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的故乡-中国普洱茶科研基地(组图)

普洱茶的故乡-中国普洱茶科研基地(组图)

2019-03-19 访问量: 27 茶礼仪网


这里还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
 



        茶马古道景区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距勐海县城4公里,原名“云茶源”景区,2010年更名为茶马古道景区。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西双版纳阳光茶文化科技园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开发建设。景区以“茶马古道”文化为主线,古街、驿站、渡口、普洱茶科研基地为主要展示内容,是一个集中展示云南省茶文化、茶科技、茶产品的重要窗口。


西双版纳茶马古道景区浏览图


古街大门


驿站


中国普洱茶科研基地

 

        景区充分利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优质茶地和科技优势:深度挖掘茶文化内涵,将古老的茶马古道和现代的有机茶园,集中展现;将普洱茶文化同现代先进的茶叶科技、茶文化融为一体,集中展示了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和科技成果;是集中展现、传承、发展普洱茶文化的旅游景区。区内地势起伏、地貌优美、山水乡间、风光秀丽是您选择体验生活、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有用+10
分享

故纸堆里的云南普洱茶香

    恐怕没有哪一个时期,像现在这样热衷谈论“民国”。人们体悟“民国范儿”,认为它是“一种趣味,一种风尚,一种美学”,人们阅读民国小学生作文,感叹彼时人的纯善与忧患意识。就连商业电影,比如姜文的《让子弹飞》,还有尔冬升的《大魔术师》,无不让人对那个时代产生种种念想。我们在做“云南茶的民国时代”这个选题时,也想着李拂一、范和钧这样颇具民国茶人范儿的人物。在发黄的书页里,苍老的是岁月,而其中的文脉和茶香,愈久弥新,也启迪今天的茶界吧。

   周学曾景东《茶山春夏秋冬》

  《茶山春日》:本是生春第一枝,临春更好借题词。雨花风竹有声画,云树江天无字诗,大块文章供藻采,满山草木动神思。描情写景挥毫就,正是香飘茶苑时。

  《茶山夏日》:几阵薰风度夕阳,桃花落尽藕花芳。画游茶苑神俱爽,夜宿茅屋梦亦凉。讨蚤戏成千里檄,驱蝇焚起一炉香。花前日影迟迟步,山野敲诗不用忙。

  《茶山秋日》:玉宇澄清小苑幽,琴书闲写一山秋。迎风芦苇清声送,疏雨梧桐雅趣流。水净往来诗画舫,山青驰骋紫黄骝, 逍遥兴尽归来晚,醉初黄花酒一瓯。

  《茶山冬日》:几度朔风草阁寒,雪花飞出玉栏杆,天开皎洁琉璃界,地展箫疏图画观。岭上梅花香绕白,江午枫叶醉流丹,赏心乐事归何处,红树青山夕照残。

   点评:民国《景东县志稿》卷十八载有这四首诗,作者周学曾是民国训导。与浙江、江苏等东部茶相比,文人对西部茶的着墨可谓惜墨如金,而在民国写云南茶的古体诗就更少见了。因此,周学曾的《茶山春夏秋冬》显得十分宝贵,是对云南茶文化的升华。从内容上看,四首诗写出了诗人春夏秋冬四季到云南景东茶山游览、夜宿、吟诗的感受,诗情画意之外,兼有“讨蚤戏成千里檄,驱蝇焚起一炉香”的野趣。

   徐珂《梦湘呓语》

  民国16年(1927)徐珂撰《梦湘呓语》中载:“珂平生不喜龙井茶,而嗜云南普洱。”……“亦如普洱茶之能消食,若君山则味至淡,色诚白、之二者,珂悉赏饮之。”

  点评:首先,需要介绍的是“普洱茶资深爱好者”徐珂(1869─1929),原名昌,字仲可,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1889年参加乡试,中举人。他在学习传统文化之外,非常关注新学,以至于1895年赴京参加会试时,曾参加过梁启超发起的呼吁变法的“公车上书”活动。又曾成为柳亚子、高旭等人1909年首创的爱国文化团体“南社”的成员。编撰过清代掌故遗闻《清稗类钞》等。

  记述文人墨客品茗论茶的《梦湘呓语》,出现了作者自己对普洱茶的评论,虽然不多,但表明云南普洱茶在民国的影响在持续。

  柴萼《梵天庐丛录》

  《梵天庐丛录》记载说:“普洱茶产于云南普洱山,性温味厚,坝夷所种,蒸以竹箬成团裹。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洱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韪之。”

  点评:《梵天庐丛录》是柴萼1925年撰写的笔记小说,里面这段有关普洱茶的描述很有意思。首先表明,民国时期普洱茶名遍四海,懂茶的名士贵宦都喜欢,普洱茶从一种宫廷品饮文化蔓延到了文士和官员阶层,价格在当时很高。“价等兼金”,意思是易武、倚邦普洱茶价格是黄金的两倍。而“普洱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韪之”柴萼将普洱茶与龙井对比,以杜甫喻普洱茶,而以陶渊明喻龙井,前者博大精深,集茶美之大成;后者清新可爱,显得寡淡小众。这才今天看来,也是如此。

  马一浮《桐庐负暄》

  《桐庐负暄》载:“这时候正是隆冬……僮仆搬了几只椅子,捧了一把茶壶,去安放在篱门口的竹林旁边。这把茶壶我见惯了:圆而矮的紫砂茶壶,搁在方形的铜炭炉上,壶里的普洱茶常常在滚……弥高弥坚,忽前忽后,而亦庄亦谐的谈论……我的心被引入高远之境。”

  点评: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这段描写,表明江浙一带喝普洱茶在文士学者中比较常见,而且相互影响,也可见“煮茶”这一品饮方式。

  董泽撰《纪襄廷墓志》

  《纪襄廷墓志》“……公之为人,曾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怀抱,初不以谋一人一家之幸福为己足。曾日观景谷之山脉重重,农田稀少,每岁米谷所出不敷食用。民生日困,盗匪充斥想焉。如捣而思,有以匡救之。经若干心血之研究考察,以景谷气候土质之宜于种茶也。乃向外选购种子,先于陶家圆试种百株,复于塘房山续种数十万株,胼手胝足,躬亲栽植,保护培养,煞费苦心,不数年而蔚然而林可供采摘,并以所栽出者资为观摩,广事倡导,使大众群起为普遍与大量之种植。于是景谷若山荒山,已由无用化为有用,将荒山变为茶山,以昔日穷乡僻壤之地区,一变而为商贾云集之市镇,国计民生日以富裕,地方文化日以发展。公苦心倡导种茶以福国而利民之丰功伟绩,久已无人不道,有口皆碑。前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校教授王毓嵩先生曾书赠公一联日:景谷之茶衣食万姓庄跻而后见公一人。事功所在,固将与景谷茶同垂不朽也。”

  点评:民国二十九年(1940),前云南教育交通两司司长、东陆大学校长董泽,为景谷县(原景东县)前清进士奉上谕赏给六品衔的茶人纪襄廷撰写墓志,刻立于景谷乡纪家村纪襄廷墓左右。墓志所撰墓主人纪襄廷,名纪肇猷,生于清咸丰八年(1858),卒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是清末民初在景谷引种茶叶的老茶人。

  陈邦贤《自勉斋随笔》

  《自勉斋随笔》载:“四川一带饮茶之风盛行,以沱茶为最多,沱茶又以下关的沱茶为上品,茶味颇浓,颜色呈金黄色,而且耐泡。”

  点评:《自勉斋随笔》是四川民国文士撰写的随笔集,里面提到了云南的沱茶。这句话表明,沱茶在民国期间,在四川大受欢迎,下关沱茶品质优异,对汤色和耐泡性作了言简意赅的描写。

  李拂一《佛海茶业概况》

  《佛海茶业概况》载:“佛海一带所产茶叶,品质优良,气味浓厚,而制法最称窳败,不规则之多次发酵,仅就色泽一项而论,由绿而红以至暗褐,印度之仿制无成,或以此耶。近年来南洋一带人士之饮料,大多数已渐易咖啡而为红茶,消费数量,虽未有精确之统计,然以其人口之众,及饮用范围之普遍而推测之,当不在少数。遍南洋售品,大部为印度、锡兰所产,唯是价值高昂。在印缅方面,每磅平均售价在半盾以上,似非一般普通大众之购买力所能及。佛海茶叶底价低廉,若制为红茶,连包装运费在内,估计每磅当不超过四分之一盾之价格,亦即印、锡红茶售价之半。即仅就南洋一带而论,当又获得新畅销。若再能运销欧美,则前途之发展,尤为不可限量。此应以一部分改制红茶,广开销路,在印度尚未对佛海茶高筑关税壁垒以前,作未雨绸缪之准备,此其一。”

  点评:李拂一,原名李承阳,字�一,1901年生于普洱。祖籍广西桂林,台湾国民党终身国大代表。

  《佛海茶业概况》,是一篇近7000字的长文,分为绪论、产区及产量、品质、制发及包装、运输及运费、出口数量及税捐负担等8个部分。文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佛海茶业在民国时期的情况,是非常宝贵的文献资料。而从语言风格上,可以看出民国语文的特点:简洁,精准,有金石之声。

  鹿桥《未央歌》

  《未央歌》:“童孝贤此时早已不听他的了。因为他们出了校门顺了公路往西走已到了凤翥街北口。这里一路都是茶馆。小童早看见一家沈氏茶馆里坐了几个熟朋友喊了一声就往里跑。在茶馆里高谈阔论的很少。这几乎成为一种风气。在茶馆中要不就看书作功课,若是谈天只能闲谈些见闻,不好意思辩论什么道理,所以大宴要赶忙结束这一路说来的话,而小童已冲进茶馆里笑语一片了。大宴也笑着跟进去。”

  “学生们坐茶馆已经成了习惯。为了新舍饮水不便,宿舍灯少床多,又无桌椅。图书馆内一面是地方少,时间限制,──凭良心说人家馆员可够辛苦了。早上、下午、晚上都开,还能不叫人家吃饭吗?──或是太拘束了,他们都愿意用一点点钱买一点时间,在这里念书,或休息。这一带茶馆原来都是走沙朗、富民一带贩夫,马夫,赶集的小商人们坐的,现在已被学生们侵略出一片地上来,把他们挤到有限的几家小茶馆去了。”

  点评:《未央歌》是华裔作家鹿桥的著名小说,故事的背景是西南联大。黄舒骏被小说深深触动,写了一首《未央歌》:“当大余吻上宝笙的嘴边,我总算了了一桩心愿。只是不知道小童的那个秘密,是否就是蔺燕梅……”在小说《未央歌》里,昆明的茶馆成为一道特别的景观,既是生活的茶馆,也是特殊年代学习、社交的场所,由此可体会“昆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的联大风气。

  姚荷生《水摆夷风土记》

  “从前十二版纳出产的茶叶先运到思茅普洱,制成紧茶,所以称为普洱茶。西藏人由西康阿登子经大理来普洱购买。民国七年云和祥在佛海开始制造紧茶,经缅甸印度直接运到西藏边界葛伦铺卖给藏人,赚到很大的利益。商人闻风而来,许多茶庄先后成立。现在佛海约有大小茶号十余家。最大的是洪盛祥,在印度和西藏都设有分号,把茶叶直接运到西藏销售。较小的商号联合起来,推选两个人负责把茶叶运到缅甸的景栋,再经仰光到印度,卖给印度商人,由他们转销西藏。”(姚荷生《茶的都市──佛海》)

  点评:姚荷生(1915-1998),医学教育家、作家,江苏省丹徒县人。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1937年随校迁至昆明。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并留该校农业研究所工作。1938年12月参加云南省建设厅组织的“边疆实业考察团”赴西双版纳,1939年2月28日抵车里(今云南景洪),1940年深秋始返昆明。 姚荷生在版纳期间,“往返各地,投宿夷家,衣其琴,甘其食,听传说于乡老,问民俗于土酋,耳目所及,笔之于书,日积月累,居然成伙。”(《自叙》)。这就是《水摆夷风土记》的诞生经过。

  《水摆夷风土记》分两部分。第一部是“征程记”,叙述了作者从昆明到车里(景洪)的旅途艰危。第二部分是“十二版纳见闻录”,作者以巨大的热情,自然客观地描绘出20世纪30年代西双版纳傣族的生存状态、民俗风情、自然环境、社会组织、语言文字以及民间文学等。藉由此书,我们得以多角度地感受云南茶在民国时代的风貌。

  方国瑜《普洱茶》

  《普洱茶》载:“清道光年间至光绪初年,普茶运销盛极一时,印度商旅驮运茶、胶(紫胶)者络绎于途,还有缅甸、锡兰、暹罗、柬埔寨、安南等国的驮马商队,每年来往于西双版纳……”“在景东、景谷、普洱、思茅、西双版纳、澜沧、耿马、临沧、镇康、云县、保山诸处居民,都有蒲蛮族,自称‘布朗’,以往记录濮、朴、蒲,都是布的同音异写;又布朗族与佤族(自称布饶、布幸)、崩龙族(自称布雷,即今德昂族),语言同一属系,族属亦相关(称蒙克族,亦称南亚语族),古濮人分别名号甚多,当包有今布朗、阿佤、崩龙(德昂)诸族之先民。”

  点评:方国瑜(1903-1983年),字瑞臣,纳西族,教授,当代著名社会科学家、教育家,九三学社成员。20世纪30年代,方国瑜在报刊上发表短文《普洱茶》,第一次简明扼要介绍了普洱茶的历史,对普洱茶的产地和命名,从历史、语言和经济三个方面作了界定,从而成为后代学者研究普洱茶史的一座丰碑。

普洱生茶是不是普洱茶?是黄茶?是晒青绿茶?

普洱生茶是不是普洱茶?是黄茶?是晒青绿茶?

晒青毛茶,即普洱生茶散茶原料,如果在搜索引擎里输入“普洱茶晒青毛茶(或生普散茶)是什么茶?它有没有活性”类似问题,答案竟出乎意料,有说黑茶类的,有说是绿茶类的,也有说是普洱茶的,竟然还有人信誓旦旦说是单独一种茶类;更有甚者,不少茶文化人认为普洱茶之所以容易转化为陈年黑茶,是因为其原料茶——晒青毛茶没有经过高温加工处理,等等。我们曾翻阅了大量的史实资料,探访诸多茶厂及做普洱茶人士,发现形形色色的说法,便越发感到困惑。

那么,真相到底如何?

带着这个问题,陈栋(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红茶岗位专家、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率领粤滇相关研究人员,近年来先后多次考察了云南省昌宁、双江、景谷、勐海、勐腊县、宁洱区及云县等地部分晒青毛茶加工厂,近日,再次来到双江县勐库镇、云县茶房乡和景谷县小景谷等普洱茶晒青毛茶著名产地,进一步实地调研考证,采访著名茶人和亲历加工实践,以探究分析晒青毛茶的茶类归属及酶活性问题。

普洱生茶是不是普洱茶?是黄茶?是晒青绿茶?

下面,笔者把传统加工方法作为案例A(以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东半山茶区著名老茶人李福灿六代传承的传统晒青毛茶加工技术工艺为代表),把以近年脱颖而出的部分新秀企业的新加工方法作为案例B(以追求“原生态、自然香”价值为使命的景谷县“云春堂”、“趴狼古茶”和勐海县“臻味号”等为代表),简要对比剖析两类晒青毛茶加工技术工艺及其本质属性:

第一步,鲜叶采摘时间及嫩度。采茶时间分上午采茶和下午采茶两个时段,采摘嫩度一般为一芽二三叶及同等嫩度对夹叶,一芽三四叶以上者较少见(A、B两类加工工艺案例相同)。

普洱生茶是不是普洱茶?是黄茶?是晒青绿茶?

第二步,鲜叶摊放(萎凋)时间。A、B做法均为:上午采茶、中午进厂者,鲜叶摊放至下午至傍晚杀青,晚上揉捻、次日晒干;而中、下午采茶者则傍晚进厂摊放,至第二天清晨杀青、揉捻,上午晒干。鲜叶摊放方式一般为室内自然摊放,也有部分厂家采取日光轻度晒青与室内摊放相结合。由此可见,无论是传统做法(A)还是创新做法(B),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鲜叶摊放或萎凋工序,摊放时间:A工艺6—10小时左右,而B工艺2-10小时左右。

普洱生茶是不是普洱茶?是黄茶?是晒青绿茶?

第三步,杀青(俗称炒茶)温度及程度。手工锅杀青温度,无论A还是B,均以手背在距离杀青锅中心30-35cm处难以承受、也即是当鲜叶下锅及杀青前期发出“啪、啪、啪……”响声为准(约230-330℃,滚筒杀青机也以此温度为准);手工杀青时间控制在25-30分钟(机械杀青2-6分钟),均以杀熟、杀透(梗子折而不断、叶片不出现干焦)为准则,但是两种加工技术存在差异:A类工艺以茶青出锅后趁热堆闷0.5-2小时(进一步“闷熟”,防止红梗)再摊凉,而B类工艺则杀透后直接摊凉。由此可见,无论是传统还是创新工艺,普洱茶晒青毛茶加工都要求有像绿茶、黄茶和乌龙茶类一样的高温杀青,杀青温度和程度足以杀死酶的活性;其中A工艺存在明显的“闷黄”熟化工艺,B工艺则只是轻度熟化。

普洱生茶是不是普洱茶?是黄茶?是晒青绿茶?

第四步,揉捻程度。我们考证和实证的结果是:A工艺要求杀青叶经过闷堆才揉捻,揉捻力度为轻柔至中揉,程度至茶条成形并轻微渗出汁液,多用机器揉捻;而B工艺则多用手揉,力度为轻揉。可见A工艺揉捻程度大于B工艺。

普洱生茶是不是普洱茶?是黄茶?是晒青绿茶?

普洱生茶是不是普洱茶?是黄茶?是晒青绿茶?

上图为A工艺揉捻、闷堆演示

普洱生茶是不是普洱茶?是黄茶?是晒青绿茶?

上图为B工艺揉捻演示

第五步,堆闷(摊放)醇化程度。堆闷醇化也称摊放醇化,是指揉捻叶经解块后立即置于竹席或竹箩上堆放或摊放的过程。堆闷厚度和时间:A工艺约堆20cm(若是白天揉捻即堆放约2个小时,若是晚上揉捻则堆放一夜约6—10小时),而B工艺则采取薄摊醇化(白天揉捻者直接摊于日晒席子上,厚度约1-2cm,若是晚上揉捻则堆放一夜约6—10小时再行晒干)。由此认为,传统工艺采用了明显的黄茶“闷黄”工艺,虽然创新工艺“闷黄”程度较轻,但其长时间薄摊和长时间低温干燥过程实质上也是温柔的“堆闷”醇化过程。

普洱生茶是不是普洱茶?是黄茶?是晒青绿茶?

第六步,晒青(俗称晒干)。将经过杀青、揉捻和堆闷醇化的茶叶平摊于竹席(篾)上晾晒至干透。晒青时间保证在8小时以上(B工艺中途不能翻动),至含水量13%以下为准。

普洱生茶是不是普洱茶?是黄茶?是晒青绿茶?

普洱生茶是不是普洱茶?是黄茶?是晒青绿茶?

李福灿老人家中挂着两块颇有分量的牌匾,分别是1988年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云南省第二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1991年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颁发的“奖给全省茶叶初制工作会议先进集体”。

普洱生茶是不是普洱茶?是黄茶?是晒青绿茶?

普洱生茶是不是普洱茶?是黄茶?是晒青绿茶?

普洱生茶是不是普洱茶?是黄茶?是晒青绿茶?

图为:李福灿老人和其孙女,“福生成”品牌创始人

据了解,老人至今已是家族第十三代,其爷爷便是周边城镇家喻户晓的制茶高手。老人从年轻时代就开始制茶,传承了解放前爷爷和父亲的手艺,是云南为数不多的经历了整个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历史阶段晒青毛茶加工的制茶技师,他说他现在执行的晒青毛茶加工技术是解放前祖辈传下来的,也是整个勐库茶区传承的主流传统工艺,他的祖父是当地有名的制茶技师。

普洱生茶是不是普洱茶?是黄茶?是晒青绿茶?

我们在现场记录并反复研究晒青毛茶的传统工艺,与老人多次探讨,发现在晒青毛茶的传统制茶工艺中多次出现黄茶类的“闷黄”(即为去除苦涩味和形成“黄汤黄叶”品质特点而利用加工过程的湿度和温度对茶叶进行醇化加工的工艺)工序。

根据老人讲述,茶叶在杀青完成以后温度很高,而此时有些茶梗是不熟的,需要将杀青叶闷堆,利用其余温将茶梗闷熟。而如果在杀青锅中直接就将茶梗炒熟,叶子就会过干或焦边,以致条索欠佳、汤色不清。因此在传统工艺中,杀青后至揉捻前,必须要有一个堆放的过程。事实上包括揉捻完成后一定时间内的堆放(堆闷)和日光低温晒青过程,都属于“闷黄”醇化过程。

而当我们进入景谷茶区调查时,发现以趴狼古茶、臻味号为例的一些茶企,采用一定的创新方法改进传统工艺,比较突出的是在揉捻过后缩短堆放(堆闷)时间或不长时间堆放,而是直接薄摊过夜或晒干处理。以这种方法制作而成的晒青毛茶不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仓储后发酵醇化(俗称“发汗”)即可马上饮用,较大地提高了鲜爽度和减少杂味、闷味、日晒味。然而,根据陈椽教授的黄茶工艺本质,大家一致共识的是,B类创新加工中无论是揉捻后的薄摊过夜还是长时间晒干工序,都属于“闷黄”工艺。

普洱生茶是不是普洱茶?是黄茶?是晒青绿茶?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晒青毛茶其实就是黄茶?

陈栋副院长认为,在解放前的数千年茶叶历史长河中,人们对茶叶的分类,通常是以干茶和茶汤的色泽、产地名称、集散地名称、茶树品种名称或某些历史故事等来命名的。现在六大茶类(白茶、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黑茶)的分类方法,是解放以后由安徽农大陈椽教授以茶叶加工工艺的本质为依据率先提出来的,虽然此观点如今亦有争议,却赢得了世界绝大多数茶叶工作者的认同。根据陈椽教授茶类划分的本质含义,凡是从鲜叶到毛茶加工过程中为消减苦涩味和形成“黄汤黄叶”感官品质而采取了任何利用湿热条件对在加工茶叶进行任何程度的“闷黄”、“摊放”或“醇化”加工工艺的茶叶产品,都应归属于黄茶类。“普洱茶”最初是指从普洱府(茶叶交易集散地)卖出去的各类茶叶的总称,如今约定俗成的定义只限于普洱生茶(以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蒸压加工并自然陈化而成的紧压茶或不经蒸压的自然陈化精制散茶)和普洱熟茶(晒青毛茶经过渥堆后发酵快速陈化而成的紧压茶或精制散茶)两个品类。按照陈椽教授“六大茶类”分类法,普洱熟茶和经自然陈化的普洱生茶理应归于黑茶类,但是,作为晒青毛茶,它仅仅是半成品毛茶,显然不能与成品普洱生茶(生普)混为一谈,更不能称之为黑茶。

普洱生茶是不是普洱茶?是黄茶?是晒青绿茶?

通过上述A、B两类晒青毛茶加工技术工艺的实证对比研究,结合陈栋团队多年来的实地调研分析以及云南省当地资深茶叶加工技师的解读,我们以陈椽教授的理论为依据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晒青毛茶显然不应当是绿茶。因为绿茶的感官品质特征强调“清汤绿叶”和自然的鲜爽清香,在加工过程中决不允许有任何的“闷堆”或“闷黄”工序和过多的“萎凋”工艺。

2、云南晒青毛茶应当归属于黄茶类。综合上述,可清晰发现传统晒青毛茶加工过程中,在杀青和揉捻后均采用了比较明显的“闷黄”工艺;创新晒青毛茶加工的揉捻后夜间长时间摊放实质上也产生了“闷黄”;无论是传统还是创新工艺,其日晒干燥过程均需要8-12小时以上,这个“低温长时间干燥技术工艺”实际上也是利用湿热条件对茶叶进行醇化的过程,以形成其“黄汤黄叶,滋味浓厚而不苦涩”的品质风格,其加工本质依然属于“闷黄”,因此云南普洱茶晒青毛茶应当归属于黄茶,在未经蒸压或精制(分级)并陈化(自然陈化或渥堆快速陈化)成为“陈年老茶”之前,它仅仅是普洱生茶的半成品原料,不能与普洱生茶混为一谈。

3、晒青毛茶的杀青属于高温杀青,普洱生茶还存在氧化酶活性几乎是不可能的。众所周知,茶叶中的酶类一般在70-90℃以上处理10分钟就会失去活性,而上述研究与实践证明,合格的晒青毛茶杀青锅温均在230℃以上,叶温均在100℃以上,属于与绿茶一样的高温杀青,且杀青长达25分钟以上,足以使茶叶中的酶类活性物质完全失去活性。因此关于社会上流传甚广的“普洱茶越存越香是因为没有经过高温杀青,茶叶中的转化酶能够继续生存从而能够使茶多酚等较快转化”的观点,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这是错误的。普洱茶能够越存越香,陈化速度较快,成为“可以喝的古董”,是因为其几度较长时间和较大程度的“闷黄”加工工艺,提早开启了晒青毛茶的后发酵,为成品普洱茶的转化奠定了其他茶类无以伦比的生化基础和物质基础。

特此声明:公号:ishuocha(长按复制)转载发布本文仅为提供更多资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普洱茶黄片定义

普洱茶黄片定义

普洱茶“黄片”在众多的普洱茶爱好者甚至是发烧友中,真正弄清楚它的人没有多少。所谓“黄片”,说白了就是茶树上的老叶子,因为多数老叶时间长了会泛黄,“黄片”因此而得名。其实是指在原来筛拣工序中,因条索疏松、粗大,在揉捻过程中不成条的部分,按照生产标准筛拣出来的这部分茶箐,俗称为“黄片”。

黄片的品质和所选原料茶箐的品质是一致的,就我有限的所知大部分黄片基本都是第三、四叶。只是因为外形不佳而被拣出,但并不意味着品质不好。相反,老黄片由于叶片组织厚实,反以甘甜醇厚的滋味和持久耐泡见长。

而且黄片并非某几座茶山专有,但凡茶区,茶农们采摘茶叶后,在杀青和筛拣时会将一部分看样不好的黄片捡出来,而在进入揉捻工序时,嫩的芽叶会卷成条索,有些稍老的卷不起来,仍然是伸展的一大片,这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黄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