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细说普洱茶历史(19)

细说普洱茶历史(19)

2019-03-19 访问量: 29 茶礼仪网
  令普洱茶走出湿仓茶误区还有一个功臣,它就是88青饼。并不是说88青饼是唯一的干仓茶,也不是说所有的88青饼都是干仓的。因为这都不是客观事实。一方面以前的老茶少得可怜,不足以为训;年份久远的,以当时的水平,真假难以考证。像号级茶,02、03年价位是十万元/片,绝大部分人是消费不起的;数量少的可怜,据说存世只有几筒,有的几片;当时也没有真货的蓝本,难对真假。偶尔有人喝过一泡半泡,也是以讹传讹,具体很难清楚,真、假、干、湿。简直就是神马浮云。印级茶是多一点,但也不外乎是几件、十几件,几十件,相对市场而言还是少的可怜。02、03年红、绿印价位已经是7、8千元/片,现在已经是过十万元/片。能喝到过的人还是少的。印级茶年份也是有相当长了。当时内地的人刚开始接触普洱茶,没有真的样本,难分真假。关键是那个时候,干仓老茶与湿仓茶是互相混淆的,连干仓和湿仓的概念都没有,就更不用说是分辨了。意思是说,当时,只有印级茶的概念,而没有干仓、湿仓的概念。人们怎样能分其是干仓还是湿仓呢?后来的事实,在我们有了干仓、湿仓的概念之后,回过头再去喝印级茶时,才发现绝大部份印级茶都是湿仓的。干仓的印级茶只是凤毛麟角。


  后来认识提高了,水平提高了,湿仓的印级茶与干仓的88青饼对比,我们宁愿喝干仓的88青饼。现在市场上88青饼很多,真的不多,干仓的很少。据说当年88青饼只有一批因为很偶然的原因没有湿仓,其他大部分都是湿仓的。正因为如此,88青饼才传奇地成为了干仓茶的标杆。假如,它全部是干仓的,对比都没有那么明显;又假如全部都湿过仓,更淡不上对比了。因为,它有干仓,有湿仓人们才能明显对比出来,干仓老茶和湿仓旧茶的区别;知道同一个茶,同一年份干仓比湿仓好,而且好很多。导致人们以后选择干仓,而舍弃了湿仓,市场的轨迹就是这样走向了干仓茶的正确方向。

 

  02年,88青饼开始进入芳村茶叶市场,当时起始价是250元/片。这个价钱也很多人消费得起,虽然对比几元/片的新茶,这个价钱显得很贵。但毕竟是放了十多年的茶,人们还是舍得买来试试。当时市场上的88青饼有干仓和湿仓的,但在人们没有干仓和湿仓的概念之前,只知一种好喝,一种不那么好喝。于是几经反复追问,了解,才知道好喝的是干仓,不太好喝的是湿仓。就得出了干仓茶比湿仓茶好喝,也得出了干仓茶和湿仓茶的概念。以后人们就开始追干仓茶,而拒绝湿仓茶。

  从此人们开始买茶买干仓茶,自己放也是放干仓茶。以现在的房屋条件,其实干仓比湿仓会更简单。现在的房屋不像以前的砖木瓦屋平房,阴暗潮湿,基本上都是石屎水坭结构,不漏水,通风透气,干爽,是不适合湿仓的条件的。从普通老百姓,和普通茶客其实更有条件干仓存放普洱茶。如果,是放湿仓,可能还要专门找那样的房屋。这就为日后几乎全民炒普洱茶提供了一个实质条件。历史就是这样戏剧性地上演着。

 

  假如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存放出一批干仓的88青饼,而且还有一定的量,十多年后投放到市场,也正值市场兴起普洱茶的时候,我们很难想像普洱茶还要在湿仓这个误区徘徊多久。也许人们刚买回来的新茶还要学着香港人放进湿仓,因为这是前人的经验,也许现在人们还没有干仓、湿仓的概念,搞不清干仓老茶和湿仓茶分别;也许普洱茶根本没有今天的大市场,还是小范围,小群体,小市场的茶。因为干仓对普洱茶的发展实在太重要了,作用实在太大了。

  因此,88青饼是一大臣功,历史应该记住它。实际上历史已经记住了它。因为,凡是对普洱茶有所了解的人,没有不知88青饼的。我们并不是说,88青饼有多好,多神,只是说88青饼干仓茶是历史标杆,令普洱茶从湿仓茶的误区走向干仓茶,具有划时代里程碑的意义。我们几年前曾写过一篇专门关于88青饼的长文,有兴趣的茶友可查阅。

有用+10
分享

普洱熟茶中的这些味从哪里来的

普洱熟茶中的这些味从哪里来的

熟普中常见的堆味、仓味、霉味、陈香,今天就来讲讲它们的区别吧。

 堆味,又称渥堆味。

渥堆,是普洱茶熟茶制作过程中的独特工艺,也是决定熟茶品质的关键点。渥堆发酵时,茶叶堆积在一起,在适当的温湿度下,内含物质在酶类物质和微生物作用下发酵。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渥堆完的茶都会产生这种味道,一般就把这种味道叫做渥堆味。

“堆味”是由于普洱茶发酵工艺渥堆发酵过程产生的一种味道,是一种类似混合酸、腥等不良感觉的发酵气味,类似焦味和土腥味这样一种味道。

堆味是熟茶的工艺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气味,但堆味是阶段性的、能够消除的、无刺激性的气味。堆味通过良好的仓储,一般在两年左右就能慢慢自然逸散掉。

 普洱熟茶中的这些味从哪里来的

仓味,通俗的解释是指茶叶入仓储存后吸收产生的味道。

茶叶存放久了多少都会带一些茶叶本身以外的一些味,只是程度的多或少的问题罢了。如果仓库缺乏空气流通,或者设施也不完善,发酵茶堆放也不合理,茶叶很容易吸收仓味。

通常口感上的理解,仓味一般就是指令人不悦的杂味了,最直接的表述就是“陈旧味”,像老房子很久没人住,或者衣服在阴雨天没能及时干透的那种让人不舒服的味道。仓味在醒茶后,是否能够退,取决于其轻重。有的仓味醒醒茶基本就很难感觉出来了,如果是受潮严重,那基本就不用喝了,醒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普洱熟茶中的这些味从哪里来的

 霉味,是茶叶受潮霉变,当闻到霉味时,已经不能再饮用了。

霉味是制作或者存储失败而产生的、对身体有害的、令人不悦的、有刺激性的劣质茶品、失败茶品所带有的气味。一般多表现为刺鼻味、腐味等令人不悦的气味,如果是重度霉变的茶品,其霉味刺激性较大,闻上去较为令人不适。轻度发霉的干茶霉菌不明显,但摸上去会有滑腻感,潮湿感,茶汤汤色暗沉浑浊,不够通透明亮,更是难以下咽。

 普洱熟茶中的这些味从哪里来的

 陈香,是普洱茶在后期存储陈化过程中,继续发酵所产生的、各种令人舒服的气味统称。

品质优良的熟茶在正确合理的存储条件之下,其内含物质会继续进行发酵转化,使得普洱熟茶在合理期限之内滋味不断提升,会转化出药香、枣香、樟香等,不仅能够提升茶品口感,还能令人身心愉悦的芳香气味。

陈香是普洱茶经过后发酵转化而出的、对人体有益的、令人愉悦的、不刺激的、适口的、品茶者所追求的普洱茶最佳滋味。(来源:好茶传媒)

普洱茶3大迷雾阵法,一陷进去就出不来,此文便是破阵良策

普洱茶3大迷雾阵法,一陷进去就出不来,此文便是破阵良策

有个台湾人写了一本茶书,书上说干仓好,湿仓不好。但是干仓湿仓也是他们台湾人的定义,也是他们定出来的。但实际上大家知道,在普洱茶的后期发酵过程中,它所需的外部条件,与水分、温度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讲自然存放就行了。

只要没有其他污染,没有卫生问题,茶就正常依靠空气里的水分,发生自然的变化就好了,就没有必要人为的去划分什么干仓湿仓。但是十年过去了,按照干仓理论来做的茶,大家都喝过了,也都知道是什么情况,纯粹就是一个忽悠人的概念而已。

不难看出,这是某些茶商在背后的商业运作而已。其暗箱操作是这样的,他们先在他们所谓的湿仓(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完成整个普洱茶的生产过程,然后在干燥的环境中储存一段时间,最后说这批茶叶是干仓茶,在市场上高价销售,这其实是一场骗局。“干仓”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概念,把普洱茶真正形成的闪亮过程,给彻底的毁了。

市场经过了10多年的实践,谎言终归是谎言,总有被拆穿的一天,现在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茶是不好喝的,消费者被骗一次可以,一直被骗是不现实的。

红印茶的年代疑云。50年代曾经出现的打着红标的茶叶,台湾的大师们却公然把红标茶出现的年代,改到40年代,硬是往前提早了10年。

当时台湾有本书,为了证实这个所谓的红印茶是40年代生产的,还引用了唐庆阳说的一段话,唐庆阳当时说:“红印茶40年代就已经开始生产了”。事实上,唐先生不可能讲那个话,因为唐先生当时已经去世了。这是对普洱茶历史年代的误解。

普洱茶的红印、绿印来历。关于茶叶这个红印的历史经过,有一个真实的经历,经历中有两个人,一个叫祁曾培,一个叫沈柏华,他们两个人当时的身份是中茶公司北京公司的工作人员,在1953年到云南来出差。

他们发现圆茶的整个商标图案都印成红色,图案中的“茶”字也印成红色的,于是他俩就写了个书面报告,控诉云南人不守规矩,商标规定,商标中间的“茶”字应该是绿色的,结果被篡改成红色了。

为这个事,中茶公司还批评云南。但是,这中间的问题出在哪儿?出在他们不了解云南的情况。云南那个时候的印刷很落后,用的是石板印刷,还只能单色印刷,不能用两种颜色印,所以整体都是用红色的来印刷。

后来采取了纠正措施,就是先后进行两次印刷。第一次印刷就先完成四周的图形印刷,预留中间的区域空着,第一次印刷完成后,第二次再把这个“茶”字印上去,用绿色来印,经过两次石板印刷,就出现后来的这种情况。

更改后的这批包装纸印出来以后,所有的茶,只要是七子饼,又或者其它各种饼茶,都采用这种印刷方式。导致现在就把茶文化做成包装文化,把普洱茶文化表面化,庸俗化,最后降级成包装文化。

整天来研究如何包装,在包装上大做文章,什么红印、什么黄印、什么蓝印、什么绿印。红印代表什么,蓝印又代表什么。实际上,这只是前后两次石板印刷的调色问题,就把它给神化掉了。因此,这种包装庸俗文化的做法,把咱们茶叶带到了另外一条岔路上,这不是一个健康的发展道路。

为什么普洱茶会锁喉?

为什么普洱茶会锁喉?

普洱茶其价值的体现在于后期转化的阶段过程中,即是提高品饮的价值,也提高了收藏与投资的价值,也就是所谓的自然价值向社会经济价值过渡的阶段。

当然,一款普洱茶终究是要喝的,不过在整个普洱茶的过程中,不管是用于品饮、收藏还是投资,“好喝才是硬道理”,才是普洱茶的关键所在。

然而很多喜欢喝普洱茶的人在喝它时,多少都曾遇到咽喉间有过于干燥、吞咽困难、紧缩发痒、疼痛,甚至焦灼感等状况,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锁喉”,尤其是喝了多年的老茶客遇到这类似的状况就更多了。那么为什么喝普洱茶会锁喉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情况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具体原因!

为什么普洱茶会锁喉?

原料的不当拼配:原料是整个普洱茶好坏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亦是普洱茶从毛茶到成品初期的核心步骤之一。原料来源于哪个茶区山头便代表着那个地方的茶叶性质,在拼配过程中,原料的不同和比例的分配,会导致普洱茶后期朝着某个方向发展,甚至因拼配茶区导致茶质冲突,亦会导致“锁喉”。

但是这样的情况较为少见,只发生在新制生茶阶段,除非对于才初步做茶的人来说,比较考技术,而对于知名品牌大厂家来说这类现象几乎不存在。

茶品高温干燥:茶品制作过程中才用了高温制程,包括毛茶和成品紧压茶采用高温烘干或是刻意焙火,都会导致锁喉。这不仅导致生茶会出现锁喉的现象,就连后期制作熟茶也会。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在生茶制作过程中,高温烘焙可能导致茶叶的内含物质比例严重失调,在后期它的口感互受影响;

第二,茶叶水分会过渡流失,不利于后发酵过程中需要水分(通常生茶即便是制成生茶成品,那么茶叶内部含水分也需要15—30%来完成阶段性的转化),太湿、太干都不行;

第三,制作熟茶也需要经过生茶环节的所需步骤,只不过多了渥堆发酵的过程,倘若在生茶毛茶阶段就用高温长时间烘焙的话,那么再加上渥堆发酵不当,或者发酵过度的话,那么茶叶势必就会太干太燥,加上冲泡不当的话,也必然会导致锁喉。

成品日晒干燥:众所周知,普洱茶是由毛茶直接蒸软后压制成成品的,那么这个过程中必然含有大量的水分在茶饼里面,所以压制成型的茶品,不能立马用绵纸包装起来,要用木架(茶架)给它晾干。那么问题来了,为了很快包装成成品,节约成本,可不可以直接拿在日光下晒干?答案当然是不行的。为什么呢?因为上面已经说得明白,在普洱毛茶压制成型之后需要的是晾干,而不是晒干。

因为不管是茶饼、沱茶还是砖茶都是有一定厚度的,晒干会导致内外的水分散失得不均匀,外面可能已经很干燥,但里面含水量很多,根本起不到干燥的作用,那么在后期陈放过程很可能发霉,要么茶饼易碎或者裂开,更有甚者,茶的味道就不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导致),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成品单饼直接日晒干燥,或是未完全干燥前包装整筒日晒干燥,都会引起锁喉现象。

成品仓储环境:一款好的普洱茶需要“好原料+精工艺+优良仓储”,三者缺一不可,那么仓储便是三环中,在后期成品茶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假如一款用料好,制作工艺好,而仓储有问题的话,最后这款茶也是有问题的。比如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一个高温高湿或不通风环境下可能导致茶品锁喉。另外,茶品若无包装与容器,直接放置于空气中,快速氧化出现油耗味时,也会出现锁喉现象。因此,良好的仓储,是商家产品到消费者手中的重要步骤,不能疏忽大意。

紧压茶(主要指砖、饼、沱)未醒茶:醒茶是冲泡环节,是整个普洱茶由放置环节进入到冲泡品饮的第一步,紧压茶拆剥后,未经适当的时间与环境进行醒茶,马上进行冲泡,会产生咽喉中段紧缩感。因为,普洱茶只有经过醒茶,才会把茶叶里面好于不好的东西给释放出来,如果没有经过醒茶,直接冲泡太紧凑的话,茶汤会出现两种情况:滋味释放不开,要么太紧,这样既会影响口感也会导致锁喉。

冲泡——高冲:有常识的人应该都知道,普洱茶的冲泡时一般是不需要高冲泡的,它不像茉莉花茶,需要的一定的高温,专们长嘴壶的情况下高冲泡,这样做的其中一个目的便是下是有利于提香,还有就是在短时间内把茉莉花和茶叶很快融合,冲泡出好喝的茉莉花茶来。

但是普洱茶一般不需要高冲的,它讲究的是在离盖碗或紫砂边缘1—2公分左右进行(定点或环杯壁)注水是为最好的,如果冲泡时注水高冲,以及出汤时茶汤高冲注入公道杯,或是茶水由公道杯注入茶杯时高度过高,都会产生咽喉上部紧缩,难下咽之感受。

为什么普洱茶会锁喉?

此外,还需要强调的是,在利益当前,很多茶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将晒青工艺改成了加工成本相对便利的烘青,结果生产出了口感甜淡、香气高扬的生茶。这种茶如果茶友遇到可以喝喝对比对比,但此类茶在后期基本没有什么陈化价值。只有真正的传统工艺才能保证普洱茶的“越陈越香”的特性,在明白这些原因后,建议广大茶友,买茶喝茶皆在好喝,而对于不良口感的普洱茶不要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