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泡法>生普洱茶的作用以及冲泡方法

生普洱茶的作用以及冲泡方法

2019-03-19 访问量: 24 茶礼仪网
  有的人喜欢普洱生茶,而有的人喜欢普洱熟茶,因为两者的口感都大不相同,但是都对人体具有保健的作用。现在就普洱生茶来说,我们来了解一下普洱生茶的作用和冲泡方法,看看普洱生茶的作用是不是刚好满足我们的需求呢。

  生普洱茶对消化不良、喉咙发热、精神疲惫、脂肪多、口渴难止等等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生普洱茶没有经过发酵和存放陈化,茶中茶多酚、儿茶素、咖啡因碱等成分并未完全的转化,而令生普洱茶生性属寒,体弱者和老人小孩是不宜喝的。

 

  生普洱茶的主要作用如下:

 

  (1)消化不良:常喝生普洱茶对消化不良、腹郁还是挺有效的,饭后1小时喝生普洱茶有助肠胃消化,还有不想被口腔困扰的朋友们都可以喝生普洱茶来保持口腔清新。

 

  (2)喉咙发热、口渴难止:因生普洱茶并未经过渥土堆发酵,所以生普洱茶喝起来的口感和绿茶相似,在炎热的夏季里喝生普洱茶能消暑解热、生津止渴,被喉咙发热和口渴难止的朋友们都可以喝生普洱茶试试看。

 

  (3)精神疲惫:上班族在炎热的夏天里一定都会精神不振无法专心工作等,而生普洱茶也有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当没有精神上班时就喝杯生普洱茶提提神,解解疲劳再继续工作。

  (4)脂肪多:生普洱茶能通过调理肠胃来燃烧脂肪的作用,喜欢喝生普洱茶的友友有没觉得,在喝完生普洱茶半小时后,就会有肚子饿饿的感受。如果有就对了,因为生普洱茶在及时燃烧体内的脂肪,才会觉得饿,所以生普洱茶是有预防脂肪累积的作用。

 

  那么,生普洱茶怎么喝呢?

 

  大家不要以为这茶能燃烧脂肪就拼命喝,要健康的喝;而且生普洱茶喝多了可能会导致脾胃被寒气入侵,身体出现不适的症状;一般一天喝三杯左右就好了(1.5毫升左右一杯),过量的喝茶还可能导致便秘。至于泡生普洱茶和平常的泡法,没什么两样。茶具,都是用泡普洱茶的茶具,或者有飘逸杯。凡事都有酌量而行,喝茶也是,量多了并非是好的,所以朋友们就酌量而喝吧。

 

  普洱茶不仅有生茶,还有熟茶,下面我们再看看生普洱茶和熟普洱茶的区别:

 

  1、干茶颜色:生茶通常是黄绿色,老的生茶呈墨绿色;熟茶则是红褐色,甚至是黑色,并且新生产的熟茶还会有点灰蒙蒙的感觉。自然发酵的生茶则随着发酵进行,出现叶边、茶梗发红、发紫,然后逐步变红,黄绿色逐步消失,最后变为板栗色或红褐色,并有油亮的感觉。

  2、茶汤颜色:生茶泡出来是金黄色、橙黄色、淡黄色,总之是黄色系。熟茶泡出来是红色、酒红色、深红色,总之是红色系。陈年的生茶泡出来会是淡红色、红色,但是其茶汤表面会有油气。而陈年的熟茶泡出来是红褐的,甚至到近似黑色,表面不会有油气。

 

  3、气味:生茶闻起来是茶叶本身的清香味,熟茶则是一种特殊的陈香味,若是湿仓陈茶或渥堆发酵没掌握好的还会有点霉味。

 

  4、口感:生茶的味道和绿茶较相似,有苦涩味,滋味比熟茶烈、刺激;熟茶的滋味是甘滑柔顺,绵甜爽口,茶性温和。

 

  5、香气:普洱熟茶多为糯香、枣香、参香、药香、樟香、荷香……而普洱生茶多为花蜜香、兰花香、梅子香、槟榔香等。刚出产的普洱生茶有很重清香而熟茶有明显的陈味,一种类似湿草席的气味。

 

  6、叶底:普洱生茶的叶底多为青褐、黄褐的青色系,且叶缘还能找到红边,摸起来一般较柔软有弹性。熟茶的叶底多为红褐、黑褐、深褐的褐色系,摸起来像泥巴一样。陈年的生茶叶底也会显红,但看上去特别油亮显活性,这是熟茶所没有的。

  最后,看看生普洱茶与熟普洱茶的冲泡:

 

  (1)生茶泡法:洗茶一遍,用涨水,茶量宁少勿多,水温是要沸水(100度),前面的时候可以出水快点,到了后面茶味变淡的时候可以盖下。还有些小技巧,用盖碗冲泡时开盖,特别在洗茶时。洗茶结束时不要接着泡,开盖等茶凉点再泡。

 

  (2)熟茶泡法:洗茶二遍,用紫砂壶比较合适,水温越高越好。用厚壁壶或出茶前用涨水淋壶。好的陈年普洱茶泡法不用太考究,浓有浓的味道,淡有淡的雅韵。

 

  本次内容就介绍到这里,通过上述内容的了解,我们应该也对生普洱茶的作用以及冲泡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我们在打算喝生普洱茶的时候,就要注意看自己的体质是否适合喝生普洱茶,它的作用是否刚好是我们所需要的,总之,正确的饮茶即可。

有用+10
分享

什么是普洱茶的“三厚?

  从茶叶专业审评角度来说,通常滋味的浓强度表述,用到五个字,“浓、厚、醇、和、平”。

 

  如果用比率标度的办法,“浓”,表示强度最高,用100%表示,“厚”次之,用80%表示,其他类推,“醇”-60%,“和”-40%,“平”-20%,到了“平”的地步,就有平淡如水的感觉了,这种通俗的形容,不知茶友是否好理解。

  五个字,相互搭配,产生中间级别的浓强度描述,如:“浓、醇浓、浓厚、厚、醇厚、醇、醇和、和、平和、平”,其间的比率下降为5-10%,如果在加上程度副词的利用,如“尚”和“欠”,就构成了系统的滋味描述体系。

 

  普洱茶内含物丰富,是浓强度比较高的茶,多为“浓”至“醇厚”,当然,也有醇和的茶,历经岁月的茶品,可能归于“醇厚”或“醇和”,至于到“平和”或“平”的茶,其品饮就快到“无味之味”的境界了。

 

  “三厚”是我新创的一个名词,希望通过这个词,也即用“三厚”的分类或方法,来表述普洱茶的滋味或口感的特征,算是对传统审评术语的一个丰富。

  “三厚”是什么?

 

  品饮的艺术,狭义地讲,是以味觉体验为主的艺术,上升到“身体的体验”(如许多人讲到的打嗝-“肠胃的反应”、“茶气”-全身心的反应等),或者其他纯精神领域的体验,不是我这里想扩大涉及的范畴。

 

  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有许多艺术门类,有相同、相通或可以借鉴的地方。

 

  在中国传统的书画领域,有著名的“三远”之说。“三远”法,树造了多少代中国画与中国画家。

 

  书画,可以说是“视觉的体验”,品饮,是味觉的体验,莫不有相通之处,我的借鉴由此而来。

 

  中国山水画,对于绘画透视有自己独特的形式,“三远”就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所谓“三远”,主要是论述由于视点的不同,处理景物的差别和艺术效果也就不同,景物的空间感、立体感,乃至意境由此不同。

  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里,对“三远”是这样描述的: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为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林泉高致集·山水训》)

 

  郭熙把山水画的视线概括为三种类型,即高远、深远、平远。

 

  高远是由山下仰视山颠,因而山色清明,山势突兀,给人以明了之感;

 

  深远是由山前俯视山后,因而层峦叠嶂,山色重晦叠映,给人以深邃之感;

 

  平远则是由近山平视远望,因而山色有晦有明,景象渺茫,给人以平和冲澹之感。

 

  普洱茶,变化或风格特点是多彩的,浓强度以浓厚为主线,为了描述“层次感”或空间感,借鉴“三远”,就有了我的“三厚”。

 

  “三厚”者,高厚、深厚、平厚也。

  滋味“高厚”者,由如山下仰视山颠,清明,突兀......,仿佛欣赏珠穆朗玛一样,浓烈而有冲击力,这样的茶,代表者莫如班章了。

 

  滋味“深厚”者,由如山前俯视山后,层峦,叠嶂,深邃......,带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有深沉而持久的魅力,这样的茶,为良好配方茶具备的特点。

 

  滋味“平厚”者,不用说,大家也猜得到,突出的代表是易武茶了,犹如自近山而望远山,景象缥缈,易武茶是如此不同一般!滋味醇,带着独具甜蜜的果香,在经历岁月后,其滋味的厚度会慢慢显出来,有些不可思议,确是这么神秘,这就是易武。(猜想:易武茶独特的鲜爽、及“果蜜”香覆盖了滋味的厚度,随着陈化,鲜爽物质的转化,其滋味的厚度方得以展现,未经科学测试,推论而已)。

“法无定法”,细说泡普洱茶的姿势和方式


  短短十来年间,普洱茶从鲜为人知到家喻户晓,席卷大江南北、大河上下、长城内外,甚至跨越漫漫大海以自己独特气质和健康功效征服了越来越多外国人的味蕾。随着消费区域的不断扩大,普洱茶的消费群体也呈几何级别地不断扩大。

 

  然而普洱茶是个复杂的生命体,不要说许多新迷恋上普洱茶的小白,就连已有一定资历的茶客,面对一些普洱茶品时仍会觉得束手无策,不知该如何冲泡出一泡好喝而又能充分激发茶性的茶汤来。

 

  茶之初,大概是饮无定法的,一直到唐代才基本形成了被茶圣陆羽非常不屑地称之为“沟间废水”的煮茶法。然后从陆羽推崇的煎茶法,向着宋代的点茶法演进,最终在明代简化成为泡茶法并延续至今。

  饮茶方式的演进,是一个从繁出简的过程,与制茶工艺的提升息息相关。当制茶工艺不足以满足人们品饮需求的时候,我们需要相对复杂的方式让茶更好喝;而当制茶工艺提升到较高水平时,饮茶方式就可以变得简单起来。比如市场上出现的各种袋泡茶,以及普洱茶膏、茶珍(粉)等深加工型速溶产品,虽说少了几分茶的本真和安享一泡茶的乐趣,但易于携带和冲饮的便利性,让随时随地喝一杯可口的茶变得轻而易举。

 

  不过具体说回到普洱茶的冲泡,却又是个颇有些复杂的问题。作为几大茶类中曾经被边缘化的茶类,普洱茶的冲泡在十多年前也是“饮无定法”。虽然也曾作为贡茶走进过红墙黄瓦的深宫大院,并在清朝时一度名重京师,但历史上并没有专用的冲泡茶具出现,也没有形成过标准化、程序化的冲泡流程。我想乾隆帝当年喝普洱贡茶时,应当是像绿茶一样泡了直接端着盖碗喝的吧,只不过人家用的盖碗是官窑。

  现在我们使用的普洱茶冲泡器皿和方法,实际上是普洱茶再度复兴后,借鉴功夫茶的泡法后演变而成的。放在大的饮茶方式中,现在的普洱茶冲泡方式依旧属于泡茶法。但具体到细微的泡茶方法上,普洱茶因为有生熟、新老、纯料与拼配之分,再加上仓储情况的不同,以及茶客们对茶性了解的不同,所以在基本冲泡步骤的基础上,一些泡茶手法也就不尽相同,甚至出现了“南泡”“北泡”等不同的流派。

 

  我们经常会用做一道菜时,西方的菜谱规范到“油几克、盐几克……”,而中国人的菜谱是含糊不清的“油少许、盐少许……”来说明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甚至上升到中国人做事不严谨没有标准的“理论”高度。其实仔细思量,饮食这档事本来就有许多个体的和经验的因素在里面。

 

  有人喜欢味重,有人喜欢清淡,按一个标准做出来的结果可能是两头不讨好。所以就饮食来说,标准化只是基础,经验和技巧才是本质,否则我们只需抬着本标准化的菜谱,就可以成为“米其林”餐厅的明星主厨了。

  普洱茶的泡饮,尤其需要经验与技巧。有时小编们在办公室里,也会讨论一些标准化、程序化的问题,比如什么茶用什么样的器皿冲泡,用什么样的水冲泡,水温多少度,投茶多少,注水多少,泡多长时间出汤会最好喝,后来发现讨论来讨论去都难以实实在在的落脚点。比如这期的选题,原本计划是要做成标准化、程序化的,让即便是毫无经验的小白,也可以对照着“西方菜谱”快速地泡出一道好喝的普洱茶来。但一个月忙碌采访下来的结果是,没有你们认为的“西方菜谱”。

 

  在所有茶类中,普洱茶是体系最为庞杂的茶类,也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中的生命体。除生茶、熟茶两大门派外,每一门派往下又都有原料产区、原料老嫩、树龄大小、采摘季节、纯料与拼配、仓储年份、仓储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及普洱茶这个不断转化的生命体问题。当这些因素纵向与横向地交织、纠缠在一起时,即便不考虑饮茶者口感方面的个体差异,也很难用一个标准来冲泡出一泡能充分发挥茶性的好茶来。更何况普洱茶的冲泡,还受海拔、用水、湿度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所以在普洱茶的饼茶、砖茶、沱茶、散茶、茶粉、茶膏等各种形态中,大概也只有茶粉、茶膏的冲泡可以实现标准化冲泡了。

 

  不过,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程序化并不代表无章可循,实际上普洱茶还是有基本的冲泡方法的。经过众多茶人、茶商的不断摸索,冲泡不同普洱茶时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与技巧,也被茶客们逐渐掌握,使得冲泡出来的普洱茶越来越好喝。

 

  比如,何作如先生在泡老茶时,会一丝不苟地先把老茶放进紫砂壶里,然后把紫砂壶放在日本铁壶上蒸腾,其中的分寸是需要日积月累才能掌握的。无论是什么茶,越泡到后面滋味都会越淡,有年份的老普洱茶也不例外。何作如想要保存每泡茶的均衡口感,所以特地会将前两泡茶留下来放在火上保持温度当茶引,等后面的茶越来越淡时掺进去做平衡。

普洱茶“茶道”

  “茶道”一词,原本是指“茶之道”,和“茶之技术”、“茶之艺术”以及“茶之精神”等词汇性质相同。然而,茶道使用到今天,尤其受到日本茶文化的影响,将“道”字多方面的,更广泛地应用,正如同我们将“艺”字一样毫无节忌地使用开来,不但已形成了一个广义的名词,更接近于泛滥了。

  日本的茶道,跟我们的茶艺,这两个名词的涵义,应该是与“茶事”相同。茶事,就是处理茶文化内涵层次的过程和方式。所以现在常用的“茶道精神”或“茶艺精神”,是经由茶的技术和方法,透过茶的艺术,以达成某些形而上的精神境界。

  其实,这就是“茶事精神”。而茶道原本是茶文化的最核心,而茶艺是茶文化的一层境界。如果一定要将茶道和茶艺作排列定位,可以作以下较概括性的顺序:茶技术、茶方法、茶艺术、茶精神、茶道。以上贯穿的茶事体系,构成了茶文化的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