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杀青的轻重对普洱茶有什么影响?

杀青的轻重对普洱茶有什么影响?

2019-03-27 访问量: 27 茶礼仪网

杀青的轻重对普洱茶有什么影响?

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它的独特性表现在“云南生产,晒青毛茶,长期存放,越陈越香”等特点上,其最主要必须符合能长期存放,越陈越香醇的特质。

晒青毛茶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后期普洱茶的品质,杀青是为了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抑制酶对茶多酚类物质的氧化和去除青味,发展香气,使鲜叶水分部分流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杀青温度和时间的把握决定了普洱茶杀青的轻重程度,而杀青的轻重程度直接影响了后期普洱生茶和熟茶的品质好坏。

目前,普洱茶的杀青方式分为铁锅杀青(手工杀青)和滚锅式杀青(机器杀青)两种,我们所谈及的也仅限于这两种方式杀青对普洱茶的影响。

杀青的轻重对普洱茶有什么影响?

如果杀青不足,即杀青时间短,过程中温度低。新制普洱生茶茶汤香气青味重,口感上体现为青味多于茶味,喝起来就不是那么舒服喽。对于熟茶而言,杀青不足导致的问题是更明显的,虽然说随着时间的流逝,青味会慢慢变淡。但茶叶中微生物的活动依然存在着,影响了熟茶在后期渥堆发酵过程中的效果,使茶叶发酵不充分,茶叶本身的内质也就出现了问题,品质的稳定性自然得不到保证,喝着就有酸味了。

如果杀青过重,即杀青时间长,过程中整体温度过高。毛茶中会夹杂着焦叶,闻起来就会出现焦糊味。在此过程中如果有超过10%的焦叶夹杂其中,就足以影响到整批茶的质量。对于生茶而言,杀青过重会使茶味苦涩加重,整体气味过于浓郁,也会伴随着烟熏味,茶的品饮感受及品质自然而然就降低了。对于熟茶来说,杀青过重会使茶叶中的微生物等内含物质的含量减少,后期发酵中能被再次激发的物质就很有限了,致使其茶性太过于稳定,品饮起来伴有烟熏味,且口感焦糊,柴味重,对于后期的保存珍藏就意义不大了。同时也就不在符合长期存放,越陈越香醇的普洱茶特质。

杀青的轻重对普洱茶有什么影响?

所以,如大益2003年易武正山特级绿大树(加微信:6480348 了解产品价格、口感)就是一款杀青工艺精良,干仓存放时间越长越醇香的优质普洱茶。可见杀青的轻重对优质普洱茶的形成是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的,能掌握恰到好处的杀青技艺是多么的重要啊。

特别强调,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湿仓存放的普洱茶已经发生了霉变,产生了不少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此类茶不提倡饮用。饮茶是茶和人体通过茶汤真诚交流的过程,茶的品质和人体的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大家平常一定要懂好茶,选好茶,喝好茶。

有用+10
分享

阮福《普洱茶记》区区800余字,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影响?

  普洱茶命名的起源,被采纳最多的说法是因为普洱府的建立。1729年(大清雍正七年)清政府在今天的宁洱县设置了普洱府,普洱茶因为在此交易、流通因而被人所熟知。普洱茶在历史上的只言片语,无法令人满意,解释起来往往也令人困惑,就这一点,早在道光年间,阮福(1801—1875)就强烈地表达过。


  我们一开始筹备要出这本《一本书读透普洱茶》的时候,多次向周边普洱茶达人征集意见,最主要一个问题,就是问问他们本人对普洱茶知识阅读的印象,到底有哪些篇章是不可错过的?哪些是深深影响过自己的?哪些是重要,但对自己毫无指导价值的?


  上百位受访者,都会谈到阮福所写的《普洱茶记》,一些人甚至只记得这篇,至少有10多个人脱口就能背诵出文章开篇文字:“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一个主要原因是好用,实用,易传播。


  这份产品说明书太漂亮了,区区800余字就能把普洱茶系统地介绍清楚,从产地分布,采摘时令,产品称呼,制作标准,成品重量以及形式都有涉及,商家稍加修改,换成现代语言就可以直接做成自己的产品说明书。


  阮福不是云南人,他写这篇普洱茶的时候,是站在京师立场上说话,告诉京师里面的人,你们喝到这个贡品,生长在何方,滋味如何,是怎么生产出来。


  阮福不是普通人,他的父亲阮元是清代名臣,经学大家,当过云贵总督,对云南文化有过大贡献。现在大名鼎鼎《爨龙颜碑》,在阮元没有鉴定之前,一直都被当做洗衣板使用。


  阮福在其父指导下,系统研究过云南人文地理,著有《滇南金石录》。阮福不仅传承有其父考据的功夫,也继承了他点石成金的眼光。碎片化的普洱茶,被阮福串成了绿宝石。阮福同时把说法不一的古六大茶山,正式明确下来,沿用至今。
 

  万历年间的《云南通志》,不过是记载了普洱茶与云南地理的对应关系。


  清乾隆年间的进士檀萃在《滇海虞衡志》里说:“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日革登、三曰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蛮砖、六日慢撒,周八百里。”


  不过,檀萃话说得好听,但他已经找不到普洱茶繁荣的证据了。“普洱茶名重于天下”可能是更早的人说的,被檀萃,阮福沿用下来。


  阮福从贡茶案册与《思茅志稿》里转述了一些他比较关注的细节:1、茶山上有茶树王,当地土人采摘前会祭祀;2、每个山头的茶味不一,有等级之分;3、茶叶采摘的时令、鲜叶(芽)称谓以及制作后的形态、重量和他们对应的称谓等等。


  《普洱茶记》因为多了这些料,便成为普洱茶乃至中国茶史上著名的经典文献。


  从1930年代开始,因要论证云南是世界茶的原产地,阮福茶树王的细节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扩大化,事到如今,已经形成了每每有茶山,必有茶树王的传说与存在。


  而其祭祀茶树王的民俗则被民俗(族)学家、人类学家更大范围内精细研究,甚至被自然科学界引入作为证明茶树年龄的有力证据。在普洱茶大热天下后,《普洱茶记》再次被反复引用和阐释,同名书更是多达几十本,其核心也不外乎阮福所谈三点细节最大化。


  比如讲究一山一味,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制茶思路。


  一是用正山纯料制作普洱茶,二是把各山茶原料打散拼配做成普洱茶。就普洱茶历史传统来说,前者一直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也诞生了许多著名的老字号,比如“同庆号”,“宋聘号”。这些老字号后来虽在在云南境内消失了很多年,但他们的后人(也许并非如此)在近10年的时间里,又借助商业的力量把它们复活了。


  令人惊叹的是,经销这些老字号的外地茶庄还健在,香港的陈春兰茶庄(1855年创建,是目前中国最老的茶庄)以及其后人吴树荣还在做着普洱茶营生,市场上的正宗百年号记茶几乎都出自“陈春兰”茶庄。


  这些“号级茶”为我们追寻普洱茶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也是普洱茶能够大热天下的第一驱动力。百年后,茶不仅能喝,还很好喝,不仅好喝,还可以赚大钱。


  百年“同庆号”茶饼内飞上说:“本庄向在云南,久历百年。字号所制普洱,督办易武正山阳春,细嫩白尖、叶色金黄而厚,水味红浓而芬香,出自天然。今加内票,以明真伪,同庆老字号启”。


  我们在此分拆信息:1、普洱茶在百年前就有百年店。2、普洱茶讲究出生地,也即正山。3、普洱茶有采摘时间,阳春。4、以“细嫩白尖”为上。5、色金黄。6、汤红且芬芳。7、当时就有假的同庆号。


  然今日看到的许多“同庆号”非细嫩白尖芽茶,而是粗枝大叶居多,与内飞严重矛盾,内飞文字自然是真,茶就不好说,到底是当年的假货,还是当下的,不得而知。昔日作为真假判断的内飞,多年后依旧是有利的证据,茶饼逃不过历史的逻辑。

  讲究一山一味在当下催生出纯料普洱茶市场,古六大茶山的位置的地位也被新山头取代,老班章、冰岛、昔归、曼松等等小村寨成为炙手可热之地。


  如果说,这是中国古老语境下的特色产品传统的话,那么拼配茶就完全是一个西化的概念。它来源于英国人掌控下的印度茶,而非中国。我们的传统虽然讲究味道殊同,但只是个人经验和口感判断,而非建立在对其香味、有益成分的生化研究上。简而言之,我们只有茶杯,人家有实验室。


  印度茶能够异军突起,就在于英国人采用了不同原料的拼配混搭,把茶叶香气、滋味、耐泡度都提升到了新的层次。正是因为拼配技术,诞生了像立顿这样的大公司。1900年后,华茶处于全面学习印度茶的阶段,为了在国际市场上站住脚,拼配茶是他们学习的主要方式。1930年代,李拂一创建的佛海茶厂(即勐海茶厂)、冯绍裘创建的凤庆茶厂(演化成滇红集团和云南白药红瑞徕)走得都是这一理念,更不要说现当代的这些改制后的老国营茶厂以及他们培养的技术人员和他们之后创办的那些形形色色的茶业公司。


  纯料与拼配之争会左右着普洱茶的市场,但在品牌力量没有形成时,追求某地与某茶对应关系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普洱茶与老普洱县(今宁洱县)对应关系。


  宁洱县成为普洱茶集散地后,当地茶并没有没有享受到普洱茶产业带来的太大好处。一个主要原因是,许多人不认可此地普洱茶。罪魁祸首居然就是阮福的《普洱茶记》。阮福说,宁洱并不产茶,其实这个地方在道光年间绝对产茶。


  阮福没有到茶山的毛病,感染了许多人,茶学大家李拂一(1901-2010)在1940年代、庄晚芳(1908-1996)在1980年代都延续这个说法,哪怕是2000年前后出版的许多普洱茶著作,也还有人继续说这里不产茶。


  历史话语的力量,当下还在发挥作用,太多人懂得利用历史来增加文化筹码,但历史也有被架空的时候,这考究每一个人的智慧。


  即便是有阮福的《普洱茶记》在,在中国,也很难找出哪一类茶会像普洱茶这样缺乏完整的表达,主要原因在于,普洱茶的话语被历史、地域、人群以及商业稀释,显得零散而混乱。


  具体而言,典籍与历史中的普洱茶与当下所言的普洱茶,并非一种承接关系,普洱茶的原产地以及其主要消费地的人群长期以来各自表述,难以取得共识,而商业力量的崛起,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普洱茶的面貌、工艺乃至存在形式,这些都增加了对普洱茶的认知成本。也因为如此,普洱茶反而显得魅力四射,让人横生重塑欲望,这当然也是我们角逐普洱茶书写的主要动因。


  认识普洱茶的常规路径,往往与历史话语有关,这也是早期和当下研究者角逐最多的领域。他们手胼足胝、筚路蓝缕开创了一个连他们自己都意想不到的的普洱茶时代,在遥远的边陲云南,能够调动的典籍(汉文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可谓麟角凤毛,有限的云南茶信息只有借助历史语言学的放大镜,才能一步步被挑选并还原。


  普洱茶记

  (清)阮福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福来滇,稽之《云南通志》,亦未得其详,但云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慢撒六茶山,而倚邦、蛮砖者味最胜。福考普洱府古为西南夷极边地,历代未经内附。檀萃《滇海虞衡志》云:尝疑普洱茶不知显自何时。宋范成大言,南渡后于桂林之静江以茶易西藩之马,是谓滇南无茶也。李石《续博物志》称: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普洱古属银生府,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宋人不知,尤于桂林以茶易马,宜滇马之不出也。李石亦南宋人。本朝顺治十六年平云南,那酋归附,旋判伏诛,遍历元江通判。以所属普洱等处六大茶山,纳地设普洱府,并设分防。思茅同知驻思茅,思茅离府治一百二十里。


  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素有茶山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嶍崆,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与《通志》所载之名互异。福又捡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新茶时,须以三四斤鲜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


  《思茅志稿》云: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树,较众茶树高大,土人当采茶时,先具醴礼祭于此,又云茶产六山,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已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內粗者,名改造茶;将揉时预择其内之劲黄而不卷者,名金玉天,其固结而不改者,名疙瘩茶。味极厚难得,种茶之家,芟锄备至,旁生草木,则味劣难售,或于他物同器,则染其气而不堪饮亦。


  作者简介

  阮福(1801—1875),字赐卿,一字小芸,号喜斋,清仪征人。阮元三子。官至甘肃平凉知府,候选郎中。通经学,尤好金石考据。著有《滇南金石录》,《孝经义疏补》10卷、《小嫏嬛丛记》4卷、《两浙金石志补遗》一卷、辑有《揅经室训子文笔》2卷、《呻吟语选》2卷。刊《雕菰楼集》24卷、《历代帝王年表》、《古列女传》等。《普洱茶记》(全文)普洱茶名遍天下。

普洱奶茶的做法

冬天喝一杯普洱奶茶,口感醇厚浓郁,口感柔滑丝滑。

天气越来越冷了。在寒冷的天气里喝一杯温热的奶茶一定是最舒服的,因为它可以温暖我们的身体和心脏。因此,奶茶在众多热饮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们的最爱。在寒冷的冬天,感觉我们可以保暖。

我们喝的最常见的奶茶是用红茶,牛奶和糖制成的,如香港丝袜奶茶,台湾泡泡茶,英国下午茶和印度奶茶。然而,当富含成熟的普洱茶与醇厚的牛奶相遇时,它的味道如何呢?

普洱奶茶的做法

材料

    1.白糖2g

    2.鲜奶30ml

    3. 成熟普洱茶散茶5克

    4.用于酿造茶叶的茶具(使用盖碗)注意:普洱茶和糖的含量可根据自己的口味调整。

普洱奶茶制作流程

步骤1:准备以下材料制作普洱奶茶。盖碗,紫砂茶壶或西式茶壶都适合酿造普洱茶。

步骤2:温暖茶壶,冲洗茶叶,以唤醒茶的特征。

步骤3:用100℃/ 212℉水冲泡茶叶,冲泡时间可根据自己的口味调整。

步骤4:准备100ml普洱茶液,按4:1的比例与鲜牛奶混合,即120ml茶液需要30ml牛奶。当然,如果你喜欢浓郁的牛奶味,你可以添加更多的牛奶。

步骤5:加入白糖或方糖(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加入蜂蜜)第六步:搅拌糖和液体,直到它们充分混合,然后我们就可以享受了!

一杯温暖的普洱奶茶不仅可以打破冬天的寒冷,带给我们温暖,还可以为我们的一整天增添活力和快乐。

沱茶属于普洱茶中的一种

沱茶是属于普洱茶中的一种,只是外形不一样及其所采用的原料较为细嫩。依原料不同分绿茶沱茶和黑茶沱茶,绿茶沱茶是以较细嫩的晒青绿毛茶为原料,经蒸压而制成;黑茶沱茶是以经渥堆的毛茶为原料,经蒸压而制成。前者通常以一、二级滇青为原料,蒸压成碗形,外径8厘米,高4.5厘米,外观显毫,品质最好的是“特级沱茶”,香气馥,滋味醇厚,喉味回甘,汤色橙黄明亮。后者则原料较老且经渥堆工序后蒸压而成的云南普洱沱茶,外形紧结,色泽褐红,有独特的陈香,滋味醇厚回甘,汤色红浓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