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经典的7581普洱茶重生一之三

经典的7581普洱茶重生一之三

2019-03-19 访问量: 33 茶礼仪网

    “佤山映象7581”,改革中续写的传奇

  1996年,对每个昆明茶厂的人来说都有着特殊的、难以忘怀的意义,这一年,在上级公司的统一安排下,工厂开始改制,拆分为不同的部门并入公司内部经营。生产部门,由当时的技术副厂长.检验科长谭梅负责。从这时起,就注定了“7581”的另一段命运之旅。谭梅1982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制茶专业,后被分配到昆明茶厂质检科--我们也许还记得,整整二十年前,后来被视为现代普洱熟茶创制者的吴启英也是从这个学校走出来的,也是被分配到昆明茶厂,也是从事质检工作--冥冥之中真有天意吧?

  谭梅进厂的时候,吴启英担任负责生产技术的副厂长,两代茶人,同出一所茶学名校,同样从事茶叶技术和检验工作,互为师徒。谭梅在吴启英导的指导下,参与并共同完成了“7581”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行的定型和改进工作;后来,谭梅担任了昆明茶厂质检科科长,具体负责生产和产品质量。在长达近20年的工作实实践中,谭梅作为实际负责普洱茶加工、检验业务的质检科长,多方面吸取了吴启英老师的丰富经验,并在长期指导下,成为一名具有丰富普洱茶加工经验的高级工程师,继承和发扬了昆明茶厂普洱茶加工技术,成为第二代传人。

  工厂于1996年开始了改制工作,谭梅带领着十多个技术骨干坚持正常生产,直到2003年年底。2004年,随着改革的变化,谭梅和部分技术力量转入昆明南香茶业有限公司下属的沧源佤山茶厂并主持生产。最近几年,受台湾和港澳市场的影响,中国内地市场也掀起了持续而高涨的普洱茶热,先是炒作“老茶”,后是争夺原料,先是“干仓”“湿仓”,后是争论标准,概念满天乱飞,“年份”众说纷纭,却不是所有人都把时间和精力放到产品的研制和改进上去,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在看似琳琅满目的东西面前却时时感到无所适从。实际上,要了解和体会真正普洱熟茶特点的消费者,只要品味一下“佤山映象”7581茶砖,就可以明辩了。

  一片喧嚣之中,谭梅继续着“7581”的生产,而从这个时期开始,“7581”前面也正式打上了“佤山映象”的字样。名字好象变了,配方却仍然是传统配方,口感依然是延续多年的口感:回甘绵长,回甜舒爽,舌底留香,滋味醇厚,令人难忘。与此同时,谭梅还结合市场需要,配制出了“7561”等新品种,使“佤山映象”的产品系列化,并开始了自己的品牌建设。

  之四:“佤山映象7581”,求“道”者说“茶”是什么?

  6700万年前,人类还在一片亘古的沉寂和混沌中等待着诞生的契机,而一种高大的绿色植物已经蓊郁于地球这个兰色的神奇星球;自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的传说始,茶与中国人的千年不解之缘就已结下;当陆羽著“茶经”、卢仝撰“茶诗”、徽宗写“茶论”,当“茶宴”起于大唐,“茶具”盛于明清,当遗民张岱披发入山而不能忘情于“闵老子茶”,当清人阮福感茶事而写下“普洱茶记”--谁能说清“茶”是什么?生活之饮,快乐之源,或是智慧之根?是“开门七件事”之“形”,还是“禅茶一味”之“道”?人不同,茶不同,机缘不同,对这“人生草木间”之物,自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领悟。但即便有种种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茶之求真、求美的本性永不会改变。换句话说,一款好的茶品,必须是优质原料、优良工艺和正确贮存等全环节的共同产物,缺一不可。细心的人应该注意到,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生产“佤山映象7581”的昆明南香茶业有限公司沧源佤山茶厂正处于云南的茶叶主产区临沧,原料选择的也正是临沧沧源、双江的优质茶菁。这里的海1700米-2200米,是中国最西南端的区域,5000亩高山茶园远离污染,沐浴着干净的雨露阳光,积聚着耐人寻味的茶气和茶香。以欣喜之心摘下饱满的一芽二叶,经规范的杀青、揉捻,将晒青毛茶投入渥堆发酵--工艺当然是由谭梅主持,工艺过程当然是已经被实践无数次证明过了的、经过定制的“7581”熟茶湿水渥堆工艺。几十天以后,渥堆完成,摊开晾干,压制成型--于是,一款茶毫显露,条索清晰,形状端正的“佤山映象7581”普洱熟砖就诞生了,开汤品饮:内质深厚,汤色红浓透亮,回甘回甜,滋味醇厚。历史和现实在这里相遇,一缕陈香氤氲心间,绵绵不绝。

  “佤山映象7581”就这样重回人间,上接天地之灵气,下承人间之芳菲,以造化为师,以知音为友,以真香为道;凤凰浴火,龙飞在天!

  “道可道,非常道”,茶道是小道,在于日常,在于平常心;茶道是大道,真气充沛于宇宙万物,与大化流行,永无穷期。

  这就是“佤山映象7581”所试图要告诉我们的,这也是“佤山映象7581”所必须完成的担当。

有用+10
分享

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功效一样吗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从外观上,熟茶颜色暗红,或呈栗色,生茶则暗绿。

  普洱茶在制作过程中有一道工序叫渥堆,这是形成普洱茶品质特征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普洱茶会产生很多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比如黑曲酶。这些微生物使得普洱茶在口感上甘滑,醇厚。

 

  从自然分类上把未经渥堆发酵加工的晒青毛茶制成品俗称为普洱生茶。采用人工发酵加工制成的普洱茶,俗称为普洱熟茶。

  在功效方面两种茶都有许多保健功效。生茶主要可以清理肠道,有降脂,提神,降压和减肥功效,适合年轻人群,不过生茶的活性成份较多,因此易失眠者、感冒发热者、胃溃疡患者、孕妇不宜饮用。。熟茶可以降脂,降压,防治动脉硬化,预防便秘,利尿,养胃,较适合中老年人群及胃寒等人群。

(本文仅供参考)

百年普洱的神秘面纱解析

百年普洱的神秘面纱解析

  在这个普洱盛行的年代。听多了这四个字的人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百年普洱?还有没有百年普洱存世?百年普洱究竟是什么滋味?本期“鉴茶圆桌”我们为您揭开百年普洱的神秘面纱。

  品鉴茶人

  藏慧法师:澳洲华藏寺主持

  照开法师:福建省佛协办公室主任

  吴雅真:中国茶道表演艺术家

  天上客:三醉斋“聚水凝香”版主

  [经典普洱一]

  百年干仓普洱散茶

  茶品来源:普洱茶厂老厂长刀武珍藏,易武茶青,自然陈放。

  品鉴工具:电子秤、紫砂壶、随手泡、玻璃茗杯。

  品鉴方法:称10g茶样置于紫砂壶中,用玻璃茗杯对比每一道茶汤的变化和口感。

  茶品速描

  外形条索清晰美观,整碎度完整,干净,色泽灰褐,干茶陈香明显。

  品鉴报告

  第1泡~第5泡:茶汤色泽褐红、浓亮、通透,陈香味明显,滋味浑厚顺滑,舌底生津。

  第5泡~第8泡:茶汤颜色转为橙红,依旧通透,香气中开始略带蜜香,舌面开始回甘。

  第10泡以后:此茶相当耐泡,随着冲泡的次数增多,茶汤颜色由橙红转为橙黄,并逐渐开始回归为类似生茶的汤色,但仍然通透、滑顺,滋味回甜。

  茶人评价

  吴雅真:这款百年普洱给我留下最深的感受就是茶汤“入口即融”的感觉,从第4泡开始舌尖、口腔开始生津返甜,到了第10泡左右,茶汤出现了青饼的花香。叶底油光发亮,如绵纸般有弹性。

  鉴茶圆桌

  照开法师:这款普洱开始冲泡可能时间过了一点,所以刚开始几泡喉咙略有点紧,但5泡之后,作为百年普洱的所有特性就显现出来了,陈香逐渐转为花香,茶汤一直保持顺滑,生津回甘都很不错。

  天上客:这款普洱刚开始几泡确实有点紧喉的感觉,个人觉得是不是在存放的某一段时间里,存放的条件不是太好的缘故,毕竟100年的时间跨度很大。但第4、第5泡之后,作为百年普洱的独特品质就体现得一览无余了。

  [经典普洱二]

  1948年同庆号


  茶品来源:1948年的茶青,大概上世纪80年代压制。

  品鉴工具:电子秤、普洱专用白瓷盖碗、随手泡、玻璃品茗杯。

  品鉴方法:称6g茶样置于白瓷盖碗中,用玻璃茗杯对比每一道茶汤的变化和口感。茶品速描

  饼形齐整,条索分明,整碎度均匀,色泽褐红。品鉴报告

  第1泡~第3泡:茶汤呈橙红色,透亮干净。陈香加花香明显,口感顺滑。

  第3泡~第6泡:茶汤略带一点橙黄色,几泡后颜色变化仍不大,生津回甘明显。茶人评价

  吴雅真:从口感上可以喝得出这款茶的原料非常好,但转化得还不够,青饼的花香还很明显,茶汤顺滑但颜色变化不大。舌面生津但还没有返甜。

  照开法师:由于陈期尚短,这款茶的茶汤明显没有百年普洱柔和、平稳,但也更多了几分生茶的生气,且花香足,回甘快。

  藏慧法师:这两款茶无论陈期长短,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柔和,体会到了普洱茶在变化中给人带来的惊喜。

  [经典普洱推荐]

  1968年昆明厂中茶牌青饼


  推荐理由:1968年大叶木乔茶青,上世纪80年代压制。茶汤红浓透亮,两颊生津。醇厚鲜爽,茶性十足且耐冲泡,叶底黑褐光亮,有弹性。

  1988青饼

  推荐理由:1988:出口英国青饼,班章茶青。茶汤橙红、清澈,喉韵明显,带密香味,茶气足。叶底青褐,弹性好。

  1979年昆明厂无标牌青沱

  推荐理由:茶汤红浓透亮,口感醇和滑爽,叶底黑褐,有弹性。来自海峡茶道

《普洱茶膏》第四章:古代普洱茶膏的用途

《普洱茶膏》第四章:古代普洱茶膏的用途:我们在探讨古代普洱茶膏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

“大锅熬膏法”虽然为云南独创,甚至也作为贡品进京过,也曾经是清代雍正皇帝钦点的贡品。但令人奇怪的是,它时间很短,就没有了下文。自清朝时期起始,普洱茶迎来了它第一次繁荣。我们知道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普洱茶作坊或者茶号,像福元昌、同庆号、车顺号、宋聘号等等,却不知道哪一家有过生产普洱茶膏的记录。

我们从云南众多的史料中,会偶尔发现一两句涉及普洱茶膏的评语,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这就使我们经常处于一种困惑:我们知道普洱茶膏来自云南,但却不知道是谁生产的。

甚至有人提出:云南土司创造了这种大锅熬膏法,并没有在云南普及,其真正的生产地被转移到了西藏。

西藏自唐代开始就饮用云南的普洱茶,尽管那时不叫普洱茶,但这种茶品因源源不断流入西藏,加之普洱茶解油腻的功效,成为藏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西藏到云南形成的多条“茶马古道”,就因普洱茶才有的。

藏区本身就有煮茶的习惯,他们饮用普洱茶,不像内陆地区的品茶,也没有茶道的技法,而是加入奶、盐、姜片等一起煮。是饮食中的一种佐料。也可称为“混合饮”。唯独对待普洱茶膏,则是采用的“纯饮”,即不添加任何其他的东西。

甚至,也有这样一种说法,西藏饮用普洱茶膏,尤其是在大的寺院及上层喇嘛中的普及,早于清朝宫廷。据此,也有人认为“大锅熬膏法”有可能就来自西藏。

西藏自唐代开始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加上“茶马古道”的历久不衰,对普洱茶的理解和依赖远远胜于内陆地区。虽然他们自始至终不接受汉民族茶道的技法,基本采用“混合饮”的方式,但不排除他们本身也有“纯饮”普洱茶的需求。这就有可能使他们结合藏传医药的一些做法,创造了“大锅熬膏法”制作的普洱茶膏,专供寺院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自清代起,甚至有人认为比清代还早,有可能是元朝,很多大的寺院都建有自己的“熬茶间”。

其实,这一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我们至今在西藏一些大的寺院仍然可以看到这种“熬茶间”,只是它仍然还是那么隐蔽,轻易不向外界暴露,更不向游客开放。因为藏区寺院对活佛级以上人员的生活料理一直是高度保密的,或者说是秘而不宣的。他们始终保持着这样一种传统,活佛乃至活佛级以上人物,其一举一动都是神圣的,包括他们的日常生活,更包括他们的饮食。

我们目前还不能从史学的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认证。但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那就是“大锅熬膏法”制成的普洱茶膏,并没有在云南得到普及和应用,相反是在西藏或者更大的区域——藏区,成为专供活佛及活佛级以上人物的“纯饮”的茶品。除此之外,西藏地区“纯饮”的茶品没有第二个。它体现的用途,或者说价值,不仅是保健的需求,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但是,这种神秘性,反而限制了它的传播。“大锅熬膏法”——无论是云南的创造,还是西藏的发明,在当时并不被大多数人所熟知。它的用途很窄,影响力也极弱。如果不是后来清朝宫廷创建的普洱茶膏声名鹊起,加之后人不知道有两种普洱茶膏,还误认为是一种东西,那么,它仍然会隐藏着一种神秘,不被外人所知。

那么,清朝宫廷御制的普洱茶膏的用途到底有哪些呢?

一、超贵族的身份——“皇权”的象征

清朝皇宫将普洱茶膏的制作搬到宫廷御茶房制作,最初的考虑是安全性的因素,害怕投毒。但御茶房接手后,又面临对不合理工艺改进问题,因为乾隆皇帝本身对大锅熬膏,这种反复的熬炼就心存疑虑,它与炼丹的过程有相似的地方。中国毕竟是个能工巧匠集聚的国度,且文化渊源之深也是中国特有的国情。于是,采用另外一种思路,借鉴唐宋制膏的经验,便成了宫廷卸茶房的主攻方向。

中国有句古语,英雄是逼出来的。或许,普洱茶膏也是如此。

但是,它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这种“压榨制膏法”受制于当时的生产条件,加上工艺与工序的苛刻要求,必然造成生产量极少的状态。也许,当时这种制法本身就不要求产量很大。因为,制作它的本身就是给皇帝品饮的。它不是商品,而是皇帝的专属饮品。本身就不要求产量很大。否则,这种“物品”的神秘性就没有了。中国传统有一种习惯,因为稀缺才能凸显珍贵,珍贵才能彰显神秘,而神秘则是显示皇权的秘密武器。

因此,它的第一个用途就是给皇帝品饮的。因为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日常起居,及生活用品本身就是皇家的最高机密,非一般人能够了解,更不可能掌握。这个用途的本身就昭示着“皇权”的威仪与神秘。

同时,皇帝也时常将多余出来的茶膏赏赐给一些有功大臣。那些大臣在得到茶膏后,也是轻易不舍得品饮,只是在身体偶感不适,或家里有人生病时,才拿出来与家人分享。这种赏赐的途径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在古代,这种做法对那些受赏的大臣而言,叫“皇恩浩荡”。

该文章转载自《普洱茶膏》第四章:古代普洱茶膏的用途

附:蒙顿普洱茶膏品牌频道。普洱茶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