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不同等级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不同等级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2019-03-27 访问量: 34 茶礼仪网

不同等级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现行有效的普洱茶国家标准GB/T222111—2008规定,按照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可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1],其中,普洱茶(熟茶)按照形态又分为散茶和紧压茶两类。

从等级划分上来看,普洱茶(熟茶)散茶按品质特征可分为特级、一级至十级共11个等级[1]。显然,不同等级普洱茶(熟茶)的感官品质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从特级普洱茶(熟茶)到九级普洱茶(熟茶),香气品质特征由“陈香浓郁”到“陈香平和”转变,滋味品质由“浓醇甘爽”向“纯正回甘”转变,汤色品质由“红艳明亮”到“褐红尚浓”转变[1]。

不同等级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目前,关于普洱茶品质与其化学成分之间关系的研究已有很多文献报道。邵宛芳等[2]研究指出,总灰分、水浸出物、多酚类和咖啡碱含量与普洱茶品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而粗纤维含量与品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张新富等[3]研究指出,茶多酚和茶褐素的含量与普洱茶的品质呈正相关;梁月荣等[4]研究指出,游离氨基酸总量、芳樟醇氧化物和茶汤色泽指标与普洱茶品质得分呈显著性相关;王秋萍等[5]研究指出,明度指数及明度指数差与普洱茶感官指标汤色的评分呈正相关;此外,张灵枝等[6]研究发现,不同发酵程度的普洱茶的抗氧化活性有很大差异。

那么,不同等级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其功能活性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那些理化指标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参考呢?现在为您揭秘。

吕海鹏等[7]选择有代表性的不同等级的普洱茶产品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比较它们的抗氧化活性、主要理化成分含量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如下:

一、不同等级普洱茶的抗氧化活性差异比较

不同等级普洱茶的抗氧化活性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不同等级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1、在总抗氧化活性方面,最强的为高级别的普洱茶,最弱的为中级别的普洱茶。统计分析表明,高、中、低三类级别普洱茶的总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差异。

2、在抑制羟自由基活性方面,高级别普洱茶的活性最强。统计分析表明,高级别普洱茶的抑制羟自由基能力显著高于中级别和低级别普洱茶;此外,中、低级别普洱茶的抑制羟自由基活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在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活性方面,高级别普洱茶的活性最强,中级别普洱茶次之,低级别普洱茶最差。统计分析表明,高级别普洱茶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明显强于低级别普洱茶,而与中级别普洱茶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中、低级别普洱茶相比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不同等级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二、不同等级普洱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差异比较

不同等级普洱茶的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如表2所示:

不同等级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高级别普洱茶中的茶多酚含量明显高于中级别普洱茶;高级别普洱茶中的黄酮总量明显低于中、低级别普洱茶,但中、低级别普洱茶差异不明显。

此外,从表2还可以看出,高、中、低3个等级普洱茶中的没食子酸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和水浸出物总量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茶色素含量方面,高级别普洱茶中的茶褐素含量最高,中级别次之,低级别含量最低,且高、低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茶红素和茶黄素的含量,一般都在低级别的普洱茶中最高,中级别次之,高级别最低,且高、低级别之间相比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不同等级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三、不同等级普洱茶的抗氧化活性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

从总体上看来,与中、低级别的普洱茶相比,高级别的普洱茶具有最强的总抗氧化活性、抑制羟自由基活性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这可能与高级别普洱茶中高含量的茶褐素和茶多酚有关。

茶褐素是普洱茶中重要的活性物质,具有酚类物质特性[8];茶褐素具有显著的抗疲劳和降血脂功效,其抗氧化活性优于普洱茶水提取物,可以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进一步开发利用[8-10]。此外,普洱茶中的茶多酚也已被证实具有较强的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11-13];其中,没食子酸是普洱茶的特征性分类化合物[14],具有很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与普洱茶的抗氧化活性紧密相关[15]。

因此,茶多酚总量和茶褐素总量等理化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普洱茶抗氧化活性区分以及等级区分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冲泡的8个小技巧

  

  1、将普洱茶叶置入滤杯中,约10克(铺满杯底,略高)。

 

  2、将才煮开的沸水注入滤杯中,盖末茶叶。

 

  3、片刻,拿出滤杯,弃去第一道茶水。

 

  4、再次注入沸水,盖末茶叶,盖上杯盖,静置20秒左右。

 

  5、打开杯盖倒置,取出滤杯,稍稍滴去茶汁,置于杯盖内。

 

  6、好了,一杯香浓醇和的普洱茶就泡好了。

  7、在享用之余可别忘了滤杯中的茶叶,千万别将他弃了,普洱是非常耐泡的,在将喝完第一道时,您可以将滤杯放回茶杯中,同样再次注水,盖上,静置小会儿,第二杯普洱又泡好了。

 

  8、二泡和第三泡的茶汤可以混着一起喝,综合茶性,以免过浓。

 

  9、第四次以后,每增加一泡即增加15秒钟,以此类推。

在茶文化谱系中查找普洱茶的“踪迹”

  1、纵向的“踪迹”

  今天的学界对茶的起源问题表现出一种不易察觉、但一经发现就让人不可思议的两可态度。对于那些自然科学背景出身的茶学家来说,中国茶的原产地无可置疑地位于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濮人,也就是今天的佤族、布朗族等民族的先民,最先驯化其生存环境中的野生茶树,并进行人工茶树栽培。这些最早的种茶者的后裔,以及这些野生茶树的遗种,至今仍然在那些地区存活着,它们的存在所揭示出的“起点”意义更多的是以自然史,具体说茶科植物分类史中的价值而存在。

  然而,在中华文明史或者说华夏民族权力分类史中,这种存在直到晚近以前一直被另外一种意义的“起源”排斥在人们的视域之外,这点可以从中国汉族的正史和野史关于茶的文献记载中立刻见出。神农氏作为华夏族群特别是其中心族群汉族追认的先祖之一,被认为最先发现了茶,也就是古书中所说的“荼”。“茶”和“荼”之所以被认为是同一种东西,是在古汉语通假字这种惯例体系下得以成立的。不仅是汉族的始祖发现了茶,命名了茶,并且也是在汉字的构造体系内,使古今汉字因为偶然的错误而造成的这种延续性得以成立。这样,茶的起源就以汉文化特有的形式传承和书写下来。作为一个文化的发明者,神农虽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但可以肯定,他从没有踏入过澜沧江流域一步。如果有人说神农是濮人,就像说茶的发明者是濮人一样,对于汉族视野中的正、野史来说都是一种颠覆性的,因而荒诞不经的无稽之谈。

  《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时,西南地区的巴蜀曾经将茶作为贡品上贡,却又只字未提巴蜀南方茶叶真正的来源地云南。从这则野史中可以读出这样的信息:茶的上贡者,也就是茶的起源在汉族地区。当时上贡的茶是什么茶?是大叶种茶还是小叶种茶?这种茶是产自巴蜀呢?还是产自其南方更为蛮夷的地区?这点语焉不详,但是其间隐藏着巨大的差异。如果上贡的茶产自巴蜀,以晋人常璩的视野来看,当时的巴蜀已经被纳入汉帝国文化版图内。也就是说,在他看来,早在武王时代,边缘的汉族群(尽管边缘但仍然属汉族群)已经发明了茶。但如果巴蜀不是茶的原产地,而只是一个中转站,那么,茶的“发明”权就有可能在汉文化的系统之外,在它的南端,也就是自然史中茶的开端之处。从文字上,我们似乎很难看到关于后者的暗示。我们还要注意到的是,在中心——边缘、中央——地方之间的臣服与朝贡关系中,茶正是作为一种贡品出现在这种权力秩序中,也就是说,即便茶的“发明”权在汉文化系统之外的蛮夷那里,但对它的最终支配权仍然收归中心。可见,在所谓有文字记载的乃至无文字的远古传说叙事中,从“起源”开始,关于茶的追述就充满着权力改写以及目的明确的杜撰。正是在这种关于权力而不仅是在关于自然的杜撰与改写中,茶的谱系学洞察出茶的自然史与文明史之间的错位,从而呈现出一种不是巧合的政治学意义。我们可以进一步寻索历史,继续去发掘茶作为一种自然史对象与作为一种族群关系象征物对象被改头换面、张冠李戴的秘密。汉代,也许是茶从它作为边缘的本真端点播散到华夏文化中心的开始,它的实际中转站正是西南边陲的巴蜀一隅。也有可能巴蜀人在他近邻指导下完成了本土化的茶树移栽和培育工作,甚至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原地区后来盛行的小叶种绿茶有了它汉化的起源,但这点已经微渺难寻,无迹可考了。

  从汉代到唐代,茶在中原地区以一种尚不是阳春白雪的形式生长、传播,可以想见那个时段的茶,在人们的生活中并没有被赋予像后来那样的风花雪月型的文化象征、诗性情感或仪典规范的涵义,而是以类似于柴米油盐的实用价值被人们消费和消化,至多像欧洲人才接触到茶时那样,将它的药用保健价值神秘化。这种茶观更接近于西南方向的蛮夷。也许把茶最终纳入汉文化尤其儒家文化礼仪系统中进行象征处理的人首推唐人陆羽,这点从他的著作题名和后人对它的尊称中可以看出,“经”、“圣”都是极为典型的儒家用语。

  唐宋以降,茶被文人士大夫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格调驯化(或者说汉化),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权力的赋予与剥夺。在这一过程的同时,一系列优雅的充满宫廷脂粉气息或江南水乡意境的茶品命名应运而生——贵妃玉环、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云雾……在诗情画意的道具、程式、程序中,茶的本真面目、茶的精髓被湮没、榨干。

  所有这些,和普洱茶道——即普洱茶精神相去甚远。

  2、横向的“踪迹”

  根据历史地理状况,绿茶似乎和中原汉文化包括其精神文化变迁和政治兴衰有某种密切联系。沿海一带的乌龙茶自古就浸透着商业气息。而云南的普洱茶则以一种边缘的姿态,更多是与当地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因而别具一格。从中华帝国的政治格局看,绿茶为中心,乌龙茶为边缘,普洱茶则更加的边缘。这种格局从当茶被纳入中华帝国文化系统中开始,直到今天,都是这样。

  除了叶片大小之分外,茶叶在生物学性质上并没有太大差异,茶的制作加工工艺才是决定茶品和茶名的关键。正是这样,小叶种茶才会区分出绿、红、青(乌龙)几种。如果要为普洱茶在中国茶系统中定位,寻求它的独特性,除了明显的叶种区分外,制作工艺也极为关键。茶的制作工艺分为采摘、选叶、杀青(萎凋)、发酵、成形,在这些环节中,可以发现普洱茶与其他茶种的区别或者说对抗。好的绿茶,比如龙井,从采摘时就开始极为讲究,采摘的时间、采摘的芽叶都被严格控制,精挑细选、人为淘汰那些不符合优雅、美感标准的叶片,这种筛选后的产物呈现出千篇一律的样态,纤细、娇嫩,体现出汉文化一贯推崇的阴柔之美。杀青的过程也相当规范,温度、湿度、手法都形成了一套既定的操作程序,其目的在于将茶叶中的酶恰到好处地驱逐出去,从而让它在此后的时间内丧失自然的催化、发酵可能,不温不火,文武兼备,充分体现出儒家中和原则。在这种完全人为的控制之下,茶的生命实际上已被扼杀了,成为类似于存放于历史博物馆中的文物,仅仅是尸骨而已。有品位的高级的绿茶,最后成形都是以手工的方式,在江南女子嫩如柔荑的纤纤细指下,诸如女儿环、贵妃玉环这样形态考究、耗费大量人力和心思的名茶被雕琢出来。

  在绿茶作为自然之物终结的地方,普洱茶仍然活着,并且在自然的状态下进一步展开它作为茶的生命,这点也许是普洱茶和绿茶的最大差别。相对于人为淘汰的采摘和选叶,普洱茶即便有淘汰也完全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无论什么茶形、无论叶片的大小,甚至不分叶和枝,都被当地人大刀阔斧地接纳了下来,甚至未经化学污染的自然的灰土、以及与茶树相伴而生的不知名的杂草和树干都被包容进来。虽然像绿茶一样,普洱茶也有杀青这一环节,但是人们仿佛是不忍心摧毁本已离开大地的茶的生命,仅仅将其中的部分酶驱赶出来,就像完成一个必要的驱邪仪式一样,在注入人们的呵护、话语和期盼的同时,却保留着茶叶在往后无数年中继续以有机物形态活动的活力。从这个角度说,普洱茶是不死的。

  普洱茶的制作工艺体现了真正的天人合一精神:(1)杀青时,在茶叶中注入了人的精神因素,这种因素与茶本身保留的作为自然成分,也就是作为天的因素的酶,在茶叶往后的发酵过程中水乳交融。真正称得上杀青的只有绿茶,它将代表着茶叶、茶树生命中内在的青色以温文尔雅的手法杀死了。虽然它可能对这个程序而言并非杀气腾腾和纯技术色彩的词,但真正意义上的杀青或对于“青”的灭绝属于绿茶。非常具有伪装性的是,已经死亡了的绿茶却被人为地制造出一种充满生机的绿色。普洱茶没有杀死茶内在的绿色,但它的外表却以一种仿佛死去了的黑色呈现出来,死了的仿佛活着,而活着的仿佛死去。(2)在遭遇开水冲泡之前,天人合一式的自然发酵将永无终止,当它变成饮品,将死未死之际又融入了饮者的身体,弥漫在后者的血液和精神之中。这又是再次的天人合一。

比得上虫草的金花普洱金花普洱是什么茶

不管是不是懂行的人,肯定都知道现在市面上的冬虫夏草真的很贵。商家卖它都不是按斤算,而是按克来称,动不动就是每克几百上千元。若不是家境十分优越的人,想必也不可能长期消费它吧。那么问题就来了,家境一般的却又想喝饮品去养生的人该怎么办呢?其实带“菌”的金花普洱就非常不错噢!

每每说到“菌”,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抗拒,但是事实上“菌”可以作为碗中的美味佳肴出现在我们的饭桌上,而出现在我们茶杯里的普洱茶里也含有“菌”噢!这里说到的“菌”可是普洱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了,我们称它为茶中的“黄金”。

这个“菌”就是普洱茶中的“金花”,它其实是一种冠突曲霉物质,就是对原料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通过发花所产生的。它是国家允许存在于茶叶中的二级保护菌种,早期其实就生长在虫草和灵芝等中草药上,所以就俗称“金花”。

金花普洱是以传统的大叶种普洱茶为原料再进行加工,通过后期特有的气候条件以及技术控制来进行发花。金花普洱闻着有淡淡的菌香,经过冲泡之后,它的茶汤清亮,口感也特别的醇香。造就了金花普洱如此美妙的口感的正是我们前文所提到的“菌”。金花和普洱所搭配,就具有减脂瘦身和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的功效,还能够有效的消除癌细胞,预防癌症的发生。

所以金花普洱茶是可以替代冬虫夏草的,这对于家境一般的人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小编建议大家平时想喝茶的时候,可以泡上一杯金花普洱茶,在喝茶的同时也把身体养好了,这真是一件怎么看都很划算的事。

比得上虫草的金花普洱金花普洱是什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