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生茶品“韵”、熟茶品“厚”,说说普洱茶品鉴的综合维度

生茶品“韵”、熟茶品“厚”,说说普洱茶品鉴的综合维度

2019-03-27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生茶品“韵”、熟茶品“厚”,说说普洱茶品鉴的综合维度

对于茶的品鉴,每个茶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标准,但从客观来看,好茶都是有通性的。

就像普洱茶,在口感、体感各方面不论表现如何,始终有一个“原则一般”的维度,永远适宜用来评判一款茶,那就是:生茶的“韵”,熟茶的“厚”。

生茶的“韵”

生普茶味的综合表现

对于生普来说“韵”是“质、形、色、香、味,气”的综合表现,是普洱茶品鉴中包容各个层面的综合感受。

寇丹在《茶韵说》里有这样一段话:“形成‘韵’是需要时间积淀的,是需要千万人共识确认的。”韵,也常用来形容有经历和内涵的人。就像一首好歌,哪怕音准再准,没有体会,也是有声无韵。

生普一山一味,但综合品质来看,就讲一个“韵”字。对于生普,韵代表了两个时间:树龄和存放年份。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消彼长,但“韵”是圆融的、综合的、守恒的,任何阶段都会展现。

新茶时期,韵的表现是外现的。香、甜、苦涩、回甘等等,树龄不同、茶种不同、韵也不同。西半山的冰岛阴柔甜美,东半山的藤条则阳刚霸气,香气滋味大不相同,但一定很有茶韵。

中期或陈茶,则是陈化的“底韵”。此时的生茶,香而不扬,甜而不弱,各个维度彼此协调映衬,就像一个石头磨去最尖锐的棱角,整体变得更圆润,但内在却依然有力,这是茶先天选材之“底蕴”。

熟茶的“厚”

厚,熟茶的品质基础

熟茶的品质,“厚”是基础。虽然熟茶在“香、甜、醇、滑”等方面,好的熟茶有着更优异的表现,但是“厚”度却是熟茶品质的基础,茶汤越厚,才会产生饱满、醇润的感觉、甜滑,也才更有意义。

茶汤进入口腔稍停片刻,粘稠而有压舌感,通过喉部很醇润、通畅,香滑自然,给品饮者很舒适的感觉,这样的熟茶就很厚。

熟普的水浸出物随着年代的增加而增加,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大的可溶性糖与可溶性果胶及其水解物,水浸出物越多,茶品味越厚重、浓稠。

相反,喝起来“薄”的熟茶,香韵自然不会太优异,口感哪怕顺滑,也会略显淡薄。

造成熟茶厚的原因,是选材。但如果工艺上发酵度比较高,茶汤析出快,也会造成“厚”的假象,这样的汤是浓而非厚,这样的茶,内质透支,失去了转化的潜力和收藏价值。

品茶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情,“韵”、“厚”两个字只能作概括品鉴,而细节还需拆分细品。作为有生命力的茶,普洱茶的魅力在于历久弥新,经年累月可能会呈现出令人惊喜的结果,平日里藏茶的过程当中也应多品,方能领略茶中真味。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一提为什么刚好是七饼?

  七子茶饼,又称圆茶,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海茶厂生产的一种传统名茶。七子饼茶也属于紧压茶,它是将茶叶加工紧压成外形美观酷似满月的圆饼茶,然后将每7块饼茶包装为1筒,故得名“七子饼茶”。那么你知道原来普洱茶一提为什么刚好是七饼吗?本节小编就为您道出其中的原由。

 

  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始,颁给茶引三千。”

 

  从其中“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可以看出,当时的饼茶就已经习惯是七饼一提了,为什么正好是七呢?有各种解释。

 

  1、“七饼一提”暗藏的玄机

 

  玄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七”是吉祥数字,象征多子多福、七子相聚、圆圆满满。据说过去云南还有用七子饼茶来作为儿女结婚的彩礼和逢年过节送礼的习惯,以表示“七子”同贺。

 

  ①负重说:古时运输茶饼主要靠马匹。按照当时的计量单位,1饼普洱茶是7两,7饼普洱茶为1筒,1筒就有约2.5公斤,而12筒为一件,一件约30公斤。一匹马驮两件,刚好60公斤,方便计量与交易,因而沿用到了现在。

 

  ②工艺说:紧压茶的诞生主要是为了运输方便,于是将普洱茶“蒸而团之,紧压成型。”因七两重一片,七片装一筒(笋壳包),七子饼从而得名,现折合度量衡每片357克,所以现在的茶饼很多也沿用了357g这个规格。

 

  ③茶叶旦说:七饼一提的出现应该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云南山高路险,茶叶的流通依靠马帮,运输极为不便,因为茶商的运输习惯、茶人的加工工艺等因素影响,“七饼一提”慢慢固定了下来。“玄学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又好喝名字又有点彩头的茶,谁不喜欢呢!

 

  2、买回来收藏的整提普洱当然要好好存放

 

  如果是笋壳包装好的一提茶饼,想要长期收藏的话,应该存放在空气流通、室温正常、无异味的干爽环境中,像书房这样的环境就比较适合。空气流通能够促进茶饼的后期转化,让茶叶更有韵味。如果是敞开了让风吹……那,茶味很快就流失了。

 

  存茶的房间温度不能过高或过低,最后就保持在一个恒定的温度范围内,不会有突然的剧烈温差变化。此外,切记不能把七子饼茶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因为茶叶容易受潮、吸附异味,所以茶友一定要注意防潮防异味,不要将茶叶摆在厨房里或者是放在风口处。南方茶友在梅雨天气更要注意存茶环境的湿度,好端端一提普洱茶如果发霉了,想想都心疼。

 

  七子饼茶外形结紧端正,松紧适度。熟饼色泽红褐油润(俗称猪肝色),汤色红浓明亮,滋味浓厚回甘,带有特殊陈香或桂圆香。生饼外型色泽随年份不同而千变万化,一般呈青棕、棕褐色、油光润泽,汤色红黄鲜亮、香气纯高、滋味醇厚、清爽滑润,具有回甘、生津之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普洱茶一提现在大部分还是七饼,不过也有五饼一提的,为了满足时代的要求,如果遇到不是七饼一提的普洱茶也已经不奇怪了。

什么是普洱茶的外销沱茶

  1902年由下关”永昌祥”商号成功定型成碗状沱茶,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茶叶流通体制改革,下关茶厂独家生产沱茶的格局被打破,加之“云南”为省级行政区划,无法获得特殊保护,不同厂家的“云南沱茶”如雨后春笋。下关茶厂不得不逐步放弃了使用40多年的“云南沱茶”,回归到“下关沱茶”本源上来,并争取到了文字“下关”和拼音“XIAGUAN”商标专用权。

  外销沱茶:下关茶厂以国外为主要目标市场的普洱型沱茶称为外销沱茶,又称云南沱茶(外销)、普洱沱茶、销法沱等。普洱型云南沱茶为云南省的传统出口茶品之一,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云南省下关茶厂开发成功后独家生产,通过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经香港出口到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国家,被市场泛称为“销法沱”茶,分为100g和250g两种。外形为碗臼状,松紧适度,色泽褐红显毫,香气陈香纯正,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正,叶底褐红均匀,有弹性。由于该茶的独特品质和效果,深受国际市场的欢迎。

(本文仅供参考)

普洱茶的甘甜与苦涩

  我们喝到好茶的时候,常常会感叹道:“这个茶,好滋味!”那么究竟什么是“滋味”?普洱茶的滋味又是怎样的呢?“茶滋”一般来说就是所谓的口感,茶汤喝进口腔内,所产生多种的感觉,包含了味道、水性、喉韵、生津等茶滋味。其中有的是舌头的感觉,有的是喉头的感受,也有的是齿颊的反应所产生的感觉,还有些是身体的感觉。

  各种茶滋味都会因不同的茶种,而有不同的特色表现。一般品茗高手多重视茶的滋味,普洱茶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许多普洱茶爱好者多是一开始时只喜欢它的滋味,而后才慢慢地完全接受普洱茶的整体品味。常常一旦养成饮普洱茶习惯后,别的茶类便不再有吸引力了。
       

  甘甜

  甜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味道,普洱茶持久的回甘常常让众多茶友陶醉不已,茶中的那种淡然甜意是那么清雅。说到“甜”一定会想到“甘”,人们往往将“甘甜”紧密相连。但个人认为“甜”与“甘”是有区别的,不能等同。甜是一种味觉,与苦味相对应,舌头上味蕾的分布图中对甜感知的味蕾主要是舌尖。而甘并不是味觉,甘更像是一种回味,且人对甘的感知为口腔的两颊、后段以及舌根、喉头与食道。茶之回甘,是由苦涩造成对口腔的刺激而分泌的唾液与茶汤内含物质的综合作用产生的一种回味。普洱茶的甜味物质主要有两大类:糖类、天然含氮化合物(氨基酸)。虽然普洱茶中的甜味物质的含量不是很高,也不是茶汤的主要呈味物质,但正是这类甜味物质的存在对普洱茶的苦涩味起到了一定的掩盖和调和的作用,对茶汤滋味以及初制过程中茶叶香气的形成有一定的帮助。春茶和秋茶中茶叶甜味物质含量高,其滋味就甘醇少苦涩而优于夏茶。就茶树的同一个枝条而言,蔗糖、还原糖等甜味物质的含量老叶高于嫩叶,并随叶片的老化而逐渐增加。一般较粗老的三、四叶和老叶,甜味物质含量高于幼嫩的二、三叶。

  苦涩

  常说“不苦不涩不是茶”。苦和涩本来就是茶叶特有的味道,普洱茶之苦,主要来源于茶叶的本身和制造过程当中产生的化学变化。出现于茶叶本身的苦涩物质有多酚类、脂型儿茶素、儿茶素、咖啡碱、茶皂素、花青素、儿茶素等成分,其中生物碱所含的咖啡碱在高温冲泡茶汤时会溶解于水中,约有85%。云南大叶种茶叶因其内含物比起其它茶类丰富,所以普洱茶的苦涩味相对较重,不过经过一些年的自然陈化,苦涩会慢慢转化为甘甜。

  好的生茶常常有“入口苦而如喉甘”的感觉,这种“苦、涩”味在进入口腔后,被感知直至消退的过程,常常被称为茶的“收敛性”。收敛性较强的茶,苦、涩味迅速被口腔感觉,又迅速消退,转成甜味;收敛性较弱的茶,苦、涩味则消退的慢,或直接就不会退去。对普洱茶苦味的处理,都是以冲泡方法来控制。同时也视各品茗者对苦味的接受能力情况,而泡出适当苦味程度茶汤。所以在选购自己喜欢的普洱茶茶品时主要感觉一下苦在口腔里是否能化,苦能化甜,涩要化甘,层次要多变,如此就是正常的苦涩。反之苦涩停留在口腔,锁定不化,没甜没甘那苦涩味就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