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功效>普洱生熟茶的减肥功效PK

普洱生熟茶的减肥功效PK

2019-03-19 访问量: 28 茶礼仪网
  普洱生熟茶的减肥功效PK!普洱茶的减肥,降脂功效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由茶多酚、叶绿素、维生素C等多种有效成分综合作用形成的,二是发酵过程形成的多种有益菌群综合作用(菌群作用可以减少小肠对甘油三脂和糖的吸收、提高酵素分解腰腹部脂肪)。

 

  生茶初期(生厂1-2年内没有明显发酵转化的)减肥功效来自于因素一,随着存放过程中的自然发酵转化(这一转化过程在南方高湿环境中来得很快,自然存放一年的饼就会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其减肥作用逐步开始由两个因素共同形成。

 

  人工发酵的普洱熟茶则是由以上两个因素共同起到减肥降脂的。所以总体上看,经过发酵后的普洱茶(无论是人工发酵熟茶还是自然发酵后的生茶)减肥降脂作用要好于新生厂出还没有开始转化的生茶。

 

有用+10
分享

从普洱茶的功效及历代验方看普洱茶性之温凉

  普洱茶的功效大家想必也知道的不少,那普洱茶的茶性你了解多少呢?今天就来说说普洱茶的功效以及茶性之温凉。

  普洱茶功效与验方

  现在对茶的功效宣传普遍是夸大而空泛的,看上去似乎啥事儿都管,实际上根本没法操作,只能当作心理安慰,对普洱茶的宣传尤其如此。其实普洱茶在明清时期大量入药,是功效最为显著的茶品,但这是建立在对茶性和药性的理解,以及实践(验方)的基础上的,和现在不负责任的商业宣传不是一回事儿。这里收集一些明清医书中的记载,以及验方,个人体质、病因不同,仅供大家参考。

  特别强调一点,这些记载以古树茶(至少是实生苗)为前提,台地茶不考虑在内。如果对这一点有疑问,可对普洱更进一步多了解。

  “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

  “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茶膏)五分噙口过夜即愈。”

  “受暑擦破皮者,研敷立愈。”

  《本草纲目拾遗》卷六

  注:此处所言的茶膏和现代工艺的茶膏有所不同。相对来说,现代工艺茶膏接近熟茶,而古时候更接近生茶,所以没有茶膏的话,应以存过数年的古树生茶为宜。

  “(茶)普洱产者味重力峻,善吐风痰,消肉食,凡暑秽痧气腹痛、霍乱、痢疾等症初起,饮之辄愈。”

  《随息居饮食谱》

  “产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止痢之功。”

  《本经逢原》

  注:对于普洱茶消食很多人好理解,但是止痢止泄,很多人不太清楚,各方茶友中实验过几次,的确有效。

  注:以下四条,载于黄桂枢《普洱茶文化大观》,被很多人转载。但《本草拾遗》是唐代医书,《圣济总录》是宋代医书,其时普洱这一地名还不存在,更不要说普洱茶或普茶的说法了。《普济方》,《验方新篇》虽是明清医书,但也没有看到这些记录,不知来源何处。但其写的内容似有所据,故加以保留,供大家参考:

  “治疮痛化脓,年久不愈,用普洱茶隔夜腐后敷洗患处,神效。”

  “治体形肥胖,油蒙心包络而至怔忡:普茶去油腻,下三虫,久服轻身延年。”

  《本草拾遗》来源存疑

  “须霍乱烦闷,用普茶一钱煎水,调乾姜末一钱,服之即愈。”

  《圣济总录》来源存疑

  “治伤风,头痛、鼻塞:普茶三钱,葱白三茎,煎汤热服,盖被卧,出热汗愈。”

  《验方新篇》来源存疑

  “治大便下血,脐腹作痛,里急重症及酒毒,用普茶半斤碾末,百药煎五个,共碾细末。

  每服二钱匙,米汤引下。日二服。”

  《普济方》来源存疑

  “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消胃生津。功力犹大也。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

  《本草纲目拾遗》

  注:为什么绿色者更佳?大家可以思考。

  “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

  《物理小识》

  “闷者有三:一风闭。二食用。三大闭。唯风闭最险。凡不拘何闭。用茄梗伏月采。风干房中焚之。内用普洱茶二钱煎服。少倾尽出。费容斋子患此。已黑暗不治,得此方试效。

  ”

  《百草镜》

  “其(普洱)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

  《滇南见闻录》

  “茶产六茶山,气味随土性而温,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

  《普洱府志》

  “滇中茶叶,主治下气消食,去痰除热,解烦渴,并解大有瘟。天行时症,此茶之巨功,

  人每以其近而忽视之。”

  《滇南本草》

  “帮助消化,驱散寒冷,有解毒作用。”

  《思茅厅采访》

  “消食散寒解毒”

  《普洱茶记》

  注:对普洱茶性最普遍的记载是三条:消食、散寒、解毒。把握这三点,就把握了大方向,可以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

  《云南志》

  注《本草纲目拾遗》这条记载是引用《云南志》的

  “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温味香,异于他产”《元江府志》

  “普洱茶产云南普洱山,性温味厚。”

  《梵天庐丛录》

  注:以上是另外一些关于普洱茶性温的记载,其时并无建国后的熟茶工艺,所以普洱生茶究竟是性寒还是性温?

在北方纯干仓感受普洱清纯正气

  一方水土,一方风物。普洱亦是如此,在漫长岁月、一呼一吸的吐纳间,身处南方或北方、湿仓或干仓的茶,完成着不一样的蜕变,缔造出独特的口感。

  云南易武(原产地)茶马源茶厂厂长荆勇采了十年茶,做了十年茶,藏了十年茶,并把茶叶每一年变化都记录下来。对于普洱的仓储条件,他颇有研究:“干仓与湿仓主要是湿度不同。干仓普洱在自然条件下转化速度较慢;在湿仓中,由于过多水分参与了茶的无氧呼吸,茶叶的转化速度很快;一些商家为了牟利,甚至还有‘做仓’行为,就是故意给空气不流通的茶仓里加入潮湿气源,并提高房间的温度,促使普洱茶迅速转化并发生一定霉变,以冒充老茶。”

  由于北方普洱市场起步较晚,传统的普洱茶仓多在南方,很多茶人习惯了南方仓的味道,一些北方仓也特意加湿成与南方仓类似的指标来存茶。在荆勇看来,北方仓加湿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种人为的改变,违背了自然天道,我们要尊重普洱茶在特定环境下的自我生命”。

  “就北方而言,全年平均湿度为28%~40%,水分较少,使茶叶转化速度缓慢,却保留了普洱茶的本真和纯正。”荆勇对比道,“南方全年平均湿度在40%~80%之间,普洱茶转化快,但容易失去清纯正气的口感。”

  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茶马源自2005年建厂至今,坚持把生产的每一片茶都拉回北方储存,十一年来,已形成4大系列、200多款产品、500多吨储量,缔造出长江以北最大的普洱纯干仓,这也是茶马源普洱保留其清、纯、正、气必不可少的条件。

  华夏之大,口味不同,南北仓并无本质上的优劣之分,喝茶人凭自己的口味和喜好去感知便好。记者在郑州国香茶城的“茶马源普洱专业行”品尝到了正宗的北方纯干仓普洱,只觉汤色透亮,气味清香,口感绵滑柔厚,相对于南方仓的普洱茶,滋味保存更为完整,前调后调变化丰富,层次分明,没有仓味、霉味,更接近普洱茶最初的山野气息,这,也许就是北方纯干仓的“清纯正气”吧!


  如果你也被这份清纯正气所折服,不妨加入茶马源,让更多人体验到北方纯干仓的魅力。

德丰昌说普洱普洱茶生产交易中心转移路线

百年普洱 经典传承

云南普洱茶历史悠久,时代的变迁,也严重影响着普洱茶的兴衰。普洱茶生产交易中心的转移,也造就了不同地方的历史变迁。

视频用时8分56秒

普洱茶生产交易中心转移路线:

倚邦

从《明·滇志》的记载可看出,倚邦茶山在明代中期(1435-1572)茶园已成片,有傣族、布朗族、哈尼族、彝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在此种茶居住。

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司划分十二版纳时,六大茶山和整董合为一个版纳,称茶山版纳或版纳整董,茶山版纳的治所便设在倚邦。

从明隆庆四年至光绪末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

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对西双版纳进行改土归流,置建了普洱府,把六大茶山从车里宣慰司的土地上划入普洱府,任命曹当斋为倚邦土千总。曹氏家族管理倚邦茶山、革登茶山、莽枝茶山、蛮砖茶山近两百年。

从乾隆初年到光绪初年,六大茶山一直呈现着繁荣的景象。

易武

清乾隆年间是易武茶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颁布了云南茶法,实行“茶引”制购茶,思茅总茶店撤销。

从乾隆初年开始,普洱府对茶的垄断经营放宽,上万的汉人涌入易武,在易武改造老茶园、开建新茶园,易武呈现一片繁华的景象。

易武是六大茶山一带地主经济出现最早的地方,相比倚邦,其土司势力较弱。嘉庆初年易武的茶商已开始向土司买土地,争土地所有权,茶业兴旺使新兴地主和商人们富强起来,到嘉庆末年易武土司势力已经开始动摇。

道光年以后,易武的茶号、商号大增,从同治、咸丰年间开始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中心、商贸中心逐渐向易武转移。

清咸丰后期,因战乱发生,易武人将茶叶转为主销东南亚和香港。越南莱州、老挝丰沙里成为六大茶山茶叶外销的中转站,有广东商人在莱州设商号专收易武茶,易武茶商也开始跑香港,到光绪年间易武经济实力超过了倚邦,成为六大茶山最大的茶叶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内外商品流转地,1897年清政府在易武设海关,说明当时易武的对外贸易规模已非常大。

勐海

清代二百多年间,普洱茶的生产加工中心在澜沧江以东的六大茶山,普洱茶的交易主要在普洱、思茅。

到了民国2年,云南省督府设普思沿边行政总局于车里辖西双版纳全境,柯树勋任总局长,开始恢复发展勐海地区茶叶,六大茶山茶号老板及思茅、元江的茶商常年进勐海购原料。

1924年,腾冲富商董耀廷携资进勐海建洪记茶庄,1925年玉溪商人周培儒来勐海建可以兴茶庄,勐海茶叶原料从此以后运往思茅和易武的越来越少。

1927年,改土归流结束,汉人开始自由的进入车里、勐海、南峤三个县。随后,云南四大商帮全聚佛海,私人相继入住佛海建立茶庄,至1937年佛海私人茶庄多达20多家,成为澜沧江西岸最大的茶叶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

1939年4月,范和钧来到勐海,为了垄断经营,提出茶叶出口要由政府专营,在孔祥熙同意下,范和钧一纸文书将六大茶山的几十个茶号控制住。至此易武、普洱、思茅从普洱茶加工中心、交易中心、出口中心的舞台上彻底退下。

1939年至1942年,佛海(勐海)名副其实的成为了云南省最大的茶叶加工中心和出口基地,易武失去了百年老大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