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储藏>普洱茶存放指南

普洱茶存放指南

2019-03-28 访问量: 33 茶礼仪网

普洱茶存放指南

长久以来,普洱茶早就有「越陈越香」的美誉,它能随着岁月的变迁产生无数变化。

家中私藏老普洱的茶友想保持其上佳品质,在存茶上,着实要下一番功夫。

选择陶瓷或紫砂罐存放

普洱茶容易串味。存储中,对光线、温度、空气湿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存储工具可以选择陶瓷和紫砂茶叶罐。

普洱拆去包装,用普洱刀小心将其开松成小片,用宣纸或无味吸潮的纸张包好,放进透气性较好的紫砂罐或陶瓷罐当中。

原包装架高存

如果购买的普洱茶是以整件为单位的话,存放时就很简单。一般来说,原包装会考虑到整块茶饼的藏茶性,无需过多的储存步骤。

普洱存茶禁忌

避高温

高温会加速普洱茶中的叶绿素降解,茶多酚等物质在高温下自动氧化作用也会加快,影响品质。

避光直射

普洱茶对光比较敏感,因此存放普洱茶避免阳光的直射。

避异味

茶叶是一种多孔疏松体,非常容易吸收异味。要避免存放普洱茶的地方存有异味。

避潮湿

普洱茶含水量过高时,普洱茶就会加快变质,滋生微生物后还会霉变,应放在阴凉干燥处。

避冰箱

普洱茶在存储过程中会不断变化,如果放置在冰箱中,茶叶中的内含物质会被遏制,不可能“越陈越香”。而且,普洱也会吸收冰箱中其他食物的异味。(

有用+10
分享

80后学茶札记:普洱茶渥黄的商业逻辑

80后学茶札记:普洱茶渥黄的商业逻辑

图为:南茗佳人普洱茶生茶“长歌”

在普洱茶的初制制程中,渥黄一直是一个倍受质疑的工艺。那什么是渥黄?

就是在杀青的后程已经完全阻止了酶促氧化情况下,撤火降低锅温小火闷炒,或者杀青结束后,本应摊薄降温的鲜叶反而让鲜叶堆积的很厚,以求做到保温。其实,渥黄是一个来源于黄茶的制程,它本不属于普洱茶的初制制程,这道工艺的目的明眼人都能看出,就是为了让鲜叶发酵,虽然程度不深但毕竟是发酵了,这就违背了尽量避免前发酵的普洱茶初制原则。虽然如此,但因渥黄可以增加茶叶甜香并且有很强的隐蔽性。所以,目前其实是被广泛应用的,但今天我并不打算只谈渥黄的是非对错,只谈是非便会停留在很浅层的现象里打口水仗,这样便会失去讨论的意义。

80后学茶札记:普洱茶渥黄的商业逻辑

图为:南茗佳人普洱茶生茶“长歌”

大家研究一遍六大茶类的制程,便会发现一个共性,所有茶类的完整制程都是为了降低茶叶的苦涩增加适口性,毕竟这是享受用的,又不是喝药治病弄那么难喝干什么,所以每种茶叶都有自己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目的。

回到普洱茶,也有实现这个目的的方式(这里稍作说明:由于今天聊的是普遍存在于生茶的工艺所以熟茶不在讨论范围內),只是要做到稍微适口这个时间就有点长,起步就三年,更不用说十年以上的老茶了,这就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茶商怎么办?按照存三年以上方能出售这个逻辑,其实普洱茶这个行业的门槛是很高的,可这么大热的茶类谁都眼热,于是新茶新卖便大行其道,但由于普洱茶降低苦涩这个环节交给了仓储和时间,所以新茶阶段苦涩与刺激是极大的,而绿茶思维在中国大行其道,如普洱新茶这般大众很难接受,那么之前流行的“越陈越香”与金融属性的绑定引起了全民存茶的热潮,普洱茶的新茶新卖便不是问题。

80后学茶札记:普洱茶渥黄的商业逻辑

图为:南茗佳人普洱茶生茶“长歌”

但随着普洱茶市场的日渐成熟与经济的下行,这条路便成了死路一条,但对于茶商而言存三年再出售仍然是很为难的,新茶新卖依然必须进行下去,怎么办?从绑定金融属性的“越陈越香”到回归品饮的转变,使得新茶新卖必须从初制工艺上动脑筋了,于是乎“渥黄”由某些茶区的小规模应用逐渐传播开来成为目下普遍存在的工艺,如今在大部分茶区无论知名还是不知名,只要没有刻意交代茶农,渥黄或多或少是存在的,在这里我得为茶农兄弟说两句,在这个问题上指责谁都是不对的,茶农为什么做的干茶或多或少都有渥黄的痕迹?因为好卖啊,这是茶农的生计来源,怎么好卖他们自然怎么做,并无可厚非,那是茶商的错吗?

其实,也谈不上对错,茶商大都也完全不了解他们所卖的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是当做一个商品在交易而已,那自然也是客户需要什么他们就卖什么,归根结底茶商与茶农的行为都是对市场需求的本能反应而已,过多的苛责是没有意义的,至于消费者那更不用说了,他们是完全的外行,自然是喝着顺口就好,至于你是前发酵后发酵本就不是消费者应该关心的问题。

80后学茶札记:普洱茶渥黄的商业逻辑

图为:南茗佳人普洱茶生茶“长歌”

照我这么说,岂不是和稀泥嘛,反正大家都没错。但事实就是如此,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这些行为都是合理的,在人性面前利己就是最大的正确,所以苛责谁都是无用的,只有当这件事变得不利己了才会真正被解决。

本文来自微信/捌零后学茶人,经作者授权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

普洱茶也可以入菜:普洱茶食谱大普及

普洱茶除了饮用之外,还可以用来入菜,其主要好处就是去油腻,清肠胃,因此普洱茶大都是用来烹调肉类的。另一方面,普洱茶的甘醇香气入到菜味中,也可以锦上添花。用普洱茶入菜的前提是要选用优质的普洱茶。现在广州的普洱菜式较港台少,在台湾,已经发展出了一系列复杂的“普洱料理”,如普洱鸡、普洱鱼、普洱贝、普洱蛋、普洱佛跳墙等等。

普洱茶也可以入菜:普洱茶食谱大普及

1.普洱肘子

先用茶汤(去掉茶叶)浸泡猪肘,去其油腥,然后再入锅里焖。或者是直接在茶汤里加入各种酱料,然后放入猪肘文火慢炖。直至猪肘炖烂,茶香进入肉中。油腻的肘子和去油的普洱在这里奇妙合一,既解油腻又添茶香。2.菊花、普洱熏鸽子

用甘菊花、普洱茶叶以及黄糖,在锅里干烧,用产生的烟来熏鸽子肉。普洱茶的香味、焦糖的香气渗入鸽肉中,甘醇香甜,味道既好又不伤肠胃。

3.普洱炖排骨

这例炖排骨是将排骨放入普洱茶汤中慢蒸得来。其中加入冰糖和盐,味道一流。

4.普洱茶粥

用普洱茶和甘菊花泡茶,用其茶汤来煮粥。但普洱茶的色泽决定了这粥呈红中带黑的颜色。普洱茶-加工工艺

普洱茶普洱茶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堆捂等几道工序。鲜采的茶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成为普洱毛青。这时的毛青,韵味浓峻、锐烈而欠章理。毛茶制作后,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茶"和"生茶"。经过渥堆转熟的,就成为"熟茶"。再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贮放,待其味质稳净,便可货卖。贮放时间一般需要2-3年。干仓陈放5-8年的熟茶已被誉为上品。"生茶"是指毛茶不经过渥堆工序而完全靠自然转化而成为熟茶。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才适合食泼生动的韵致,且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亦发显露和稳健,由此形成普洱茶越陈越香,也养成了普洱爱好者爱收藏普洱茶的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变化,现在的普洱茶与过去相比,制作工序上有所改变,产品也有所不同,但其风格和品质依照。

历史上普洱茶,是指以"六大茶山"为主的西双版纳生产的大叶种茶为原料制成的青毛茶,以及由青毛茶压制成各种规格的紧压茶。如普洱方茶、普洱沱茶、七子饼茶、藏销紧压茶、圆茶、竹筒茶、拼装散茶等。在长期的生产制作和销售过程中,普洱茶的花色品种不断更新,形成自己特有的产品系列。

论普洱茶,央视又惹争议

    普洱茶龙头大益全面下跌,"崩盘论"横行,但随后大多普洱茶并没有表现出崩盘的趋势,浮动趋于平稳状态,甚至个别普洱茶价格仍在暴涨。现实风诡云谲,普洱茶带上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普洱茶江湖难以平静。前不久央视新闻就普洱茶涨价偏面判断和议论引来网友炮轰。如今,央视再次跳出,为普洱茶推波助澜,引来广大网友围观,在大多数人看热闹的同时,也不乏懂茶爱茶看出眉道之人。于是乎,央视又惹争议,一时间,风起云涌。

  央视《经济半小时》关注普洱茶,笔者看完,一个个问号萦绕在脑海,笔者愚钝实在看不出央视到底在说什么,主题为何,中心在哪里。所采访内容更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就其中一段茶农要买豪车豪宅来说,茶农只是说想去买,但现实并没有能力买,说到底谁不想买呢,笔者还想买飞机大炮呢,像这种"大概"、"似乎"的说法,央视能采用,为何就不能采访一下老班章较低层次的茶农呢?看看他们的生存状态,看看他们是否也有买豪车豪宅的想法,不要告诉我这里没有低层次茶农。这么做,在一定程度上给人造成错误的认识。这种错误认识无非就是云南茶农真有钱,富得流油;普洱茶真贵,茶中的奢侈品。

  笔者心中实在有想法,上面不禁多说了一点,下面我们主要还是要看别人怎么说。

  这里有一篇茶驴普龙写的《观点:谈普洱茶,看央视的傲慢与偏见》,评论比较犀利,比较全面。此篇文章,从

  1、茶农买豪车豪宅。观点:茶农在抽风吗。

  2、茶农不遵守合同规定。观点:茶农的短见和小农意识理应批判。

  3、关于茶树过度开采的更正。观点:从几个方面分析并不存在过度开采。

  4、关于整个云南普洱茶领域贫富判断。观点:老班章并不代表云南所有茶,很多地方依然很穷。

  5、对央视的意见和建议。观点:央视是一个国家级舆论平台,应获取真相,事实说话。

  接下来看看网友朋友们怎么说。

  新浪微博网友(@大益-天香阁)说:我看是瞎起哄,该报的不报、该播的不播!谁看懂了他的主旨?一个央视媒体密集报道普洱茶,想说神马?茶农富裕,有钱了?有网友(@岁月旋律557)说:换车是好事,但不要嘚瑟哦,哪有换车带吆呼的?还有网友(@桑海诺诺茶不语)说:就只知道拿老班章说事,难道除了老班章没古树茶了吗?现在中国什么层次人都有,自然需求的层次也不同,别大惊小怪的。

  腾讯微博里的网友关于央视讨论的话题主旨是普洱茶再遭爆炒,将导致过度开采。有网友(@Exlamation)说:中国人根本不会去保护资源,只要能赚钱绝对过度开采。也有网友(@等待你的出现)说:杀鸡取卵,为什么不能看得长远一些,为子孙留下点什么呢?更有网友(@智行天下)说:过度采摘,只会提前掏空了古树资源……

   还有一些相关的评论,无论是比较独特的,还是比较犀利的,这里不再一一列举。笔者想说的是央视是一个国家级舆论平台,影响力大,一定要调查清楚,了解真相之后再做议论。否则存在争议,另群众不满,将会丧失公信力和权威性。不要总扮演丑角,让众人围观,看热闹,看笑话,哗众取宠,这是很丢面子的。

   中国普洱茶网编辑/斗鱼