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鉴别>简单辨别普洱生茶品质好坏

简单辨别普洱生茶品质好坏

2019-03-19 访问量: 28 茶礼仪网
  一款茶的品质好坏,关系到后期的饮品以及收藏升值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在购买茶的时候仔细认真的挑选,那么,我们购买普洱生茶时,需要怎样去辨别普洱生茶的品质呢?下面我就来看看简单辨别普洱生茶品质好坏的方法。

  普洱茶,是一种以云南大叶晒青毛茶为原料而制成的散茶或紧压茶(饼茶、砖茶、沱茶等),原所产茶叶均由普洱县集散,故称此名。普洱茶按原料不同,可分为野生茶、古树茶、台地茶等,按初制时间可以分为春茶(春尖、春中、春尾)、夏茶、秋茶(又称谷花)……可谓是标准各式各样,令人眼花缭乱。因此,辨别普洱生茶我们可以看以下几点:

 

  1、观察外形

 

  无论是散茶还是紧压茶,冲泡前需先观察其形与色。以色为先,因茶菁产地不同,色泽都有区别,但绝对不会呈现出暗淡乌黄甚至霉变等情况。其次观察茶叶条索,品质好的普洱应该是条形清楚完整,条索肥壮,断碎茶很少。反之,品质茶的普洱条形散乱,条索有大有小,有碎有整,十分混乱不完整。

  2、闻茶香气

 

  品质好的普洱打开外包装后都能闻到缕缕茶清香,鲜爽之气扑鼻,香味虽因品种不同则有轻有重,但细细品闻均可闻得到。有些经过一定年份转化的普洱生饼,则还有伴有缕缕陈香味。

 

  很多人可能要说,我怎么知道什么样的味道是清香,陈香?其实,很简单,只要拿起茶叶闻一闻,闻到的味道只要是另你感觉呛鼻子的腥味、化学味、湿仓味等一切不好闻异味,直接放弃就好,绝不会是好茶。

  3、看茶汤

 

  冲泡后的普洱茶,叶底应该完全舒展开,叶脉和叶齿清晰可见,芽叶拿到手里轻扯不易断裂,弹性很好。此外,原料茶菁的纯度越高,茶底的杂色越少,整体颜色越统一。而品质差的普洱茶,冲泡后茶底要么细碎,要么茶底颜色杂乱,要么柔韧性差,手一碾变成碎末。品质好的普洱茶汤应无沉淀物,茶汤尽管会因原料、年份不同呈现出明黄、褐红、青黄等不同的颜色,但整体均为暖色调,且澄澈透底。反之,则品质较差。

  4、品饮茶汤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品茶,高品质的普洱生茶应具备苦涩香甜不同口味层次转化,年份越久,口感的层次还会增加出绵柔、润喉、悠香等等。品质好的普洱绝对不会出现任何一点让人感觉不舒服的酸味、麻味、霉味等。

 

  苦涩味:普洱生茶含有咖啡碱和茶多酚等物质,所以苦涩味必有的一个味道,由于产地的不同,有的苦味重,有的涩味重,但品质好的普洱茶入口时的苦涩味很快就会化为甜味,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回甘明显。而涩味则能刺激喉头不断产生唾液,就是平时所说的生津。品质越高的普洱,茶汤入口后,苦涩化的越快,回甘越迅速,口感越持久强烈。

  香味:普洱生茶的茶汤喝起来的香味各异,有枣香、陈香、蜜糖香等等,但无论是何种香味,均以“非添加”的自然舒服为准,而绝不是闻起来刺鼻或熏的脑袋疼的“香味”。

 

  绵柔、醇厚:普洱生茶在干仓环境下存储,时间越久,茶中各类物质等会发生一定变化,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后发酵”。后发酵会使得茶汤和香味更趋向人类可以接受的口感,越来越绵柔和醇厚,这种茶汤表面看起来依然透彻清亮,颜色偏深,以红褐、黄褐色为准,但喝起来却有一种“米汤”的柔和感。

 

  最后,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一点是以上四点需抱团存在,不可以其中一项作为唯一参考标准。举个例子来说,现在很多台地茶或者拼配茶,在冲泡前,仅观察普洱饼的话,形色均俱佳、茶汤颜色也清亮透彻,但口感却要差很多,要么层次转化慢,苦味持续久,要么茶香味不够,缺少普洱该有香甜等。

  上述就是简单辨别普洱生茶品质好坏的几个方法,初步辨别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上几个方法进行选择,要学会真的鉴别出普洱生茶品质的好坏需要一定的知识与经验,我们可多喝,多品,多了解普洱茶,时间久了自然也就对普洱茶了解一二了,总的来说,了解普洱茶,认知普洱茶,懂普洱茶会更加的有助于我们去辨别它的品质。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晒青”核心的技术之三:重力揉捻的特性

  中国的六大茶类都有揉捻的工序,很多茶类的揉捻工序主要是为了整形,一般采用“轻揉”为主的方式,基本上是在无压力的情况下完成,且揉捻的时间极短。目的是使茶叶成条率高,破碎率低,保持原茶成色,揉捻之后的干茶,其外表符合传统的审美要求。

  而普洱茶的揉捻则不同,是采取重力揉捻的方式,并且是多次揉捻完成。普洱茶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呢,原因有四点:

  一是普洱茶选用的茶叶与绿茶不同。绿茶选用的茶叶基本上是以芽头为主,有纯芽头的,有一芽一叶的,也有一芽两叶的,其茶叶的外观形态具有体形较小、娇嫩的特性。只适合“轻柔为主”的方式。但普洱茶由于选用乔木大叶种,其茶叶很少有嫩芽,且叶片的形态多以肥厚、硕大为主。如果采用绿茶类的揉捻方式,根本无法将内质完全揉出。实际上,说普洱茶的揉捻是重力揉捻,还不如说是“重力揉搓”更为贴切;

  二是揉捻的温度不同。绿茶的揉捻的过程在铁锅内高温完成。普洱茶则是在铁锅外,或是在竹篾上、或在宽大的木板上、或在干净的水泥地上完成,是在常温状态下的过程。

  三是工序安排的前后不同。绿茶类的揉捻属于茶叶加工最后一道工序,是茶叶内质到外观的最后一次“定形”,是成品的概念。但普洱茶则不同,是茶叶进入发酵前对茶叶的预处理,其工序属于普洱茶的前端工序之一。离成品普洱茶还有很大的差距;

  四是普洱茶采用“重力揉搓”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重力揉搓”将茶叶表面的“保护膜”搓破,在以自然晒干的方式,使空气中“悬浮”的多种微生物菌群“侵入”,完成茶叶在自然状态下的第一次“自然接种”也是普洱茶在茶叶发酵前对所选茶叶进行的初级氧化阶段。而这一条恰恰是绿茶类茶叶的“大忌”绿茶的“轻揉”,是绝不能将茶叶表面的膜破坏,一旦破坏,茶叶将会迅速氧化,品质也会产生改变。

  因此,晒青工艺的“重力揉捻”(也可称“重力揉搓”)是普洱茶非常关键的工序,是奠定普洱茶后续发酵的基础。很多普洱茶的制作者在“揉捻”的工序中,并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多次“揉搓”——传统工艺成为“复揉”。这种“复揉”的目的,实际上是对第一次“自然接种”的加强,目的是使普洱茶初级氧化更为彻底。

普洱茶出山记:杨慎称普洱团茶为“团圆明月”

普洱茶出山记:杨慎称普洱团茶为“团圆明月”

图为:普洱团茶(源于网络)

接上文《普洱茶出山记:中国茶道在宋代》。明代文人不仅忘掉了宋徽宗的末茶,还颇有些自得。明代张源在他的《茶录》中记下了明代人的新茶道:“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备受读者青睐的张岱自成一格,有些追求,但似乎对茶道的传统不甚了然。他那篇传诵至今的《闵老子茶》神乎其神,但止于神话。朱元璋灭绝传统茶道之后,新兴的茶道元气很足,生命旺盛,也有其精妙处,但在我看来,这种精妙散发出一种枯燥、禁欲的气息。罗廪的《茶解》要求“茶须徐啜,若一吸而尽,连进数杯,全不辨味,何异佣作。卢仝七碗,亦兴到之言,未是事实。山堂夜坐,手烹香茗,至水火相战,俨听松涛,倾泻人瓯,云光缥渺,一段幽趣,故难与俗人言。”屠隆认为要紧处在于“神融心醉,觉与醍醐甘露抗衡,斯善鉴者矣。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大焉。”

明代饮者的焦虑症在于:茶是雅事,但极容易落俗。于是饮茶变成了一种炫耀性的行为,而且,传统的茶道丧失后,饮者丧失了对了解的兴趣,所以罗廪才指责经典的“卢仝七碗”“未是事实”。这种病发展到了晚期,就集中表现在《红楼梦》小说人物妙玉身上。这种禁欲茶道无视茶原有的玩乐、游戏、炫技等有生命力元素,还歪曲、肢解卢仝的见解,格局太小。

当然,某些明代茶人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新特色,台湾学者吴智和认为:

明代茶人是由文人集团中游离出来的成员,他们是强调文化落实于生活的一群志同道契的当代人士。他们的出身,大抵以乡居的布衣、诸生为主体,结合淡泊于仕途或失意于政坛的科举人士。以志趣相高,往返酬游于园亭、山水之间;以饮茶相尚,艺文消融为事,在当代是一支鲜明的清流人物。

在与明代专制制度抗争中的清流人物中,状元杨慎的遭遇堪称奇特。他在“论大礼”后被皇帝发配云南。杨慎居滇三十四年,足迹遍布昆明、大理,建水、丽江、保山等地区,创作近三千首描绘、吟诵云南的诗歌。邹家驹认为“杨慎在火塘边品饮罐罐烤茶的诗词,韵味独特,境殊情笃,是内地茶人难以体会到的。”

从杨慎的“彩线利如刀,解破团圆明月”一句可以看出,云南人此时已经做紧压圆茶了。不仅如此,杨慎这位从京城来的大文人,觉得大叶种茶要比江南的“春前”“明前”“雨前”味道要好。

好事近·煮茶和蔡松年

彩线利如刀,解破团圆明月;

兰薪桂火筠炉,听松风翻雪。

唤取眠云跂石人,赛十洲三绝;

焚香朗诵黄庭,把肺肝清彻。

杨慎所和的是金代茶人蔡松年的《好事近》:

天上赐金奁,不减壑源三月。

午椀春风纤手,看一时如雪。

幽人只惯茂林前,松风听清绝。

无奈十年黄卷,向枯肠搜彻。

“向枯肠搜彻”,这是蔡松年在向卢仝致敬。蔡松年父亲降金,自己也在金朝任显宦,但内心颇为挣扎。金兀术攻宋与岳飞等交战时 蔡松年为兀术“兼总军中六部事”,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蔡松年词中“壑源”在福建省建瓯市内,产团茶极有名。一直反抗朝廷的杨慎在向蔡松年致敬中,将云南的普洱茶称为“团圆明月”,内涵极深,似乎暗示虽然团茶(末茶)被朱元璋灭绝,但普洱茶其实延续了宋代茶道的精神。这一次,大叶种与小叶种茶合一了。

日本茶人青木正儿也认为,普洱茶与宋朝茶道有一脉相承之感。

(本文写作参考了邹家驹先生的《金戈铁马大叶茶》、周重林先生的《茶叶战争》《茶叶江山》等书。

茶人的普洱茶疑问解答,几个匪夷所思普洱茶的问题

1,普洱茶是黑茶 ,只有熟茶是普洱茶。关于这点,是严重不符合历史的,是为熟茶销量站台的。
中国历史上布朗族属于种茶历史比较久远的,景迈拥有千年古树茶园,这里的茶属于普洱茶,那时候就无采造之法了,毋庸置疑。
传说诸葛亮种茶所谓武侯遗种基本属于普洱茶是吧?如果是真的那时候就算有,生食,煮,烤应该是常用方法。
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也就是说发酵,不发酵都应该是普洱茶对吧。
故宫金瓜贡茶是生茶还是熟茶?显然是生茶。
老茶指的是老生茶,老生茶最终还是生茶。这一条真正的证实普洱茶是中国传统思维理念的产物之一。
生茶是晒青绿茶,绿茶是不发酵茶,生茶可以发酵,不然对不起金瓜贡茶。
1950年以前普洱茶几乎是生茶,不论说是圆茶,七子饼,青饼,那时候民间都是普洱茶这一说法的。
历史上生茶是普洱茶的说法还有很多,如果说熟茶是普洱茶,那么教科书,故事没资格说以前的事,故宫金瓜,历史为证,生茶还是生茶。
2,茶无界
茶人相轻,茶人固执,这是茶界的内心共识,尤其是普洱茶界,每个人都很牛,总会坚持自己的观点,这非常好,可为什么嘴里说,不去实践呢?拿了个生态大树与台地混在一起的茶自己很牛,还说自己喝过大师茶,很一般,不知天高地厚,完全不拿大品牌当回事。。。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设限,究其原因——各方面实力自身有限。有自己喝茶水平的,也有资金方面的。大厂技术实力是没话说的,传统老师傅的技术是很厉害的,只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说法。说一般的人,在品鉴上可能出了偏差,又或者为了突出他,或者某个人的原因,今天的茶界,我听过最多的话,陆羽,茶经过时了,我认为,既然是一部经书,应该是拿来实践,而不是拿来怼的。
3,看茶知道哪里,知道树龄,拼配那是达人或者神经病。
在普洱茶界,有那么一小部分人是能看懂的,专业茶农看叶子是可以看懂的,只是谁专业,你根本不知道。专家教授说不可能,不可信,因为他们本身看多了自己也会有所认识,只是可能准确度不高罢了。但是绝对是像我之前说的那样,大多数人不在茶山从小到大,看叶子是看不出树龄和地区的。
4,老茶看汤色。
普洱茶的发酵转换主要根据温度湿度,还有其他方面来判断,光看汤色是无法看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很新手认栽的原因,很多人为了利润,仿老茶汤色,因此还是买新茶或者品牌茶来的靠谱些。
5,普洱茶越陈越香是个谎言,他有保质期。
这句话对,也不对,大家都明白,古代的茶叶后期是为了携带方便和保质期,功效为实用价值的。紧压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严格来说,传统茶没问题的不像今天的茶,他们六大茶类都会有发酵的时间段,变相的说法——食品保质期。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很多人说普洱茶发酵,越陈越香是有时间限制的,而故宫的金瓜贡茶打破了人们在食物链上的保质期认知,成为了——“可以喝的古董”。这个谜题,在平台的技术文章里写过,有兴趣的自己翻一下,一句两句说不清楚。曾经中茶公司也有人说过类似的话,越陈越香,是普洱茶的特点,今天普洱茶界有很多声音,包括否定越陈越香。
明明是混采纯料,非说是拼配
普洱茶喝会了,才有办法说茶。听故事,说历史,人人都会,关键是有没有喝到历史上,现在广告里宣传的普洱茶,这才是普洱茶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