统化投资,但因为行业内乱象较多,投资风险也略大。据了解,古树茶、大树茶产量不及整个普洱茶市场产量的3%,所以自2007年以后,古树茶市场价格是年年攀升,现在也是百家争“名”,一茶难求的现状,目前市场上所热捧的也是该类产品。

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天士力集团斥45亿巨资,强势进军普洱茶行业,以中药萃取技术浓缩普洱茶有益精华,一改普洱茶传统冲泡习惯,用饮浓缩咖啡的方法喝茶。在战略创新上开辟了科技普洱茶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普洱茶科创概念再引资本热捧,云南省发力布局发展新战略

“我们将凭借安全、功效、便捷的竞争优势深化普洱茶文化内涵,打造‘让健康更简单’的普洱茶消费理念”天士力帝泊尔生物茶集团总经理贾黎晖说,帝泊洱将通过系列创新加快实现传统产业向新型工业化的转型,建设一座“科技高端”、“绿色环保”、“生态和谐”、“文化充盈”的现代生态工业示范基地,集成数字化产业链参观、茶文化体验、传统普洱茶采摘和制作、茶文化主题游、茶主题餐饮等一系列旅游服务项目。

同样“以制药的卫生标准制茶”的“陈升号”则与帝泊洱不同,陈升号在传统制茶的基础上,创新“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解决茶农因行业不稳定而导致的市场风险,与茶农签订协议,统收茶菁进行标准化加工,严守安全卫生的关键,深入各村寨与茶农互动,普及普洱茶文化,传授健康可持续的茶叶种植、生产、储藏知识,达成可持续发展战略合作关系。陈升号创新的发展路径和传统普洱茶思维的融合,已逐步成为中小型投资者热衷应用的发展模式。

健康与旅游互容的发展方向

茶产业投资与未来发展息息相关,从发展的视觉分析,未来整个产业应该是全方位多元化的发展推进,而推进的方向则是发展的根本,也是资本动力注入的理由,为此云南省提出“普洱茶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布局。“云南在历史、文化、产地环境、品种资源、产品品质、特色品牌等方面都独具优势,是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风水宝地’”云南省农业厅厅长王敏正提出,在坚固古茶树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同时要推进茶叶资源、绿色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等特质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快茶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休闲观光、体验展销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普洱茶科创概念再引资本热捧,云南省发力布局发展新战略

在勐海县县委书记洪国正看来,勐海县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茶旅融合是推动三产发展的重要举措,茶旅结合最好的方式,除了茶山茶园旅游体验而外,最重要是将“茶”带走,接下来勐海茶企将依托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量身打造性价比优越的“茶”旅游产品,以实现茶旅双产业的经济融合递增。

云南农业大学盛军认为,生命健康需求已经由能量要素向营养要素转变,在此过程中,富含大量营养要素的普洱茶以及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将大有可为。茶是饮品而不是药品,但药食同源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普洱茶经过科学设计,科学数据和科学服务之后,可以实现靶点食疗、靶点康复和靶点服务。

“普洱茶2007年开启了“科学普洱”时代以来,经过十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找到了靶点、找到了方法,构建了科学研究体系,而未来十年,普洱茶应该找到一个新的方向。”在盛军看来,未来的十年普洱茶将开启“养生普洱”的精准食疗时代。

促进品质提升的转型

普洱茶的行业标准和卫生状况,一直是业内竞争对手诟病的重点,曾经茶饼里出现稻草、鸡毛等事件鲜有发生,一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经过调查了解,其原因还是作坊化生产,卫生环境差,行业内没有卫生执行标准所致。

近年随着外来资本的注入,新的竞争格局形成,市场逐步标准化、规范化。普洱茶的品质,卫生及食品安全已有了跨越式的提升。多数普洱茶企业,在产品推广方面,相比较以往“我的茶天下第一”的吹嘘介绍,更多是低调的强调产品的有机标准和食品的安全性。

普洱茶科创概念再引资本热捧,云南省发力布局发展新战略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几乎所有中大型茶企都将茶叶的卫生标准放在了重中之重,“七彩云南庆沣祥”(下称七彩云南)为保证茶叶的品质和渠道的可控制,在勐海县茶叶主产区新班章村新建近7500亩有机茶种植基地,将茶叶品质的保证提升到原料标准化的层面。据基地负责人蒋红旗介绍,七彩云南的普洱茶生产基地,茶叶从种植到采摘再到成品的所有环节,都在高清摄像机的监控之下,全程保证原材料“不落地”,就算病虫害最为严重的时候,也只使用生物农药和物理灭杀(用火将染病茶树直接烧毁)两种方式。基地中两个近千平米的透明厂房极为显眼,是普洱茶“晒青”所用,区别于茶农作坊式的晒场,可以保证茶叶在“晒青”环节中不被非茶物质污染,已达到更高的食品安全要求。

走进布朗茶山或南糯茶山,不时可以看见“雨林古茶坊”的初制所。专注于古树茶制作的“雨林古茶坊”,为了保证茶叶的安全卫生,在古茶山布局了近百个茶叶“初制所”,除了新叶的采摘由茶农负责而外,晒青、炒制等环节均由初制所完成,并与茶农签订终身追溯协议。雨林古茶坊总经理谢开良认为,未来的茶企竞争会在茶叶的品质和食品安全之间展开,只有具备品牌公信力强的企业才会赢得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引领品牌树立的转型

在刚刚落幕的第十五届中国普洱茶节上,云南方首次提到: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打造“世界的普洱”等品牌概念。品牌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和决心。普洱茶行业随着资本的大量注入,也相应带来了新兴的文化、人才及思维方式,对于品牌的树立,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布局。

普洱茶科创概念再引资本热捧,云南省发力布局发展新战略

据了解,自普洱茶品牌“李记谷庄”被评为“云南老字号”后“龙生”商标也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6年以来普洱市茶叶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云南老字号2个、云南省著名商标34个、普洱市知名商标43个。成功打造了帝泊洱、祖祥、普秀、普克、柏联、迷帝、无量翠环、娜允红珍等一批优质品牌。其中“祖祥”、“原生”取得国际有机认证,成为行业标杆企业。

“为了市场的规范化,我们也在加紧山头品牌的注册。”勐海县委书记洪国正介绍说,以“老班章”为例,以往不论是谁都可以挂上“老班章”三个字四处叫卖,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假货充斥。品牌的规范化管理已经刻不容缓,未来你可以叫“老班章”但你必须达到品牌质量要求。

普洱茶研究学者韩博士认为,品牌的规范化意为着市场的规范化,除了是对市场的升级,相应的也是对投资者的保护,规范且多样化的市场才是吸引资本进注的重点。

资本的引入是跨越关键

随着资本的热捧,普洱茶产业正迎着良性的发展势头稳步前行。茶科所何青元认为,茶企业发展到一定时候,会进入发展瓶颈阶段,这时候就需要有资本市场的引导。2015年12月继“七彩云南”第一个普洱茶品牌挂牌新三板上市后,“中吉号”等品牌也相继挂牌上市。

普洱茶科创概念再引资本热捧,云南省发力布局发展新战略

“通过上市可以更直观的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于目前普洱茶的现状而言,资本的引入不仅只局限于上市,还包括“众筹”、“私募”等多种形式。”韩博士透露,茶行业对资本市场的需求是直观的,目前很多茶企正通过“庄园”旅游形式等多种途径通关走向资本市场。

据七彩云南蒋红琪透露,目前七彩云南在新三板势头良好,企业接下来还将试水“茶田众筹”以每亩茶认筹的方式,加快资本运作。

“资本市场的引入是普洱茶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是撬动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勐海县县长张世影说,目前勐海县正加速企业的上市培养,已有包括“六大茶山”在内的多家公司已经在做上市前准备。

未来的普洱茶产业发展,将以科技创新为依托,转型升级为途径,强化品质为基础,跨界合作为导向,树立品牌标杆,丰富文化内涵,强化市场规范,加大资本运作,加速产业成熟的发展布局。

特此声明:公号:ishuocha(长按复制)转载发布本文仅为提供更多资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普洱茶为什么用棉纸和笋壳包装?普洱茶知识

普洱茶是生活中常见的茶叶品种,属于后发酵茶,普洱茶是我国茶类中的极品。经常喝普洱茶购买普洱茶的茶友们都知道,普洱茶的包装不像别的茶叶用高档的礼盒包装,而是用棉纸或者笋壳包装。那么棉纸和笋壳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却成为普洱茶包装的经典搭配,究竟是为什么呢?接下去我们一起来看看。

普洱茶为什么用棉纸和笋壳包装?普洱茶知识

先来说说这棉纸,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棉纸是传统手工制作而成,取材自一种叫构树的树种的树皮,制作时,得把植物外面的皮全部剥干净,一方面是为了除垢,一方面也让树皮变得更加松软,适合制纸。

洗干净的树皮晒干,然后经过两至三小时沸水煮,再用榔头把煮好的树皮捣得很碎,做成纸浆。得到原浆后,便能在水槽里进行抄纸的工序了;再经过加工,就成了我们包茶叶的饼纸了。

还有一种马三棉纸是普洱茶包装棉纸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来自西双版纳独有的植物——马三所制而成。将马三的外皮剥掉,取下中间白色的那一层物质,然后放入水中煮2~3个小时,再捣烂并滤出纸浆,晒干后就成为了马三纸。这种马三纸不仅能防异味,还可以防潮湿、防虫蛀,是最适合普洱茶的包装之一。

用来包裹普洱茶的棉纸和马三棉纸,它们的柔韧性都非常好,抗拉力比普通的棉纸更强,既环保,又卫生,防潮、透气、存茶味。

普洱茶本身有吸附性,一不留神就会串味。一饼好茶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简直可惜。而棉纸有着很好的吸异味功能,能够一定限度地将异味隔绝在外,保持茶饼内部的清洁。换言之,您要有藏茶的爱好,那么就更依赖这层棉纸的包装了,在保存得当的情况下,即使收藏五十年也没有问题的。

普洱茶为什么用棉纸和笋壳包装?普洱茶知识

除了这层棉纸包装,普洱茶在古代,还多了一层“硬件”外衣作为运输途中保护它的盔甲——笋壳,可以说是普洱茶的最佳搭档。

笋壳是竹笋的箨(tuò)片,比较硬实,是天然的原生材料,用来包裹普洱茶,既不会发生化学渗透,又能使茶叶免受外界污染破坏,为普洱茶营造了良好的微环境,促进后期转化。

除了毛竹,还有云南甜龙竹、香竹、黄竹等都可用于制作笋壳。被笋壳长时间包裹的茶叶,在冲泡时还可能散发出淡淡的竹香。如果朋友品过这样的老茶,还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呢。

如果您对普洱茶的包装感兴趣,搜集一些资料图片来看,就会发现笋壳一般是将七个普洱饼茶叠成一摞,用笋壳包裹之后,外边再用六道竹条箍紧。笋壳包装的优势是,形成一个有较为稳定温度、光度、气密性的空间,就如同普洱茶发酵的温床,“普洱茶的最佳搭档”之称由此而来。棉纸加笋壳储存状态下的普洱茶,各位茶友若能找到,不妨一试,茶汤散发出淡淡的竹韵来,口感真的会更好。

普洱茶为什么用棉纸和笋壳包装?普洱茶知识

以上就是有关使用绵纸和笋壳包装普洱茶的原因和好处只是介绍。棉纸加笋壳包装储存状态下的普洱茶,口感会更好。这两种包装方式不仅环保节约,且有利于普洱茶在存储中的陈化。小编提醒,要是有收藏茶的爱好的茶友,可以选择绵纸的包装,绵纸有吸异味的功能,可以更好的储存茶。

茶中精品——普洱茶膏

茶中精品——普洱茶膏!茶膏,是茶中精品、珍品,是制茶工艺的创新,它把饮茶提高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茶膏产饮历史悠久据记载,茶膏最早出现于唐代。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有“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据此记载可以认为,陆羽在这里所记载的“膏”,还不是制作而成的茶膏,而是指在制作饼茶时,茶汁溢出后的“膏化”现象。唐代李肇《国史补》中记载的唐代贡茶中有“岳州邕湖含膏”。据此记载,唐代湖南岳州(今岳阳)已生产贡品邕湖含膏。唐代张舜民《画墁录》中记载:“贞元中常兖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耐之,谓研膏茶”。据此记载,唐贞元(785~805年)中期真正意义上的茶膏出现。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陶谷所著《茗苑录》中记载有贡品茶膏“玉蝉膏”和“缕金耐重儿”。茶膏开始有名称,并出现了多个品种。

据《十国春秋》记载,南唐文通二年(937年)“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据此记载,南唐文通二年(937年)福建建州生产的茶膏耐重儿已作为贡品入贡,但数量少,仅8枚,尤显珍贵。“茶膏”名称正式出现。北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自己编著了《大观茶论》,对茶膏油以饼面之事认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说明赵佶对珍膏油其面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优劣作为鉴别茶叶质量优劣的标准,认为膏稠者是珍品。至明代,因罢造龙团凤饼贡茶而全部改为散形茶,茶膏亦随之销声匿迹。到了清代,茶膏再次出现。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茶膏,并通过茶马古道输入西藏,而受到西藏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青睐,特别是活佛级以上僧侣和宗教领袖中更成为茶膏爱好者,同时又禁止民间人士饮用茶膏,因此很多大寺院自建制茶车间,自行熬制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后来茶膏以入贡形式进入清廷,成为皇室贵族的高级茶饮。至清雍正十年(1729年),普洱茶膏等正式成为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